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贱根张土金李晓敏(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塔下卫生院336400)
【摘要】目的观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及其手术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8月就诊腹股沟疝小儿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为90例患者。实验组给予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斜切口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情况,记录。结果术中出血情况:实验组出血率35﹪,对照组出血率76﹪,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伤口愈合情况明显较对照组好。结论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较传统术式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感染率低,切口愈合好、美观、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疝气小切口疗效
腹股沟疝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疝气,其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类,而斜疝多见于直疝且在所有疝气中发病率最高。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多,伤口愈合缓慢,疤痕较大等缺点。为进一步改善小儿疝气的治疗方法,我院施行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并观察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8月就诊的腹股沟斜疝小儿患者180例,男124例,女56例,年龄在6个月-10岁之间,平均(5.12±3.73)岁,病程1-28天,平均病程(10±4.5)天。排除伴其它严重病症并手术禁忌者;随机化分为实验组90例,对照组90例,两组分型,性别,年龄构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准备、全麻、常规消毒铺巾等,实验组给予行小切口手术,即在腹股沟外环上取1.5厘米-2厘米大小横切口,同时依病人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长切口大小,常规注意事项照例;对照组给予传统与腹股沟平行大斜切口手术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各情况。
1.3疗效标准与判断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外科疗效评价指标》,记录术中术后出血量、伤口愈合、感染数、疤痕明显程度等情况。大量出血:术中血量超过100ml;中量:血量50-100ml;少量:50ml以下。出血率=(大量+中量)/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采用统计学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有效率采用x2检测,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出血情况实验组出血率35﹪,对照组出血率7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表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术后各情况实验组愈合良好81例,不佳9例,感染7例;对照组良好50例,不佳40例,感染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术后伤口对比表
3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疝气,其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类,而斜疝多见于直疝且在所有疝气中发病率最高,约占腹外疝的90%,直疝多见于老年人,斜疝则多见于小儿,男多于女,6个月-10岁为好发年龄段。小儿之所以疝气的患病率如此之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儿生理方面的缺陷,例如先天性腹膜鞘突未全部关闭等均可导致疝发生,由于生理上小儿发育不全,不具备腹股沟灌,而且腹壁肌肉相对薄弱等情况,非修补术亦可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女性腹股沟管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而男性则是精索通过,小儿的腹股沟远较成人的为短,其主要是内外环口间的距离非常之小,所以依然可以达到结扎疝囊的效果,神经较不容易损伤。
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多,伤口愈合缓慢,疤痕较大等缺点,并且在寻找、分离疝囊间,损失神经、血管的概率较大,切口愈合需要较长时间,并且伤口感染率更大,从而导致在院日增加,也令病人家属操更多不必要的心。治疗该病,在手术时最为关键关键的是能及时准确无误地寻找到疝囊的位置,这给很多外科医生带来了不少困扰,当然对于熟练掌握小儿解剖层次的外科医生来说也非难事,还是论技术而定。
为进一步改善小儿疝气的治疗方法,我院施行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并观察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出血情况:实验组出血率35﹪,对照组出血率76﹪,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情况:实验组愈合良好81例,不佳9例,感染7例;对照组良好50例,不佳40例,感染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较传统术式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感染率低,切口愈合好、美观、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冷吉连.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4):123.
[2]黄绍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92.
[3]杨军,钱立印,葛亚博,等.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9):38.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继线010-59780011),200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