减轻学生责任从书包开始

减轻学生责任从书包开始

一、减轻学生负责从书包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谢双励[1](2020)在《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运用同伴支持改善自闭症学生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中培智班级招收的智力障碍学生程度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自闭症人数增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或照顾学生方面常常顾此失彼,班级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校引入家长陪读。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学校的能力,也给校园管理带来一些问题。本研究将普通学校使用过并被证实为有效的同伴支持方法用于培智班级管理,通过引导智力障碍学生对自闭症学生给予支持,从而改善自闭症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研究选取F校中的C班级,根据F校培智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参考已有量表,编制了培智学生学校适应评定表。通过对C班学生进行评估以及观察,选择出接受支持的自闭症学生和适合提供同伴支持的智障学生。研究从常规适应、自我照顾、学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四个方面出发,结合自闭症学生的IEP,确定同伴支持内容。依据支持内容,将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排队(提高常规适应能力);第二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清洁餐后桌面(提高自我照顾能力);第三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准备课本(提高学业适应能力);第四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减少在别人衣服、书包抹口水的行为(提高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培训智障学生,让其能以动作辅助、动作示范、视觉提示的方式,教会自闭症学生理解和执行任务,最终达到以语言提示为同伴支持的方式引导自闭症学生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从而改善闭症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二、三阶段的目标达成,第四阶段未达成目标。分析原因,前三阶段的目标指令性、操作性都比较强,自闭症学生易于理解并模仿达成。第四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减少在别人衣服或书包上抹口水”的目标需要其具有人际交往规则意识、同理心和控制力,仅仅依靠同伴支持较难完成。研究最后得到以下的结论:首先,选择适应较好的智力障碍学生作为同伴来支持自闭症学生是可行的,在同伴的支持下自闭症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有所提高,并撤离陪读;其次,智力障碍同伴也因为提供支持在自信心、责任感方面有所提高;第三,智力障碍同伴由于智力受限,在提供支持过程中会出现方式简单、过于严厉、不能根据情景灵活提供支持的情形,需要教师不断提供支持。同时,也要注意在研究中,如果教师管理和沟通不足,也会造成课堂混乱等负面影响。

吴小平[2](2020)在《歌谣教学法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的行动研究 ——以毛里求斯大学孔子学院少儿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毛里求斯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在小学就开设了汉语课程。毛里求斯大学孔子学院已开办三年多,汉语学习成员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本文以毛里求斯大学孔子学院少儿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歌谣教学法为主导,以行动研究法为支点,探讨歌谣教学法如何有效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两轮教学行动研究,发现运用歌谣法教学能有效改善少儿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问题,能使学生朗读课文更加流利,同时歌谣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歌谣法教学解决了目前毛里求斯少儿班汉语教学的难题,提高了少儿班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行动研究和歌谣教学法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实施歌谣法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毛里求斯孔子学院少儿班汉语教学的情况,通过对学生及家长的访谈和对少儿班学生的口语测试,发现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歌谣教学法的行动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少儿班汉语学习情况进行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针对初级汉语综合课中少儿汉语拼音问题、课堂学习氛围等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运用歌谣教学法的优势改善语音教学问题,通过课堂问答次数以及课堂测试评估歌谣教学法对少儿汉语发音问题是否有所改善。第四部分是以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的效果为基础,针对少儿班学生能否流利地朗读课文的问题,以及歌谣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的情况进行第二轮教学行动研究。分析学生口语测试情况,调查学生对歌谣教学法的看法。第五部分对两轮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歌谣法在每一轮行动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阐述歌谣法在两轮教学行动研究中的联系。同时,针对初级汉语综合课如何实施歌谣法教学提出建议。

聂相卿[3](2020)在《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H大学附属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指出: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和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开始尝试探索新型评价方式,一些学校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低年级期末考评,其新颖的形式、有趣的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学校轰轰烈烈开展表现性评价的热潮下,我们需要进行冷思考:表现性评价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怎样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低年级期末考评中、在实践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问题。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系统梳理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理论,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本质特征等方面详细介绍表现性评价,并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表现性评价的指导意义,强调其评价目标关注高阶思维、评价任务基于真实情境、评价准则体现多维分层、评价结果兼顾表现过程等特征。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命成长、认知特点、培养目标等方面详细分析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并提出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应遵循发展性、综合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此基础上,从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主体、设计评价任务、制订评价准则、使用评价结果等方面建构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H大学附属小学自2015年开始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探索,在深入现场全面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其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样态,并用所构建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审视其经验及不足,发现H大学附属小学期末表现性评价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评价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评价任务整合性不强、评价准则科学性待提高、评价结果简单化处理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带来“变革阻力”、对传统考试评价方式的“路径依赖”、教师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不足等。为提高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效果,建议完善评价制度设计,规范评价设计与实施、更新考试评价理念,树立育人价值追求、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将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放置于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长河,反思其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将有利于明确其定位及未来走向。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存在着信效度难保障、评价成本较高、对评价者要求较高等不足,但同时也发挥着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改变学校评价生态的作用。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本体性功能、构建平衡整合的学生评价体系、评价设计特色化与规范化并行是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马小霞[4](2020)在《挣扎的童年:小学生课余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童年生活的关照与研究,是教育学界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论题。一定意义上,儿童童年生活的状态将会与他们未来人生乃至社会发展的走势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从课余生活这一视角,以访谈和个案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当下部分小学生童年生活的挣扎处境,意图对当代深陷“成人化”和“工具化”的儿童童年生活进行描述与呈现,唤起人们对挣扎的童年生活的关注,进而为人们理性的认识儿童的童年生活提供参照。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依据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选取了低等教育水平、中等教育水平与高等教育水平三类家庭中的9个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与个案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课余生活现状进行考察。在获取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后,尝试从课余生活中儿童与自我、他人和社会这三个层面的生活世界去勾勒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挣扎样态,全文主要从如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引言。力图系统梳理童年的相关问题与课余生活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而揭示小学生课余生活这一选题的实践意义与学理价值。第二部分,学习至上:课余课业的“重”与挣扎。主要对俊辰、莫飞与晓晗三个不同家庭教育水平的个案及其家庭进行考察分析,从课余课业生活的视角呈现儿童在繁重的课余课业负担中所经历的忙碌与挣扎。第三部分,教化让渡:成人规训的“痛”与挣扎。通过深描璇雅、泽君与依依三类家庭教育水平儿童在课余生活中所承受的成人世界的规训压迫及“被规训”经历,呈现儿童在避无可避的成人规训时的无望与挣扎。第四部分,娱乐至死:媒体社会的“瘾”与挣扎。主要呈现儿童在媒体世界影响主宰下课余生活的挣扎与无奈。进而言之,本部分通过勾勒在媒体社会的客观世界中文杰、轩宇和程博三种教育水平家庭儿童的媒体“上瘾”生活,揭示当下社会对儿童童年课余生活的控制与冲击。第五部分是对童年何以会变得挣扎的理性反思。力图从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个维度对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挣扎根源进行检视,进一步唤醒人们对挣扎的童年及其可能的危害予以关注。

史孝英[5](2020)在《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增效”已成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减负增效”专项行动是国家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的教育政策和在改革观念下实施的行为,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学生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在某些层面上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减负”和“增效”是一对对立的矛盾,要想学得好,就必须多学,多写,多背,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运用了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观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大量查阅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减负增效”的现实状况与历史渊源,将对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减负增效是一个系统环节工程,实现真正的减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国家及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减负策略,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正确贯彻落实“减负增效”策略,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家长也应调整焦虑心态,同时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而非“拔苗助长”,教育改革需要适应社会,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不再以单纯的“分数论”。对“减负增效”策略的正确理解与运用,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全面进步,让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黎金梅[6](2019)在《基于电子书包的高中化学教学新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走近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国正在迈进信息化时代。在网络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我国将信息技术也运用到了教学体系中,教育体系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电子书包是信息化教育的第一步尝试,为教学模式的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利用网络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电子书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将师生之间的角色做了巨大的转换。本文阐述了电子书包的概念,论述了电子书包的功能以及作用,探讨了电子书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高海波[7](2019)在《基于电子书包的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也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等教育理念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政策的引领下,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大量研究指出,利用智慧课堂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将教学焦点转移到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智慧”生成上来。本论文在总结电子书包和智慧课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及特点,针对昆明市K中学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开展了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分析,探索“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方法。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电子书包和智慧课堂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发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电子书包的外延不断被智慧课堂和智慧教育等新概念拓展延伸。之后,总结了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并与当前中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从笔者实习经历出发,阐述了昆明市K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硬件设施、智慧课堂开展环境和教学现状、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等。针对这样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利用ADDIE教学设计方法,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常规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昆明市K中学智慧课堂实践研究中选取两个案例:进制转换探究式教学和学业水平个性化教学,分别介绍了相应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并详细阐述和分析了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过程和结果。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比试验分析总结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成效。结果发现“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促进学生问题解决与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竹艺[8](2019)在《中学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时代下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载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资源共享、交流协作的网络个性化学习环境,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目前,通过对电子书包在浙江省的试点项目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电子书包的应用情况参差不齐,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于电子书包都有着不同看法,甚至有个别学校、家长和教师抵触使用电子书包,阻碍电子书包的发展。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在阅读大量的权威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我国电子书包的概念、功能、发展历程以及应用现状,使用SWOT分析法对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进行优劣势分析,分析影响教师、学生、家长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变量及其相应的维度。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将技术接受模型、顾客满意度模型以及期望确认模型相融合,设计出面向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模型。基于设计的中学教师、学生、家长的电子书包满意度模型,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信效度分析、Person相关性检验以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构建的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分析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对教师、学生、家长的人口学变量等因素进行的深入分析提出对应的促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可作为预测教师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感知易用性、感知质量、自我效能感以及使用态度,感知有用性则无显着影响。教师学校所在地以及所教授学科对教师应用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无显着影响;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对教师应用电子书包满意度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可作为预测学生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质量、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的使用态度。学生性别差异对电子书包应用的满意度无显着影响,学生学校所在地、年级、使用电子书包频率以及学生家中是否有电脑对学生应用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可作为预测家长对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使用态度、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质量,而家长对电子书包的担忧以及感知易用性则无显着影响。家长性别、年龄、职业、家长是否体验过电子书包对电子书包应用的满意度无显着的影响。家长是否观摩过电子书包教学、家长的学历以及孩子所在学校对家长对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有显着性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中学电子书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电子书包发展的促进策略,希望能为电子书包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刘亚同[9](2018)在《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贫困地区特殊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其在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时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深入了解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推广方式和遇到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某贫困县一所正在应用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初级中学进行田野调查,通过目的性抽样确定了五位任课教师,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电子书包教学经验、学历层次、年龄特征和学科背景等特点。研究以五位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究,结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观察和访谈收集质性材料,以求综合呈现电子书包在中学推广应用的过程。运用叙事研究法,以电子书包在学校中的推广应用为故事“明线”,以五位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为故事“暗线”,从教师的角色身份展开刻画教师群体和个体在关键事件、课堂教学、集体事件和典型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呈现五位教师在电子书包应用推广中的成长变化过程。通过叙事建构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系列场景后,结合教学结构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创新推广理论,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访谈内容、课堂观察记录等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梳理五位教师在电子书包推广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挖掘并解释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推广意义、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对电子书包在实验中学的推广历程进行了回顾,目前共经历了五个阶段:改革发展、殷切盼望的了解阶段;全员参与、热情尝试的计划与准备阶段;实践探索、稳步提升的决策和投入阶段;问题凸显、能手诞生的实施阶段;教师出现分化、亟待寻找进一步发展出路的确认阶段。电子书包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电子书包为这所贫困地区的学校带来了发展改革希望的同时,电子书包产品在使用中出现了资源平台较差、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在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无法得到足够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指导;实验中学在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碰撞中,出现了困扰电子书包教与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难、教学应用中容易出现技术倾向、忽视教学结构的变革使教学改革不彻底;电子书包在实验中学推广以来,对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信息时代为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要求。研究从电子书包硬件、软件资源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梳理了重要发现:电子书包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带来可能,但产品设计存在不足;数字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实践中缺乏系统优质的资源;在贫困地区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意义非凡,师生信息素养实现提升,但电子书包有效应用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学校整体准备存在不足。最后研究提出了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应用和发展的建议:(一)丰富电子书包理论体系与行业标准;(二)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力度;(四)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五)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陈佳咪[10](2017)在《蔷薇花开——一所薄弱小学的变革》文中提出变革薄弱学校,建设新优质学校,不仅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点,也是提升学校自身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上海已经涌现出不少薄弱学校变革的成功案例。选择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对上海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建设新优质学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蔷薇小学为个案研究对象,对该校变革的过程和策略进行研究。研究问题是:第一,蔷薇小学如何由一所薄弱小学变革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关键核心是什么?第二,蔷薇在变革的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变革路径,有哪些经验?第三,蔷薇变革的成功经验对新优质学校创设有何启示?本研究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立足田野调查和文献档案收集,用叙事手法尽可能客观且全面地描述蔷薇小学的变革过程。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研究者每周至少2‐3天深入蔷薇小学进行实地研究。在此期间,通过参与观察、教师访谈、研究日志撰写以及系统收集档案文件等资料收集的手段,深入了解学校内涵建设情况,具体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体制建设、队伍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研究发现,蔷薇小学的变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变革以德育建设为切入点;第二阶段的变革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及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第三阶段则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之上,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及信息化建设。在深入分析后发现,蔷薇小学的变革过程主要围绕六个主题展开:学校管理模式的完善、德育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学校管理模式的完善方面,蔷薇小学以“易教、易学、易融”为核心价值,形成了“易校园”特色管理文化,并实行“一校两区,一体两翼”的学校管理模式;德育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方面,学校以开展“手拉手”德育特色活动为基础,“以行养德,融合共生”为德育目标,坚持全纳教育,深入研究城市和流动儿童的和谐发展,建设特色“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以“师徒带教”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力,“互助式研修”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强调教师自我成长的主动性、教师团队间的聚合力及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学校立足学生,整合各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步渗透信息技术,推动传统课堂的变革。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方面,学校以教师专业和学生需求为依托,研发“探究+实践”的特色探究型德育校本课程及“微微本草”特色校本课程。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方面,学校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撑点,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空间,实现学校环境、资源、活动整体的数字化。蔷薇小学由一所薄弱小学成功变革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其最为关键的核心是始终坚持常态化办学,其变革的成功经验对新优质学校创设的启示是:第一,明确学校办学理念;第二,找准可持续发展点;第三,提升校长领导力;第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第五,吸纳外部社会资源。研究期间,研究者的身份逐步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进行转变,这种同化的现象对后期整个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受到学校内部同一文化的影响,研究者对学校部分常态化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有所忽视。在义务教育均衡化过程中,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的原因不同,面临的困境迥异,如何将蔷薇小学独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转化为薄弱学校转化的原则、策略和路径,这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减轻学生负责从书包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轻学生负责从书包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1)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运用同伴支持改善自闭症学生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级管理面临困难
        1.1.2 家长陪读带来的问题
        1.1.3 借鉴普校的同伴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学校适应研究
        2.1.1 学校适应的内涵
        2.1.2 智障学生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2.1.3 自闭症学生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2.2 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同伴支持的相关研究
        2.2.1 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同伴支持的由来
        2.2.2 选择同伴支持的标准
        2.2.3 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同伴支持的内容
        2.2.4 对自闭症学生提供同伴支持的方式
    2.3 从已有研究得到的启发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核心概念界定
        3.3.1 特殊教育学校
        3.3.2 智障学生
        3.3.3 自闭症学生
        3.3.4 学校适应
        3.3.5 同伴支持
    3.4 研究对象
        3.4.1 研究学校和班级
        3.4.2 确定研究个案
        3.4.3 同伴支持的内容
        3.4.4 同伴支持的方式
    3.5 研究方法
        3.5.1 行动研究法
        3.5.2 观察法
        3.5.3 访谈法
    3.6 研究计划
    3.7 资料收集与分析
        3.7.1 资料的收集
        3.7.2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4 同伴支持行动研究过程
    4.1 第一阶段:同伴支持下听指令排队(提高常规适应能力)
        4.1.1 第一阶段内容和目标
        4.1.2 培训智障同伴如何提供支持
        4.1.3 同伴支持过程
        4.1.4 第一阶段小结与反思
    4.2 第二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清洁餐后桌面(提高自我照顾能力)
        4.2.1 第二阶段内容和目标
        4.2.2 培训引导智障学生提供支持
        4.2.3 同伴支持过程
        4.2.4 第二阶段小结与反思
    4.3 第三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准备课本(提高学业适应能力)
        4.3.1 第三阶段内容和目标
        4.3.2 培训引导智障学生提供支持
        4.3.3 同伴支持过程
        4.3.4 第三阶段小结与反思
    4.4 第四阶段:能在语言提示下减少在别人衣服、书包抹口水的行为(提高人际关系适应能力)
        4.4.1 第四阶段内容和目标
        4.4.2 培训引导智障学生提供支持
        4.4.3 同伴支持过程
        4.4.4 第四阶段小结与反思
5 研究结果
    5.1 追踪观察
        5.1.1 追踪智障学生掌握同伴支持的情况
        5.1.2 追踪自闭症学生接受同伴支持的情况
    5.2 对自闭症学生(小崔)的影响
        5.2.1 学校适应能力的改善
        5.2.2 家庭陪读的撤出
    5.3 对智障学生(小邵)的影响
        5.3.1 自信心的增强
        5.3.2 责任感、领导力的养成
        5.3.3 不良行为也有发生
    5.4 对班级的影响
        5.4.1 良好班级班风的塑造
        5.4.2 课堂秩序的影响
    5.5 对影响研究的相关因素分析
        5.5.1 影响智障学生提供同伴支持的因素
        5.5.2 影响自闭症学生通过同伴支持,改善学校适应能力的因素
6 研究建议
    6.1 选择接受支持和提供支持的学生的建议
    6.2 选择同伴支持内容的建议
    6.3 对班级管理的建议
    6.4 对研究者的建议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性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
        7.2.1 学校适应的评定表
        7.2.2 智障学生提供支持的局限性
        7.2.3 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F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部学生学校适应评定表
    附录2 F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部学生学校适应观察表
    附录3 同伴支持追踪记录表
    附录4 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2)歌谣教学法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的行动研究 ——以毛里求斯大学孔子学院少儿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行动研究的成果
        1.2.2 关于歌谣教学法研究的成果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实施歌谣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2.1 毛里求斯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
        2.1.1 毛里求斯小学汉语教学情况
        2.1.2 孔子学院办学情况
    2.2 少儿班学习汉语的情况调查
        2.2.1 对学生及家长的访谈
        2.2.2 对学生口语的测试
    2.3 对少儿班学生实施歌谣法教学具有可行性
        2.3.1 符合二语习得和多元智能理论
        2.3.2 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
3 第一轮行动研究
    3.1 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
        3.1.1 发现问题
        3.1.2 分析问题
    3.2 第一轮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3.2.1 行动研究的目标
        3.2.2 行动研究的设计过程
    3.3 实施方案
        3.3.1 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第一次教学行动方案
        3.3.2 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第二次教学行动方案
    3.4 实施结果及评价
        3.4.1 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调查
        3.4.2 对学生语音的检测
4 第二轮行动研究
    4.1 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
        4.1.1 发现问题
        4.1.2 分析问题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
        4.2.1 行动研究的目的
        4.2.2 行动研究的设计过程
    4.3 实施方案
        4.3.1 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第一次教学行动方案
        4.3.2 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第二次教学行动方案
    4.4 实施结果及评价
        4.4.1 对学生口语测试调查情况
        4.4.2 对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5 对歌谣教学法行动研究的反思及教学建议
    5.1 对歌谣教学法在初级汉语综合课中行动研究的反思
    5.2 对歌谣法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3)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H大学附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变革的政策导向
        2.表现性评价驱动考试与评价改革
        3.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困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表现性评价
        2.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
    (四)文献综述
        1.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2.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表现性评价的理论解读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内涵
    (二)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三)表现性评价的本质特征
        1.评价目标关注高阶思维
        2.评价任务基于真实情境
        3.评价准则体现多维分层
        4.评价结果兼顾表现过程
二、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体系构建
    (一)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设计的依据
    (二)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三)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
        1.确定评价目标
        2.明确评价主体
        3.设计评价任务
        4.制订评价准则
        5.使用评价结果
三、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个案审视
    (一)个案学校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1.个案学校基本情况
        2.个案研究方法介绍
    (二)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情况
        1.开展原因
        2.发展阶段
        3.具体流程
        4.经验特色
    (三)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2.评价任务的整合性不强
        3.评价准则科学性待提高
        4.评价结果的简单化处理
    (四)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制度设计不完善带来“变革阻力”
        2.对传统考试评价方式的“路径依赖”
        3.教师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五)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1.完善评价制度设计,规范评价设计与实施
        2.更新考试评价理念,树立育人价值追求
        3.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与能力
四、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反思与展望
    (一)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反思
        1.对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不足的反思
        2.对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效果的反思
    (二)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未来展望
        1.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本体性功能
        2.构建平衡整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3.评价设计特色化与规范化并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挣扎的童年:小学生课余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自我的体悟:童年课余生活的感受与无奈
        2.现实的警钟:不能承受的童年之重
        3.理论的审思:解放儿童的价值之需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课余生活
        2.课业负担
        3.挣扎
    (四)理论分析框架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童年问题的相关研究
        2.课余生活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六)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学习至上:课余课业的“重”与挣扎
    (一)游离缺位与自我应对:涌入群体课业负担的忙碌与挣扎
        1.隐匿的父母与繁重的课业负担
        2.盲从跟随的辅导班:同伴诱惑之下的课外补习
    (二)简单介入与被迫服从:沦为“被压迫者”的无助与隐忍
        1.父母的强制参与儿童的无望反抗
        2.“抗争”的消解与无意识的接纳
    (三)“精心安排”与下意识顺从:未来圈定中的妥协与隐痛
        1.父母的精心安排与儿童的顺从参与
        2.集体式焦虑:事无巨细的“陀螺式”家长
    (四)小结
二、教化让渡:成人规训的“痛”与挣扎
    (一)身体规训:出于“善意”的伤害
        1.痛苦的身体:被成人安排的璇雅
        2.体罚的阴影:以爱为名的“鞭笞”
        3.异化的幻象:“当大人真好”的童年逃避
    (二)心理规训:起于“比较”的钳制与逃离
        1.被规训的身体:遭时空限制的泽君
        2.邻家的孩子:别人都比我好
        3.不被接纳的恐惧:看不见的忧伤
    (三)精神虐待:源于“漠视”的创伤
        1.同伴的压力:饱尝煎熬的依依
        2.优越的成人:想要逃离的挣扎
        3.被“心罚”的痛:成人漠视中的儿童
    (四)小结
三、娱乐至死:媒体社会的“瘾”与挣扎
    (一)课余他律的缺失:监管欠缺下儿童的媒体沉迷与自我疏离
        1.成为“瘾君子”:网络游戏的日益沉迷
        2.稚嫩的“小大人”:行将消亡的童真
    (二)媒体运用的两难:奖励诱导下交往贫困者的热闹与孤独
        1.幻影父母:亲子关系的异化
        2.虚假同伴:同伴游戏的消失
    (三)隔离控制的监管:成人监视中的虚假应对与逃离反叛
        1.沦为“空心人”:自我兴趣的日渐凋零
        2.儿童沦为娱乐至死的物种:主体性的丧失
    (四)小结
四、寻根究底:童年是怎样变得挣扎起来的?
    (一)病态的功利主义: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工具的极致强化
        1.儿童被完全视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工具
        2.工具化的儿童定位对作为人的儿童的消解
    (二)过度的应试教育:恶性的教育竞争与成为应试工具的儿童
        1.教育目标的异化:塑造“知识人”
        2.教育过程的僵化:形塑“机器人”
        3.教育评价的物化:缔造“工具人”
    (三)迷失的家庭教育:父母渴望成功的期望转嫁与儿童的异化
        1.父母渴望成功的期望转嫁与儿童的异化
        2.失恰的教养方式的推崇与运用
        3.儿童沦为光耀门楣的颜面工具
结语 童年如何不再挣扎:课余课业的价值及其限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国家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学校方面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国家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学校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一)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效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重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指导
    一、核心概念
        (一)义务教育
        (二)“减负增效”专项行动
    二、理论指导
        (一)现象与本质
        (二)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
第二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缘起与实施
    一、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缘起
        (一)过重学业负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二)过重学业负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三)过重学业负担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二、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实施
        (一)国家方面
        (二)学校方面
第三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成效与不足
    一、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成效
        (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显着
        (三)家庭教育作用突显
    二、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不足
        (一)家庭教育投入费用的无形增加
        (二)对“减负”存在错误认知
        (三)教师陷入困惑
第四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成效不显着的原因
    一、国家方面
        (一)政策的推行力度不够
        (二)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
        (三)用人制度不科学
    二、学校方面
        (一)学校管理因素
        (二)教师素质因素
    三、家庭方面
第五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完善策略
    一、国家方面
        (一)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基础
        (二)依法规范教育行业
        (三)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
        (四)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二、学校方面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二)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武装学校
    三、家庭方面
        (一)正确认识“减负”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德体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电子书包的高中化学教学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电子书包的定义和使用
二、 电子书包的特点
    (一) 移动性强
    (二) 教学资源容量丰富
    (三) 教学方式多样
三、 电子书包的作用
    (一) 改变了教学模式
    (二) 改变“一对多”的学习模式
    (三) “云课堂”的应用
四、 电子书包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新探索
    (一) 利用课前导入活跃气氛
    (二) 利用课中教学解决问题
    (三) 利用课后复习巩固知识
五、 结束语

(7)基于电子书包的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继续变革传统教育模式
        二、“教育信息化2.0”为智慧课堂铺筑坦途
        三、智慧课堂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二、智慧课堂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电子书包
        二、智慧及智慧课堂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多元智力理论
第三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
    第一节 昆明市K中学智慧课堂开展环境分析
        一、物理环境
        二、软件环境
        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研讨会
    第二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及课标分析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四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学习需求分析
    第二节 学习者分析
    第三节 案例一:探究式教学——利用Scratch学习进制及其转换
        一、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情境创设和探究问题
        五、教学资源
        六、教学活动
        七、教学评价
    第四节 案例二:学业水平考试个性化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为例
        一、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方法设计
        五、教学资源
        六、教学活动
        七、教学评价
第五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探究式教学实践:数据与计算——利用Scratch学习数制及进制转换
        一、课前精准掌握学情
        二、课中灵活分组,协作探究
        三、分享交流探究过程
        四、教学评价
    第二节 个性化教学:学业水平考试辅导——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为例
        一、学前个性化自测与分析
        二、课中双重多边个性化教学,攻坚克难
        三、课后总结提升,巩固内化
        四、教学评价
    第三节 智慧课堂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分析
        三、教师访谈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智慧课堂学习结果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学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案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关键术语界定
    1.8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电子书包的相关研究
        2.1.1 电子书包的概念
        2.1.2 电子书包的功能
        2.1.3 基于SWOT分析的电子书包优劣势分析
        2.1.4 电子书包的发展历程
        2.1.5 国内外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
    2.2 学习者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3 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3.1 电子书包教师应用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3.2 电子书包学生应用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3.3 电子书包家长应用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4 电子书包的学习理论基础
        2.4.1 移动学习理论
        2.4.2 协作学习理论
        2.4.3 情境学习理论
        2.4.4 混合学习理论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中学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 教师电子书包应用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3.2 学生电子书包应用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3.3 家长对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3.4 研究设计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4.3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3.4.4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3.4.5 家长调查问卷设计
    3.5 研究假设
    3.6 本章小节
4 中学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调查研究
    4.1 教师应用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1.1 教师满意度与预测变量因子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4.1.2 信效度分析
        4.1.3 教师满意度与预测变量间的 Person 相关分析
        4.1.4 教师应用电子书包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4.1.5 人口学变量对教师应用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
    4.2 学生应用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2.1 学生满意度与预测变量因子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4.2.2 信效度分析
        4.2.3 学生满意度与预测变量间 Person 相关分析
        4.2.4 学生应用电子书包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4.2.5 人口学变量对学生应用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
    4.3 家长对电子书包应用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3.1 家长满意度与预测变量因子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4.3.2 信效度分析
        4.3.3 家长满意度与预测变量 Person 相关分析
        4.3.4 家长对电子书包应用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4.3.5 人口学变量对家长对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的影响
    4.4 分析与讨论
        4.4.1 教师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与讨论
        4.4.2 学生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与讨论
        4.4.3 家长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中学推进电子书包应用的促进策略
    5.1 电子书包功能结合教师、学生、家长需求进行专业化改进
        5.1.1 电子书包功能进行教师教学专业化升级
        5.1.2 电子书包功能进行学生个性化升级
        5.1.3 增加电子书包家长使用功能,减少家长对电子书包的担忧
    5.2 政策支持下,推进电子资源优化、交流、共享与推广
    5.3 促进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发展,提高自我效能感
    5.4 发挥家长作用提高电子书包应用有效性
    5.5 本章小节
6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电子书包:减负与增负的对话
        (二)推广与应用:各方力量的博弈与考验
        (三)回归实践:探寻技术应用于贫困地区的症结所在
        (四)寻求超越:电子书包应用发展的出路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视角
        (四)创新之处
    三、探访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获取”电子书包应用推广的鲜活材料
        (二)“呈现”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第二章 确定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的研究起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电子书包
        (二)贫困地区
        (三)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理论概述
        (一)教学结构理论
        (二)创新推广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教师叙事故事
    一、初相遇,常在我心——对学校教改的初步印象
        (一)贫困地区的“大工程”
        (二)有序的电子书包自习课
        (三)电子书包阶段总结会掠影
    二、相识与相知——五位教师的成长故事
        (一)一位“佼佼者”的工作经历与反思
        (二)摸索中成长前行的“技术流”
        (三)被技术时代“抛弃”的人
        (四)新手的热忱与成长
        (五)融入其中——记一次数学观摩课
第四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历程回顾与问题分析
    一、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历程回顾
        (一)了解阶段:改革发展、殷切盼望
        (二)计划与准备阶段:全员参与、热情尝试
        (三)决策与投入阶段:实践探索、稳步提升
        (四)实施阶段:问题凸显、能手诞生
        (五)确认阶段:教师分化、寻求出路
    二、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问题思考
        (一)电子书包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喜与忧
        (二)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碰撞
        (四)时代呼唤整体性的教育变革
第五章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深化与超越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电子书包产品的意义与问题
        (二)软件资源建设的作用与现状
        (三)信息化教学探索的方法与实践
    二、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应用与发展的建议
        (一)丰富电子书包理论体系与行业标准
        (二)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培训力度
        (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五)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
    三、研究反思
        (一)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二)研究伦理
        (三)信效度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导学案
    附录C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课堂实录
    附录D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教学讨论
    附录E 调研日志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蔷薇花开——一所薄弱小学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薄弱学校
        2.1.2 学校变革
    2.2 国内薄弱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2.2.1 薄弱学校变革政府政策与措施
        2.2.2 薄弱学校的内涵建设
        2.2.3 薄弱学校变革的对策框架
    2.3 发达国家薄弱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2.3.1 发达国家对薄弱学校的鉴定
        2.3.2 英国薄弱学校变革政策及其实施
        2.3.3 美国薄弱学校变革政策及其实施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个案界定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资料整理
        3.4.1 资料收集及整理阶段
        3.4.2 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
        3.4.3 编码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蔷薇花开,芬芳四溢——蔷薇的变革
    4.1 蔷薇花开的坚守——校长的回忆
    4.2 蔷薇的全纳教育
    4.3 蔷薇的师资配置
    4.4 蔷薇的办学现状
    4.5 小结
第5章 一校两区,和谐共进——学校管理文化及体制的变革
    5.1 “易教、易学、易融”的管理文化
    5.2 “一校两区,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
    5.3 小结
第6章 以行养德,融合共生——德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6.1 蔷薇和弘梅的牵手
    6.2 社会实践活动“我来决定”
    6.3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
        6.3.1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的研发阶段
        6.3.2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的平台功能
        6.3.3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6.4 小结
第7章 凝心聚力,共同成长——教研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
    7.1 师徒带教——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力
        7.1.1 校内推力
        7.1.2 校外助力
    7.2 互助式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7.3 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7.4 小结
第8章 立足学生,思变创新——课堂教学的革新
    8.1 走出数学课堂——“世博路线”的启发
    8.2 走进蔷薇食堂——“食之堂”
    8.3 玩转数字化课堂——信息技术的渗透
    8.4 小结
第9章 追求特色,崇尚个性——校本课程的开发
    9.1 “探究+实践”的特色探究型校本课程
    9.2 “微微本草”创新实验室校本课程的开发
        9.2.1 “绿色梦工厂”创新实验室建设
        9.2.2 “微微本草”校本课程开发
    9.3 小结
第10章 蔷薇E时代——数字化挑战下的教育创新
    10.1 校园E站——数字化体验区建设
    10.2 老师就在身边——数字化资源建设
    10.3 小结
第11章 薄弱学校变革中的校长与教师
    11.1 校长在薄弱学校变革中的角色
        11.1.1 两个“孩子”的母亲
        11.1.2 忙碌的决策者
    11.2 教师在薄弱学校变革中的角色
        11.2.1 “行政”“教学”两手抓——行政教师的访谈
        11.2.2 背包里的粢饭团——普通教师的访谈
        11.2.3 “拼命”的老师——普通教师的访谈
        11.2.4 高要求下的“累”——普通教师的访谈
    11.3 小结
第12章 结束语
    12.1 研究总结
        12.1.1 蔷薇小学的变革路径
        12.1.2 新优质学校创设的启示
    12.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2.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我的蔷薇日记
        2015年3月18日小雨
        2015年3月26日晴
        2015年5月21日晴
        2015年11月6日雨转晴
        2015年11月9日雨
        2015年11月13日小雨转阴
        2016年11月11日阴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附件

四、减轻学生负责从书包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运用同伴支持改善自闭症学生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D]. 谢双励.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2]歌谣教学法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的行动研究 ——以毛里求斯大学孔子学院少儿班为例[D]. 吴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H大学附属小学为例[D]. 聂相卿. 河南大学, 2020(02)
  • [4]挣扎的童年:小学生课余生活研究[D]. 马小霞.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史孝英.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电子书包的高中化学教学新探索[J]. 黎金梅. 考试周刊, 2019(84)
  • [7]基于电子书包的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D]. 高海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学电子书包应用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 竹艺.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9]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D]. 刘亚同. 河南大学, 2018(01)
  • [10]蔷薇花开——一所薄弱小学的变革[D]. 陈佳咪.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减轻学生责任从书包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