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的态度论文-杨梓生,吴菊华,张贤金

对科学的态度论文-杨梓生,吴菊华,张贤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科学的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育,教学策略

对科学的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杨梓生,吴菊华,张贤金[1](2019)在《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及教学培育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是化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化学教学中培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需要准确把握该素养的培育需求、内涵要求及培育机制,进而指导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学习任务并优化教学过程;结合初中化学"熟悉而又陌生的身边物质——水"主题教学,阐述培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STSE教育微项目学习及教学实践路径;总括了素养培育的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行动框架。(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9年08期)

周仕青[2](2019)在《高一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有效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无论是科学课程的制定、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有必要先了解学生对科学学习及与科学相关事物的认知、体验、兴趣、评价和需要。同时学生对科学教育及其相关的认知评价是否正确积极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学教育的成功与否。而目前对科学教育的评价现状为对学生情意领域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多方面、多维度来研究学生对科学及科学相关事物的态度。本研究利用迟少辉对ROSE问卷进行修改和检验后的部分主题的题项作为研究工具,以济南市3所高中的410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的考察,考察的方面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对学校科学课的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校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并分析了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的性别、生活环境和学校的差异,以及试图揭示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各个方面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高一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整体情况及特点为:学生除校外科技活动情况不理想外,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对学校科学课的态度和对科技态度总体都是积极正向的;对于环境问题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但为解决问题而付出行动的倾向或意愿较弱;对学校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如批判质疑方面的价值认可度较低;学生对科技的价值评价高,科技观相对成熟;校外科技活动多局限于室内,面向自然的户外活动体验较少;学生对他们认为有用的科学知识更感兴趣。2.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学校的高一学生在对科学的态度一些方面、一些维度上存在统计上的显着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何薇,张超,任磊,黄乐乐[3](2018)在《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概况和主要结果的描述与分析。力求从研究者的角度,通过对全国和32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状况、公民获取科技信息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情况以及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方面调查数据的综合计算、分析和比较,全面客观解读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及其数据结果的全貌,为国家和各地区"十叁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期评估和公民科学素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普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韩洁,董婉莹,王健[4](2018)在《生物学科师范生对科学的态度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对科学的态度是科学学科教育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具重要意义。针对国际及我国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了目前相关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职前科学教师对科学的态度的理论框架,根据构建框架设计测量工具。以北京师范大学职前生物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验证工具的信度效度,为我国有关职前教师对科学的态度的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测量他们对科学的态度水平,为学校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何薇,张超,任磊[5](2016)在《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概况和主要结果的描述与分析。力求从研究者的角度,通过对全国及32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状况、公民获取科技信息和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及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方面调查数据的综合计算、分析和比较,全面客观解读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及其数据结果的全貌,为公民科学素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科学技术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普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邓可卉,谢秋韵[6](2015)在《从赫歇尔望远镜的传入看18世纪中西方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威廉·赫歇尔式望远镜入手,介绍了赫歇尔式望远镜传入中国的背景,并从中、西方对待赫歇尔式望远镜的态度来介绍中、西方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从而看出,当时中西方对科学技术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张昀京[7](2014)在《1980年《人民日报》体现国家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报》在国家提倡"四化"的背景下,进行了大量关于科学技术的报道,代表了当时党和国家的方向和态度。不同的报道体现了同一种理念,即中国可以通过科技现代化促进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并挽回因为文革"失去"的时间。通过这些报道,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某些自信,也反映出对西方世界科技的羡慕与引进西方科技的憧憬,对科技充当工具的作用,当时社会并无异议,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认为国家可以通过科技实现人民福利,建设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以前被视为"只专不红"的那部分科技人员,国家的导向是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与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平等。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逐步放开了一些领域,鼓励人员流动,提倡轻工业科技,导致了后来计划经济的解体。凡事有利必有弊,但面对世界的变革,《人民日报》体现出的国家对科技态度正是应对这种局势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4年20期)

李洋,姚本先[8](2014)在《居民对科学的态度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影响居民对科学的态度的因素及其路径。方法:利用大五人格问卷、认知需求问卷以及自编的大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对芜湖市镜湖区下辖的叁个社区(青山街社区、邢家山社区、周家山社区)共计223名居民进行随机抽样。结果:1)文献法总结出人格叁维度(尽责性、内外倾、开放性)与认知需求可能对居民对科学的态度产生影响,提出假设,并初步建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2)利用SEM验证结构模型的正确性,并做各影响因素间对科学的态度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结论:1)在同一情境中,尽责性、开放性对科学的态度的影响显着,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43(p值均小于0.05),内外倾、认知需求不显着;2)在独立情境中,尽责性、开放性、认知需求均对科学的态度影响显着,路线系数分别为0.37、0.45、0.70(p值均小于0.05);3)中介效应检验,认知需求通过影响开放性进而改变居民对科学的态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马宏佳,陈功,Ling,L.Liang,Gavin,W.Fulmer[9](2014)在《影响学生对科学态度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对科学积极态度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发现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本研究对来自16所不同水平学校的1334位初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及方差分析方法处理调查数据。发现学生性别、学校类型和教师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男生比女生有更积极的科学态度;学校类别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显着相关,教学水平和生源相对差学校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反而更为积极;合作教学方法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建构教学方法和讲述教学方法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相关。上述发现对优化科学教学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14年07期)

李洋,姚本先[10](2014)在《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目的是编制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以态度ABC理论为支撑,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的内容,分析得出对科学的态度评测的指标,并形成具有25个题项的初始问卷。以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在安徽省内的合肥、芜湖、六安等地区进行叁阶段的预试和正式测试,选取被试共计905名。通过问卷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从25个题项的初始问卷中筛选出17个题项的公众对科学的态度正式问卷,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从整体上看,问卷各量表和总量表α系数在0.712~0.862之间,各量表分数与总量表分数均存在显着相(p<0.01)。并由此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本文来源于《科普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对科学的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有效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无论是科学课程的制定、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有必要先了解学生对科学学习及与科学相关事物的认知、体验、兴趣、评价和需要。同时学生对科学教育及其相关的认知评价是否正确积极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学教育的成功与否。而目前对科学教育的评价现状为对学生情意领域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多方面、多维度来研究学生对科学及科学相关事物的态度。本研究利用迟少辉对ROSE问卷进行修改和检验后的部分主题的题项作为研究工具,以济南市3所高中的410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的考察,考察的方面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对学校科学课的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校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并分析了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的性别、生活环境和学校的差异,以及试图揭示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各个方面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高一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整体情况及特点为:学生除校外科技活动情况不理想外,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对学校科学课的态度和对科技态度总体都是积极正向的;对于环境问题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但为解决问题而付出行动的倾向或意愿较弱;对学校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如批判质疑方面的价值认可度较低;学生对科技的价值评价高,科技观相对成熟;校外科技活动多局限于室内,面向自然的户外活动体验较少;学生对他们认为有用的科学知识更感兴趣。2.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学校的高一学生在对科学的态度一些方面、一些维度上存在统计上的显着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科学的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杨梓生,吴菊华,张贤金.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及教学培育的认识[J].化学教与学.2019

[2].周仕青.高一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何薇,张超,任磊,黄乐乐.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J].科普研究.2018

[4].韩洁,董婉莹,王健.生物学科师范生对科学的态度的调查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8

[5].何薇,张超,任磊.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J].科普研究.2016

[6].邓可卉,谢秋韵.从赫歇尔望远镜的传入看18世纪中西方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差异[J].民营科技.2015

[7].张昀京.1980年《人民日报》体现国家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态度研究[J].科技传播.2014

[8].李洋,姚本先.居民对科学的态度影响因素分析[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马宏佳,陈功,Ling,L.Liang,Gavin,W.Fulmer.影响学生对科学态度因素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

[10].李洋,姚本先.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编制[J].科普研究.2014

标签:;  ;  ;  ;  

对科学的态度论文-杨梓生,吴菊华,张贤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