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运仓[1]2005年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发展趋势下,区域合作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正不断被加强。作为处理区域问题的有力手段,区域合作能够使得国家集中力量并从积极的外部效应中获取最佳利益,并能使国家减轻外部效应的负面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冷战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并不充分,冷战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形式不断出现,但包含区域内所有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却迟迟没有出现,个中原因值得探讨;人们对东亚国家将走向经济合作,并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前景比较乐观,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向合作问题上,各国学者的看法却见仁见智,本论文将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不断发展的东亚地区化浪潮中,中国如何应对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利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赢得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本论文由导论和九章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是论文的选题和相关概念的澄清两部分组成,分别从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方面说明了这一题目的研究价值,并对本论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时间跨度是从东盟的成立到2004年,其主要线索是以时间为顺序,但同时也兼顾了经济合作形式的质变及合作范围的扩大等因素。第二章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中使用了层次法,即从全球、地区和国家叁个层次展开,全球是东亚经济合作得以发生的大环境,区际日益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合作的客观推动力,而各国在对其国家利益的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推动和参与地区经济合作的选择,则是经济合作的主观推动力。第叁章主要分析东亚经济合作的区内制约因素,这一分析是分领域进行的,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展示其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约,并就如何克服这些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章主要论述东亚经济合作同区外大国和国际组织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关系,其分析的重点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以及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同东亚经济合作的关系,
孟佑永[2]2003年在《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文中研究说明一、论文的选题意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与"10+1"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开始步入体制化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本论文将围绕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地区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二、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兴起。首先,通过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可并存发展的法律依据的探讨,说明地区经济一体化与WTO不是冲突的而是互补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WTO等多边协议,但它也是以地区经济一体化或全球范围内众多双边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其次,分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由于WTO无法满足一部分国家在开放贸易方面的需求、由此导致一些相似的国家撇开国际组织而建立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地区贸易协定可作为增强一国影响市场竞争能力或规避WTO关于非歧视性要求的手段;一些国家把地区贸易协定作为推进贸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进程的机制等。第叁,说明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现状及动向。由于上述原因,不仅使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数量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加强与非成员国对话与合作的同时,各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在开始进行合作。第四,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二部分,自由贸易区。根据国际经济学家柏拉萨的五阶段统合论,提出对于覆盖面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东亚国家来说,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要从以区域贸易协定为基础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开始。因此,对自由贸易区的优越性和经济效果,以及建立自由贸易区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论证与说明。第叁部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在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并对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推进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最后,还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WP=3>经济实力的非均衡和经济结构的相似性;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严重依赖性;美国的反对以及日本对东亚经济合作的消极态度;还有东亚地区存在诸多不稳定的政治因素,都有可能妨碍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第四部分,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设想。本人在查阅和梳理各种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后,最终提出了在10+3框架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两个最佳方案:一是叁个10+1合一,二是中韩日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在10+3的框架下,中韩日叁国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深化各自与东盟的合作,同时注意加强中韩日之间的合作,加强3个10+1间的协调,那么最终就有可能实现以10+3为主体的东亚自由贸易区。通过中韩日合作的发展和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即可通过中韩日与东盟这两大板块的结合而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在提出两个方案的同时,还对其实施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东亚国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刚走出了第一步,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起步虽晚,但进展较快。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虽然仍存在种种困难,但这些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今天推进东亚多边合作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而且存在客观的迫切性和内在的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就要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东亚多边合作,为东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周念念[3]2007年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自由贸易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国家之间的竞争渐渐发展为区域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而东亚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地区,却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一方面不利于东亚各国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一些东亚国家开始酝酿成立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组织,以提高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但由于东亚地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非常缓慢。与此同时,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两国国内加快区域内制度性合作的呼声不断出现。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间的贸易一直保持着很强劲的增长势头,双边贸易额由建交时的50.3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1343.1亿美元。近几年韩国对华投资也不断增加,1992——2005年,韩国对华实际投资金额由1.2亿美元增至51.7亿美元,所占比重从1.1%增至8.6%。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仅次于日本、美国的第叁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韩国的第叁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6月17日,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2005中韩经济合作论坛”就《中韩经贸投资合作现状与前景》发表的演讲中明确表达了中国愿意推动中韩贸易区建设进程。中韩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是由于中韩不仅在地理上是近邻,历史文化传统相近,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区域安全问题上也具有一致性,同时中韩两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及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也推动了中韩经贸关系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且双方都面临着来自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自然就成为了两国的共同意愿。然而,虽然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两国也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愿,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中韩贸易不平衡不断扩大、两国间存在许多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见,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但这些制约因素是可以通过中韩两国的共同努力来避免的,因此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中韩两国地处东亚,因此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势必会对东亚经济一体化产生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中韩自由贸易区可以加速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促成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早日形成;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对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形成共同的贸易壁垒,并且可能会加剧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国与国之间对话和谈判的难度。但总体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因此,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地区的积极影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东亚经济一体化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尤其要重点解决阻碍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相关问题,如中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中韩贸易摩擦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建成,才符合中韩两国的根本利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本文第一章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理论框架,这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概述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并且分析了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给中韩两国带来的利益;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了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得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必要的且可行的这一结论;第四章研究的是中韩自由贸易区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第五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为中国在促进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提供了对策建议。
郭才华[4]2009年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各地经济区域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东亚的一体化进程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过程中,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开始明显加快,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始跳出东盟的小圈子朝着东盟10+3的方向发展。东亚地区的澜沧江-湄公河、图们江地区等次区域经济合作也得到加强,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在签订了清迈倡议后进一步得到开展。此外,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日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也正在谈判的过程中。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于1961年提出。通过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几个标准对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水平的比较,发现东亚地区目前的金融货币合作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还不具备实现单一货币区的条件。不过,东亚地区仍然可以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继续开展金融货币合作,最终向建立东亚汇率联合浮动机制和东亚单一货币区而努力。然而,相对于欧洲和北美等地区来说,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依然显的缓慢得多。各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显着差异,区域内各国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美国在本地区的存在及其推行的各项政策,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东亚区域合作面临着一种难以破解的“安全困境”。当前,东亚地区仍处在洛克式文化结构的初级阶段,对于东亚安全合作来说,需要积极促进集体认同,实现从“对手”到“朋友”的认同变迁。在东亚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差异显着,又有着各种争端的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要获得发展,就更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在实现东亚区域合作的各项安排中,东亚区域安全合作尤为重要。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至今所面临的诸多障碍之中,最难破解、最难以突破的障碍都与安全领域有关。只有在安全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更好地深入开展下去。建构以“大国协调”和“集体安全”混合体为基础的“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应成为东亚安全合作的重要目标。欧盟进行区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东亚一体化给予了有益的启示。要做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实现中日两个大国的有效和解,其次要加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建设。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有必要建立一种超越于国家和民族之上的地区机制,引导东亚合作走向深化。
宋楠[5]2008年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同益明显。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内部,以及跨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都相继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等多种类型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经济地理上,习惯将亚洲地区分为东亚、中亚、西亚与南亚等几个不同的部分。其中东亚包括了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盟十国。本文论述的东亚自由贸易区问题所涉及的区域范围正是这个东亚地区。东亚地区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具有活力的地区,而且经济实力强,经济规模也相当大,因而被称为支撑世界经济格局的3大板块之一。然而,在欧洲联盟(EU)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进一步向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扩展的形势下,除正在成长中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没有约束力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盖面较大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这种状况使东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失去了巨大的、本来是有可能获得的自由贸易实惠。近年来,东亚国家进一步意识到自由贸易的紧迫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加快了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步伐。本文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东亚国家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分四个部分加以探讨和分析。本文首先论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支持,然后分别介绍了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本情况,又叙述了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的现状,分析了本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即它建立的条件,又提出了建立的障碍,最后指出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途径及建立后经济影响。
霍伟东[6]2003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文中认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提出的。领导人会晤期间,针对东盟方面关注中国加入WTO对东盟的影响,朱镕基总理提议就中国—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根据领导人的指示,成立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经过研究,专家组向领导人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就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2002年11月4日,在出席第6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它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该协议规定,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在2003年启动,2004年6月结束,2005年1月正式启动双方的关税减让计划。一论文的结构体系与主要内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21世纪影响中国、亚洲甚至全世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其建设过程和运行效果将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本课题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经济学、国际经济政治学、以及文化等学科,讨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理论背景、国际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同时紧密联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经济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合作及其前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部大开发等现实问题,作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索。本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是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理论背景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然有其经济学理论基础。作者梳理了一体化的理论渊源,探<WP=3>讨了一体化的涵义、性质、机制,对比了一体化的几组概念,并对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以助于在理论上加深对一体化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指导我们新的实践。第二章是作者从国际经济政治学的视角,尝试运用相互依存理论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分析。相互依存是国际经济政治学的一个主要命题,它提出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提供了解决贫富、发达与不发达矛盾的新途径。国际经济政治学的另外两个主要内容是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经济关系政治化与政治关系经济化和霸权后的合作理论。在本章,作者分析了相互依存理论的背景和基本内容,以及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存在经济上的表现,指出亚洲金融危机是对相互依存理论的反面验证。最后,作者指出,相互依存理论是中国与东盟确立“面向2 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必须以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战略观作为共同的指导思想;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在相互依存基础上构建的我国国际战略框架的重要内容,是对国际合作理论的现实性丰富。第叁章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实背景的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其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以及“9.11”事件的影响、美国日本经济的不景气,都是构成东盟国家对华政策变化的动因。作者指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更展示了中国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有坚实的基础,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正是这些根本利益,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会巩固双方的利益和关系,从而实现“双赢”。第四章作者讨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化背景。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把文化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认为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家的事情。对新古典经济学家来说,因为偏好不变是一个基本的假设,所以,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无法开启的黑箱;而新制度经济学由于采用了理性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分析,把文化处理为个人选择的结果,因此,它也基本上忽视了文化对经济行为的意义。其实,文化是一个多话语的概念,必须进行跨学科<WP=4>研究;文化的概念也是多维度的。除了早期凡勃仑及其旧制度学派外,20世纪90年代,转轨经济中的制度变迁问题使相当多的经济学家也重新发现了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诺斯就是突出的一例。他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直截了当地把文化视作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关键因素。而学者们在对东亚经济模式进行讨论和分析时,更是离不开对文化因素的考量。作者认为,东盟作为东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东亚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因此,讨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不可能离开文化背景这一重要因素。在本章里,作者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对东亚经济增长进行了文化解释。指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共同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下的东南亚华人与华人经济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五章探讨了中国—东盟
阮绍铨[7]2007年在《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加快了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合作伙伴协定(JSEPA)相继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稳步推进,本地区内各种自由贸易区谈判也不断涌现。本文以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研究对象,考察东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中国参与东亚贸易自由化的战略。全文从分析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背景与动因入手,简要回顾了AFTA、CAFTA以及JSEPA的发展进程,并以WTO为参照对象,总结了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指出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兼具超越WTO(WTO plus)和滞后WTO(WTO minus)的特征。本文尝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成效进行评价,并以AFTA建设为例进行定性的分析评估。评估结果表明,AFTA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及其发展前景,指出中日竞合是东亚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关键。因此,中日两国应尽早摒弃矛盾,争取实现两国间的“法德式和解”。而东亚各国均应立足于中长期利益,共同承担合作成本,推动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东亚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也于近年有了明显转变,并积极参与到东亚地区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但目前,中国不仅尚未制定明确的FTA战略,也十分缺少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应当以“两岸四地”组建的中华自由贸易区为战略依托,以东亚为重点,积极参与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并以此推动国内经济改革及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刘晓娜[8]2016年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探究》文中指出自从步入20世纪90年代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东亚地区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和欧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较,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展明显滞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经贸的迅速发展使东亚各国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到经济合作中来,才能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因此建设区域经济联盟,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道路符合东亚各国的利益,也成为各国之间努力追求的目标。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距离组成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目标还有很远的路程,但是东亚在区域经济合作的道路上毕竟勇敢的走出了第一步,是值得可喜可贺的。我深深地相信东亚国家间走区域经济合作的道路,以及未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区域经济集团或组织,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已经被证明是可以做到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更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主要从政治学的角度浅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本文就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行研究。本篇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东亚和东亚经济圈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在两者并行的发展趋势下,全球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正在逐步加强彼此间经贸联系、密切双边多边经贸往来,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东亚各国互利发展强烈愿望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紧随着东盟的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于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不仅密切了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而且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朝气。随着经济合作的深入,区域货币金融合作逐步发展,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成和亚洲债券市场的逐步完善,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深层次合作进程,有助于增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实现区域内的资源最优化配置。第四部分分析了制约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主要是东亚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政治之间存在分歧,并且东亚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权历来存在纷争。第五部分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未来的路径选择。东亚各国之间要坚持和平共处,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培育地区主义意识,增强东亚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加快制度化建设,创建高效的合作运行机制。
陈德民[9]2005年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中呈现了多种机制和路径并存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缺乏可以主导地区经济合作的力量和机制。这就为该地区次等力量、次等双边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凸显了它们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作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必将激起区域内各种双边关系的调整,推动中、日、韩叁边合作、东盟与东北亚 3国的进一步联合,从而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当前,中韩政治关系良好,经贸相互依赖关系加强,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上有共同利益,建立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基本成熟。
陈松川[10]2001年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与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自由贸易区成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目标,“10+3”机制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了 某种形式的协调模式,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将是曲折的,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姜运仓.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2]. 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D]. 孟佑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3].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自由贸易区研究[D]. 周念念.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4].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D]. 郭才华. 黑龙江大学. 2009
[5]. 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研究[D]. 宋楠. 沈阳工业大学. 2008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 霍伟东.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7].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D]. 阮绍铨. 厦门大学. 2007
[8].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探究[D]. 刘晓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9]. 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J]. 陈德民. 东北亚论坛. 2005
[10]. 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与模式[J]. 陈松川. 亚太经济. 2001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一体化论文; 自由贸易区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中韩自贸区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安全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wto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