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212400)
【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采用改进留置针穿刺方法和传统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心脏科157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30°~40°角度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往前进0.2cm,左手绷紧皮肤不变,右手食指压住针芯柄,拇指前推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拇指固定住外套管,左手再将针芯抽出。对照组采用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15°~20°角度进针,见回血降低角度再往前进0.2cm,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将针芯退出外套管0.5cm,再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后将针芯抽出。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疼痛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心脏患者采用观察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心脏患者留置针穿刺方法单手送管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61-01
静脉留置针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穿刺技术,它可以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合理用药,提高疗效,保护静脉通道通畅,便于抢救,提高护理质量[1]。而老年人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松弛、皱褶多,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易滚动,而且血管壁变厚,血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因此,穿刺时比较困难,容易刺破血管壁而导致失败[2]。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老年患者再次穿刺的痛苦,我们采用了两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1月的心脏病病人157例,男78例,女79例,年龄在50-80岁,按随机原则分观察组72例,对照组85例,两组性别、病情、用药、血管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穿刺手法:左手绷紧需要被穿刺部位静脉段的皮肤,固定需要被穿刺部位的静脉血管段,右手持针以30°~40°角度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往前进0.2cm,左手绷紧皮肤不变,右手食指压住针芯柄,拇指前推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拇指固定住外套管,左手再将针芯抽出。
对照组穿刺方法:左手绷紧需要被穿刺部位静脉段的皮肤,固定需要被穿刺部位的静脉血管段,右手持针以15°~20°角度进针,见回血降低角度再往前进0.2cm,左手松开皮肤固定外套管,右手将针芯退出外套管0.5cm后固定针芯,左手再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后将针芯抽出。
观察指标:(1)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留置针穿刺顺利,固定后液体滴注良好为穿刺成功;静脉留置针未刺入或刺破血管,或针头已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因送管不畅导致液体滴注不良、局部肿胀为穿刺失败。(2)疼痛:穿刺置管时,患者面部表情无改变,局部疼痛不明显或短暂性刺痛,时间<8s视为无痛;患者面部表情紧张并有皱眉,肢体回缩动作,或诉疼痛,时间>8s视为疼痛[3]。
2结果
表一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
X2=6.25p<0.05
表二显示,观察组疼痛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安全方便,可以留置血管内,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患者抢救时的血管穿刺失败,同时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了因穿刺失败带来的纠纷。而心脏科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随时需要用药甚至抢救,尤其适用于心脏科的老年患者。研究表明,(1)老年患者皮肤松弛,一人进行留置针穿刺时,在送管过程中,右手退针芯,左手送外套管,无法有效地绷紧患者皮肤,易造成送管困难。在退针芯过程中,因操作者需要换手,手容易碰触软管,使之移位,导致操作失败[4]。因此采用一手绷紧皮肤,另一手单手送管可以避免因皮肤不能有效绷紧而导致的送管失败,也减少了因换手而引起的穿刺失败,提高置管成功率。(2)静脉穿刺时,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的静脉,由于皮肤痛觉纤维大部分分布在表皮,所以表皮对疼痛特别敏感[5]。观察组采取了进针角度30°~40°直刺血管,提高了进针角度,减少了留置针在皮下组织的行走距离,从而减轻了穿刺时疼痛感。老年心脏患者采取改进的穿刺手法,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红梅;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比较研究[J];全科护理;2009年24期
[2]金大鹏,何瑞祥.临床医疗护理常规[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53.
[3]吴惠平,罗伟香.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M].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0.
[4]冯军,宋欣然,曹俊杰.静脉留置针常见问题及分析[J].中华医药杂志,2007,7(9):39.
[5]李忠梅,姜丽华等.两种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手法对疼痛的对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336-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