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甲乙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酸,精馏,甲乙,模型,动力学,液相,热力学。
碳酸甲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于悦,王吉宇,张志刚,许光文[1](2019)在《酯交换法合成碳酸甲乙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甲乙酯(EMC)具有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作为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已经被行业广泛认可,酯交换法是中国目前工业生产EMC的主要方法。本研究系统综述了碳酸酯交换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均相及非均相催化剂、反应机理及反应工艺等方面的研究,重点评述了近五年酯交换法制备EMC的最新进展。均相催化剂中以pK_b值(碱度系数)为标准讨论了可溶碱类催化剂碱强度和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结构对反应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工业上普遍采用的甲醇钠催化剂,描述了其失活现象并阐述了失活机理。详细比较和讨论了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表面酸碱性与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不同类别的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的优缺点。着眼绿色、高纯、低成本EMC合成技术,高效固体碱催化剂和涉及气、液、固叁相的催化精馏技术是今后开发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红卫,孔望欣,瞿新阳,王伟江,简春贵[2](2018)在《间歇精馏脱除酯交换法制碳酸甲乙酯反应体系中轻杂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脱除酯交换法制碳酸甲乙酯反应体系中的轻杂质,采用产品保留率作为目标函数对间歇精馏分离该混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回流比、塔板数、投料量及产品纯度要求对产品保留率的影响,找到了产品纯度要求为99.5%(质量分数)时适宜的工艺件:理论板数N=50,回流比17.5,投料量与上升蒸汽量之比5kg/(kg·h~(-1)),该条件下重组分保留率大于0.95。(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程凯[3](2017)在《含碳酸甲乙酯多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测定及其热力学模型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科研工作者开始研究新型环保汽油添加剂以提高辛烷值、改善燃油品质、降低油耗,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碳酸甲乙酯(EMC)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碳酸酯,由于它的高含氧量、高辛烷值以及在水中的低溶解性,因此,EMC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汽油添加剂。本论文使用气相色谱仪对EMC、醇、水、烷烃四种物质所组成的多元体系进行了液液相平衡的测定,并且根据实验所测得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考察EMC是否具有作为汽油添加剂使用的潜力。本实验在常温常压下测定了叁元和四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叁元体系为:(水+甲醇+EMC)、(水+乙醇+EMC)、(水+乙醇+辛烷)、(水+EMC+庚烷)、(水+EMC+辛烷);四元体系为:(水+EMC+甲醇+庚烷)、(水+EMC+乙醇+庚烷)、(水+EMC+甲醇+辛烷)、(水+EMC+乙醇+辛烷),计算了四元体系中各物质组分的分配系数。本论文用Modified UNIQUAC和Extended UNIQUAC模型对实验测得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对于叁元体系,Modified UNIQUAC和Extended UNIQUAC模型计算得到关联结果的平均均方根差分别为0.59 mol%,1.16 mol%;对于四元体系则分别为1.27mol%,1.86 mol%。计算结果表明:由模型计算得到的关联值与实验值吻合度很高。同时,使用Othmer-Tobias方程验证了实验测得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准确度。叁元和四元体系Othmer-Tobias方程的相关系数(R2)值均接近1,表明实验测得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具有较高的精确度。(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4-01)
张运茂,邵晓楠,刘威华,刘涛,刘勇[4](2016)在《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碳酸甲乙酯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碱性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二甲酯(DMC)与碳酸二乙酯(DEC)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甲乙酯(EMC),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用量、反应物摩尔配比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丁酸盐[C4mim][CH_3(CH_2)2COO]显示出高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363.15 K,催化剂用量6%(占反应物总质量百分数),n(DMC)∶n(DEC)=1.5∶1,反应时间6 h的条件下,DEC转化率达50%。建立了拟均相动力学模型,得出正逆反应活化能分别为56.10,46.70 k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1.17×105,1.57×103L2/(mol·min·g)。(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6年11期)
张旭[5](2016)在《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反应制碳酸甲乙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甲乙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市场潜力巨大。相对于传统制备方法,酯交换法制备碳酸甲乙酯具有明显优势。综述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甲乙酯的路线,对比碳酸二甲酯分别与乙醇和碳酸二乙酯进行反应的特点,表明碳酸二甲酯与乙醇反应需要解决产物分离的问题,而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反应则需要提高转化率。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6年10期)
梁志广[6](2016)在《反应精馏法生产碳酸甲乙酯工艺的设计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反应精馏生产碳酸甲乙酯工艺的设计与控制。选用合适的催化剂乙醇钠,完善了工艺流程,采用无限稀释相对挥发度法筛选萃取剂,对共沸物中的碳酸二甲酯与萃取剂的循环利用。选取合适的热力学模型与动力学方程,运用Aspen plus化工模拟软件对工艺过程进行稳态模拟。探讨了反应精馏塔进料配比、萃取剂循环量与循环温度以及各塔进料位置的影响。然后通过严格计算法,以年总费用为目标函数,对工艺流程进行了经济优化,最终工艺条件下,全年总费用138万美元,并实现了主产品碳酸甲乙酯与副产品碳酸二乙酯的联合生产,碳酸甲乙酯2.01万吨/年,碳酸二乙酯0.75万吨/年,两种产品质量分数都达到99.8%。通过塔板温度与操作变量的稳态增益矩阵分析与奇异值分解判据,得到精馏塔的控温板,然后利用Aspen Dynamics对碳酸甲乙酯工艺进行动态模拟。对工艺建立四种不同的控制结构,引入进料流量和进料组成波动,检验控制结构的动态抗干扰能力,考察了几种温度控制结构的优缺点。首先建立了独立控制结构CS1,发现扰动发生后控温板温度波动范围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控制效果不理想。建立前馈控制结构CS2,采用温度控制器和塔釜再沸器热负荷与进料流量比例(QR/F)串级控制,回流量引入进料或上一进料比例前馈控制,有效减弱了精馏塔内水力学滞后性,进料流量扰动时,控温板波动幅度明显减小。综合控制结构CS1与CS2提出关联控制结构CS3,控温板温度波动更小,控制响应及时,恢复时间更快,但产品纯度不能恢复设定值。建立温差控制结构CS4,补偿精馏塔压力变化的影响,控温板板温度能快速达到稳定状态,产品纯度也能实现良好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罗晶[7](2016)在《酯交换法生产碳酸甲乙酯与碳酸二乙酯过程中的间歇精馏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EMC/DEC)的主要制备工艺,以及酯交换反应生产EMC/DEC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碳酸二甲酯(DMC)-甲醇共沸物的分离工艺现状进行了说明。探讨了间歇精馏在EMC/DEC生产过程中应用的优势,结合酯交换反应生产EMC/DEC工艺过程的特点,将间歇精馏与反应精馏、共沸精馏、萃取精馏和共沸-反应精馏(Entrainer Based Reactive Distillation,EBRD)相结合,并对各个间歇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与优化。在间歇反应精馏生产EMC/DEC的研究中,通过将反应和精馏耦合在一个设备中不仅提高了可逆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速度,也节约了设备费用和能耗。通过对间歇反应精馏多产DEC和EMC-DEC联产过程的分析与优化,得到了较优的工艺参数。在间歇精馏分离DMC-EMC-DEC叁组分混合物的研究中,设计了叁组分分离的操作方案,对各阶段进行了分析与优化,最终得到了纯度大于99.99wt%的EMC和DEC产品。在间歇共沸精馏分离DMC-甲醇共沸物的研究中,利用剩余曲线(RCM)比较了正戊烷、正己烷、异辛烷和正庚烷作为共沸剂的可行性及各自的优劣,最终选择使用正庚烷作为间歇共沸精馏分离DMC-甲醇的共沸剂,并对间歇共沸精馏过程的恒回流比操作和优化回流比操作过程进行了分析与优化。在间歇萃取精馏分离DMC-甲醇共沸物的研究中,使用RCM和等相对挥发度曲线(Equivolatility curves)分析了苯酚、乙二醇和苯胺作为萃取剂的分离效果,最终选择对DMC-甲醇相对挥发度影响最大的苯胺作为萃取剂,并对间歇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分析与优化。由于在间歇反应精馏生产EMC/DEC过程中产生的DMC-甲醇共沸物大大降低了反应物的转化率,因此将间歇反应精馏过程与共沸精馏相结合,设计了间歇共沸-反应精馏过程,并对此过程进行了分析与优化,避免了反应过程中DMC-甲醇共沸物的产生,提高了反应物的转化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李学刚[8](2016)在《碳酸甲乙酯生产过程强化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甲乙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是精细化工合成领域一重要的中间体,能够与醇、酚、胺以及酯发生反应,可以用来生产许多可充性电池,作为一种优良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剂,其合成和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使其在作为油漆、纤维素以及树脂等的溶剂方面也显示了明显的优势。目前,该产品需求量旺盛,工业上主要通过碳酸二甲酯与乙醇酯交换,采用间歇法工艺生产,此工艺存在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改进碳酸甲乙酯生产工艺,采用过程强化手段如反应精馏、共沸反应精馏、反应精馏隔壁塔等手段对碳酸甲乙酯生产过程进行改进,探讨其强化生产过程的可行性并对相关操作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通过分析碳酸二甲酯与乙醇酯交换生产碳酸甲乙酯的机理,选择合适的热力学模型与动力学模型,对热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相关检验,将反应精馏技术应用于碳酸甲乙酯生产,采用Aspen Plus进行相关模拟计算,并进行灵敏度分析。考虑到反应精馏技术生产碳酸甲乙酯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碳酸二甲酯与甲醇形成共沸物的问题,为了实现碳酸二甲酯与甲醇的分离,提高碳酸二甲酯的利用率,须采用非常规分离手段萃取精馏进行分离,本文将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并针对萃取精馏分离碳酸二甲酯与甲醇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共沸反应精馏技术将反应精馏与共沸精馏相结合,在同一座塔内实现了反应与共沸分离,针对反应精馏生产碳酸甲乙酯过程中存在甲醇与碳酸二甲酯共沸物的问题,尝试将共沸反应精馏技术应用于碳酸甲乙酯的生产,并对其最佳操作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反应精馏隔壁塔技术为反应精馏技术与隔壁塔技术的耦合结果,尝试将反应精馏隔壁塔技术应用生产碳酸甲乙酯,并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其用于碳酸甲乙酯生产过程所具有的优势。本文以分别尝试反应精馏、共沸反应精馏以及反应精馏隔壁塔叁种过程强化技术生产碳酸甲乙酯,利用Aspen Plus建立稳态模拟,并对相关工艺操作进行优化,为工业化生产碳酸甲乙酯提供相关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郭吉泰[9](2016)在《含碳酸甲乙酯的叁元组分不同温度下的液液相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现象使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为了减少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通常在汽油中加入汽油添加剂来改善汽油的品质,因此研发新型环保的汽油添加剂迫在眉睫。碳酸甲乙酯(EMC)是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的酯类化合物,具有含氧量高,结构稳定,难溶于水的优点。在本论文中,测定得出二元体系(水+EMC)以及叁元体系(水+甲醇+EMC)、(水+乙醇+EMC)在恒压,T=(293.15K、298.15K、303.15K和308.15K)四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并且进一步讨论EMC作为汽油添加剂的可能性。本文引用Othmer-Tobias方程和Hand方程检验和分析各叁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Extended UNIQUAC和Modified UNIQUAC模型进行计算,其中Extended UNIQUAC模型关联计算结果的平均均方根差为1.53%,Modified UNIQUAC模型关联计算结果的平均均方根差为0.74%,可以得出本论文测定的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很高,而且Modified UNIQUAC模型对于叁元体系的关联计算结果更为准确。(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5-01)
郝春明[10](2016)在《论碳酸甲乙酯酯交换法生产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甲乙酯作为不对称碳酸酯,常作为溶剂或反应试剂应用于多种领域,特别是在金属锂电池中,能够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强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碳酸甲乙酯合成方法研究中,酯交换法应用较广。(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11期)
碳酸甲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有效脱除酯交换法制碳酸甲乙酯反应体系中的轻杂质,采用产品保留率作为目标函数对间歇精馏分离该混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回流比、塔板数、投料量及产品纯度要求对产品保留率的影响,找到了产品纯度要求为99.5%(质量分数)时适宜的工艺件:理论板数N=50,回流比17.5,投料量与上升蒸汽量之比5kg/(kg·h~(-1)),该条件下重组分保留率大于0.9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甲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1].石磊,于悦,王吉宇,张志刚,许光文.酯交换法合成碳酸甲乙酯研究进展[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王红卫,孔望欣,瞿新阳,王伟江,简春贵.间歇精馏脱除酯交换法制碳酸甲乙酯反应体系中轻杂质[J].精细石油化工.2018
[3].程凯.含碳酸甲乙酯多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测定及其热力学模型的关联[D].暨南大学.2017
[4].张运茂,邵晓楠,刘威华,刘涛,刘勇.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碳酸甲乙酯反应动力学[J].应用化工.2016
[5].张旭.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反应制碳酸甲乙酯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6
[6].梁志广.反应精馏法生产碳酸甲乙酯工艺的设计与控制[D].天津大学.2016
[7].罗晶.酯交换法生产碳酸甲乙酯与碳酸二乙酯过程中的间歇精馏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8].李学刚.碳酸甲乙酯生产过程强化的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9].郭吉泰.含碳酸甲乙酯的叁元组分不同温度下的液液相平衡研究[D].暨南大学.2016
[10].郝春明.论碳酸甲乙酯酯交换法生产工艺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