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的模式与构建研究

中国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的模式与构建研究

吴绪永[1]2003年在《中国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的模式与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饭店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一些大的饭店集团尤其是经济型饭店集团开始进驻我国,我国的饭店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饭店大多为单体饭店且比较分散,这种分散化特征使得饭店既没有规模经济优势,又没有品牌优势,难以与国外饭店集团相抗争。面对各类挑战,集团化或战略联盟将成为我国单体饭店的重要经营战略。由于当前我国单体饭店产权归属较复杂,产权交易相对困难,因而较之通过购并实行集团化经营而言,战略联盟成为我国饭店企业赢取竞争优势的更为现实的选择。 本论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对我国饭店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饭店企业的特征及内在要求出发详细探讨了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动机,结合国外和国内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的案例,归纳总结了我国饭店企业战略联盟可采取的不同模式,给出了战略联盟的构建模型,并指出联盟伙伴的选择、联盟谈判、联盟愿景的建立、联盟的系统化管理是联盟构建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本论文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其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中国饭店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的理论框架,丰富了战略联盟理论,同时也对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有益探讨;其实践贡献在于:从中国饭店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饭店企业战略联盟构建的可行路径,更具有可操作性,为中国饭店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略尽微薄之力。

厉新建[2]2009年在《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经成长为广受世界各国关注的出境旅游大国,但却依然是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小国。这一大一小反差的结果就是中国300多亿美元的消费流出,几乎相当于中国引进外资额的1/3还多。造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必要改变这种状况?又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在战略视角和发展模式上究竟是模仿还是创新?又应该如何创新?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剖析。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大量国内外文献检索、典型国内相关企业访谈调研、国际跨国旅游集团成长历程资料整理、国外实地考察和国内游客及专家问卷的基础上,把中国出境市场发展与跨国经营发展之间的关系放在更宏观、更接近“现实世界”的框架下进行解读,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影响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旅游业内在的“区位锁定”、“可信赖承诺”等产业特性以及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在发展空间、内需规模、政府影响等特性这两大层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内在机理。论文对目前国内主流的旅游业跨国经营思想和观点进行辨析性的论证,重新认识了出境旅游向量与跨国经营向量之间的关系,从全球优势交换及局部利益观与整体战略观的视角,解释了“涌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现象,对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声誉信号机制进行了分类化研究,总结了声誉信号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中国旅游企业现有能力基础和已经变化了的国际竞争环境的前提下,论文提出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要改善传统的市场跟随模式的战略焦点,反思狭隘的市场跟随模式,着眼“全球本地化”,对跨国经营海外企业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并应该通过战略联盟这一桥梁嵌入到东道国的外部网络中去,扭转目前“黑洞”形象,充分发挥海外子公司“潜听哨”的作用,推进跨国经营积极发展。论文还指出,在传统跨国经营优势缺乏的情况下,中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应该立足于集群共生和融合发展,从百年唐人街发展史中汲取经验,整合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模块化理论,构建嵌入集群、新生集群和模块化集群投资等创新模式,形成多产业融合、专业化的多元化等创新思路,有效提升中国旅游业跨国公司成长的能力。从波特钻石模式入手,论文从理论分析了政府在现阶段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中的角色,从实践上提出应该重视中非论坛等对外援助平台推进旅游业跨国经营发展,同时从规模经济变迁等角度提出规模大小不一的企业可以确定不同的跨国经营目标,获得各自的成功;从国外着名跨国旅游集团的发展实践中,观察到商务性区位相对于休闲性区位对跨国经营的突出价值,发现组织型区位相对于接待型区位的显着意义,初步构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跨国经营区位选择上的“旗舰”价值、“领先”价值和“商务”价值等叁个判断标准。

吴本[3]2012年在《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饭店业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在走过的30余年历程中,以叁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中档饭店群体,作为饭店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旅游接待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中档饭店要抓住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再创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建立动态的竞争反应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档饭店外部竞争环境,从中档饭店企业能力、资源及动态能力机制如何匹配的视角下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档饭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中档饭店是以舒适的客房和物有所值的服务吸引中端消费人群的介于高档饭店和经济型酒店两者之间的一类饭店。在当今中国,包括传统的叁星级标准的综合型饭店和部分较为高端的有限服务型饭店,日平均客房价格在200~400元人民币之间。本文第二章对中国中档饭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档饭店增长趋势、投资主体类型、经营效益情况、营业收入构成以及客源结构变化等方面总结了以叁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之后,对近年来新兴的中档有限服务型饭店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在业态、品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设计风格与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中档饭店的新、旧业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现象以及企业能力低下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是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本文第叁章对国内外中档饭店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研究灵感。本文第四章重点对中国中档饭店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构成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叁大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则是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确定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对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动态能力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构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笔者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在第五章,笔者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获取了足够样本的情况下,采用SPSS16.0软件和AMOS18.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取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中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子,验证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笔者展开了第二轮问卷调研,之后将调研结果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叁者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叁者关系的路径模型。在第六章,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宏观环境主要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环境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新进入企业、替代品企业、购买者、供应商、中档饭店同行之间这五个角度对中档饭店企业面对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如何提升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在第七章,基于之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对以下迫切需要变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不同类型中档饭店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档饭店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结合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指出中档饭店应该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进行多渠道的营销;再次,从改进动态能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档饭店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及创新模式;第四,为了与强大的连锁品牌进行抗衡,单体中档饭店必须基于网络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可以构建以提升营销能力、提高获取资源能力、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等为主要目的的多种网络联盟方式;最后,笔者对国有叁星级饭店的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刘会杰[4]2016年在《中国酒店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外商投资,2014年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元年。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8月,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1%;当月外商投资为72亿美元,同比下降14%。中国对外投资的良好势头为中国酒店企业的跨国经营奠定了基础,中国外汇储备和资金积累也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对外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所涉及领域也更加多元化。国内酒店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有能力的酒店企业开始尝试跨国经营,规避国内投资风险。本研究源于对中国酒店业动态的关注,随着行业发展不断成熟,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跨国经营成为中国酒店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中国酒店企业跨国经营有无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跨国经营现状是怎样的?跨国经营动机有哪些?能否过分依赖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跨国经营有无模式可循?酒店企业应当如何选择合适的跨国经营模式?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研究以这些问题为主线,通过相关理论的回顾和梳理,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国酒店企业跨国经营实例进行系统的归纳,从跨国经营主体、跨国经营时间和空间、跨国经营的操作方式,分析中国酒店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将其跨国经营的动机总结为客户带动、分散风险、规模经济、扩大品牌影响力等四个方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酒店企业跨国经营模式总结为品牌输出模式、直接投资模式和战略联盟模式。最后,本文对跨国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目标国家的市场潜力,其次是目标国家的政治环境稳定性,再次是企业盈利能力。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中国酒店企业跨国经营模式选择的参考思路,并针对酒店集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目标国家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酒店类型开展跨国经营;以目标国家的政治稳定性为重要参考,适当采取混合型的跨国经营模式;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为长远发展目标,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体系。对于其他酒店企业,应当根据对出境旅游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选择合适的目标国家及城市;根据对目标国家信息的掌握和整合,提升跨国经营成功率;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跨国经营模式。本研究紧扣行业发展前沿,旨在为中国酒店企业更快、更大规模、更稳健的跨国经营提供借鉴。其中,一些属于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中国企业,基于其雄厚的企业实力和对酒店业市场的期许,也逐步涉足酒店的跨国经营。本文将这部分企业的跨国经营作为特例,也归入本文的研究范畴。

赵韶芬[5]2007年在《饭店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饭店战略联盟是饭店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在市场竞争全球化、消费需求多样化、技术变革快速化等背景下蓬勃发展。然而,当前关于饭店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对饭店战略联盟绩效评价这一基础而又重要的问题更是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已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本文以饭店战略联盟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合作竞争理论、博弈论、协同学理论和合作剩余理论,分析饭店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的对象及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饭店战略联盟SRW绩效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最后提出促进联盟绩效评价有效性的建议对策。本文提出的饭店战略联盟SRW绩效评价模型,结合饭店战略联盟特点,以饭店战略联盟整体及联盟饭店个体为评价对象,综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虑联盟成员变化的动态性,通过定量分析联盟饭店合作剩余的获取程度来评价饭店战略联盟的绩效,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实用性。该评价模型可为饭店战略联盟进行绩效评价及联盟稳定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指导饭店战略联盟实践,从而提升饭店企业竞争力,促进饭店行业的健康发展。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及逻辑模型,并经过实例的检验,提出具有实践意义及理论意义的饭店战略联盟SRW绩效评价模型;结合合作竞争理论、博弈论、协同学理论及合作剩余理论,指出饭店进行联盟合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协同合作获取合作剩余,最终实现“共赢”;提出“联盟合作剩余”、“联盟回报率”及“联盟绩效不对称”等概念,并分析合作剩余与联盟回报率的关系及联盟绩效不对称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

路飞[6]2010年在《我国饭店联盟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饭店业组建联盟是突破现有体制制约,加强行业内联合,整合资源向集团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将成为我国饭店,尤其是单体饭店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饭店联盟的运行在实际经营中由于伙伴不匹配、联盟组织形式选择不当、绩效分配不合理等原因表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联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极高的失败率。如何实现我国饭店联盟的稳定性,成为饭店企业管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对我国目前饭店行业通过联盟方式进行集团化探索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饭店联盟的稳定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对饭店联盟和企业联盟稳定性两个领域的文献进行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饭店联盟和饭店联盟稳定性的概念,并借鉴Das和Teng对企业联盟稳定性动态研究思想,结合一般企业的管理理论,从联盟运行过程角度构建饭店联盟稳定性的分析框架。依据饭店联盟稳定框架,对饭店联盟运行过程的联盟目标的设定、伙伴选择、组织设计、联盟运营、联盟绩效形成与分配、联盟控制和外部环境七个阶段对联盟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第叁,利用对友好酒店营销联盟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的观点。最后,总结本文对我国饭店联盟稳定性研究的结论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依据我国饭店联盟的稳定性现状及特点借鉴研究相对成熟的一般企业联盟稳定性的理论成果对我国饭店联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联盟运行过程角度,构建了饭店联盟稳定性的研究框架,对饭店联盟稳定性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研究。

杜琳毓[7]2006年在《新疆旅游饭店业战略联盟博弈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从产业组织角度出发,分析了新疆旅游饭店业中存在的市场结构、管理经营、旅游政策以及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结论如下:1.新疆旅游饭店在结构方面,存在档次和规模的结构性失调,产业集中度低,造成供求失衡,多种进退壁垒和制度壁垒,企业产品的差别化小等问题。2.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尤其是在大型饭店和小规模饭店中存在许多弊病,如饭店经营的灵活性小、高成本运营、不当的市场竞争等。3.政府方面,通过行政方法参与市场竞争,旅游产业被条块分割,规模化经营不足、技术含量低、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得不到解决。4.缺少大型企业集团资助,在新技术的应用及研发方面滞后。本文第二部分针对以上问题,认为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策略和新型的组织形式,在提高行业聚集度,减少进入市场的障碍,降低成本和风险,促进技术研究与开发等7个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可以直接作用于现行的市场结构,改善诸多现存问题,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绩效。而具体联系到新疆,通过建立的行业联盟,以提高新疆旅游饭店业整体的竞争力;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价格联盟;实现客源的合理分流;满足游客的特殊需求;节约旅游的时间和成本,有效利用现存资源。因此,在第叁部分运用博弈理论定量分析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和建立联盟的条件。经过成本分析得出:通过先进行交流、谈判得到约束行为的合同,使局中人自主的建立联盟的方式是可

曹世武[8]2013年在《基于动态能力的饭店资源整合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资源管理实质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产生,关键在于实现企业资源整合的效率和效果,也在于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目前资源整合、动态能力在饭店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既有文献中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因此,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系统地研究饭店资源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以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系统思维观、价值链和模块化为基础,梳理了饭店资源整合的理论体系,提出饭店资源整合的路径框架。本文将资源整合划分为稳定调整、丰富细化和开拓创造叁个维度,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感知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整合重置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将组织绩效划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维度,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市场动荡、竞争强度和技术波动叁个维度,以探讨环境不确定性对资源整合、动态能力的驱动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饭店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整体模型,提出9个主要变量关系的研究假设及125个研究子假设。本文以国内的饭店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共获得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352份有效样本,采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共134个研究假设中50个假设得到了数据较好的验证,有84个假设(全部为子假设)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虽然得到数据支持的研究假设数量并不理想,但9个主要变量关系的研究假设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或部分支持。研究发现资源整合、动态能力各子维度对组织绩效影响关系是不相同的,开拓创造直接影响非财务绩效,组织学习能力直接影响非财务绩效,组织柔性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实证结果支持环境不确定性的驱动和调节双重作用,技术波动对资源整合的驱动作用和调节作用显着,技术波动、市场动荡对动态能力产生驱动作用和调节作用。实证结果也证明了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开拓创造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柔性能力在开拓创造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柔性能力在开拓创造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作用。本文尝试将环境、资源和能力整合进一个框架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了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从实践层面,使饭店经营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资源整合、动态能力,能更积极地的认识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促进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

郭信艳[9]2008年在《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战略联盟是全球较为流行的一种企业合作方式。目前,全球的战略联盟超过十万个并在不断增加着。但战略联盟的实际经营效果差强人意,联盟解散的比率一直较高。实证研究表明:若以联盟的清算、成员间兼并和联盟重组作为联盟不稳定的评价标准,则联盟不稳定的比率高达30%-50%。国际酒店战略联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实现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强化其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围绕资源基础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关系契约理论、博弈理论、社会困境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基于风险的理论,从七个方面对有关涉及联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性说明,以期建立起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进行系统性研究;在界定国际酒店战略联盟定义的基础上,对战略联盟的类型与特征作了比较研究,揭示了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内涵是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可控性,由此提出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分析框架,对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风险因素——外部环境诱因以及内部环境诱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结合数学模型加以分析论证,进而构建战略联盟稳定性临界模型;其后以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组织——最佳西方国际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稳定性机制的构成。最后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第一,用动态方法分析了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第二,提出了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并构建了战略联盟稳定性临界模型;第叁,在最佳西方国际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采用无量刚化方法对本文所构建的临界模型进行了验证。第四,通过对最佳西方国际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组织的稳定性机制。

李华敏[10]2002年在《联合体: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模式探索》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饭店联合体在我国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在阐述联合体概念以及我国饭店业发展饭店联合体必要性的基础上,对饭店联合体理论研究进行述评。文中根据我国饭店业发展现状,提出集团化是提升我国饭店企业尤其是国有单体饭店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在对饭店业集团化障碍进行归纳总结以后,得出饭店联合体是我国饭店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选择的论点。本文针对性提出饭店联合体成功的条件,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此论点和揭示我国饭店联合体的运作环境,最后研究我国饭店联合体的组织和运作原则,为我国饭店联合体发展提出可行模式。 本文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饭店业集团化模式选择和联合体组建的现实条件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第二部分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饭店联合体即中国信用卡酒店销售联盟和世界一流饭店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饭店业集团化应该大力发展联合体模式,要使联合体获得更大成功,必须大力提高饭店企业学习能力以及产品同质性。 依据前文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出饭店联合体应该成为我国饭店业集团化的重要发展模式,并提出饭店联合体的组织和运作原则。

参考文献:

[1]. 中国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的模式与构建研究[D]. 吴绪永. 青岛大学. 2003

[2]. 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D]. 厉新建.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D]. 吴本. 复旦大学. 2012

[4]. 中国酒店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D]. 刘会杰. 河南大学. 2016

[5]. 饭店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 赵韶芬. 厦门大学. 2007

[6]. 我国饭店联盟稳定性研究[D]. 路飞. 山东大学. 2010

[7]. 新疆旅游饭店业战略联盟博弈研究[D]. 杜琳毓. 新疆师范大学. 2006

[8]. 基于动态能力的饭店资源整合研究[D]. 曹世武. 华侨大学. 2013

[9]. 国际酒店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 郭信艳. 厦门大学. 2008

[10]. 联合体: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模式探索[D]. 李华敏. 浙江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中国饭店企业战略联盟的模式与构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