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底核论文_刘海霞,刘清海,刘扬,王天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丘脑底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丘脑,深部,帕金森病,帕金森,普拉,指数,双频。

丘脑底核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霞,刘清海,刘扬,王天龙[1](2019)在《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脑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大脑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拟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纳入研究,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VISTA)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肌电指数(electromyogram index, EMG)以及95%边缘频率(spectral edge frequency, SEF),观察经脑深部电极高频电刺激前(T_0)、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时(T_1)以及停止高频电刺激后60 s(T2)3个时间点的BIS、EMG及SEF的变化。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排除BIS-VISTA信号质量低于80%的1例患者,共有22例患者的数据纳入分析。高频电刺激后,T1时点的BIS、EMG、SEF均明显增高。BIS_(T1)>BIS_(T2)>BIS_(T0),3个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95%SEF_(T1)>95%SEF_(T0)>95%SEF_(T2),3个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EMG_(T1)>EMG_(T2)>EMG_(T0),3个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高频电刺激期间,同一时点左右侧的BIS、EMG及95%S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可升高BIS、EMG及95%SEF,对大脑脑电活动有兴奋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许国栋,武莉娜,邢俊领,王玉峰[2](2019)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STN-DBS手术治疗的197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Ⅱ/Ⅲ和39项帕金森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DQ-39)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分别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入美敦力脑起搏器197例(340侧),患者术前UPDRSⅡ(日常生活活动)评分、UPDRSⅢ(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3.42±7.91)、(13.42±7.91)分,术后3个月、术后1年UPDRSⅡ评分分别为(10.12±8.82)、(9.75±8.92)分,UPDRSⅢ评分分别为(19.71±11.94)、(18.23±13.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Q-39评分(4项)术后3个月,术后1年均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各项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DBS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术后定期调控刺激参数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疗效。(本文来源于《长治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崔蓓[3](2019)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联合卡巴拉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联合卡巴拉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7月河南大学准河医院收治的4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以卡巴拉汀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TN-DBS治疗。均连续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病情程度(UPDRS评分)、自主神经症状(SCOPT-AUT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治疗后两组病情程度、自主神经症状均显着改善,且观察组UPDRS、SCOPT-AU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与对照组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采用STN-DBS、卡巴拉汀联合治疗疗效显着,能有效缓解病情程度,改善自主神经症状,且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云海,薛雁,陈蕾[4](2019)在《丘脑底核orexin-B对正常小鼠运动行为调控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丘脑底核orexin-B对正常小鼠运动行为的调控及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爬杆实验、旷场实验和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等方法,观察丘脑底核微量注射orexin-B对小鼠运动的调控以及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双侧丘脑底核注射orexin-B可以明显延长正常小鼠爬杆转头时间(t=2.40,P<0.05)和爬杆时间(t=4.59,P<0.0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双侧丘脑底核注射orexin-B显着减少小鼠运动总距离(t=3.14,P<0.01)。在正常小鼠丘脑底核记录到11个神经元,微压力注射orexin-B使其中7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着升高(t=4.96,P<0.01),放电频率平均升高(216.90±118.40)%,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Z=-2.72,P<0.01)。结论 Orexin-B能增加丘脑底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抑制正常小鼠的运动行为,可能通过丘脑底核参与基底神经节间接通路的调控运动。(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闫彩华[5](2019)在《普拉克索联合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患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普拉克索联合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治疗帕金森(P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许昌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PD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7例。两组均给予抗PD基础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普拉克索治疗,研究组采用普拉克索联合STN-DB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96.49%(55/57)]高于对照组[82.46%(4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及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STN-DBS治疗PD,能显着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赵娜[6](2019)在《背外侧丘脑底核的精准定位及其功能连接的信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基底核环路中,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既是间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超级连接通道的必经之路,可以调节基底核的GABA抑制神经递质的输出,进而影响大脑皮层,参与运动、认知以及情绪加工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健康人对照组,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病人的STN活动增强,导致基底节到皮层抑制输出过多,从而带来各种运动障碍。以往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研究发现PD病人的STN与运动皮层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显着增强。并且STN的背外侧的感觉运动区(DL-STN)是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最有效的刺激靶点。因此,DL-STN精准化的定位以及它的功能连接的皮层信度分析是理解PD的神经机制以及治疗的关键。而这方面前人并无研究。所以本论文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1)个体化DL-STN的精准定位;(2)DL-STN单个体素的功能连接的信度分析。材料与方法本文使用3组数据:数据集1、2、3(Cohort-1,Cohort-2,Cohort-3)Cohort-1:21名健康被试(平均年龄22岁)分别在睁眼(EO)与闭眼(EC)状态下进行叁次RS-fMRI平面梯度回波成像(Echo Planner Imaging,EPI)扫描,第一次(Visit-1,V1)与第二次(Visit-2,V2)使用3T GE MR750扫描仪,第叁次(Visit-3,V3)使用3.0T Siemens Prisma扫描仪。Cohort-2:80名健康被试(平均年龄61岁)进行RS-fMRI EPI和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扫描,扫描仪为3T GE MR750扫描仪。Cohort-3:Consortium for Reli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CoRR)数据的一部分(http://fcon_1000.projects.nitrc.org/indi/CoRR/html/hnu_1.html),采集于杭州师范大学。30名健康被试(平均年龄24岁)每隔叁天进行一次RS-fMRI扫描,共扫描10次,由于本文探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未来fMRI-guided rTMS治疗帕金森氏病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刺激靶点,治疗时间不宜间隔过长,所以我们使用了Cohort-3中的V1,V2(距V1间隔4天(Interal Time,IT=4D)),V3(距V1间隔7天(IT=7D))扫描的数据;另一方面为了与Cohort-1中扫描仪内的两次扫描时间(V1&V2,间隔约14天(IT=14D))相对应,便于分析DL-STN功能连接的稳定性,我们同时纳入了Cohort-3的V5(距V1间隔14天(IT=14D))扫描数据。(1)首先,使用Cohort-1数据进行4种全脑逐个体素的指标(PerAF,ALFF,ReHo,DC)的扫描仪内信度和扫描仪间信度分析,为后面研究奠定方法基础。(2)由于帕金森氏病是一种老年化疾病,所以本论文使用Cohort-2老年人数据中ESWAN定位个体化DL-STN,然后计算个体MNI DL-STN坐标与组上平均MNI DL-STN坐标的欧几里得距离(Eclidean distance,ED)。由于大多数被试的ED小于3mm。这一差异在功能像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平均MNI DL-STN坐标代表所有个体DL-STN的坐标,左侧DL-STN坐标为(-12,-16,-9),右侧DL-STN坐标为(13,-15,-9)。(3)计算叁组数据DL-STN的功能连接以及功能连接的单样本T检验(GRF校正,individual p<0.001,cluster p<0.05)。(4)Cohort-1与Cohort-3全脑DL-STN FC的信度分析。(5)Cohort-1与Cohort-3 FC峰值与峰值坐标的信度分析。结果与讨论 (1)在4个全脑逐个体素的指标信度分析中,扫描仪内信度的顺序是PerAF≈ALFF>ReHo>DC,而扫描仪间信度的顺序是PerAF>ALFF>ReHo>DC。(2)在RS-fMRI上,平均DL-STN与个体DL-STN坐标差异小于3mm,平均DLSTN坐标可代表所有个体DL-STN坐标。这一坐标对于将来DL-STN在fMRI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DL-STN与辅助运动前区(Pre-supplementary Area,pre-SMA)、额下回叁角部(pars triangularis,AAL),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的功能连接及其中到高的信度证明了皮层-基底核超级连接通路的存在,进一步验证了以往关于TMS治疗PD的神经机制的理论。(4)无论在Cohort-1还是Cohort-3,左侧DL-STN的功能连接在右侧额中回(BA9)都呈现出中到高的信度。相对于传统定位方式,这一结果可以使我们更加精确地锁定rTMS刺激靶点。提示我们这个区域可能是使用fMRI-guided TMS治疗PD的一个有效精确且稳定的刺激靶点。(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段宸[7](2019)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睡眠障碍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帕金森病人的整体睡眠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就医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作分析对象,截取时间是2014.9-2017.12,合并有睡眠障碍的25例帕金森病患者。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帕金森氏睡眠量表(PDSS)和Epworth睡眠量表(ESS)统一帕金森氏病评分量表运动部分(UPDRSIII)在术前和术后1年使用,以此评估患者的睡眠具体变化。结果:经过手术的干预PSQI总评分(6.8±2.23)与没有进行手术干预前存在很大的不同(12.52±2.75),该数据差别有意义(P<0.05)。PDSS总评分(106.20±22.45)相对于没有手术时也出现了变化,评分要优于手术前(80.76±30.19),很显然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BS手术后ESS总评分(7.68±2.70)显着低于手术前ESS总评分(9.80±3.7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不宁腿综合征、肢体障碍、夜尿情况、夜间精神情况和日间过度思睡等PSQI及PDSS量表中的各亚项评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S手术可以改善PD病人的睡眠问题,提升病人日间及夜晚的睡眠质量。(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潇啸[8](2019)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为帕金森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将2012年至2018年期间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H-Y分级等,分析它们与疾病的相关关系;并于术前1周及术后12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及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将评估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的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和平衡障碍均有明显改善(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5.56%、76.32%、82.98%和58.25%,其中平衡障碍疗效较差;非运动症状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是睡眠与疲劳(P<0.001),精神及行为异常(P<0.001)、感觉异常(P=0.005)、认知障碍(P<0.001),以及便秘(P=0.037),术后改善率分别为:48.77%、47.21%、36.54%、40.00%及31.91%,其中运动症状分值与H-Y分级明显相关(r=0.499,P=0.021),非运动症状分值与病程、H-Y分级明显相关(P<0.05),且术后抗帕金森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46.62%。结论双侧STN-DB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段。能显着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症状,减少抗帕金森用药量,同时也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大部分非运动症状。(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杨应浩,姚谦明,程国雄,徐振球,谭红愉[9](2019)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NDBS)辅助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PD患者91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叩背吸痰和吸氧雾化,以及营养支持等措施治疗。对照组另服用多巴丝肼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NDBS术式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尿酸(UA)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UPD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UA和MDA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SNDBS术式辅助治疗PD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并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5期)

向定朝,蔡显锋,董吉荣,胡旭,林伟[10](2018)在《帕金森患者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穿刺路径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STN)核团的大小、深部电刺激术(DBS)穿刺路径、穿刺角度及入颅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开展的18例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患者丘脑底核大小、术前计划和术中电极调整次数等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左侧STN体积74.5±26.8mm~3;右侧STN体积62.7±26.5mm~3,左侧STN明显大于右侧核团(P<0.05),且与年龄成负相关(r=-0.53,P<0.05)。STN体积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术中电极调整次数与患者年龄、病程、STN核团体积无明显相关。术中穿刺侧角18.1±3.9、环角59.6±4.2;术中电生理描计STN核团长度5.6±0.9mm。术中入颅穿刺点多位于冠状缝前,穿刺点旁开中线距离39.4±5.1mm。结论左侧STN核团明显大于右侧,且均与年龄呈负相关。在规划手术路径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及两侧STN核团大小的差异;适当的角度范围内规划手术路径,避开脑沟、血管及重要结构,可获得满意的STN核团电生理描计长度,保证手术效果。(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丘脑底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STN-DBS手术治疗的197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Ⅱ/Ⅲ和39项帕金森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DQ-39)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分别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入美敦力脑起搏器197例(340侧),患者术前UPDRSⅡ(日常生活活动)评分、UPDRSⅢ(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3.42±7.91)、(13.42±7.91)分,术后3个月、术后1年UPDRSⅡ评分分别为(10.12±8.82)、(9.75±8.92)分,UPDRSⅢ评分分别为(19.71±11.94)、(18.23±13.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Q-39评分(4项)术后3个月,术后1年均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各项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DBS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术后定期调控刺激参数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丘脑底核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霞,刘清海,刘扬,王天龙.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脑电活动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9

[2].许国栋,武莉娜,邢俊领,王玉峰.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9

[3].崔蓓.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联合卡巴拉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J].慢性病学杂志.2019

[4].刘云海,薛雁,陈蕾.丘脑底核orexin-B对正常小鼠运动行为调控及机制[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闫彩华.普拉克索联合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患者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

[6].赵娜.背外侧丘脑底核的精准定位及其功能连接的信度分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9

[7].段宸.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睡眠障碍的疗效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9

[8].李潇啸.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疗效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9

[9].杨应浩,姚谦明,程国雄,徐振球,谭红愉.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

[10].向定朝,蔡显锋,董吉荣,胡旭,林伟.帕金森患者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穿刺路径的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一深脑刺激器示意图(A)和电极植入的部位...一3(A)美国神经刺激器市场的销售额预计...一5已经用于临床的Medtro饭"公司的单侧...神经元共振示意图神经元放电的频率选择性示意图红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STN及其神经元

标签:;  ;  ;  ;  ;  ;  ;  

丘脑底核论文_刘海霞,刘清海,刘扬,王天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