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电铁塔T型缝超声波探伤(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斌[1](2019)在《特高压输电塔典型塔脚板受力性能及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输电过程中,特高压输电线路优势明显:既可以增加线路输电能力,又可以降低输电能耗。特高压输电塔的广泛应用刚好可以弥补工业和民用的用电需求的长距离输送。但是在随着输电电压的提高,输电线路中输电塔的承受荷载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构件形式和尺寸难以满足需要。特高压输电塔的受力构件中,塔座底板承受着最大的荷载。它的结构可靠性对于输电塔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四地脚螺栓底板连接形式无法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八地脚螺栓连接应运而生,在实际工程中开始得到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八地脚螺栓连接底板的承载力研究很少,无法为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本文针对八地脚螺栓连接底板进行试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进行了足尺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在极限状态下的破坏机理和破坏现象。结果表明:1)刚性塔座底板加劲肋高度与塔座底板的抗拉刚度正相关;加劲肋高度较小时,底板材料强度发挥不充分,底板破坏时容易出现变形过大而材料未屈服的情况。尤其是底板与靴板交接处,应变较大,容易屈曲破坏。底板厚度与塔座底板承载力正相关,区格宽度与塔座底板承载力负相关。螺孔布置半径对承载力影响较大,半径越大,承载力越低;在相同半径情况下,螺孔应尽量靠近加劲肋。当承载力由强度控制时,塔座板的厚度对承载力影响较大;当承载力由变形控制时,加劲肋的刚度对承载力影响较大。2)柔性塔座底板螺孔布置半径与塔座底板的抗拉强度负相关。在同样的使用荷载情况下,螺孔的位置相对较为重要,应尽量布置在靴板附近,并靠近底板中心。靴板与底板的交接处最容易屈曲。加劲肋对塑性发展能有效抑制并提高受力性能。底板的厚度与宽度对底板承载力有较大影响,厚度正相关,宽度负相关。当承载力由强度控制时,塔座板的厚度对承载力影响较大;当承载力由变形控制时,靴板的刚度对承载力影响较大。(2)在传统的塑性铰线方法基础上,引入滑移线场理论代替虚功原理来求解底板的塑性极限问题,通过滑移线场理论建立各板块边界上的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平衡方程而求解出底板的最终塑性极限承载力。对两种约束条件的底板进行理论推导,建立了八地脚螺栓塔座板承载力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刚性塔座板、柔性塔座板两种控制条件下达到极限荷载的情况,而强度控制根据破坏点又可分为螺栓受拉屈服破坏、底板受拉屈服破坏以及底板螺孔挤压变形破坏三种。同时考察了加劲肋高度、加劲肋厚度以及底板厚度对塔座板承载力的影响。(3)在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的破坏模式,并对刚性塔座底板和柔性塔座底板进行了有限元参数分析。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显示:1)刚性塔座底板承载力总体上与S(R)的负相关,研究了加劲肋高度h变化时,各S(R)下承载力的情况;当h>200mm以后,承载力趋于稳定;刚性底板的承载力总体上随着加劲肋厚度和底板厚度的增加也相应增加;2)当底板厚度较小时柔性塔座底板随着底板厚度t的增大,承载力呈线性增长趋势;螺栓中心距R与塔座底板厚度又一定匹配关系,较大的R匹配较大的t;较小的R匹配较小的t。满足一定条件下,将螺栓孔尽可能靠近靴板布置有利于承载力的提高。(4)根据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塑性破坏机理模型,提出了八地脚螺栓刚性和柔性塔座底板建议设计方法。该方法简化了塔座板复杂的受力状态,考虑了加劲肋以及塔座板板厚、螺孔间距等参数对其受拉承载力的影响,将底板塑性变形出现的塑性铰线破坏考虑在计算方法中,得到刚性塔座底板和柔性塔座底板的建议计算方法。
高官健[2](2019)在《电网线夹结构安全性评定及其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对电网设备及元件的结构安全性、运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夹作为电网输配电线路中重要的连接和承载金具,其结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然而,在电网日常检修过程中,常会发现线夹结构开裂故障甚至断裂失效的案例。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对挂网运行典型线夹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焊接结构强度分析理论、焊接结构安全评定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线夹进行了结构安全性评定,并利用设计开发的疲劳模拟试验平台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从而为线夹产品验收、选型和检修维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针对两起电网线夹实际失效案例,首先采用无损检测和断口形貌检测相关方法来检查失效线夹的内部及表面的缺陷状况,并初步分析了线夹失效的原因。之后,基于架空输电线路的电线力学计算理论,选取电网中两类典型线夹建立受力模型并进行了 3种典型自然工况下的力学分析计算,从而对比分析在不同天气环境下挂网运行线夹的实际受力情况。针对无“缺陷”线夹,首先分析计算了线夹焊接接头的静载强度和疲劳强度,接着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线夹结构在3种自然工况下的静应力应变分析、较苛刻工况下的结构可靠性和疲劳分析,并确定了线夹结构的危险部位、预测了线夹结构的疲劳寿命;针对含典型平面型缺陷的线夹,基于SINTAP/FITNET结构完整性评定方法对其进行安全性评定,并预测了缺陷处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从而为线夹产品的结构安全性评定和疲劳寿命预测研究提供参考思路。设计开发一套线夹疲劳模拟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能较理想地模拟出线夹在实际挂网运行时的承载状态。依托该试验平台,开展了含不同程度缺陷线夹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初步探究。
王秀峰[3](2018)在《轻卡车桥轴管摩擦焊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续摩擦焊是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染、可实现批量化作业的新型焊接技术。目前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领域应用较多,特别适合管柱类工件的连接。相对于其他焊接方法,摩擦焊接缝处无化学反应,主要为锻造组织,因此相对来说气孔、偏析或裂纹的缺陷较少,接头强度相对熔焊、钎焊来说,要强很多,甚至能超越母材的强度。我司轻卡车桥为轴管与轴头对接焊的形式,前期采用开坡口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形式,轴头及轴管材质为Q420低碳合金钢。为提高工作效率,我司新引进轴头摩擦焊焊机,由于缺乏理论支持,在调试过程中,对各种焊接参数影响不了解,多次走弯路。为方便以后摩擦焊工艺推广,借公司调试机会,对摩擦焊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在实际研究中,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前人对摩擦焊工艺应用的研究成果;通过试验验证法,通过硬度实验、拉伸强度、金相组织分析判定焊缝性能;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摩擦焊轴头飞边模型,研究焊接参数对飞边的影响。根据焊接试验的一般步骤,利用M125双头摩擦焊焊机制备9个试件,其中将其中2个进行破坏试验,制备金相试验,并对焊接后接头的金相组织分析、硬度分析,分析各个参数对接头的影响,同时对剩余的7个接头进行无损检测,确保焊缝质量无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在焊缝熔合区与过热区为焊缝的薄弱环节,出现了带状马氏体,导致硬度增大,脆性增加,为焊缝最薄弱环节;同时在摩擦时间短、顶锻压力大、二次摩擦压力大的大规范下,焊缝组织更为均匀;无损检测结果表明,摩擦焊焊接质量相对稳定。再次通过对摩擦焊焊缝飞边的模拟发现,不同的工艺参数对应飞边不同,因此可以将飞边外貌作为判定摩擦焊焊接质量的参考依据。轴头摩擦焊飞边主要出现在焊接过程达到稳态后,摩擦焊界面两界面附近的金属材料向界面外流动并形成飞边,且飞边大小随焊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轴向压力比增加初始转速更易于形成尺寸大且弯曲程度大的飞边。在初始转速约为400r/min且轴向压力约为800KN下焊接成型较好,此时飞边约9mm。
王志惠,鹿蔚旭,何喜梅,陈文强,刘高飞,张烁[4](2017)在《输电线路角钢塔焊接质量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电线路角钢塔焊缝焊接等级在标准中规定由设计单位给出,由于现阶段设计图示中对焊接质量要求不明确,致使在制造过程中厂家只注重外观质量,忽视了内部质量有效监管。通过对相关标准条款解读分析及现场检测案例验证,分析角钢塔制造焊接现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提高输电线路角钢塔行业焊接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刘希月[5](2015)在《基于微观机理的高强钢结构材料与节点的断裂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强度钢材以其显着的优势在国内外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但应用中仍面临低温冷脆、屈强比增大、延性降低和焊接连接等问题。本文基于高强度钢材的断裂微观机理,以大量的试验研究为基础,结合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从材料材性、典型构造和梁柱节点三个层面对高强度钢材钢结构的断裂性能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国产高强度结构钢材及其对接焊缝共计120个材性试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温拉伸、冲击、三点弯断裂韧性及电镜扫描试验,系统研究了高强度焊接钢材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韧性性能及断裂微观机理,分析了钢材强度对其断裂性能的影响,为高强钢结构选材和考虑低温的防脆断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性数据。(2)基于微观机理提出断裂预测模型,通过54个缺口圆棒和12个光滑圆棒的单调拉伸和低周疲劳试验,结合有限元分析,建立了460MPa高强度钢材及其焊缝的单调拉伸及循环本构模型,标定了微观机理模型中的材料韧性参数,以及循环荷载下的损伤退化系数。结果表明韧性参数与屈强比没有明显关联,而与塑性指标存在一定关系。研究为后续高强钢结构节点的断裂性能分析提供了必要基础。(3)选取代表实际梁柱节点局部焊接构造的典型十字型焊接接头试件,采用对接熔透焊和角焊缝两种焊缝类型,完成了20个高强度钢材典型焊接节点在单调拉伸和往复加载下的断裂性能试验,探讨了焊缝类型、荷载类型及钢材强度对其断裂性能的影响,为发展高强度钢材焊接节点的断裂分析模型提供了依据。(4)完成了4个高强钢框架栓-焊混接梁柱节点足尺试件的往复加载试验,包括4种不同的构造细节,分析了焊接工艺细节及节点局部构造对高强钢框架梁柱节点低周疲劳断裂性能的影响,得到相应节点试件断裂性能指标,为发展适用于强震作用下高强度钢结构梁柱节点的高应变低周疲劳断裂预测模型提供了依据。(5)基于本文中高强钢典型焊接接头和高强钢框架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节点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应用微观机理模型和结构多尺度模型相结合的断裂预测模型对高强钢梁柱节点的低周疲劳断裂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验证了微观机理模型对于高强钢梁柱节点延性断裂预测的有效性,以及模型对于不同几何构造的普遍适用性,为高强钢结构节点的低周疲劳断裂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分析方法。
黎兴文[6](2013)在《电力工程Q460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远距离电力输送形成高电压、多回路、多分裂、大容量的趋势,电力钢结构所承受的外部负荷越来越大,为了降低成本,推广应用更高强度级别的钢材是主要的技术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广东地区某一即将建设的采用Q460钢的500kV输电线路钢管杆,对用于此工程的Q460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焊接性进行研究。测试了Q460钢母材及其匹配的焊接材料的机械性能、化学成分以及母材的微观组织,掌握钢材焊接性基础数据。结果表明:Q460钢拉伸、弯曲、冲击性能、化学成分均能满足标准规定;热轧状态交货的Q460钢微观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利用冷裂纹、热裂纹评定判据预测Q460钢的焊接冷裂纹、热裂纹敏感性,进行了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T型接头焊接裂纹试验。结果表明:Q460钢的焊接冷裂纹、热裂纹倾向不明显,其工艺焊接性良好。采用埋弧焊并使用常规工艺参数对Q460钢进行对接焊接。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的强度高于母材,弯曲、冲击性能满足要求,接头各区域硬度均低于235HV10,焊缝及热影响区均未出现恶化接头性能的组织,其使用焊接性良好。采用不同热输入量的气体保护焊对Q460钢进行对接焊接研究其性能和组织的变化,以获取优化的焊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热输入从7kJ/cm提高到37kJ/cm时,接头的拉伸、弯曲、冲击性能均满足要求,接头各区域硬度均低于266HV10,焊缝及热影响区均未出现恶化接头性能的组织。因此,采用上述范围热输入量的焊接接头其性能和组织均满足使用要求。
赵磊[7](2012)在《强冷工艺生产特厚扁钢锭的模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大型水电站闸门、核电站建设等大型钢构件仍依靠进口,在对其进行研制和开发中首要任务是优质大型钢锭的生产。强冷生产特厚扁钢锭是一种改善特厚扁钢锭质量,提高其生产效率的新工艺。本论文采用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强冷条件下钢锭凝固行为,可以为特厚扁钢锭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根据相似理论,采用硫代硫酸钠纯溶液代替钢液进行了钢的冷态模拟物理实验,实验发现随着冷却强度的改变模型的坯壳厚度、凝固时间、缩孔的凝固位置等都发生了变化,实验结果验证了强冷工艺的可行性。用PRO-E建模软件对60T扁钢锭进行了三维实体造型,建立钢锭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利用ProCAST软件对金属充型凝固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通过对钢锭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热流密度分布、疏松缩孔的位置及凝固时间的分析表明,冷却强度增加钢锭的凝固时间减少,缩孔位置提高,但由于钢锭模传热的限制,与风冷相比,水冷增加冷却强度的效果不明显。风冷与空冷相比凝固时间缩短了3.5h,缩孔位置提高但体积没有减小。采用上部空冷、下部风冷的“梯次”强冷比空冷冷却时钢锭的全凝时间减少了2.7h,钢锭中心缩孔的位置上升60cm,缩孔体积减少8000 cm3。对硫代硫酸钠的凝固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研究。对比发现数学模拟曲线与物理模拟凝固进程随时间变化曲线拟合较好,两者所体现的凝固进程变化趋势相同,说明数学模拟的参数设定以及模型合理,数值模拟结果可靠。
马辉[8](2010)在《钢框架梁端翼缘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在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中,产生了大量的脆性裂纹,这些裂纹大多产生于梁端翼缘焊缝处,随后沿柱翼缘和梁腹板处延伸。震后研究结果表明焊缝处的裂纹制约了焊接节点塑性发展从而导致传统梁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不强,世界各国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多种传统梁柱节点的改良形式。本文研究的梁端扩大型梁柱连接节点属于加强型新型延性节点,是一种典型的将塑性铰外移的节点形式,包括梁端翼缘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两种节点类型。梁端扩大型梁柱连接节点的工作原理是在距梁端一定范围内将梁端翼缘扩大,迫使塑性铰的形成位置远离受力复杂且脆弱的焊缝,达到减少节点脆性破坏、提高节点延性的设计目的。论文针对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两种节点型式开展了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1.根据试验中的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节点试件,建立了与试验节点相对应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试验模型进行了循环荷载下的有限元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并根据日本《钢构造结合部设计指针》建立箱型柱截面侧板加强型节点模型,进行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塑性铰形成发展规律、塑性铰分布及位置、滞回性能、延性性能、等方面研究,从而为箱型柱截面梁翼缘侧板加强型节点的设计提供理论分析依据。2.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扩翼型节点、侧板加强型节点建模,进行了循环荷载下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系统探讨了梁翼缘扩大段起始位置、扩大宽度、翼缘扩大长度等参数对节点受力、塑性铰分布规律及试件破坏形态、极限荷载、最大塑性转角、滞回性能等影响,并归纳预测了塑性铰发生的位置,对扩翼和加强侧板参数的选取给出了建议参考值。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钢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及探讨新的节点形式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和参考依据。
王杨[9](2010)在《低合金高强钢特高压铁塔关键焊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飞速发展,特高压铁塔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从经济性和承载能力等方面考虑,制造特高压铁塔需要采用低合金高强钢。但是,低合金高强钢由于其材质特性所限导致其焊后焊接接头产生裂纹的倾向较大、焊接接头性能的劣化等缺陷对该钢种的应用与推广极为不利。本文结合特高压铁塔的实际需求,详细阐述了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性、焊接工艺特点和焊缝合金化的相关理论;以GR.65钢为例对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接合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制定了GR.65钢的焊接工艺,提出了焊缝加镍韧性化处理提高韧性、减少裂纹的方法,并应用焊接实验、化学成分分析实验、抗拉强度实验、冲击韧性试验和金相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专用焊材配方中的关键元素Ni对低合金高强钢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本文结论如下:通过对以GR.65钢为代表的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接合性的研究,提出了从焊接工艺方面防止焊接缺陷的方法;制定的GR.65钢类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工艺,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得到了较好的应用;Ni元素是焊材配方中提高韧性,减少裂纹的关键元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Ni含量增加,焊缝组织细化,焊缝中针状铁素体含量增加,先共析铁素体含量减少,针状铁素体和先共析铁素体含量比值增加,焊缝中碳化物偏析减少,焊缝韧性得到较大的提升。本研究为专用焊材中加入Ni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彭福明[10](2005)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界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构加固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简称FRP)加固工程结构则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加固技术,是结构加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与传统的金属结构加固方法相比,FRP加固金属结构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如不会导致严重的应力集中、不会产生残余应力、施工方便、维护费用低等。但是FRP加固金属结构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本文对FRP加固金属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FRP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双面粘贴FRP的单向拉伸金属板的界面应力进行了推导,并对有效粘结长度及有效刚度进行了分析。对受弯构件受拉翼缘外侧粘贴FRP后的界面剪应力和界面剥离应力进行了分析。基于轴对称平面应变条件,推导了缠绕FRP加固承受内压的损伤金属管线的环向应力计算公式,并提出了预应力FRP加固损伤金属管线的思路。采用能量法推导出FRP加固轴心受压钢管的弹性屈曲荷载计算公式。 对FRP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的特殊性及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包括FRP与金属之间的粘结机理、对加固材料的要求、FRP与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FRP与金属之问的荷载传递及构造措施、FRP-金属的粘结耐久性、碳纤维与金属材料之间的电偶腐蚀等。 优选出适合于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加固的粘结材料,并对FRP和金属之间的粘结强度和粘结耐久性进行了试验,还对常用碳纤维布的耐老化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进行了10个碳纤维布加固钢板的静力拉伸试验,并对粘结应力进行了分析。 本文提出了“三维实体—弹簧—壳元”有限元模型,对采用ANSYS?分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并采用该模型对金属裂纹板和受弯钢梁粘贴FRP加固后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还对FRP加固含孔金属板和金属管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
二、输电铁塔T型缝超声波探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电铁塔T型缝超声波探伤(论文提纲范文)
(1)特高压输电塔典型塔脚板受力性能及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塔座底板形式、特点 |
1.3 塔座底板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1.3.1 塔座底板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1.3.2 塔座底板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受拉承载力试验研究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样本 |
2.3 材性试验 |
2.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2.4.1 试验装置 |
2.4.2 加载制度 |
2.5 测点布置 |
2.5.1 应变的测量 |
2.5.2 构件变形 |
2.6 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 |
2.6.1 试件试验现象 |
2.6.2 荷载—应变曲线 |
2.7 试验值与现有规范承载力计算结果比较 |
2.8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受拉承载力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刚性塔脚板承载力理论分析 |
3.2.1 承载力控制 |
3.2.2 位移控制 |
3.2.3 与试验结果对比 |
3.3 柔性塔脚板承载力理论分析 |
3.3.1 承载力控制 |
3.3.2 位移控制 |
3.3.3 与试验结果对比 |
3.4 参数分析 |
3.4.1 刚性塔脚板 |
3.4.2 柔性塔脚板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承载力非线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选取和验证 |
4.2.1 承载力确定 |
4.2.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选取 |
4.2.3 构件及简化模型 |
4.2.4 三边支承板有限元分析结果 |
4.2.5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验证 |
4.3 有限元参数分析 |
4.3.1 刚性塔座底板参数分析 |
4.3.2 柔性塔座底板参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
5.1 引言 |
5.2 四地脚螺栓塔座板的计算方法 |
5.3 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
5.4 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承载力建议计算方法 |
5.4.1 刚性塔座底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
5.4.2 柔性塔座底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
5.5 八地脚螺栓塔座底板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
5.5.1 八地脚螺栓塔座板构造要求 |
5.5.2 八地脚螺栓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获奖情况 |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电网线夹结构安全性评定及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网线夹及其缺陷检测方法综述 |
1.2.1 设备线夹与耐张线夹简介 |
1.2.2 电网线夹的缺陷检测方法 |
1.3 焊接结构安全性评定技术综述 |
1.3.1 焊接结构安全性、完整性与合于使用性 |
1.3.2 国内外焊接结构安全性评定技术研究现状 |
1.4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及寿命分析方法综述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网线夹的失效案例及力学计算 |
2.1 概述 |
2.2 电网线夹的失效案例分析 |
2.2.1 三浦5085线耐张线夹失效案例分析 |
2.2.2 妙西变引流线夹失效案例分析 |
2.2.3 电网线夹失效案例分析小结 |
2.3 典型线夹的受力分析计算 |
2.3.1 典型线夹的受力模型 |
2.3.2 输电导线的受力计算 |
2.4 典型线夹的受力计算算例 |
2.4.1 计算条件 |
2.4.2 导线比载的计算结果 |
2.4.3 SY-185/25A型设备线夹的计算结果 |
2.4.4 NY-500/45N型耐张线夹的计算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线夹的结构安全性评定 |
3.1 概述 |
3.2 焊接缺陷及其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
3.3 无缺陷线夹的结构安全评定 |
3.3.1 线夹结构的静强度分析 |
3.3.2 基于ANSYS/Workbench的线夹静强度分析 |
3.3.3 基于ANSYS/PDS的线夹结构可靠性分析 |
3.3.4 线夹结构的疲劳强度分析 |
3.3.5 基于ANSYS/Workbench的线夹疲劳分析 |
3.4 含未焊透缺陷线夹的结构安全评定 |
3.4.1 基于SINTAP/FITNET技术的未焊透缺陷安全性评估 |
3.4.2 线夹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估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线夹疲劳模拟试验台开发及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疲劳模拟试验台设计 |
4.2.1 试验台摆动端结构设计 |
4.2.2 试验台固定端结构设计 |
4.2.3 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 |
4.3 设备线夹疲劳模拟试验及分析 |
4.3.1 设备线夹疲劳试验方法 |
4.3.2 设备线夹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3)轻卡车桥轴管摩擦焊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Q420低碳合金钢性能及特点 |
1.3 摩擦焊研究现状 |
1.4 摩擦焊焊接方法的优势 |
1.4.1 摩擦焊原理 |
1.4.2 摩擦焊的应用与发展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摩擦焊工艺因素及焊接接头失效分析 |
2.1 焊接工艺因素 |
2.2 摩擦焊接头的常见缺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方法设计 |
3.1 验证材料 |
3.2 实验设备 |
3.2.1 摩擦焊设备 |
3.2.2 金相实验设备 |
3.2.3 拉伸实验设备 |
3.2.4 疲劳试验设备 |
3.3 焊接实施 |
3.4 焊接后检验 |
3.4.1 破坏性试验 |
3.4.2 无损检测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1 摩擦焊工艺参数设计 |
4.2 摩擦焊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焊接后焊缝的宏观形貌 |
4.2.2 收缩量分析 |
4.2.3 焊缝的微观组织 |
4.2.4 焊缝硬度 |
4.2.5 磁粉探伤结果 |
4.2.6 超声波探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飞边形貌模拟研究 |
5.1 飞边的形成 |
5.2 飞边有限元模拟 |
5.2.1 模型的网格划分 |
5.2.2 边界条件的设置 |
5.2.3 材料参数的确定 |
5.2.4 摩擦因数的确定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5.3.1 焊接过程的温度分析 |
5.3.2 材料流动与飞边形成之间的关系 |
5.3.3 焊接参数对飞边形貌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输电线路角钢塔焊接质量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角钢塔制造验收标准现状分析 |
1.1 设计图纸及国家标准中关于焊缝质量的规定 |
1.1.1 设计图纸要求 |
1.1.2 国家标准规定 |
1.2 标准条款说明 |
1.2.1 设计要求 |
1.2.2 标准条款解读 |
1.3 几种焊缝结构说明 |
1.4 焊缝质量无损检测要求 |
2 现场焊缝质量抽检 |
3 现场焊缝质量抽检 |
3.1 角钢塔生产企业以往的焊接工艺 |
3.2 正确焊接工艺 |
4 结论 |
(5)基于微观机理的高强钢结构材料与节点的断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高强度钢材钢结构的工程应用 |
1.2.1 高强钢结构的工程应用现状 |
1.2.2 高强钢结构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脆断问题 |
1.3 高强度钢材钢结构断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1 高强度结构钢材断裂性能研究现状 |
1.3.2 高强钢结构构造及节点断裂性能研究进展 |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强度结构钢材及其焊缝的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
2.1 高强度钢材及其对接焊缝低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1 试验依据及目的 |
2.1.2 试件取样及几何尺寸 |
2.1.3 试验设备及注意事项 |
2.1.4 试验结果 |
2.1.5 电镜扫描分析 |
2.2 高强度钢材及其对接焊缝低温冲击韧性试验研究 |
2.2.1 试验依据及目的 |
2.2.2 试件取样及几何尺寸 |
2.2.3 试验设备及注意事项 |
2.2.4 试验结果 |
2.2.5 韧脆转变温度分析 |
2.2.6 电镜扫描分析 |
2.3 高强度钢材及其对接焊缝低温断裂韧性试验研究 |
2.3.1 试验依据及目的 |
2.3.2 试件取样及几何尺寸 |
2.3.3 试验设备及注意事项 |
2.3.4 试验结果 |
2.3.5 韧脆转变温度分析 |
2.3.6 电镜扫描分析 |
2.4 强度对结构钢材韧性性能的影响分析 |
2.4.1 强度对结构钢材冲击韧性的影响 |
2.4.2 强度对结构钢材断裂韧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强度结构钢材及其焊缝的微观断裂模型研究 |
3.1 结构钢材的断裂微观机理 |
3.1.1 解理断裂及晶间脆性断裂机理 |
3.1.2 微孔聚合型韧性断裂机理 |
3.1.3 低周疲劳断裂机理 |
3.2 断裂预测方法 |
3.2.1 传统的断裂力学方法 |
3.2.2 基于微观机理的断裂预测方法 |
3.3 高强度结构钢材及其焊缝微观断裂模型的标定 |
3.3.1 标准圆棒试验及本构模型的建立 |
3.3.2 缺口圆棒试验及断裂模型的标定 |
3.4 微观断裂模型在传统断裂力学试验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强钢框架梁柱节点焊接构造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1.1 高强钢焊接节点断裂性能研究现状 |
4.1.2 高强钢节点焊接构造断裂性能试验目的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件详细设计 |
4.2.2 试验加载 |
4.2.3 试验量测 |
4.3 试验结果 |
4.3.1 试验现象及失效模态 |
4.3.2 试验结果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焊缝类型的影响 |
4.4.2 加载方式的影响 |
4.4.3 钢材强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强钢框架梁柱节点低周疲劳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件设计与材料 |
5.2.2 试验加载 |
5.2.3 试验量测 |
5.3 试验结果 |
5.3.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5.3.2 试验结果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焊接工艺细节的影响 |
5.4.2 节点局部构造的影响 |
5.4.3 钢材强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微观机理的高强钢框架梁柱节点断裂性能分析 |
6.1 基于微观机理的高强钢局部焊接节点断裂性能分析 |
6.1.1 基于VGM和SMCS模型的断裂性能分析 |
6.1.2 断裂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
6.2 基于微观机理的高强钢梁柱节点低周疲劳断裂性能分析 |
6.2.1 基于CVGM模型的低周疲劳断裂性能分析 |
6.2.2 断裂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电力工程Q460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低合金高强度钢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
1.2.1 技术标准发展概况 |
1.2.2 工程应用发展概况 |
1.3 Q460 钢焊接性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Q460 钢及其焊接材料的分析研究 |
2.1 Q460 钢化学成分的复验 |
2.2 Q460 钢母材金相 |
2.3 Q460 钢机械性能的复验 |
2.3.1 母材拉伸试验 |
2.3.2 母材弯曲试验 |
2.3.3 母材冲击试验 |
2.4 焊接材料理化分析 |
2.4.1 焊接材料机械性能分析 |
2.4.2 焊接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Q460 钢工艺焊接性试验研究 |
3.1 冷裂纹敏感性评估 |
3.1.1 碳当量评定判据应用 |
3.1.2 焊接裂纹敏感性评定判据应用 |
3.2 热裂纹敏感性评估 |
3.3 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 |
3.4 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 |
3.5 T型接头焊接裂纹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Q460 钢使用焊接性试验研究 |
4.1 焊接过程及试验准备 |
4.1.1 气体保护焊焊接 |
4.1.2 埋弧焊焊接 |
4.1.3 焊后检查与试样制取 |
4.2 焊接接头金相分析 |
4.2.1 BG钢接头微观组织 |
4.2.2 LG钢接头微观组织 |
4.2.3 微观组织综合分析 |
4.3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 |
4.4 焊接接头弯曲试验 |
4.5 焊接接头冲击试验 |
4.6 焊接接头硬度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强冷工艺生产特厚扁钢锭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大型扁钢锭研究进展 |
1.4 凝固过程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
1.4.1 物理模拟特点 |
1.5 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1.5.1 凝固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及特点 |
1.5.2 国内、外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 |
1.6 课题内容 |
2 强冷生产特厚扁型钢锭的物理模拟研究 |
2.1 实验原理与方法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装置 |
2.4 实验过程 |
2.5 实验结果 |
3 金属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原理 |
3.1 金属铸造充型过程数学方程 |
3.1.1 能量方程 |
3.1.2 连续性方程 |
3.1.3 N-S 方程 |
3.1.4 体积函数方程 |
3.2 金属凝固过程数学描述 |
3.2.1 热传导方式 |
3.2.2 热传导的有限元求解 |
3.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3.3 金属凝固潜热的处理 |
3.4 模拟铸造过程流程 |
4 大扁钢锭模外强冷工艺的平行对比研究 |
4.1 建立模型 |
4.2 模拟计算参数 |
4.2.1 Q235 钢热物性参数 |
4.2.2 固液相线及固相率 |
4.2.3 钢的导热系数 |
4.2.4 比热和潜热 |
4.2.5 密度和热膨胀系数 |
4.2.6 铸铁的热物性参数 |
4.2.7 绝热板、保温材料、耐火砖的物性 |
4.2.8 其他参数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数学模型的验证 |
4.3.2 钢锭模温度场模拟结果 |
4.3.3 钢锭温度场 |
4.3.4 钢锭纵向测温点温度变化 |
4.3.5 热流密度 |
4.3.6 钢锭浇注完毕表面温度分布 |
4.3.7 全凝固时间 |
4.3.8 疏松缩孔 |
4.4 本章小结 |
5 梯次强冷生产特厚扁钢锭的数学物理模拟研究 |
5.1 物理模拟研究 |
5.1.1 凝固进程 |
5.1.2 最后凝固的位置 |
5.2 梯次冷却工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2.1 钢锭模温度 |
5.2.2 凝固过程温度场 |
5.3 梯次冷却与空冷钢锭对比研究 |
5.3.1 梯次冷却与空冷冷却钢锭温度场对比 |
5.3.2 缩孔的位置及大小 |
5.3.3 凝固时间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钢框架梁端翼缘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钢框架梁柱节点的研究 |
1.2.1 震后各国对钢框架传统节点的研究 |
1.2.2 震后钢结构设计的对策 |
1.2.3 削弱型节点 |
1.2.4 扩翼型节点 |
1.3 扩翼型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扩翼型节点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
2.1 扩翼型节点试验 |
2.1.1 试件设计 |
2.1.2 加载制度 |
2.1.3 破坏形式 |
2.1.4 滞回曲线 |
2.1.5 实验结果 |
2.2 有限元模拟 |
2.2.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2.2.2 材料模型 |
2.2.3 有限元模型 |
2.2.4 加载制度 |
2.3 有限元模型与试验试件破坏形态比较 |
2.3.1 有限元模型破坏形态 |
2.3.2 试件破坏形式对比 |
2.4 应力分布 |
2.4.1 有限元弹性阶段应力分布 |
2.4.2 有限元弹塑性阶段应力分布 |
2.5 滞回曲线 |
2.6 骨架曲线 |
2.7 节点试件的承载能力及延性性能验证及分析 |
2.8 梁段塑性转角和总转角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梁翼缘侧板加强型节点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
3.1 侧板加强型节点试验 |
3.1.1 试件设计 |
3.1.2 破坏形式 |
3.1.3 滞回曲线 |
3.1.4 实验结果 |
3.2 有限元模型 |
3.3 有限元模型与试验试件破坏形态比较 |
3.3.1 破坏形态 |
3.3.2 试件破坏形式及对比 |
3.4 应力分布 |
3.4.1 有限元弹性阶段应力分布对比 |
3.4.2 有限元弹塑性阶段应力分布 |
3.5 滞回曲线 |
3.6 骨架曲线 |
3.7 节点试件的承载能力及延性性能验证及分析 |
3.8 梁段塑性转角和总转角 |
3.9 箱形柱截面有限元分析 |
3.9.1 模型细部构造 |
3.9.2 有限元模型 |
3.9.3 破坏形态 |
3.9.4 滞回曲线 |
3.9.5 骨架曲线 |
3.9.6 节点试件的承载能力及延性性能验证及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梁端翼缘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节点 |
4.1 WFS 系列节点的扩翼参数分析 |
4.1.1 参数试件的设计 |
4.1.2 破坏形态 |
4.1.3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4.1.3.1 WFS-A 组各试件滞回曲线 |
4.1.3.2 WFS-A 组各试件骨架曲线 |
4.1.3.3 WFS-B 组各试件滞回曲线 |
4.1.3.4 WFS-B 组各试件骨架曲线 |
4.1.4 承载力及延性性能 |
4.1.4.1 承载力 |
4.1.4.2 延性系数 |
4.1.5 梁段塑性转角和总转角 |
4.2 SPS 系列节点的扩翼参数分析 |
4.2.1 参数试件的设计 |
4.2.2 破坏形态 |
4.2.3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4.2.3.1 SPS-A 组各试件滞回曲线 |
4.2.3.2 SPS-A 组各试件骨架曲线 |
4.2.3.3 SPS-B 组各试件滞回曲线 |
4.2.4 承载力及延性性能 |
4.2.4.1 承载力 |
4.2.4.2 延性系数 |
4.2.5 梁段塑性转角和总转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低合金高强钢特高压铁塔关键焊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特高压铁塔用低合金高强钢焊接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低合金高强钢焊接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特高压铁塔用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接合性研究 |
2.1 影响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性的合金元素 |
2.2 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接合性分析 |
2.3 GR.65钢焊接接合性分析 |
2.3.1 GR.65钢的碳当量(CE)的计算 |
2.3.2 GR.65钢焊接冷裂纹敏感指数的计算 |
2.3.3 GR.65钢热裂纹敏感指数和再热裂纹敏感指数的计算 |
2.4 从焊接工艺考虑改善GR.65钢焊接接合性的方法 |
2.5 小结 |
3 特高压铁塔用低合金高强钢焊接工艺分析 |
3.1 特高压铁塔用低合金高强钢对焊接工艺的要求 |
3.2 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工艺 |
3.2.1 焊接方法的比较分析 |
3.2.2 焊接接头型式探讨 |
3.2.3 焊缝型式分析 |
3.2.4 焊接规范参数解析 |
3.3 GR.65钢的焊接工艺 |
3.4 小结 |
4 低合金高强钢焊缝合金化 |
4.1 低合金高强钢中合金元素与其力学性能的对应关系 |
4.2 焊缝微观组织转变和性能提高与合金元素 |
4.3 焊缝加Ni韧化处理 |
4.4 小结 |
5 专用焊材配方中关键元素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
5.1 GR.65钢焊缝Ni合金化实验 |
5.1.1 焊缝Ni合金化实验是焊材配方中添加Ni元素的基础 |
5.1.2 四大实验方案 |
5.1.3 GR.65钢试验试样 |
5.2 GR.65钢焊缝Ni合金化实验结果 |
5.2.1 试验后试样状态 |
5.2.2 试验结果 |
5.3 焊缝Ni合金化实验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界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FRP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的特点 |
1.3 国外对FRP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的研究 |
1.3.1 理论分析 |
1.3.2 试验研究 |
1.4 国内对 FRP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的研究 |
1.5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2. FRP加固修复金属构件的应力分析 |
2.1 轴向拉伸构件 |
2.1.1 应力分析 |
2.1.2 有效粘结长度 |
2.1.3 复合构件的刚度 |
2.2 受弯构件 |
2.2.1 界面应力分析 |
2.2.2 FRP的拉力 |
2.2.3 加固梁的挠度 |
2.3 金属管线 |
2.3.1 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的基本方程 |
2.3.2 承受内压的缠绕FRP管线的应力应变计算 |
2.3.3 承受内、外压力的金属管线的应力应变计算 |
2.3.4 未损伤金属管线的应力分析 |
2.3.5 损伤金属管线加固前的应力分析 |
2.3.6 损伤金属管线加固后的应力分析 |
2.4 轴心受压钢管 |
2.4.1 弹性稳定分析 |
2.4.2 有限元分析 |
2.4.3 算例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FRP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的基本问题 |
3.1 粘结机理 |
3.1.1 粘结的一般过程 |
3.1.2 粘结力的来源 |
3.2 金属材料 |
3.2.1 铸铁 |
3.2.2 钢 |
3.2.3 铝及铝合金 |
3.3 加固材料 |
3.3.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 |
3.3.2 粘结材料 |
3.4 表面处理 |
3.4.1 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 |
3.4.2 FRP材料的表面处理 |
3.5 FRP与金属之间的荷载传递 |
3.5.1 影响因素分析 |
3.5.2 改善荷载传递效果的措施 |
3.6 FRP加固金属结构的耐久性 |
3.6.1 水分的影响 |
3.6.2 热老化 |
3.6.3 化学介质 |
3.6.4 应力作用 |
3.6.5 改善耐久性的途径 |
3.7 碳纤维与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 |
3.7.1 电偶腐蚀的基本知识 |
3.7.2 国内外关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金属电偶腐蚀的试验研究 |
3.7.3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金属电偶腐蚀的防护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4.1 金属结构加固粘结材料的选择 |
4.1.1 第一阶段:粘结材料初步选择试验 |
4.1.2 第二阶段: FRP与金属之间的粘结性能试验 |
4.2 耐久性试验研究 |
4.2.1 碳纤维布的耐老化性能 |
4.2.2 FRP-金属粘结耐久性 |
4.3 碳纤维布加固钢板静力拉伸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3.3 试验现象 |
4.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5 粘结应力分析及有效粘结长度 |
4.3.6 试验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FRP加固金属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5.1 FRP加固金属裂纹板 |
5.1.1 断裂力学分析的关键技术 |
5.1.2 ANSYS中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5.1.3 断裂力学参数分析 |
5.2 FRP加固含孔金属板 |
5.2.1 含孔金属板的受力分析及性能评估 |
5.2.2 FRP加固含孔金属板性能的参数分析 |
5.3 FRP加固受弯构件 |
5.4 FRP加固金属管线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FRP加固金属结构的设计建议及工程应用 |
6.1 设计公式的建立 |
6.1.1 FRP加固单轴拉伸构件 |
6.1.2 FRP加固受弯构件 |
6.1.3 FRP加固承受内压的金属管线 |
6.2 国内外FRP加固金属结构的工程实例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结语及研究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1.1 理论分析 |
7.1.2 试验研究 |
7.1.3 构造措施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四、输电铁塔T型缝超声波探伤(论文参考文献)
- [1]特高压输电塔典型塔脚板受力性能及承载力研究[D]. 黄海斌. 重庆大学, 2019(01)
- [2]电网线夹结构安全性评定及其试验研究[D]. 高官健. 浙江大学, 2019(05)
- [3]轻卡车桥轴管摩擦焊的工艺研究[D]. 王秀峰. 吉林大学, 2018(04)
- [4]输电线路角钢塔焊接质量现状分析[J]. 王志惠,鹿蔚旭,何喜梅,陈文强,刘高飞,张烁. 青海电力, 2017(02)
- [5]基于微观机理的高强钢结构材料与节点的断裂性能研究[D]. 刘希月. 清华大学, 2015(07)
- [6]电力工程Q460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性研究[D]. 黎兴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
- [7]强冷工艺生产特厚扁钢锭的模拟研究[D]. 赵磊. 辽宁科技大学, 2012(06)
- [8]钢框架梁端翼缘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D]. 马辉.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 [9]低合金高强钢特高压铁塔关键焊接技术研究[D]. 王杨. 浙江大学, 2010(08)
- [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修复金属结构界面性能研究[D]. 彭福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