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论文_张再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康德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康德,美学,席勒,身体,自然,着作,感受力。

康德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再林[1](2019)在《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中国古代的“感应”与政治的美学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如若要给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审美共通感"寻找一个中国式的对应概念,那么,它就是中国哲学里的"感应"了。虽然"感应"与"审美共通感"同样具有"感受的可交流性"的属性,但"感应"却作为一种人、我、物叁位一体的此感彼应、感而遂通,以其亦心亦物、亦人亦天的性质,比起康德的那种不无唯心化的审美共通感,代表了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健全的感受到的可交流性。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意味着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为我们真正指向了美之所以为美的指归,而且还意味着,也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能使我们走出纯粹心灵交往的狭隘天地,跻身于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广阔领域,从而使所谓"政治美学化"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不再是痴人的呓语,而如同中国早期的"乐感政治"那样兑现为切实可行的人间真理。(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李融冰,王志敏,朱娜[2](2019)在《试分析席勒对康德美学观点的吸收与发展——以《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学者都认为席勒是康德美学的直接继承者。在接触到康德之后,席勒的确吸收了康德的许多观点,但是席勒并不是康德完全忠实的追随者,在康德的理论基础上,席勒进行了发展和纠正,这些在席勒的很多着作中均有所体现。本文以席勒的《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为例,通过将文中席勒的观点与康德的理论比较,探究席勒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4期)

程相占[3](2019)在《康德美学的身体维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美学是典型的"心灵-表象"美学:心灵运用其各种认知能力,将客体通过综合而呈现为表象,客体于是通过表象被给予主体,心灵中的鉴赏力则将表象与主体的感受联系起来进行审美判断。但是,康德对于感受力与鉴赏力之间的关系一直语焉不详,从而使其美学主要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学"而不是感性的"感受学"。不过,康德也曾经提出了与"反思的鉴赏力"相对的"感官的鉴赏力",还曾经偶然提及舌头、软腭、喉咙、眼睛与耳朵等身体感官,这都可以视为康德审美理论的身体维度。今天看来,人体的各种感官都具有特定的感知能力,客观世界正是通过这些感官而向人类显现的。按照康德目的论哲学包含的"适合性"原理,人类感官与客观事物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能够以它们为通道而显现其自身。身体美学由此反思、批判进而超越了康德美学,从忽视、掩盖事物自身的"心灵-表象"美学,走向了关切事物自身、邀请事物自身如其本然地显现的"身体-事物自身"美学——后者正是生态美学的核心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体美学是扭转康德美学的非生态倾向、进而将之重构为生态美学的最佳中介之一。(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段歌[4](2019)在《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提出"内在感官说",认为人类除外感官外,还拥有并具理性与感性的内感官(Inner Sense),它来源于神的心灵,是美感与道德感的来源。一方面,由于"内在感官说"是17、18世纪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和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对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美学有着隐秘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夏夫兹博里思想与着作的驳杂,历来学界虽对"内在感官说"有大量研究,但仍有不足。以"内在感官说"为核心与契机,结合夏夫兹博里的其它美学思想,与康德的一些美学思想进行对比,不仅揭示了"内在感官说"的深层含义,同时也从侧面阐述了康德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给予当代西方艺术以启发。(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9期)

刘硕[5](2019)在《康德着作对美学研究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1998—2018)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学研究中,康德着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CSSCI(1998-2018)收录的1236篇引用康德着作的美学论文为中心,全面考察我国美学理论的研究现状。通过系统地使用文献信息计量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究审视康德着作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力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张林轩[6](2019)在《康德与桑塔耶纳美学形式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形式观的核心,自然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桑塔耶纳反对康德从先验角度研究美的做法,而是立足于审美主体的自然经验,借助生理学与心理学去探讨美感与艺术。然而,桑塔耶纳一方面认为形式美服从于"快感的客观化",即重内形式而轻外形式;另一方面将形式美定位为由单纯感官刺激通往摆脱客观物质的纯粹主观愉悦之间的过渡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康德美学的继承性。以形式观为突破点,可以看到自然主义美学在康德美学基础之上的破旧立新。(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邱宇晴[7](2019)在《浅谈康德美学中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哲学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艺术与天才的内涵及二者之间关系,为后人在美学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指出了更多的方向,对近现代美学研究和各类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讨论康德美学思想中天才的艺术家如何将自然转化为艺术以及艺术与天才二者凝结在"自然"之中的关系,探讨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解。(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8期)

邓晓芒[8](2019)在《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美学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彰显其中被掩盖了的审美精神。康德作为理性派哲学家,首先考虑的是感性的审美活动背后的理性认识能力的作用,即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审美中的情感传达虽然被看作鉴赏的"定义",却只是诸认识能力结合为反思判断力而造成的结果,其中的普遍规律仍然要求助于知性的"准则"。必须从康德的四个鉴赏"契机"和反思判断力的原理后面拯救出更深层次的"传情论"原理,并将传情视为植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本质中的基本人性结构。由此反过来解释四个契机和审美判断,可以更好地理顺康德美学的各个要素的关系,并使传情的基础从理性派的认识论基础转移到实践唯物论的人学基础上来,从而建立起一门崭新的"传情论美学"。(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陈海静[9](2019)在《康德美学来源研究中的调和论及其理论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7期)

徐碧辉[10](2019)在《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所进行的审美启蒙的目标是要通过审美和艺术的普及来改造人心,洗刷人性中的污浊和肮脏,从而达到拯救社会的目的。审美和艺术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他们都把康德的"审美无利害"作为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是与康德的学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康德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中国现代美学。若无中国现代无功利美学的一维,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史和思想史便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要改写。(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6期)

康德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很多学者都认为席勒是康德美学的直接继承者。在接触到康德之后,席勒的确吸收了康德的许多观点,但是席勒并不是康德完全忠实的追随者,在康德的理论基础上,席勒进行了发展和纠正,这些在席勒的很多着作中均有所体现。本文以席勒的《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为例,通过将文中席勒的观点与康德的理论比较,探究席勒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康德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再林.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中国古代的“感应”与政治的美学化[J].学术研究.2019

[2].李融冰,王志敏,朱娜.试分析席勒对康德美学观点的吸收与发展——以《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为例[J].校园英语.2019

[3].程相占.康德美学的身体维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9

[4].段歌.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J].美与时代(下).2019

[5].刘硕.康德着作对美学研究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1998—2018)数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张林轩.康德与桑塔耶纳美学形式观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邱宇晴.浅谈康德美学中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解[J].艺术家.2019

[8].邓晓芒.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J].哲学研究.2019

[9].陈海静.康德美学来源研究中的调和论及其理论误区[J].美与时代(下).2019

[10].徐碧辉.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J].上海文化.2019

论文知识图

王国维像康德美学的生态智慧构架与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趋势旧金山导则控制分区[2]宜家的柜子Fig.3.26Ikeaeabinet中国已故哲学家传略朱光潜传略

标签:;  ;  ;  ;  ;  ;  ;  

康德美学论文_张再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