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细胞亚群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杨江霞[1]2007年在《小儿热性哮喘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儿热性哮喘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了解T淋巴细胞亚群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客观评价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30例热性哮喘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选用30例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组,观察哮喘患儿不同病情分度、年龄时段及不同病程分布的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作期热哮患儿的CD3~+、CD4~+、CD8~+和CD4~+/CD8~+与肺炎组和正常组比较,无差异。CD19~+B淋巴细胞和CD16~+CD56~+NK细胞与正常组相比P值均<0.01,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发作期不同病情分度、年龄时段及病程分度的T细胞亚群变化,均无差异。结论:在小儿热性哮喘发病中T淋巴细胞亚群总体上Th和Ts细胞处于平衡状态,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哮喘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秦鑫[2]2003年在《T淋巴细胞亚群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Th1/Th2、TC1/TC2失衡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了解IFN-γ和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gue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培养法对18例哮喘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后,加入地塞米松及IFH-γ培养24小时,加入PMA,莫能菌素,艾罗霉素培养4.5小时,促使细胞内细胞因子聚集于高尔基体,取培养上清中的淋巴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CD4+T、CD8+T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内细胞因子IL-2、IL-10、TGF-β表达率。结果:(1)CD4+T细胞亚群TH1、TH2、TH3及TH1/TH2检测结果的比较。哮喘组TH1,TH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着增加(P<0.05),TH1/TH2显着降低(P<0.05),TH3显着增加(P<0.05)。加入地塞米松培养的哮喘组TH1,TH2均显着降低(P<0.05),TH1/TH2无显着差异(P>0.05),TH3无显着差异(P>0.05)。加入IFN-γ培养的哮喘组TH1显着增加(P<0.05),TH2差异无显着性(P>0.05),TH1/TH2显着增加(P<0.05),TH3显着降低(P<0.05)。(2)CD8+T细胞亚群TC1、TC2、TC1/TC2检测结果的比较。哮喘组TC1,TC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着增加山西省医科大学硕士毕业论文(P(0.05),TClffCZ显着增加(P(0.05)。加人地塞米松培养的哮喘组TCI,TCZ均显着降低(P<0 .05),TCI汀C2无显着差异(P>0.05)。加人IFN一y培养的哮喘组TCI显着增加(P<0.05),TCZ差异无显着性(P>0.05),TCI厅C2显着增加(P<0.05)。(3)CDs+T叮一乒及CE吟、CDS细胞内总TGF一乒检测结果的比较。哮喘组CDS十TGF一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加人地塞米松培养的哮喘组CDS+TGF一日显着降低(P<0.05),加人IFN培养的哮喘组CDS+TGF一尽的变化显着降低,(P<0.05),CD4、CDS细胞内总TGF一p哮喘比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加地塞米松后无显着变化(P>0.05),加IFN一y后显着降低(P<0 .05)。结论:(1)哮喘急性发作期有THI汀H2、TCI汀C2的比例失衡。(2)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哮喘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缓解哮喘的炎症反应,但并不能纠正THI汀H2、TCI/TC2的比例失衡,而且也不能降低气道重塑。(3)IFN一y可通过纠正THI/TH2、TCI汀C2的比例失衡及抑制TGF一日的分泌治疗哮喘,降低哮喘气道重塑。

孙思敏[3]2016年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临床以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表现,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体格检查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伴有呼气相延长,具有反复性、可逆性、时间性、诱因多样性等特点,病毒感染常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哮喘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大多始发于儿童期。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细胞免疫机制在哮喘发生发展中作用。细胞免疫的主要执行细胞为T淋巴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辅助T(Th)细胞可以辅助或者调控其他免疫细胞发挥作用,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使得免疫应答增强和扩大,其主要表面标志是CD4,CD~(4+)细胞的数量可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高低。现较为认可的是哮喘患者存在Th1/Th2失衡。细胞毒T淋巴细胞主要作用为消灭受感染的靶细胞,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面标志是CD8。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细胞在CD~(4+)细胞相关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且CD~(8+)CD28-细胞可能与哮喘的发生发展有关。所以本文中对哮喘患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了检测。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阐述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一科门诊、住院部就诊,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的患儿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同年龄段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共收集哮喘组99例,对照组42例,哮喘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哮喘急性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分别81例、18例。收集上述入选患儿的年龄等基本信息,分别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主要参数包括:CD~(3+)、CD~(4+),CD~(8+),CD4/CD8。所有数据应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哮喘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3+)水平略低,P>0.05,无统计学差异;外周血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周血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周血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缓解组外周血CD~(4+)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3.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缓解组外周血CD~(8+)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4.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缓解组外周血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P<0.01,分别为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5.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对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与哮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CD~(4+)细胞: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1,提示外周血CD~(4+)可能为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CD~(3+)、CD~(8+)均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支气管哮喘儿童外周血CD~(4+)细胞水平升高,CD~(8+)细胞水平减低,CD4/CD8水平升高,提示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2.支气管哮喘缓解组患儿,仍然存在CD~(8+)水平减低,CD4/CD8水平升高,提示哮喘缓解期患儿体内仍然存在细胞免疫紊乱。3.支气管哮喘儿童外周血总T细胞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4.外周血CD~(4+)水平升高可能为哮喘的危险因素之一。

白彦[4]2000年在《从T细胞受体δ链多态性及T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γδT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及气道内γδT细胞百分率,Vδ_1~Vδ_3亚群的表达和多态性,探讨γδT细胞在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产生或延续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新免疫疗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 方法: 我们选择间歇发作或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7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8例,其中2例偶尔痰带血丝但多项检查未见胸腔内病变,4例为早期的周围型肺癌患者,1例因左主支气管陈旧性内膜结核导致瘢痕狭窄,1例因食道反流导致慢性咳嗽。全部纳入的研究对象留清晨空腹外周血8ml,同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计数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实验方法为:(1)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外周血及灌洗液中CD_4~+、CD_8~+T细胞和γδT细胞的百分率;(2)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分析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及灌洗液中T细胞受体Vδ基因(Vδ_1~Vδ_3)亚族的表达,并通过基因扫描分析确定各Vδ亚族的相对取用频率及T淋巴细胞的克隆状态;(3)对单克隆表达的Vδ基因,进一步行CDR_3区片段的亚克隆及测序。 结果: 1)哮喘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均可见气道粘膜炎症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计数显示淋巴细胞及嗜酸细胞比例较对照明显增加。两组外周血及灌洗液中CD_4~+和CD_8~+T细胞亚群分布无显着差异。哮喘患者灌洗液中γδT细胞比例(7.8±4.7%)较对照组(3.1±2.5%)显着增加(p<0.05)。

赵杨[5]2009年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17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难治性的呼吸道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它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表现为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重塑、粘液分泌增多以及气道高反应性。其中,T淋巴细胞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炎症细胞,也是必不可少的免疫细胞。根据表面抗原的不同,T淋巴细胞可以分为CD4+T和CD8+T细胞,CD4+T细胞按照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 Th)1和Th2细胞亚群。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与Th1/Th2这两个功能亚群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失衡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类新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它是独立于Th1和Th2存在的。它的发现,打破了以往经典的Th1/Th2模式,并为我们研究哮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已有研究表明:Th17细胞以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然而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动物模型或哮喘患者局部气道炎症,对哮喘患者Th17免疫的全身性表现的研究尚不多见。然而哮喘不仅是局部而且也是全身系统性的免疫炎症反应,所以过敏性哮喘患者可能也存在着异常的全身系统性Th17免疫。本研究旨在探讨过敏性哮喘患者是否存在异常的全身性Th17免疫反应,如存在则在不同严重程度哮喘患者之间是否有差别,以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所起作用。首先,在细胞和蛋白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Luminex方法检测了过敏性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以及其相关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 IFN-γ)、白介素(Interleukin, IL)-4、IL-17、IL-22、IL-23和IL-25]的分泌水平,结果发现: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2和IL-23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随病情严重程度增高而增加,Th1/Th2细胞亚群和其细胞因子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即使一些哮喘患者接受过吸入激素的治疗。我们发现血浆和培养液上清中IL-17的水平与IL-23的含量呈正相关,提示IL-23可能对于Th-17的分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分析也发现Th17的关键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 RORγt)在过敏性哮喘组是显着升高的,从另一方面提示哮喘患者存在着异常的Th17免疫。另外,IL—25是IL—17家族中的成员之一,但是和IL—17在哮喘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将过敏性哮喘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后发现,IL—17水平在重度哮喘患者最高,并且不受吸入激素的影响;而IL—25仅在轻度哮喘患者升高,说明这两个细胞因子和哮喘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哮喘发病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进一步研究IL—25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在体外用IL—25分别刺激哮喘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 PBMC),比较其分泌合成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的差别。结果发现,IL-25可以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哮喘患者PBMC合成分泌IL-4;相反,IL-25对IL-17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但量效关系不明显,综上,Th17在哮喘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对经典的Th1/Th2模式的重要补充,可能为非Th2免疫为主型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Th17细胞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的作用目的:检测Th17细胞亚群免疫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集过敏性哮喘组(n=29)和健康对照组(n=12)外周血,并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亚群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ELISA)和Luminex检测过敏性过敏性哮喘组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以及Th17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IL-17,IL-22,IL-23和IL-25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 (RT-PCR)方法检测Th17分化的主要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ROR-γt)在PBMC中核酸水平的表达。结果:1、过敏性哮喘组外周血Th1/Th2细胞亚群的含量和Th1/Th2细胞因子比例(IFN-y/IL-4)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过敏性哮喘组外周血Th2和Th17细胞亚群含量、血浆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4、IL-17、IL-22和IL-23)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即使一些过敏性哮喘的患者接受过吸入激素治疗。3、将过敏性哮喘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后发现:血浆中Th17细胞亚群含量以及IL-17和IL-22的水平均随哮喘程度加重而增高,IL-25仅在轻度哮喘患者中升高。4、对Th17相关细胞因子以及其与Thl和Th2细胞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血浆中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7和IL-23水平均呈正相关(r=0.526,p=0.003和r=0.428,p=0.021),而其他细胞因子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性。5、过敏性哮喘组PBMC中ROR-γt核酸水平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除了Th1/Th2免疫失衡以外,异常的Th17细胞免疫以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可能也参与了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第二部分IL-25对过敏性哮喘患者PBMc合成分泌IFN-γ、IL-4和IL-17水平的影响目的:观测IL-25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和健康人体外培养PBMC合成分泌IFN-γ、IL-4和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过敏性哮喘患者组(n=29)和健康对照组(n=12)外周血,并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两组的PBMC分别分成无干预培养组、PMA+Ionomycin刺激组、IL-25单独刺激组以及IL-25(50 ng/ml)+PMA+Ionomycin共刺激组分组培养,收集各组的细胞培养液上清。并采用不同梯度浓度的IL-25来协同刺激PBM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Thl细胞因子IFN-γ,Th2细胞因子IL-4以及Th17细胞因子IL-17的水平。结果:1、无干预自发培养条件下和IL-25单独刺激情况下,过敏性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4和IL-17的含量均不能检测出。PMA+Ionomycin刺激后,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过敏性哮喘组PBMC分泌IL-4和IL-17的水平有所升高(P<0.05),而IFN-γ的含量在两受试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联合IL-25 (50 ng/ml)+PMA+Ionomycin共刺激的条件下,哮喘患者和健康人PBMC合成分泌IL-4的水平均有所升高,且哮喘患者比健康人升高幅度更明显(P<0.05)。IL-25对正常人的PBMC合成分泌IFN-γ和IL-17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在哮喘患者,IL-25可以抑制IL-17的分泌(P<0.05)。2、IL-2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 ng/ml—50 ng/ml)可以促进PMA+Ionomycin刺激的过敏性哮喘患者的PBMC分泌IL-4,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在50 ng/ml时达最大效应;而IL-25对过敏性哮喘患者PBMC合成分泌IL-17抑制作用的无明显量效关系。结论:IL-25可以诱导过敏性哮喘患者PBMC合成分泌IL-4水平的增加和IL-17水平的减少,并且在一定范围内,IL-25刺激PBMC分泌IL-4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王华光, 张佳丽, 王鹤尧, 齐曼, 郑文婕[6]2009年在《哮喘大鼠血清中IL-4、IL-5、TNF-α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哮喘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细胞因子IL-4、IL-5、TNF-α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哮喘的关系,探讨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致敏法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哮喘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前8只连续激发7d后取材,后8只则连续激发14d。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IL-4、IL-5、TNF-α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等。结果哮喘模型组激发7天和14天者IL-4、IL-5、TNF-α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0.01或P<0.001)。哮喘模型组(激发7d)CD4+%/CD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哮喘模型组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支气管平滑肌增生,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学变化。结论IL-4、IL-5、TNF-α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Th1/Th2失衡可能是哮喘的始动因素。

李京华, 于雪莹, 许鹏飞, 陆松松, 陈向东[7]2007年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浆总IgE水平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检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和血浆总IgE水平,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30例)和对照组健康儿童(30例)的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浆总IgE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Th1亚群百分比(14.7%±3.3%)和Th1/Th2比值(0.904±0.455)均显着降低(P<0.05,P<0.01),而Th2亚群百分比(14.7%±3.3%)显着升高(P<0.05)。(2)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浆总IgE水平为272.2±129.7,明显高于对照组(46.8±28.5),(P<0.01)。(3)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Th2亚群与血浆总IgE水平呈明显正相关(!=0.920,P<0.01);同时,其Th1/Th2比值与血浆总IgE水平呈明显负相关(γ=-0.832,P<0.05)。结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处于明显失衡状态,表现为Th1亚群百分比和Th1/Th2比值明显降低、Th2亚群百分比明显升高。同时,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与其血浆总IgE水平密切相关。

龚雨新[8]2009年在《Th17细胞在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哮喘是多种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引起的慢性气道炎症。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物充满气道是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哮喘炎症中T淋巴细胞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Th2占优势的Th1/Th2失衡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IL-13、IL-5和IL-9,其中IL-4和IL-13促使B细胞生产IgE,IL-5促进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IL-9能趋化肥大细胞并引起肥大细胞的分化,这些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个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哮喘全部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近研究发现,机体存在一种新型的不同于1型和2型的效应T细胞—辅助性17细胞(T help 17,Th17)亚群。该细胞是由天然T细胞前体Th0分化而来,具有与Th1和Th2细胞不同的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其在促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细胞亚群能够特异性地产生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而不产生IFN-γ,和IL-4,因此被称为Th17亚群。由于具有促炎性作用,也被称为炎症性T细胞(inflammatory T cell)。Th17细胞亚群的分化和功能均受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调控。IL-6和转化生长因子B(TGF-β)联合作用能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成Th17细胞,提示后者在哮喘等炎症性疾病中同样具有一定作用。IL-17A是IL-17家族的一个特殊亚型,由Th17细胞亚群特异性产生,IL-17A由含有一个N-末端信号肽的155个氨基酸组成并由二硫键连接的同型二聚体糖蛋白。作为一种前炎症因子,IL-17A可以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加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如IL-6,IL-8,G-CSF,GM-CSF及粒细胞趋化蛋白-2(GCP-2),共同催化多种炎症细胞在气道内浸润,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又可以分泌多种炎症细胞因子,构成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复杂网络,从而形成气道的慢性炎症。但对IL-17A及Th17细胞在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了解还不多,本研究拟通过小鼠哮喘模型观察Th17细胞和Th17细胞特异性产生的IL-17A在体内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Th17细胞和IL-17A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第一部分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建立OVA致敏和激发的BALB/c小鼠哮喘模型。方法SPF级雌性BALB/c小鼠(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4只,4-6周龄,体重18~20g,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B组小鼠于实验流程第0、14d给予腹腔注射含OVA 2mg和乳化的氢氧化铝5mg的生理盐水混悬液200μl致敏;第21d开始先给予1%OVA生理盐水200μl滴鼻激发,随后给予2%OVA生理盐水雾化液40ml经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每天1次,每次持续约40min,连续6d。A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致敏液及雾化液,方法同B组。在最后一次激发1h后,摘取小鼠眼球放血后将其颈椎脱臼处死,两组小鼠各随机选取6只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将回收的BALF涂片,固定,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总数和分类的计数。细胞分类至少计数400个细胞,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百分比。两组小鼠各各随机选取6只行开胸取肺组织,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气道上皮损伤、气管及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拍片。结果1.激发过程小鼠行为学观察:模型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头面部瘙痒,前肢搔鼻,烦躁不安,然后俯伏不动,口唇紫绀,呼吸急促,腹肌抽搐,二便失禁等症状;而正常组小鼠无此症状。2.BALF中细胞总数和分类比较:①BALF细胞总数:A组BALF细胞总数为(0.62+0.43)×10~5/ml,B组BALF细胞总数为(1.41士0.13)×10~5/ml,B组BALF细胞总数显着高于A组(P<0.01)。②BALF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A组BALF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分别为0.83%±1.18%和5.67%±1.42%,B组BALF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分别为和25.42%±4.05%和29.63%±4.91%,B组BALF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显着高于A组(P<0.01)。3.市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哮喘模型组支气管及血管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及肺泡腔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气道上皮损伤,结构紊乱,气道内杯状细胞肥大增生,气道内分泌大量黏液并有粘液栓形成,粘膜下胶原纤维沉积。对照组肺组织气道结构清晰,气道纤毛上皮排列整齐,无明显的炎症改变及胶原纤维沉积。结论BALB/c小鼠经OVA和乳化的氢氧化铝腹腔注射致敏后,采用滴鼻联合雾化激发的方法成功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更加符合哮喘气道的病理生理改变。第二部分Th17细胞在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初步探索Th17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15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哮喘模型的制作过程同第一部分内容。观察2组小鼠BALF中细胞比例变化和气道病理改变;外周血通过摘眼球采取,肝素化处理,胸腺及肺组织用眼科剪剪成小块后,筛网上研磨成单个细胞,制作单细胞悬液,在外周血、胸腺细胞悬液和肺组织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适当的莫能菌素液,置于5%的CO_2、37℃孵育箱培养5h,经过红细胞裂解、多聚甲醛固定、皂素破膜等处理后,加入抗小鼠的FITC-CD4和PE-IL-17A抗体行细胞表面及胞内抗原染色,最后加0.5ml染色液重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胸腺和肺组织中Th17细胞。结果哮喘组BALF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观察可见哮喘组小鼠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组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Th17细胞(分别为3.62%±0.58%、4.22%±0.69%、6.96%±1.35%)显着增高,与对照组(分别为0.68%±0.26%、0.76%±0.31%、0.80%±0.3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肺组织中Th17细胞很少,哮喘组(0.64%±0.30%)与对照组(0.55%±0.2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模型组血浆中Th17的水平与BALF中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分别为r=0.933,P=0.007:r=0.861,P=0.028)。结论Th17细胞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哮喘中的作用可能是在胸腺分化成熟后,通过胸腺组织释放入外周血及其它组织中,并且外周血Th17细胞与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从而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对哮喘发病机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第叁部分白介素-17A在哮喘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初步探讨哮喘小鼠中血清白介素(IL)-17A的水平及在其在肺、脾及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28只BALB/c雌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4只)和哮喘模型组(B组,14只),哮喘模型的制作过程同第一部分内容。观察两组小鼠气道病理改变及BALF中各组细胞比例的变化;外周血通过摘眼球采取,肝素化处理,肺、脾及胸腺组织用眼科剪剪成小块后,筛网上研磨成匀浆,外周血及肺、脾、胸腺组织悬液分别置于5%的CO_2、37℃孵育箱培养24h后,以3000r/min离心10min,将上清液保存在—20℃冰箱用作IL-17A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及肺、脾和胸腺组织匀浆预孵后的表达情况。结果B组BALF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着高于A组(P<0.01)。病理观察可见B组小鼠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A组无此变化。IL-17A在A组小鼠血清及肺、脾、胸腺组织匀浆中的浓度分别为10.94±5.02(×10pg/ml),13.63±4.07(×10pg/g),16.37±9.85(×10pg/g),22.45±10.89(×10pg/g),IL-17A在B组小鼠血清及肺、脾、胸腺组织匀浆中的浓度分别为52.23±19.08(×10pg/ml),52.98±10.81(×10pg/g).54.77±10.80(×10pg/g),86.68±10.29(×10pg/g)。IL-17A在B组小鼠血清及肺、脾、胸腺组织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B组肺组织中IL-17A水平与BALF中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分别为r=0.832,P=0.040;r=0.856,P=0.030)。结论IL-17A在哮喘小鼠血清及肺、脾及胸腺组织中高表达,并且肺组织IL-17A与哮喘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IL-17A可能是参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在哮喘中的作用与其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聚集有关,从而参与哮喘气道炎症。

楼文倩, 柳锡永[9]2014年在《不同临床表型支气管哮喘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型支气管哮喘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情况,以期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3例婴儿短暂的喘息患儿、23例非特应性喘息患儿、41例特应性喘息/哮喘患儿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特应性喘息/哮喘患儿CD4~+、CD4~+/CD8~+值高于婴儿短暂的喘息和非特应性喘息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3、2.873,均P<0.05);与FEV1/FVC和FEV1%呈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4、-0.676;-0.067、-0.675,均P<0.01),且与嗜酸性细胞计数和IgE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6、0.632;0.453、0.676,均P<0.01)。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儿童发生特应性喘息/哮喘发病的因素,并且与特应性喘息/哮喘发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于磊[10]2014年在《红霉素对支气管哮喘儿童Th1/Th2细胞及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红霉素对支气管哮喘儿童TH1/TH2细胞及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方法按哮喘诊断标准选取哮喘患儿74例,入选后留取血液标本,设为对照组;之后给予红霉素口服,共30天,留取血液标本,设为治疗组。采用荧光单细胞内染色法检测经红霉素治疗前后哮喘患儿Thl/Th2细胞活性变化,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经红霉素治疗前后哮喘患儿血清sFas、sFasL水平,用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经红霉素治疗前后哮喘患儿T淋巴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并用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Th1、Thl/Th2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sFas、sFasL、Th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培养0h、48h淋巴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P<0.01)。结论红霉素对哮喘患儿Th细胞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促进Th细胞向Th1转化;调节T细胞亚群的紊乱,对Fas介导的T淋巴细胞的凋亡有调节作用,降低Fas介导T淋巴细胞(Th1)的凋亡。

参考文献:

[1]. 小儿热性哮喘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D]. 杨江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T淋巴细胞亚群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 秦鑫. 山西医科大学. 2003

[3].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孙思敏. 吉林大学. 2016

[4]. 从T细胞受体δ链多态性及T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机制[D]. 白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5]. 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17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D]. 赵杨. 武汉大学. 2009

[6]. 哮喘大鼠血清中IL-4、IL-5、TNF-α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哮喘关系的研究[J]. 王华光, 张佳丽, 王鹤尧, 齐曼, 郑文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7].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浆总IgE水平分析[J]. 李京华, 于雪莹, 许鹏飞, 陆松松, 陈向东.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7

[8]. Th17细胞在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龚雨新.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9]. 不同临床表型支气管哮喘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J]. 楼文倩, 柳锡永.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

[10]. 红霉素对支气管哮喘儿童Th1/Th2细胞及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研究[D]. 于磊. 青岛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T淋巴细胞亚群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