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探究
郭秀华丁连云山东省寿光市东城新区实验小学262704
摘要:随着新课改、新课程等教育制度的不断落实,对小学生的惩罚也要改变过去强硬、单一和粗暴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认识错误,从根本上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惩罚
“惩罚”二字在教育中是不可触及的“高压线”,学生一谈到“惩罚”就会变色。惩罚应该是一把双刃剑,智慧的班主任应该把惩罚的“温度”从冰冷调整为温暖,使这把双刃剑为你所用,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一、什么是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不同于体罚教育,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体罚教育是指教育者用罚站、打骂等侮辱人格的、高压的、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的方式,其结果是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自信,是一种极端盲目、简单粗暴、急功近利、伤害学生自尊的不可取的方法,因为它有悖于伦理道德,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更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惩罚教育是在爱的前提下,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学生不良行为给予强制纠正的教育方式;是以不损害身心健康为基础,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成长为唯一指向的教育方式。
二、惩罚教育的原则
1.平等惩罚。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在面对不同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能有差别对待。因此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只有会犯错误的学生。
在一个班级中还会出现“小团体”的现象,或是有的学生欺负其他的同学。老师应当起到表率的作用,主动关心被欺负的学生,但也不能大肆指责欺负同学的学生,因为这样有时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老师此时可以把教学结合到集体游戏中,以此来增加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会学生相互尊重、互敬互爱,这就是新课程中提到的团结、交流的学习形式。
2.从关爱的情感出发,触动受教育者的内心。如果惩罚造成的只是外部的压制,那么受教育者的行为就会被机械地训练成只是为了避免某些行为而形成条件反射,而并非从内心认识到被禁止行为的错误所在。这种由强制所导致的遵从是没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如果过错者能够感受到惩罚当中所蕴含的关爱态度,便会对教育者产生信任与尊重,惩罚就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心感受,使其产生羞愧感,并愿意配合教育者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3.针对问题而非针对受教育者个人。教育者应当将惩罚指向过错本身,而非使个人背负过错的“标签”,以避免过错者产生自卑心理。否则过错者会认为,即便自己改正了错误,也难以挽回在他人心目中业已形成的不良形象,从而放弃弥补过错的努力。因此,教育者应当对过错者采取鼓励和宽容的态度,对其过错之外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也要避免班级中其他同学对过错者的歧视。
4.法外有情。教育惩罚必须以教师的情感投入为基础。“行走教育”的创始人徐向阳对学生非常严格,他甚至与家长签协议,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惩罚。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你这样做学生不怨恨吗?”徐向阳回答:“你只看到我今天处罚他们,你没有看到在这之前,我已经在他们的情感银行里存了足够的资本!”正因为徐向阳已经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所以他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学生只会深刻反省自己的问题,而不会怨恨他人。
三、惩罚教育还需要注意什么
1.惩罚之后应给与改正的机会。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家长、社会如此抵制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行为?我想,这和教师实施惩罚完毕之后学生没有实质的进步有很大关系。惩罚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身。惩罚能够使他们明理、知错、承担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明理、知错、承担责任”的进步如何才能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惩罚之后给与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接受惩罚并不等于带上了“差生”的帽子,也并不等同于关闭了老师表扬你的大门,你依然可以通过实际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从而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2.进行反复教育。我们应当把学生出现反复犯错的现象看作正常的现象。一个人一生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拿它去要求小学生,似乎显得太苛刻了。所以在惩罚教育中我们要有“反复抓,抓反复”的心理准备,不奢求一次教育就能让学生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只有周而复始地耐心教育,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和改进批评惩罚的方法和手段,把惩罚教育上升到艺术的水平,最后才可能实现惩罚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红博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
[2]孙雪妮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探究[J].品牌,2015,(06)。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