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体西用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体,本末,洋务,学制,学堂,张之洞,经学。
中体西用观论文文献综述
叶蔚春[1](2015)在《保守与革新——论“中体西用”观的无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化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然而,"中体西用"理念试图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本身就包含了无法调和的传统、保守与现代、进步等因素之间的矛盾,因此制约了早期现代化运动的深入推进,也预示了现代化运动的无果而终。(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继文[2](2015)在《重提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中体西用”观:日本的经验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深化和推进司法改革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了"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因此,通过梳理与总结日本刑事司法改革的社会特质与技术路径,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并予以超越,并重新审视与调整法律借鉴与移植过程中的中体西用观念。(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许彬[3](2014)在《中体西用观的嬗变——从孙家鼐到陈寅恪》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在欧美和日本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下,士人运用传统"体""用"概念,所提出来的一种试图整合中学和西学矛盾关系的框架和构想。从较早提出这一说法的孙家鼐,到张之洞,再到民国时期的陈寅恪,他们的中体西用观在具体的内涵和倾向上,不尽相同。通过梳理和分析叁者的中体西用观的内涵,总体呈现出去政治化和学术化渐浓的嬗变趋势。同时,这种梳理也有助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叁位历史人物及其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林雅琴[4](2013)在《浅谈郭嵩焘“本末”观对“中体西用”观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本末"观与"中体西用"观的比较,分析出"本末"观首先是体用不二,"中体西用"观则是体用割裂。其次,"本末"观强调本末有序,体现为"有本有末"、"循用西法之基"、"姑务其末";而"中体西用"观是本末冲突,以中西分本末、"遗其体而求其用"、舍本逐末。(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3年12期)
袁晓晶[5](2013)在《癸卯学制中的“中体西用”观与儒家教化的近代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陈山漫,黄静[6](2011)在《浅析“中体西用”观下的洋务学堂办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崇小云[7](2008)在《从癸卯学制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其主导思想就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周赟[8](2007)在《哈贝玛斯、全球化与我的中体西用观——以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路径之选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路径选择问题是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所共同面对的课题,而这一课题也引起了各国学界的重视——以我国为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有所谓的“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本土化”、“移植论”等。文章引入哈贝玛斯关于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哈贝玛斯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中体西用”观。(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王岗峰[9](2004)在《严复对“中体西用”观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是晚清洋务派的理论纲领。经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冯桂芬、李鸿章至张之洞 ,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打破传统中学的封闭状态 ,催化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学理方面的欠缺和保守性受到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批判。而严复以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社会学等先进理论为思想武器 ,运用中西文化比较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 ,条剖缕析 ,对“中体西用”进行最为深刻、系统的批判 ,充分显示作为“西学第一人”的资产阶级启蒙大师的智慧和勇气(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04年03期)
王列盈[10](2004)在《论“中体西用”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洋务学堂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中体西用”办学观则是贯穿其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本论文通过对洋务学堂的历史考察,探讨“中体西用”办学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论文认为,洋务学堂是中国传统教育迈向现代教育的第一步,其根本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矛盾贯穿洋务学堂的发展过程;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和道路,决定着洋务学堂各基本要素的存在形式,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教育逐步向现代教育转化。但与此同时,“中体西用”又制约着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论文首先分析了洋务学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论文认为,洋务学堂是在腐败的政治、凋弊的经济、专制主义的文化和衰废的传统教育等内在危机的情况下,伴随着外国列强的冲击下而产生的,它的启动缺乏现代化教育所必需的思想文化基础。论文随后考察了洋务学堂的发展进程与洋务学堂各基本要素的现代性特征。论文认为,在“中体”与“西用”矛盾的推动下,洋务学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西文学习与洋务学堂的被动起步阶段;西技学习的主动追求与“中体西用”办学思想的明确阶段;“求强”观念的确立与军事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的发展阶段;“求富”观念的确立与实业学堂的发展阶段。论文指出,在洋务学堂的发展过程中,其现代教育功能不断扩展,办学的基本要素逐步向现代教育方向转换。这些基本要素的现代性特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由传统的德行标准向德行与技艺双重标准转换;教学内容逐步由传统的儒学课程向技艺性、自然科学课程转换;教师逐步由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转换;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逐步向现代方式转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也被部分引进管理过程等。论文在充分肯定洋务学堂各基本要素的现代性的同时,又指出这些现代性是有限的。论文重点讨论了洋务学堂在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突出体现在:洋务学堂适应并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承担了开展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的历史任务,进行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理论<WP=4>和实践探索,从而避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殖民化前途,启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它对清末的建学堂、改书院、建立新学制和废除科举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论文在充分肯定洋务学堂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分析了它的消极影响:在“中体西用”办学观的指导下,洋务学堂只是引进了科学的器物层面,漠视了深层的理论根基与内涵的科学精神;从而影响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它力求保持中体不变,无视对与西方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的必要改造,这又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人们思维模式的僵化,使中国近代教育走入了单纯追求功利,并在实质上弱化人文教育的狭窄之路。论文最后在进一步比较了中日两种办学指导思想即“中体西用”“和魂洋才”的区别的基础上,进行了中体西用观的当代思考,重点分析了其“体用分离”的理论局限及对教育实践的误导。认为其不仅延误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其影响持续至今。(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04-01)
中体西用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面深化和推进司法改革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了"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因此,通过梳理与总结日本刑事司法改革的社会特质与技术路径,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并予以超越,并重新审视与调整法律借鉴与移植过程中的中体西用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体西用观论文参考文献
[1].叶蔚春.保守与革新——论“中体西用”观的无效性[J].新余学院学报.2015
[2].杨继文.重提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中体西用”观: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
[3].许彬.中体西用观的嬗变——从孙家鼐到陈寅恪[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
[4].林雅琴.浅谈郭嵩焘“本末”观对“中体西用”观的超越[J].科技创业月刊.2013
[5].袁晓晶.癸卯学制中的“中体西用”观与儒家教化的近代危机[J].教育学报.2013
[6].陈山漫,黄静.浅析“中体西用”观下的洋务学堂办学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
[7].崇小云.从癸卯学制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8].周赟.哈贝玛斯、全球化与我的中体西用观——以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路径之选择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7
[9].王岗峰.严复对“中体西用”观的批判[J].东南学术.2004
[10].王列盈.论“中体西用”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