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液两步法的藏红花素生物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金磊磊,李泽坤,金慧,朱星扬,张保钱,蒋海侠,陈集双[1](2022)在《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建立栀子愈伤组织的间隙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高通量培养体系,同时探讨诱导剂对栀子愈伤组织中藏红花素合成的影响。以MS+2.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2 mg/L萘乙酸(NAA)+30 g/L蔗糖为增殖培养基,在40 d的培养时期内,栀子愈伤组织在植物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状况良好,增殖系数呈升高趋势。对不同培养时间(20、30、40 d)和添加诱导剂处理的栀子愈伤组织中的藏红花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栀子愈伤组织中的藏红花素含量显着提高,在培养40 d时达到了0.206 5 mg/g;添加CuSO4和茉莉酸甲酯(MeJA)促进了栀子愈伤组织中藏红花素的合成,单位质量栀子愈伤中的藏红花素含量显着增加,培养30 d时达到0.372 3 mg/g。
彭海君[2](2014)在《西红花生物学特性、离体快繁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为鸢尾科番红花属球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柱头是一种名贵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近年研究表明,西红花柱头中含有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和藏红花醛等独特成分,具有高效的抗肿瘤、防癌、抗氧化、抗诱变等多种药理活性,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毒副作用低。但西红花为三倍体不育植株,通过母球茎形成子球茎进行无性繁殖,以传统方式种植,球茎繁殖系数较低,并会产生严重的种球退化现象。花柱产量低且采收劳动强度大、耗时费工,价格昂贵,柱头和球茎的产量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本论文在对西红花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同时,对西红花离体快繁再生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优化了西红花非药用部位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和检测其抗氧化活性,以期为解决西红花资源短缺问题及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一定思路。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球茎主要营养物质为淀粉,达到276.52mg/g干样品,共为球茎休眠及萌动开花提供了营养来源。叶面积与球茎鲜重呈正相关,且拱形增长并于12月底时趋于稳定。子球茎自2月初至3月底开始迅速膨大,大球茎生成的小球茎具有更长的直径和高度,重量也更重。因此,母球茎足够大才能形成较大子球茎。另外,球茎重量也与叶片数量和开花数呈正相关,与西红花柱头产量成正比。西红花开花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约20天,开花期间光照和湿度对其影响很大,湿度-过大会造成萎花,光照过强会使花芽徒长,都会影响产量。花瓣含水率接近一半柱头含水率为23.7%,因此开花期应有适宜的空气湿度,满足开花对水分的需求。(2)西红花球茎的离体快繁是解决球茎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如何缩短组培周期,同时增加试管球茎的重量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以球茎切块作为外植体,将其浸泡在75%乙醇中lmin,无菌水洗净后,再浸泡于5%HgCl2中15min,无菌水清洗4-5次,以MS+0.2mg/L2,4-D+3mg/L6-BA+300mg/L水解酪蛋白+20g/L蔗糖+10%香蕉泥作为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在25±1℃黑暗条件下培养,能显着缩短愈伤组织诱导时间,在培养11d左右就能获得73.3%的诱导率,愈伤组织生长良好,呈致密淡黄色或乳白色状。选择MS+3mg/L NAA+0.5mg/L6-BA作为丛芽诱导培养基,23±1℃和12h/d光照条件下培养,丛生芽诱导率达到86.7±2.7%。采用MS+0.5mg/L NAA+2mg/L6-BA作为西红花丛生芽增殖培养基,增殖倍数能达到4.57±0.33。为缩短试管球茎诱导时间和提高试管球茎重量,在1/2MS+5mg/L NAA+5mg/L6-BA+0.5g/L AC+400mg/L水解酪蛋白+30g/L蔗糖浓度+20%香蕉泥培养基上,23±1℃和12h/d光照条件下培养,5周内能获得76.7±1.8%的球茎诱导率,且球茎均重达到0.57±0.07g。1/2MS+400mg/L水解酪蛋白+0.5mg/L IBA+0.5mg/L NAA+20%香蕉泥为适宜西红花球茎生根诱导的培养基。选择园土:泥炭:蛭石:有机肥配比为2:2:1:0.1的基质作为西红花试管球茎移栽基质,试管球茎存活率达到67.5±2.5%,且生长良好。(3)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西红花花瓣中多糖、黄酮和多酚等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4h,液料比40ml/g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902±0.093%(n=3)。花瓣中黄酮的优化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液料比65ml/g、提取时间2.5h和提取温度80℃,在此条件下黄酮含量为15.3±0.5mg芦丁当量/g干样品。最优多酚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3%、液料比55ml/g、提取时间1.5h和提取温度78℃,获得的多酚含量为75.1±0.3mg没食子酸当量/g干样品。多糖、黄酮和多酚都表现出了明显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黄酮和多酚也表现出明显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且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比多酚更强。将西红花非药用部位的乙醇浸提物依次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检测了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雄蕊和花瓣的正丁醇部和乙酸乙酯部都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石油醚部抗氧化活性极弱。侧芽和球茎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都不强。因此,雄蕊和花瓣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原料来源。
孙镇,袁丽红,吴频梅[3](2013)在《诱导子对藏红花悬浮培养细胞生产藏红花色素的影响》文中认为考察壳聚糖(chitosan)、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COS)、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Cu2+等诱导子对藏红花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藏红花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浓度范围内,壳寡糖(1~500 mg/L)和较低浓度壳聚糖(≤10 mg/L)、MJ(≤10μmol/L)、SA(≤10μmol/L)和Cu2+(≤1μmol/L)对细胞生长无显着影响;较高浓度壳聚糖(≥100 mg/L)、MJ(≥100μmol/L)、SA(≥100μmol/L)和Cu2+(≥10μmol/L)显着抑制细胞生长。5种诱导子对藏红花色素合成的诱导效果不同,并且与诱导子作用浓度和添加时间有关。MJ诱导效果最好,在细胞培养第0天添加终浓度100μmol/L MJ,藏红花色素含量(以1克干细胞计)达到28.57 mg,比对照提高177.9%。其次是Cu2+,在细胞培养第4天添加终浓度500μmol/L Cu2+,色素含量达到19.82 mg,比对照提高108.2%。再次是壳聚糖和壳寡糖,在细胞培养第14天分别添加终质量浓度100mg/L壳聚糖和壳寡糖,色素含量分别达到18.33和17.39 mg,比对照提高69.1%和69.0%。最后是SA,在细胞培养第14天添加终浓度10μmol/L SA,色素含量达到14.65 mg,比对照提高45.4%。
李玲蔚[4](2013)在《西红花资源生物学与利用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inn.)是鸢尾科番红花属球根类多年生药用植物,对其生态习性、遗传多样性、柱头中活性成分已有较多的研究报导,但对不同种质特性及活性成分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导较少,同时,对于同属的观赏西红花的生态习性、园林绿化、遗传多样性及活性成分种类等方面也缺少了解。为此,本试验采用形态学调查与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对不同西红花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等进行了研究,优化了西红花苷-1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技术,并分析了5种药用西红花柱头中西红花苷-1的含量,同时探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西红花球茎快速繁殖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不同产地引进药用西红花和观赏西红花的种球作为试验材料,就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及园林应用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药用西红花和观赏西红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观赏特性,探明了西红花叶、花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2.应用RAPD技术,在DNA水平上分析了西红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在8个供试品种之间检测到了丰富的RAPD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对药用西红花与观赏西红花进行鉴定。3.优化了西红花苷-1的HPLC技术,流动相以1%醋酸水溶液和甲醇为宜,可以准确定量西红花苷-1。从不同产地、贮存年限、烘制温度、采摘时期、取材部位等方面,探讨了影响西红花柱头中活性成分西红花苷-1含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其它因素相比,烘制温度对西红花苷-1含量的影响较为显着,105℃杀青30min处理,可以提高柱头西红花苷-1的含量。根据HPLC图谱分析,进一步确定了观赏西红花柱头中组成成分的种类。4.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探讨了西红花离体快繁的可行性。在灭菌处理、外植体类型、培养基组成及激素条件等方面,筛选了适宜药用西红花组织培养的技术条件,在诱导西红花球茎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以MS+6-BA5.0mg·L-1+NAA5.0mg·L-1+2,4-D0.5mg·L-1作为生长培养基,在短期内可得到大量的愈伤组织;在西红花球茎诱导无菌芽萌发、增值培养过程中,以MS+6-BA5.0mg·L-1+NAA5.0mg·L-1为宜。生根培养基以MS+NAA2.0mg·L-1为宜,诱导形成的不定根较粗壮,这为西红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
王海玲[5](2011)在《西红花花柱离体培养技术及培养物特征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inn.)为鸢尾科番红花属球根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珍稀药用植物,也是日用化工染料与食品香料制品的天然原料。在传统栽培与生产方式下,球茎繁殖系数和柱头产量极低,造成资源短缺,价格昂贵。因此,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高效生产西红花药用组织及活性成分的研究业已受到人们的关注。鉴于西红花药用部位仅限柱头的特殊性,本研究以西红花的花柱、柱头和雄蕊为初代培养试验材料,花柱培养物为继代培养试验材料,对初代培养和继代培养过程中培养物的增殖生长、器官分化、特征特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离体成花、花柱培养物干燥处理及活性成分检测的优化条件,初步建立了以西红花活性成分生产为目标的花柱离体培养技术体系,主要取得以下实验结果。1.在西红花初代培养试验中,探讨了外植体种类及处理方式、接种方法对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一步灭菌法、适宜的切割方式与接种方式能够获得污染少、出愈率高的培养效果;不同发育阶段的花柱都能诱导形成愈伤组织,与柱头和雄蕊相比,花柱是更为适合的外植体材料。2.在西红花花柱初代培养过程中,生长素是诱导花柱愈伤组织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在2.0-8.0 mg/L浓度范围内,较低浓度的NAA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细胞分裂素6-BA的作用相对较弱,但与生长素之间具有显着的互作效应,在配合使用NAA 2.0mg/L与6-BA 1.0mg/L的激素条件下出愈率最高,对花柱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最为有利;其次,花柱主要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其生长量、色泽、质地、均匀性等外观特性受激素条件的影响比较显着,在MS+6-BA 5.0 mg/L+ NAA 2.0 mg/L + 2,4-D 2.0 mg/L培养基中,可获得生长快、外观特性良好的愈伤组织,由此初步建立了西红花花柱诱导愈伤组织的初代培养技术体系。3.在西红花花柱初代培养过程中,也发生了愈伤组织的花器官分化或离体成花。在供试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雄蕊和花柱表现不同的分化方式,前者直接分化形成花或花器官,后者则首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花或花器官,而柱头未见花器官的形成;发育较为成熟的花柱(A2)作为外植体时,多形成具有柱头(或柱头状结构)+花瓣状结构的“完全花”,易于培养离体成花,而幼嫩花柱(A1)则多形成花瓣或花瓣状结构,无柱头或柱头状结构的形成,但两种外植体均无雄蕊或类似结构的形成;细胞分裂素(6-BA)与生长素(NAA)的激素配比对花器官分化类型起着主要作用,6-BA/NAA较高时有利于柱头状结构的形成;在花柱离体成花过程中,NAA的使用效果最好,IBA次之,2,4-D最差。4.在长期继代(第6-18代)培养过程中,西红花花柱培养物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形态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态特征与化学成分的积累具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受激素条件的影响比较显着,基本确立了花柱培养物中6种主成分产生所需的激素条件;其次,花柱培养物的增殖能力、生长量、外观特性等,也随培养次数的增加呈现不稳定性,其中增殖能力大多呈现先下降、后增强的变化趋势,而外观特性(颜色、质地、均匀性)的变化趋势呈现不确定性,但在MS+6-BA 5.0mg/L+ NAA 5.0mg/L培养基中,能够保持其质地和器官分化能力的相对稳定。5.本研究确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西红花培养物的外观品质,烘干前的预处理温度对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具有显着影响,而在适宜温度预处理下烘干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表明80℃预处理和烘干温度40℃的干燥条件有利于优良感官品质的形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培养物及不同提取方法可分别检测到各具特征峰的不同化学成分;在西红花花柱的高代培养物中含有水溶性多糖、黄酮类、生物碱与酚类、皂苷、鞣质、有机酸、蒽醌类、香豆素与萜类内酯、甾体或二萜类等多类化合物,其中总黄酮和多糖含量与天然柱头之间未检测到显着差异;在花柱高代培养物所含的17种以上化学成分中,至少包含了天然柱头中的cis-5-tG crocetin ester (350 nm)、cis-3-Gg crocetin ester (290 nm/200 nm)、Tribulusterine(268 nm)、Tamarixetin o-kaempferol biflavonoid hexoside或Kaempferol esterofoed derivative(270 nm)等。
袁丽红,陆玉婷,黄晶[6](2009)在《藏红花愈伤组织诱导和褐化抑制》文中提出对藏红花的球茎、无菌芽和幼叶的愈伤组织诱导条件进行研究,同时探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的褐化和污染问题.结果表明:与球茎相比,以无菌芽和幼叶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诱导时间较短,但形成的愈伤组织易褐化.较大球茎(≥20 g)也是藏红花愈伤组织诱导较好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速度随球茎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含有2.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0.5 mg/L 6-苄氨基嘌呤(6-BA)的MS(Murash ige and Skoog)培养基有利于球茎愈伤组织的诱导,30 d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70%以上.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连续转接外植体至新鲜培养基可以有效降低褐化率,而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A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不能有效抑制褐化.表面灭菌前采用流水冲洗过夜可有效减少球茎表面附生菌,明显降低污染率.
郭志刚,邓颖,刘瑞芝[7](2003)在《固液两步法的藏红花素生物合成》文中指出为提高现代生物技术生产藏红花素的产率和效率,该研究采取固液两步培养法将在固体培养基中获得的藏红花愈伤组织转移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生物合成,结果显示生物反应器比摇瓶培养更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也更有利于2号藏红花素的合成。碳源、氮源和磷酸的消耗与藏红花素的合成密切相关。采取固液两步培养法可以有效解决藏红花素合成与藏红花素抑制细胞快速增殖的相互矛盾。该结果对具有抗癌作用的藏红花素产业化有重要意义。
二、固液两步法的藏红花素生物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液两步法的藏红花素生物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 |
1.3 栀子愈伤的细胞结构观察 |
1.4 栀子愈伤增殖系数的测定 |
1.5 藏红花素的提取 |
1.6 藏红花素的检测 |
1.6.1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1.6.2 液相色谱标准曲线的建立 |
1.6.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栀子愈伤的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体系 |
2.2 产藏红花素培养条件的优化 |
2.2.1 藏红花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不同处理栀子愈伤组织中的藏红花素含量 |
3 讨论与结论 |
(2)西红花生物学特性、离体快繁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章综述 |
1.1 西红花的生物学特性 |
1.1.1 西红花的形态特征 |
1.1.2 西红花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
1.1.3 西红花资源概况 |
1.1.4 西红花生长习性 |
1.1.5 西红花栽培技术 |
1.1.6 西红花病害研究进展 |
1.2 西红花的离体快繁 |
1.2.1 西红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2.2 西红花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
1.2.3 西红花类柱头状物研究进展 |
1.3 西红花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作用 |
1.3.1 西红花主要化学成分 |
1.3.2 西红花药理活性作用 |
1.3.2.1 抗肿瘤作用 |
1.3.2.2 免疫调节作用 |
1.3.2.3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 |
1.3.2.4 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
1.3.2.5 抗氧化作用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2 西红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茎相关生物学测定 |
2.2.2 营养生长动态测定 |
2.2.3 生殖生长动态测定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球茎相关生物学特性 |
2.3.2 营养生长阶段生物学特性 |
2.3.3 生殖生长阶段生物学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西红花球茎离体快繁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
3.1.2 无菌丛生芽诱导研究 |
3.1.3 丛生芽继代增殖研究 |
3.1.4 试管球茎诱导研究 |
3.1.5 试管球茎生根诱导研究 |
3.1.6 试管球茎移栽研究 |
3.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西红花愈伤组织诱导效果 |
3.2.2 无菌丛生芽的诱导效果 |
3.2.3 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效果 |
3.2.4 西红花试管球茎的诱导 |
3.2.5 试管球茎的生根诱导及移栽效果 |
3.3 讨论 |
4 西红花非药用部位质量评价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响应面法优化花瓣中多糖的提取 |
4.1.2 响应面法优化花瓣中黄酮和多酚的提取 |
4.1.3 西红花花瓣中活性成分抗氧化研究 |
4.1.4 西红花非药用部位不同极性部位成分及抗氧化特性的比较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花瓣中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
4.2.2 花瓣中黄酮和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
4.2.3 西红花花瓣中活性成分的抗氧化特性 |
4.2.4 西红花非药用部位不同极性部位成分及抗氧化特性的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诱导子对藏红花悬浮培养细胞生产藏红花色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 藏红花干燥柱头, 购于上海崇明。 |
2) 主要试剂 |
1.2 藏红花细胞培养 |
1.2.1 藏红花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
1.2.2 藏红花细胞悬浮培养 |
1.3 藏红花悬浮培养细胞诱导子处理 |
1.4 分析方法 |
1.4.1 生物量的测定 |
1.4.2 藏红花色素的提取和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壳聚糖和壳寡糖对藏红花细胞生长及藏红花色素合成的影响 |
2.2 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藏红花细胞生长及藏红花色素合成的影响 |
2.3 Cu2+对藏红花细胞生长及藏红花色素合成的影响 |
3 结 论 |
(4)西红花资源生物学与利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观赏植物资源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
1.1.1 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 |
1.1.2 药用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 |
1.1.3 药用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 |
1.2 我国西红花的种质资源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
1.2.1 西红花种质资源生物学 |
1.2.2 西红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分析 |
1.2.3 西红花的经济价值及其应用 |
1.2.4 西红花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
1.3 西红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1.3.1 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 |
1.3.2 西红花组织培养技术与应用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西红花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球茎处理方法 |
2.1.3 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药用西红花与观赏西红花形态特征的研究 |
2.2.2 西红花生长发育的分析 |
2.3 讨论 |
2.3.1 药用西红花各器官的形态差异 |
2.3.2 观赏西红花各器官的形态差异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
2.3.3 观赏西红花与药用西红花的鉴别 |
第三章 药用西红花与观赏西红花的 DNA 多态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剂及仪器 |
3.1.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3.1.4 RAPD 反应体系 |
3.1.5 随机引物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西红花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质量分析 |
3.2.2 药用西红花与观赏西红花的 DNA 多态性分析 |
3.2.3 药用西红花与观赏西红花之间遗传相似性的分析 |
3.2.4 药用西红花与观赏西红花之间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西红花不同种质资源活性成分的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1.4 色谱条件 |
4.1.5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
4.1.6 标准品溶液制备 |
4.1.7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西红花活性成分西红花苷-1 HPLC 测定方法的优化 |
4.2.2 影响西红花活性成分西红花苷-1 含量的因素分析 |
4.3 讨论 |
4.3.1 流动相对西红花柱头中西红花苷-1 含量测定的影响 |
4.3.2 影响西红花柱头中西红花苷-1 含量的主要因素 |
第五章 西红花球茎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基本培养基种类及成分 |
5.1.3 外植体处理及培养方法 |
5.1.4 调查内容与统计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灭菌处理时间对西红花球茎培养效果的影响 |
5.2.2 激素条件对西红花球茎愈伤组织及无菌芽诱导的影响 |
5.2.3 激素条件对西红花小球茎诱导效果的影响 |
5.2.4 激素条件对西红花小球茎增值培养的影响 |
5.2.5 根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西红花花柱离体培养技术及培养物特征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西红花生物学特性 |
1.1.1 特征形态 |
1.1.2 生长发育习性 |
1.2 我国西红花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 |
1.2.1 资源现状及市场动态 |
1.2.2 西红花资源开发利用 |
1.2.3 西红花的质量评价 |
1.3 西红花的活性成分及其体内外合成 |
1.3.1 西红花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活性成分 |
1.3.2 西红花糖苷的生物合成 |
1.3.3 活性成分的化学合成 |
1.4 西红花栽培与生产技术 |
1.5 西红花的组织细胞培养 |
1.5.1 西红花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选择 |
1.5.2 西红花组织培养的分化途径 |
1.5.3 西红花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组成 |
1.5.4 西红花组织培养的培养基成分 |
1.5.5 西红花的细胞悬浮培养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西红花花柱初代培养技术及器官分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培养基 |
2.1.3 外植体处理及接种方法 |
2.1.4 供试外植体种类 |
2.1.5 调查内容与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西红花离体培养外植体处理及接种方法的研究 |
2.2.2 西红花离体培养的外植体选择 |
2.2.3 激素条件对西红花花柱愈伤组织诱导与生长的影响 |
2.2.4 外植体种类对培养物花器官分化的影响 |
2.2.5 激素条件对西红花花柱离体培养中花器官分化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西红花愈伤组织初代培养技术要点 |
2.3.2 西红花花柱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激素条件 |
2.3.3 外植体种类与花器官分化的关系 |
2.3.4 西红花花柱培养中花器官分化的培养条件 |
第三章 西红花花柱培养物继代培养条件及其特征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继代培养方法 |
3.1.3 调查内容 |
3.1.4 活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西红花花柱继代培养中培养物形态的分化 |
3.2.2 西红花花柱培养物形态特征与化学成分积累的相关性研究 |
3.2.3 西红花花柱高代培养物的稳定性分析 |
3.2.4 西红花花柱高代培养物外观特性稳定性分析 |
3.2.5 继代次数对西红花花柱培养物活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
3.2.6 继代周期对西红花花柱培养物外观特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西红花花柱高代培养物形态变化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关系 |
3.3.2 西红花花柱高代培养物外观特性变化 |
3.3.3 西红花花柱继代培养中的褐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
3.3.4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分化潜能丧失的问题 |
第四章 西红花花柱培养物干燥技术及化学成分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西红花培养物材料 |
4.1.2 培养物干燥流程 |
4.1.3 试验设计 |
4.1.4 外观品质评价 |
4.1.5 褐变指数的测定 |
4.1.6 活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
4.1.7 样品提取及定性分析方法 |
4.1.8 化学物质含量分析 |
4.1.9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
4.2.2 干燥条件对西红花花柱培养物品质的影响 |
4.2.3 干燥条件对西红花花柱培养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
4.2.4 西红花花柱培养物的提取液颜色 |
4.2.5 西红花花柱培养物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
4.2.6 西红花花柱培养物水溶性总糖和总黄酮含量分析 |
4.2.7 不同提取液的化学成分分析 |
4.2.8 西红花天然器官与花柱培养物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
4.3 讨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藏红花愈伤组织诱导和褐化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外植体表面灭菌与愈伤组织诱导 |
1.4 抗褐化试剂 |
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表面灭菌方法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
2.2 藏红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差异 |
2.3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4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及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5 球茎大小和生理状态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6 褐化的减轻和控制 |
3 结 论 |
四、固液两步法的藏红花素生物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J]. 金磊磊,李泽坤,金慧,朱星扬,张保钱,蒋海侠,陈集双. 江苏农业科学, 2022(02)
- [2]西红花生物学特性、离体快繁及质量评价研究[D]. 彭海君.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4)
- [3]诱导子对藏红花悬浮培养细胞生产藏红花色素的影响[J]. 孙镇,袁丽红,吴频梅. 生物加工过程, 2013(03)
- [4]西红花资源生物学与利用技术的研究[D]. 李玲蔚. 苏州大学, 2013(11)
- [5]西红花花柱离体培养技术及培养物特征特性的研究[D]. 王海玲. 苏州大学, 2011(06)
- [6]藏红花愈伤组织诱导和褐化抑制[J]. 袁丽红,陆玉婷,黄晶.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7]固液两步法的藏红花素生物合成[J]. 郭志刚,邓颖,刘瑞芝.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