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颖[1]2003年在《自毁式注射器在中国推广应用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球实施的儿童注射中,30%的预防接种注射及50%以上的非预防接种注射都是不安全的。而在引起不安全注射的原因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注射设备未经消毒而重新利用。这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其引起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经血传播疾病在人群中感染率的增加。为了从源头上解决不安全注射的问题,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等组织联合提出了推广应用自毁式注射器(简称“AD注射器”)的倡议。要求到2003年免疫服务普遍使用自毁式注射器,我国卫生部和全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也制定了过渡实施方案,以每年200万新生儿的计划免疫做起,开始使用自毁式注射器。随着人们对安全注射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和免疫接种注射中所存在的不安全注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报道显示,我国的不安全注射状况远比一般人想象的严重。为此,卫生相关人员提出使用自毁式注射器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而在我国推广运用的倡议,试图用技术上的创新来弥补管理和行为上的不足,从而减轻医源性感染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由于自毁式注射器的成本要较高于普通的一次性注射<WP=4>器,因此必须对该干预措施的实施进行综合而科学的分析,对其可行性做出科学的评价,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目的:本研究通过计算不安全注射所造成的主要危害—乙型肝炎的疾病负担,拟从卫生经济学评价的角度,对自毁式(AD)注射器在全国范围内替代普通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的干预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成本效益分析中效益成本比率(benefit-cost ratio BCR)法进行分析。研究路线为: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对该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和初步选择。并结合政策环境进行简单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供决策部门参考。由于不安全注射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群中经血传播疾病感染率的增加,而且对人群危害最为严重的是HBV,HCV,HIV/AIDS的感染。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的疾病负担最重。因此我们以乙型肝炎作为不安全注射危害的代表,用归因于不安全注射的乙型肝炎患者的经济负担作为自毁式注射器推广应用的效益指标;并用自毁式注射器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注射后所引起的成本增量作为成本,进行效益成本比率(BCR)的计算和分析。其中,作为效益指标的组成部分,本研究还在国内首次对乙型肝炎的疾病负担进行了测算。主要应用WHO近几年新发展的指标—DALY来反映疾病给社会和患者带来的损失,以全面反映乙型肝炎对社会造成的负担。资料来源:文献检索相关数据,并用现场流行病学调<WP=5>查资料进行验证和补充。现场调查收集的信息包括:患者住院时的医疗费用、住院次数、门诊费用、自我医疗费用、保健营养费用、其他由疾病引起的费用情况、以及卫生相关人员对安全注射的认识等信息。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采用自毁式注射器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全国每年需增加的成本额为3-9亿元;我国每例乙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治疗费用为1409-1755元,人均DALY损失为7.25,相当于5.49万元的经济效益损失。推广自毁式注射器后预计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31亿元,总经济效益292.17亿元。随着AD注射器与普通一次性注射器间价格差额的变动,该干预措施的总BCR值在32.46-97.39之间变化,效益非常显着,且农村高于城市。当两种注射器的成本差额大于0.24元时,该干预措施的直接BCR值开始小于1。说明两种注射器间的价格差额是影响该项干预措施可行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既使不考虑疾病对患者和社会存在的潜在生产价值的损失,而只考虑患者当前费用发生的情况,只要两者间价格的差价不太大(不超过0.24元),亦可以保证该措施在经济学上的可接受性。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结果表明,自毁式注射器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的干预措施不会涉及单独的某个或某几个部门,而是一系列相关部门间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成本增量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注射接受者经济承受能力、注射实施者的安全、质量的保证、使用过的注射器后续处理和管理、<WP=6>以及生产厂家的转产投资风险和技术创新等问题。结论:我国目前在一次性医疗器械市场上秩序较为混乱,有不少废旧医疗器械市场非法存在,从而造成了已经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回流市场;有的注射实施者则直接将注射器进行各种形式的重复使用。这些都为人群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潜在威胁。因此自毁式注射器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建议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自毁式注射器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的建议,其BCR值远远大于1,说明在该项措施上的投资可以得到远远超过成本的效益产出,因此自毁式注射器代替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的方案具有经济学上的可行性,可以作为控制我国不安全注射、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一种备选方案,供卫生决策部门参考。卫生决策部门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该项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以选择切实可行的卫生政策,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努力实现我国“百分之百安全注射”的目?
石光, 谢永富, 张勇, 刘秀颖, 张保丽[2]2005年在《推广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的政策可行性》文中提出课题研究证明,用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取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对医务人员、注射器生产厂商、消费者和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利益相关分析,证实了这种策略也具有可行性,并对推广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马君蕊[3]2007年在《X公司自毁型注射器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不安全注射因其巨大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从技术上杜绝一次性注射器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自毁型注射器。我国自毁型注射器市场潜力巨大,但医疗企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普遍缺乏完整的市场营销策略。X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技术及医疗设备生产公司之一,其自毁型注射器产品进入我国市场至今,以优质的品质和卓越的售后服务占领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的变化,X公司在进一步市场推广中遇到了问题,这使得X公司市场份额一路下滑,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制定X公司适应环境变化的产品营销策略势在必行,这也对国内相关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应用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理论,在掌握对17个省安全注射市场调查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基础上,对公司所面临的营销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发展、医疗器械市场、自毁型注射器市场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用波特五力模型理论对产品市场进行了行业和竞争者分析;用SWOT方法对目前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了全面评估。在对大量市场数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企业特点,确定了公司的目标市场,提出了可行的营销策略调整方案。方案以普及知识、引导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关系库为辅助平台,以实施撇脂定价、扁平式销售渠道建设、建立促销人员和客户的系统培训体系为手段。该方案对X公司自毁型注射器产品所面临的战略性调整及长远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石光, 刘秀颖, 张勇, 谢永富[4]2004年在《不安全注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文中认为注射,即是将液体性物质通过针管和针头刺入皮肤,使其经由静脉、肌肉途径进入体内,从而达到治疗、预防或精神欣慰的目的犤1犦。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医疗措施,全球估计每年要实施120亿次注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注射器滥用和不安全注射的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尤
李映兰[5]2010年在《湖南省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及实验性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操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无害,使用过的废弃物不对社会和公众造成危害的注射。不安全注射是指任何对接受注射者、提供注射者或环境造成危害的注射相关行为,包括滥用注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注射滥用和不安全注射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据WHO报道,发展中国家儿童30%的免疫注射以及50%的非免疫注射是不安全的。不安全注射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传播的主要途径,还可导致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脓肿、败血病、疟疾和病毒性出血热的传播,同时滥用注射可造成药物毒、副作用与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目前,安全注射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如何减少不安全注射现象,各国学者开展了很多研究,多认为注射提供者的关于注射的知识、态度与行为是造成目前不安全注射现状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预防接种领域,关注注射提供者的知识、态度,且研究对象没有包括所有与注射有关的人群,评价指标局限于目标人群知识的改变。如何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安全注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安全注射行为,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目的从医护人员及医院管理两方面研究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的安全注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医护人员进行以安全注射知识讲座、发放安全注射指南以及现场指导等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性干预,评价干预后的近期效果及远期效果,降低不安全注射行为,为我国安全注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改善不安全注射现状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安全注射现状的抽样调查;第二部分为安全注射的实验性干预研究。一安全注射现状的抽样调查1研究样本与抽样两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抽取基层医疗单位。首先按照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费、农村人口比重、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标准将湖南省所有市(州)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在每个等级中随机抽取一个市(州),分别是长沙市、益阳市、衡阳市、湘西自治州;然后从抽取的市州中随机抽取两个县,共8个县;最后从每个县随机抽取1所县级医院,4所乡镇卫生院,共8个县级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共40个基层医疗单位为研究单位样本。第二阶段的目标是从已抽取的基层医疗单位中抽取医生、护士和安全注射管理人员。通过预调查发现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发生率为29.3%,干预后拟降低10%,根据流行病学公式,结合干预研究过程中可能的失访等因素,本研究最后确定医护人员总样本量为664人。根据样本量的需要,确定从每个已抽取的县级医院中随机抽取医生17名,护士34名;每个已抽取的乡镇卫生院随机抽取医生4名,护士4名。另外从每个基层医疗单位抽取1名安全注射相关负责管理人员。合计共抽取执业医生264名,注册护士400名,医院管理人员40名(因问卷不同,管理人员不纳入医护人员样本量计算)。2研究内容(1)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的发生率及其分布;(2)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的知识和态度;(3)基层医疗机构的安全注射管理现状:与安全注射的相关规章制度、安全注射用具的供应情况、医疗用品的消毒流程及注射废弃物处理流程等;(4)分析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5)探索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的影响因素。3研究工具(1)医护人员安全注射问卷根据7位专家的意见,结合安徽王藩设计的问卷修订而成,重测信度为0.895(p<0.01)。包括四个部分:①一般资料;②安全注射知识,共13个条目,重测信度为0.811(P<0.01);③安全注射态度,共8个条目,重测信度为0.692(P<0.01);④安全注射行为,共13个条目,重测信度为0.925(P<0.01)。(2)安全注射现场观察调查问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注射现场观察问卷翻译,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修订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疗机构的相关设备与供应情况,注射现场是否有锐器盒及锐器盒的使用与处理,医疗机构是否有随意丢弃的用过的锐器,处理大部分锐器垃圾的方式;注射场景观察:如注射环境,使用注射器的类型,注射流程是否规范,注射结束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情况等。(3)医院安全注射管理调查问卷包括注射器具及防护器具的供应情况,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安全注射相关政策、制度等。4研究过程2008年11月,由8名调查员分为四组到各抽样医院发放问卷并进行现场调查与观察,在获得被调查人员口头知情同意后,共发放医护人员安全注射问卷664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回收率为91.9%);发放医院安全注射管理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为90.0%)。5统计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二安全注射的实验性干预研究1样本根据安全注射现状调查研究结果,为避免交叉影响,将基层医疗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有4家县级医院及16家乡镇卫生院。2干预方法干预分四个部分进行,包括安全注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安全注射指南的发放、注射现场的实践指导以及与管理者的访谈。(1)安全注射培训①湖南省安全注射普及性培训:组织专家编写安全注射知识课件、聘请专家讲授医院感染、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滥用注射、如何处理针刺伤及预防因注射导致的血源性传染疾病及相关法律法规。于2008年10月份举办,为期3天,参加人员为湖南省内多家医院的医院感染负责人员,抽样医院的全部安全注射负责人及湖南省内其他部分非样本医院的负责人。②干预单位安全注射专题培训:委派经统一安全注射培训的8名调查员到实验组医院进行知识讲座,参加人员只有实验组样本人员。方式为多媒体课件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2小时,于2008年11月10日-17日进行。(2)安全注射指南根据湖南省安全注射培训班的授课内容编制成指南,在实验组医院的安全注射讲座后即发放,确保实验组医护人员每人一份。要求医院安全注射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集中学习指南1次,然后再由实验组医护人员自行学习,并根据指南指导实践操作,工作中遇到安全注射的疑问时及时查看指南,研究人员在现场观察时予以提问考核。(3)注射现场实践指导集中授课后,调查员即到临床科室对注射现场及与注射有关的场所进行现场观察和现场指导,指导前采用单盲法对样本医护人员在值班期间进行的各项注射相关操作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对现场观察到的各种不安全注射行为予以及时纠正,并进行针对性的正确操作示范,确认对样本人员都进行过一次观察与指导后结束再离开医院,共到样本医院进行过3次观察与指导,每次指导时,均询问其对安全注射指南的学习情况,告知实践操作有疑问时及时查看指南或者电话咨询研究人员。(4)管理者访谈研究人员到达样本医院后,先与医院安全注射管理人员访谈,仔细询问了解该医院安全注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情况,是否组织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安全注射的认知,对本院安全注射现状的评价,以及安全注射用具的供应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流程等,并就我国安全注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讨论。在注射现场及医疗废弃物现场观察后,将观察结果反馈至管理人员,并提出改进建议。3干预评估分别于干预后1个月和6个月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及访谈等方式综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医护人员安全注射问卷评价应用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自填式问卷,由医护人员自行填写问卷,根据问卷结果分析评价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2)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现场评价根据安全注射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到医疗机构的注射现场进行观察评价;(3)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管理现场评价根据安全注射管理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对医疗机构的安全注射用具供应情况、注射废物处置现场等情况进行现场观察评价,并查看医疗机构相关政策。4统计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组自身前后的安全注射知识与行为进行两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结果1安全注射抽样调查现状1.1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1.1.1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26.94%。不同医院级别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之间有差异(P<0.01),县级医院医护人员(22.77%)不安全注射行为发生率低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33.63%),不同职业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之间无差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得分为9.50±1.987分,不同医院级别的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得分(10.10±1.799)高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得分(8.62±1.922),不同职业医护人员间的安全注射行为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安全注射行为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8.2%的医护人员不能正确处理针头,57.7%的医护人员在静脉采血及输液时不能检查戴手套;46.9%的医护人员不能坚持在提供注射前检查注射用具的消毒灭菌情况;11.8%(现场观察为17.1%)的医护人员在提供注射时有共用注射器或共用针头现象。1.1.2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基本知识总正确率为73.62%,安全注射基本知识为9.57±1.63分,不同医院级别的医护人员其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基本知识(9.89±1.57)知晓情况好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9.24±1.66)。医护人员间的安全注射基本知识得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的安全注射基本知识(9.79±1.54)知晓情况优于医生(9.23±1.71)。安全注射知识正确率低于60%的依次是:安全注射的范围(21.0%),能否双手分离注射器(36.6%),不安全注射的后果(54.3%),能否双手回套针帽(55.4%)。1.1.3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相关态度98.5%的医护人员认为安全注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标准防护意识较差。16.4%的医护人员认为普通感冒需要打针或输液。1.1.4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态度、行为相关分析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分别与态度及行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P<0.01)及0.195(P<0.01),但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系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1.5以医护人员注射行为安全性总分为因变量,以医护人员基本资料、知识总分、态度等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引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进入逐步回归模型的有统计意义影响因子有11个,分别是医院级别、经常开展培训、认为滥用注射少见、对艾滋病患者的注射防护态度、科室业务学习、工作类别、知识总分、培训班、五官科、感染病科及提供注射服务时,是否在意患者所患疾病。1.2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管理现状通过对36家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率达100%。医院有安全注射指南和安全注射协议的占41.7%和19.4%。6家(16.7%)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反映所在医院出现过因安全注射问题引起纠纷,4家(11.1%)表示对该情况并不清楚,其余大部分(26家)医院未出现过。75.0%的医疗机构无库存耐刺锐器盒,19.4%医疗机构的注射现场有满溢的、被刺穿的或敞开的锐器盒;83.3%有放在塑料瓶或敞开容器的锐器;22.2%医疗机构有随意丢弃的使用过的锐器。80.6%的医疗机构将大部分锐器垃圾转运至集中处理处,但存在一次性注射器具焚烧不彻底或者掩埋深度不够的问题。2干预后结果2.1不安全注射行为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21.7%,与干预前(26.94%)有明显下降(P<0.01),低于对照组(27.9%)(P<0.01)。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18.4%,低于干预后一个月(21.7%)(P<0.01),也低于同期的对照组(22.4%)(P<0.01)。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行为得分为10.17±1.66,与干预前(9.39±1.84)及对照组(9.37±2.13)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得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锐器盒的使用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6个月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行为得分为10.61±1.80,与对照组(10.08±1.78)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锐器盒的使用、抽血带手套”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后现场观察仍发现各种不安全注射现象,较自我报告的不安全注射情况严重。2.2安全注射知识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知识总分为(10.18±1.46),与干预前(9.66±1.56)及对照组(9.26±1.80)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得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知识得分为10.32±1.49,与干预前(9.66±1.5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10.09±1.42)无差异。2.3安全注射态度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有99.3%的人认为安全注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当遇到艾滋病患者时,实验组有93.0%的人会选择继续提供注射服务,但会加强自我保护,这些与对照组(96.4%,85.1%)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于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注射的态度,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对于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注射的态度,实验组仍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1.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26.94%,主要不安全注射行为表现为:不同患者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不能正确应用防护措施、职业暴露多、不正确处置注射废弃物等。2.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掌握不全面,掌握较差的条目表现为:安全注射的范围,能否徒手分离注射器,不安全注射的后果,能否双手回套针帽。3.基层医护人员普遍对安全注射表示重视,认为安全注射重要,但存在依赖注射的态度,表现为支持普通感冒进行注射治疗。4.基层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医院级别、经常开展培训、认为滥用注射少见、对艾滋病患者的注射防护态度、科室业务学习、工作类别、知识总分、培训班、五官科、感染病科及提供注射服务时,是否在意患者所患疾病。5.基层医院安全注射管理存在较大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注射废弃物等医疗垃圾的处置不规范、安全注射用具供应不足。6.干预后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下降,其安全注射行为与知识得分均有显着提高。知识与技能培训、现场实践指导与管理者访谈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变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的行为效果显着,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知识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自毁式注射器在中国推广应用的经济可行性分析[D]. 刘秀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2]. 推广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的政策可行性[J]. 石光, 谢永富, 张勇, 刘秀颖, 张保丽.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3]. X公司自毁型注射器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马君蕊. 北京化工大学. 2007
[4]. 不安全注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进展[J]. 石光, 刘秀颖, 张勇, 谢永富.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5]. 湖南省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及实验性干预研究[D]. 李映兰. 中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