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俄国,物质性,可视性,范式。
城市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1](2019)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型城市观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还将有2亿多人口进入城市。因此,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要为学生适应城市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城市观的树立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文章对高中地理城市观的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师资培养上的改革措施。(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3期)
庄友刚[2](2019)在《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兼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有着丰富的关于城市的论述,但并未建构出系统的城市理论。在当代,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生长点,把马克思的城市思想系统化并呈现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已经成为时代的任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质而言之,这也就是构建和确立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4期)
姚新立[3](2018)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当代建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实践和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使我们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城市向度,城市已成为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维度。建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不仅是为了反思中国城镇化道路中的问题,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当代建构还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改革。(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朱剡[4](2018)在《基于GIS可视性分析的城市观山视点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由于缺少科学识别高价值观山视点的方法,导致城市潜在的战略观山视点被占用,最佳观山廊道被遮挡。论文基于GIS对建筑叁维地形建模和山顶可视性进行分析,并真实模拟在城市中观山的可视性效果,从而提出识别城市观山敏感区和战略观山视点的方法,提升空间品质,为进一步保护观山视廊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期刊2018年10期)
茅明睿[5](2018)在《从规划转型到新的城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从空间生产到空间运营规划转型带来的挑战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增长的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了缔造钢筋水泥丛林的主力军。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市经济规模和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直持续到2010年,城市建设的整个产业链条达到盈利的顶峰,也使大多数人对增长、扩张习以为常。城市会更大,经济会更繁荣,房价不会跌。建设更大的城市,生产更多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建筑创作》期刊2018年05期)
庄友刚[6](2018)在《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范式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城市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城市观视角来探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出场,既具有现实基础又具备充分的理论条件。梳理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澄明当代城市发展状况,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这也就是建构系统的既具有继承性、统一性又具有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这一工作的实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出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倪凯[7](2018)在《汤因比的城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历史研究可理解的最小研究单位,但事实上"文明"并不是汤因比研究的唯一文化形态,"城市"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进入了汤因比的研究视野,且是汤因比晚年着重思考的一种文化形态。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汤因比的城市观,主要从变动性和形态性两个角度入手,对汤因比的城市观进行剖析。研究汤因比的城市观对正确理解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城市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8年03期)
李阳[8](2018)在《从马克思城市观的视角看新形势下我国城乡发展——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城乡融合的命题进一步明确。而城乡关系是马克思自始至终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对城乡融合进行了理论探索。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提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实践方案。马克思丰富的城乡发展思想对新形势下我国的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克拉玛依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庄友刚[9](2018)在《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由于实际上的资本逻辑的主导以及城市建构中指导思想的偏差和误区,在带来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众多的社会矛盾和城市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反思、指导和矫正。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内容、理论秉性和理论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审视和应对。以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系统建构为理论基础,以对城市发展的当代状况和当代特点的深入把握为现实基础,深入揭示和阐明资本的当代发展逻辑,探讨当代城市建构和发展的新思路,并阐明城市发展的未来前景,构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审视当代城市发展的根本理路。这一工作的完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出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8年02期)
邓杰[10](2017)在《列宁的城市观和苏联限制大城市规模的由来——兼论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转轨》一文中研究指出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并没有限制大城市规模的传统,而苏联城市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大城市规模进行限制。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起源于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城市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列宁的城市观蕴含了比较明显的限制大城市规模的倾向,他领导制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均包含了限制大城市规模的因子。这两大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俄国限制大城市规模的序幕,也将俄国的城市化进程转到了一条全新的轨道上。(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城市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有着丰富的关于城市的论述,但并未建构出系统的城市理论。在当代,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生长点,把马克思的城市思想系统化并呈现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已经成为时代的任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质而言之,这也就是构建和确立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高中地理教学中新型城市观的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
[2].庄友刚.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兼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建构[J].东岳论丛.2019
[3].姚新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当代建构角度[J].大学教育.2018
[4].朱剡.基于GIS可视性分析的城市观山视点识别方法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
[5].茅明睿.从规划转型到新的城市观[J].建筑创作.2018
[6].庄友刚.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范式的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7].倪凯.汤因比的城市观[J].史林.2018
[8].李阳.从马克思城市观的视角看新形势下我国城乡发展——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J].克拉玛依学刊.2018
[9].庄友刚.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8
[10].邓杰.列宁的城市观和苏联限制大城市规模的由来——兼论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转轨[J].都市文化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