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网膜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网膜,电位,糖尿病,视觉,白内障,断层,电图。
视网膜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马宏杰,郑燕林,王家良[1](2019)在《生蒲黄汤加减方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术后的疗效及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后予颗粒配方生蒲黄汤加减方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对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ERG-OPs)波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DME的患者56例(67眼)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联合组各28例,中药组31眼,联合组36眼。67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1~2周内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同时,眼内注射术后中药组给予颗粒配方生蒲黄汤加减方治疗3个月,联合组不予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在治疗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ERG-OPs波振幅及潜伏期情况,并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时,中药组总有效率优于同期联合组(P<0.05)。两组在1个月、3个月BCVA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中药组BCVA总体高于联合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1个月、3个月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中药组O1、O3波峰潜伏期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与联合组同期均显着缩短(P<0.05)。两组患者在1~3个月过程中再次行眼内注射药物康柏西普情况:中药组为5眼,联合组为8眼。眼内注射及光凝术安全性高,术后仅见3例球结膜下出血,其余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结论:DME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视网膜光凝治疗后,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手术安全性高;辅助中药颗粒配方治疗比单纯联合治疗更能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吸收,同时延缓黄斑水肿复发,并改善视网膜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名焱,杨芳文,张冬花,张远清,王芬[2](2018)在《视网膜振荡电位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测定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的变化,探讨OPS可否作为监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方法对19例健康对照人群、15例单纯性白内障患者、24例白内障伴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患者和16例白内障伴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检查,分析其P2波潜伏期(ms)和峰时振幅(uV)值的变化。结果单纯白内障患者以及白内障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2波潜伏期值均高于正常组,峰时振幅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白内障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2波潜伏期值也高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5),峰时振幅低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5),且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增生),振幅下降越明显(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有异常改变,OPS可用于监测视网膜病变发病危险性及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徐倩倩[3](2018)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容积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的变化。方法收集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不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retinopathy,NDR)的糖尿病患者35例64眼作为NDR组,伴有Ⅰ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糖尿病患者32例60眼作为DR组。选取年龄、性别、视力、眼压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4例68眼作为对照组。记录每位被检者的病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lc(glycated hemoglobin Alc,HbAlc)及血压等一般情况;记录其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结果;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检测并记录被检者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容积;采用视觉电生理学检测仪对被检者进行PVEP检测,记录P100的潜伏期及波幅。所有被检者均自愿接受以上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每项检查均由同一位检查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应用SPSS22.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DR组视盘上方、鼻侧、颞侧及全周的RNFL厚度均较对照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R组视盘上方、下方、鼻侧及全周RNFL厚度均较薄,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R组视盘周围各部位的RNFL厚度均较NDR组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NDR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A3、A4、A5、A6、A8区均较厚,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R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A3、A4、A5、A6、A7、A9区均较对照组厚,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DR组与DR组的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NDR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在A3、A4、A5、A6、A8区均较大,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R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在A3、A4、A5、A6、A7、A8区均较对照组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DR组与DR组的黄斑视网膜容积在各区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NDR组的P100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NDR组的P100波幅较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与对照组相比,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潜伏期<0.01,P波幅<0.05);DR组与NDR相比,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NDR组和DR组的P100潜伏期与其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鼻侧及全周的RNFL厚度均呈负相关(均P<0.01);正常组、NDR组和DR组的P100波幅与其视盘周围RNFL各部位及全周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视盘周围RNFL变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容积的增加以及视觉传导功能的下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6)
金辉,徐朝阳,兰榕,乌仁塔娜[4](2017)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s)总振幅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各期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将这些指标应用于临床筛查的可能性。方法测定健康对照组、临床前期组及轻、中、重度非增生性DR组和增生性DR组等6组的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OPs总振幅及U-mAlb排出量,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OPs总振幅及U-mAlb排出量与DR各组间有显着相关性。OPs总振幅随着DR程度的加重而减小,6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mAlb排出量在健康对照组、临床前期组及轻度非增生性DR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中度非增生性DR组、重度非增生性DR组及增生性DR组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病变越严重,U-mAlb排出量上升越快。结论 OPs总振幅可作为DR的定量指标,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早期DR,敏感性较高;U-mAlb排出量与DR的严重程度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童,李红娜,李鹏,孙艺源,李海鹰[5](2017)在《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并发的一种常见而又严重的致盲性眼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善和人口进入老龄化时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导致DR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所以,早期发现及诊断DR,有利于强化控制血糖、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从而延缓病情进展[1]。在DR的早期,患者视网膜神经细胞可能已经出现了病理性改变,是影响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因此,记录视觉冲动在视网膜至视皮质过程中的神经(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7年11期)
候晓冰,王玉清[6](2017)在《视网膜震荡电位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对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眼底病变情况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前视网膜震荡电位的总振幅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及潜伏期与眼底病变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69例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之前行视网膜震荡电位总振幅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及潜伏期测定,术后一周行眼底检查,分析患者术前视网膜震荡电位总振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及潜伏期与术后眼底病变情况的关系。结果:视网膜震荡电位总振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及潜伏期与眼底病变情况高度相关。结论:视网膜震荡电位总振幅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及潜伏期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应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眼底病变程度。(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赵全良,张春香,菅宝芬[7](2016)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视觉电生理变化情况,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与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组60例1型糖尿病患者,男女比例均等,平均年龄19.42±7.78岁,病程小于5a,矫正视力5.0,平均空腹血糖7.8±3.6mmol/L。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对照组60例正常人,男女比例均等,平均年龄17.2±6.52岁,矫正视力5.0,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两组PVEP参数P100波潜伏期和P100波振幅值,FERG参数a波潜伏值、b波潜伏期、a波振幅值、b波振幅值。结果:观察组的参数P100波振幅值、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均有振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观察组的参数a波潜伏期、a波振幅值、b波潜伏期、b波振幅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空腹血糖控制稳定,PVEP P100的振幅值、FERG a、b波的振幅值与糖尿病程无关,而PVEP P100的潜伏值、FERG a、b波的潜伏值与糖尿病程有关。结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提示糖尿病患者视神经元损伤较为敏感;闪光视网膜电图是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视网膜Müller细胞和双极细胞损害的理想手段;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参数P100波振幅值、闪光视网膜电图参数b波振幅值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临床前期最敏感的诊断指标。(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于春红[8](2016)在《儿童弱视治疗前后多焦视诱发电位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多焦视诱发电位(m 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 ERG)的波形特点,以及弱视患者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探讨弱视的电生理机制。方法:使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 21多焦电生理仪,对弱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m VEP及m ERG检测,以特征峰的潜伏期以及振幅反应密度作为分析的指标,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分别从视网膜不同区域包括四个象限、上下半侧、鼻颞侧和六个离心度进行分析,将弱视眼、其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叁者图形进行比较;同时对弱视患者行弱视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即视力≥0.9并维持2个月时,行Titmus立体图、同视机、双眼视觉的多焦电生理检查,与治疗前比较;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m VEP及m ERG的图形特点,分析治疗后视力的提高与m VEP及m ERG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统计分析采用SPSS l9.0软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正常对照组m VEP与m ERG图形特点m VEP:上下半侧视野的波形极性相反,上半视野m VEP的潜伏期长于下半视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半视野m VEP振幅反应密度低于下半视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视野的m VEP特征峰的潜伏期短于鼻侧视野(P<0.05),颞侧视野的m VEP特征峰反应振幅密度高于鼻侧视野(P<0.05)。在六个离心度,上半视野每个半环的m VEP的特征峰的潜伏期的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每个半环间的振幅反应密度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下半视野也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到类似的结果。m ERG:上半视野的潜伏期比下半视野延长,振幅反应密度低于下半视野,但二者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 ERG颞侧视野特征峰的潜伏期与鼻侧视野比较延长,反应振幅密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m ERG的振幅反应密度各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六个离心度的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眼视觉的多焦电生理检查: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双眼受检反应的振幅大于单眼分别受检的最大反应的振幅(P<0.05),存在m VEP的双眼总和;m VEP在六个离心度,在中央两个半环区内存在明显的总和现象,其余各环区未发现明显的总和现象;正常组m ERG未发现双眼总和现象。二、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疗前的m VEP与m ERG图形特点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弱视眼的m VEP反应振幅密度与正常眼和对侧眼相比较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的对侧眼与正常眼相比较反应振幅密度也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上下半侧视野的特征峰的潜伏期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侧眼与正常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鼻颞侧视野,弱视眼较对侧眼的反应振幅密度下降、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弱视眼的m VEP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都较其正常眼和对侧眼对应的值降低,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侧眼与正常眼m VEP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m VEP在六个离心度的特征峰潜伏期比较,均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延长(P<0.05)。m ERG:在上下半侧视野,弱视眼的m ERG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与对侧眼和正常眼相比较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眼与正常眼的反应振幅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叁者之间m ERG的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鼻颞侧视野,弱视眼的m ERG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在鼻侧视野较正常眼和对侧眼下降,低于颞侧视野(P<0.05);在六个离心度,弱视眼的m ERG的特征峰反应振幅密度与正常眼和对侧眼比较,在第一环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环与正常眼和对侧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侧眼和正常眼的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各环之间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m ERG特征峰的潜伏期与正常眼和对侧眼相比,在各环未见明显的延长(P>0.05)。弱视双眼m VEP、m ERG图形异常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m VEP和m ERG波形双眼非对称性分析,发现弱视眼在中央区损害最大,随离心度增加,RAC减小;弱视双眼的m VEP的非对称性系数与弱视的严重程度有着正相关,弱视越加严重,非对称性系数越大,波形异常程度也越大。m ERG波形的非对称系数与弱视程度之间未见明显的相关关系。叁、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疗后的m VEP与m ERG波形特点m VEP:弱视眼的上、下半侧视野之间和鼻、颞侧视野之间比较,其特征峰的潜伏期和反应振幅密度都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侧眼比较,振幅反应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潜伏期仍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m VEP振幅反应密度在各环较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一、二环较正常组比较,振幅反应密度仍减低、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m ERG:弱视眼的上、下半侧视野之间和鼻、颞侧视野之间比较,特征峰的潜伏期和反应振幅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侧眼比较,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与对侧眼、正常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在治疗前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双眼视觉功能1、Titmus立体图检查和同视机检查:分析轻、中、重度不同程度弱视组,叁组之间中心立体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弱视组的中心立体视较好,弱视的程度越严重,立体视越差;经过弱视综合治疗后,轻、中度弱视组的中心立体视得到明显改善,轻、中度弱视组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视弱视组较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双眼视觉的多焦电生理检查:治疗前轻度弱视组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鼻颞侧视野,双眼反应的振幅大于单眼的最大反应的振幅(P<0.05),中、重度弱视组无明显总和现象(P﹥0.05);治疗后轻、中度弱视组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鼻颞侧视野,双眼反应的振幅大于单眼的最大反应的振幅(P<0.05),重度弱视组无总和现象;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治疗前、后m VEP无双眼总和现象。结论:1、弱视患者在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皮层、视网膜都有异常损害;弱视的m VEP、m ERG中心区的异常明显大于周边区,支持弱视损害的中心机制。2、弱视越严重,m VEP波形异常程度越大,m ERG没有这种相关性。3、弱视达到基本治愈时,视网膜功能基本修复,视觉传导通路和视皮层及双眼视功能未同步修复。4、m VEP做为一种客观方法,对于儿童弱视、双眼视功能的检测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刘闻一,戴加满,赵从健,李世迎,阴正勤[9](2016)在《正常猕猴与人的视网膜电图及视觉诱发电位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常猕猴与人视网膜电图(FERG,PERG)及视觉诱发电位(FVEP,PVEP)的异同。方法选取通过眼底照相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科相关检查确定眼部没有明显异常的正常成年猕猴3只(6眼)及健康成年人8例(16眼),对其FERG、PERG、FVEP、PVEP进行检测和记录,导出数据后运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暗适应0.01ERG的b波及暗适应3.0ERG的a波,b波猕猴与人相比峰时明显较短,振幅明显较低(P<0.05)。暗适应Ops的OS2波猕猴与人相比振幅明显较低(P<0.05)。明适应3.0ERG的a波,b波峰时和振幅,明适应30 Hz震荡电位振幅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VEP的P2波猕猴与人相比峰时明显较短,振幅明显较高(P<0.05)。PERG猕猴与人相比P50及N95波振幅明显较低(P<0.05)。PVEP的P100波峰时猕猴与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波振幅猕猴与人相比较低(P<0.05)。结论视网膜电图及视觉诱发电位可对猕猴行视功能评价,作为评估人视网膜功能的参照。(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王家瑶[10](2016)在《二十碳五烯酸玻璃体内注射对兔眼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的影响及在兔眼玻璃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二十碳五烯酸玻璃体内注射对兔眼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的影响目的:前期研究已证实玻璃体内注射二十碳五烯酸(EPA)浓度0.01g/L时可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此实验拟验证不同浓度EPA玻璃体内注射对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的影响,确定前述EPA治疗浓度是否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2只眼),右眼为实验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射0.01mg(0.1ml)、0.1mg(0.1ml)、1.0mg(0.1ml)EPA及0.1%DMSO(0.1ml),左眼为对照眼,玻璃体内注射0.1ml生理盐水。注射后第1、3、7、14天行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记录不同视角P100潜伏期的变化,及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记录视杆细胞反应(Rod-R)及最大混合反应(Max-R)b波振幅的变化,应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0.01mg、0.1mg、1.0mg EPA及0.1%DMSO的实验组(各6只眼)分别与对照组(各6只眼)各时间点1°视角及30′视角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及视网膜电图Rod-R及Max-R的b波振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兔眼玻璃体内注射二十碳五烯酸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目的:研究玻璃体内注射EPA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临床给药周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随机分为标准及质控组3只及实验组27只兔。实验组再随机分为9组,每组3只。标准及质控组动物无需手术操作,用于制备空白及质控玻璃体样品;实验组动物前房穿刺抽取适量房水后,玻璃体内注射EPA 0.1ml(EPA浓度为0.01mg/0.1ml)。分别于玻璃体内注药后5、30、90、150、240、390、510、690、720min处死动物,立即摘取双侧眼球制备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检测玻璃体内EPA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本实验条件EPA与内标(格列喹酮)峰形良好,空白玻璃体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二者测定。EPA保留时间为1.94min左右,内标的保留时间为0.75min左右。兔眼玻璃体注入EPA后体内过程符合有滞后时间的二室模型。EPA的浓度在0.0200~5.00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72~0.9981之间,典型回归方程为:Y=0.405×C+0.00152(r=0.9972,n=8)。低、中、高叁个浓度水平质控(QC)样品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05.6±6.9)%、(102.3±2.3)%和(94.6±2.1)%。内标的提取回收率为(91.6±3.6)%。定量下限(LLOQ)及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QC样品日内RSD分别为10.7%、7.0%、2.1%和2.2%,日间RSD分别为14.0%、11.6%、5.2%和4.1%,准确度分别为96.0%、97.9%、96.6%和102.7%。EPA在玻璃体内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为4.72h。结论:1玻璃体内注射二十碳五烯酸1.0mg及以下剂量对兔眼1°视角及30′视角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及视网膜电图视杆细胞反应(Rod-R)及最大混合反应(Max-R)b波振幅均无影响,是安全可行的。2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玻璃体内EPA的浓度特异性好,在玻璃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有滞后时间的二室模型,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为4.72h。(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视网膜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的变化,探讨OPS可否作为监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方法对19例健康对照人群、15例单纯性白内障患者、24例白内障伴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患者和16例白内障伴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检查,分析其P2波潜伏期(ms)和峰时振幅(uV)值的变化。结果单纯白内障患者以及白内障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2波潜伏期值均高于正常组,峰时振幅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白内障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2波潜伏期值也高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5),峰时振幅低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5),且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增生),振幅下降越明显(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有异常改变,OPS可用于监测视网膜病变发病危险性及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网膜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马宏杰,郑燕林,王家良.生蒲黄汤加减方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术后的疗效及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2].吴名焱,杨芳文,张冬花,张远清,王芬.视网膜振荡电位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测定的意义[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
[3].徐倩倩.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观察[D].山东大学.2018
[4].金辉,徐朝阳,兰榕,乌仁塔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7
[5].李童,李红娜,李鹏,孙艺源,李海鹰.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
[6].候晓冰,王玉清.视网膜震荡电位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对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眼底病变情况的预测[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7
[7].赵全良,张春香,菅宝芬.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6
[8].于春红.儿童弱视治疗前后多焦视诱发电位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
[9].刘闻一,戴加满,赵从健,李世迎,阴正勤.正常猕猴与人的视网膜电图及视觉诱发电位对比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6
[10].王家瑶.二十碳五烯酸玻璃体内注射对兔眼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的影响及在兔眼玻璃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D].河北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