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口信用保险如何应对(论文文献综述)
茹玉骢,文娟[1](2021)在《新冠疫情下“稳外贸”政策逆周期调节效应评估——以出口信用保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出口企业面临的违约风险快速上升,为了"稳外贸"和"稳就业",政府出台了包括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作用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本文基于政策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和特征,构建了一个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和"稳就业"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出口企业在投保和不投保两种情况下的出口决策,讨论了出口信用保险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参数的经验值和2019年中国出口额和出口信用保额数据,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政策的作用强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避免了3.5%-7%的出口衰退。
林诚[2](2021)在《论防范出口信用保险欺诈的法律策略》文中提出本文从保险人的立场出发,从保险合同法视角,探讨出口信用保险欺诈的防范与应对策略。保险人既应当在合同订立阶段进行详细的投保询问,又应当在合同订立后密切追踪出口贸易进展、谨慎定损核赔,并充分援引可约束欺诈情形的合同条款,及时拒赔。保险人还应当注重维护广大参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的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督促银行对投保人与买方资信以及基础交易真实性进行充分审查,并确保银行享有完整的保险索赔权利。
胡赛,蒋韶华[3](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影响研究——来自出口信用保险数据的分析》文中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各国经济造成剧烈冲击,也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很大挑战。为了准确研判疫情冲击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包含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异质企业模型,分析政策变化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在稳定出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国外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使得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增加,并扩大了企业出口实际的损失;仅采取封锁隔离政策时,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增大,而损失比重下降;仅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时,能有效缓解不确定性,促进出口增长但可能会降低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损失比重增加;综合考虑封锁隔离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疫情冲击所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并未得到有效缓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依然增加,但能使损失比重维持在正常水平。研究结论为我国出口贸易在疫情冲击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稳定外贸基本盘的作用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依据。
徐伟,卢洋,余玲珊,杨静[4](2021)在《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之信保融资欺诈相关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出口信用保险是为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和相关主体的对外投资提供的短期、中长期信用保险险种。出口企业依托于信用保险,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并获得融资,业内称之为"信保融资"。信保融资将国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本意在于帮助出口企业在出口后、买方付款前能够尽快回笼资金,减轻资金压力;但随着国内金融产品多样化及在部分企业资金链日益趋紧的大趋势下,部分出口企业开始将信保融资完全作为一种融资工具,以伪造贸易单据、虚构贸易买方、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保险欺诈行为,骗取金融机构融资款及保险赔款,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利益,也违背了信保融资业务的初衷。笔者团队结合处理的数十起信保融资业务引发的争议案例及目前已公开的法院判例,探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的信保融资欺诈的常见类型及保险公司的应对方案。
张雯晰[5](2021)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商风险保障效果研究》文中提出
曹思敏[6](2021)在《苏贸贷融资平台中JS信保公司运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肖洁[7](2021)在《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中不断涌现出诸多不确定因素,自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出口企业面临政治风险和海外买家不能按期付汇的经济风险加大,出口信用险充分发挥了稳外需、促外贸的逆经济周期作用,促进了大量外贸企业发展。2001年中国出口信用险公司成立后,一直在出口信用险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2013年,中国人保财险公司获得财政部批复的发展短期出口信用险业务的资格,开始针对广大出口企业开展短期出口信用险业务。2015年,又有多家财产险公司取得经营短期出口信用险业务的资格,形成了多家竞争的格局。随着出口信用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进出口贸易增长压力持续攀升,外贸增速放缓,人保财险公司发展出口信用险业务需要制定新的竞争战略,以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出口信用险业务发展特点,分析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北人保”)业务发展情况,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找出影响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业务发展的因素,为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选择的竞争战略。本文首先运用PEST工具分析了河北人保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应用五力模型分析了行业竞争环境,然后对河北人保经营出口信用险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阐述,利用EFE矩阵、IFE矩阵和SWOT工具分析了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的机会和挑战,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再用QSPM矩阵对备选的竞争战略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实际业务发展情况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河北人保的竞争战略。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客户差异化战略、渠道差异化战略、机构差异化战略和承保组合差异化战略,最后通过人力保障、财务保障、文化保障和技术保障四个保障措施,进一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的竞争战略研究,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上具有参考意义。同时在实践上为提升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并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刘笑晨[8](2020)在《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海外投资保险发端于美国,随后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根发芽。尤其是当时间跨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海外直接投资的流动性增速迅猛,复杂的政治风险伴随着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投资机遇一同到来,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推动了海外投资保险的快速发展。中国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提供“安全保障”,即效仿发达国家,成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海外投资保险。然而,中国海外投资起步晚、经验少,导致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略显羸弱。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值得深入研究,而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在中国土壤上成长遇到的藩篱更具研究价值。经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与数据统计,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病灶”已见端倪。在“对症下药”的过程中,本文针对重构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立法与修缮海外投资保单展开研究,旨在促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保驾护航”。全文分为八章,自研究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缘起及最新立法趋势为起始,阐发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石,继而展开对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考察、海外投资保险契约以及代位求偿权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讨论。最后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投资保险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问题,最终落脚于外国立法模式的启示及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因应。本文第一章探讨了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缘起及最新立法趋势,界定了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及相关概念。虽然海外投资保险起源于上世纪的美国,但是现在已有最新的发展变化。2018年,美国通过《更好地利用投资促进发展法》,成立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取代了运营近50年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这一最新变化源于美国对外发展政策从“援助”向“发展”的转变,这也在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承保海外投资保险时对东道国和投资者的要求上得以凸显。第二章分别就外交保护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与海外投资保险的关联性展开论述。首先,诠释外交保护理论与海外投资保险的关联性。基于外交保护是指一国针对其国民因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而受到损害,以国家名义为该国民采取的外交行动或其他和平解决手段。结合海外投资保险,一是论证海外投资保险公司发挥类政府机构职能,其承保的是政策性风险,属于“以国家名义”;二是关于“其他和平手段”,基于“非武力”的手段即可认为是和平手段,海外投资保险可以认定是和平手段。其次,以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为载体揭示全球治理理论与海外投资保险的关联。聚焦于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符合全球治理下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特征、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是作为解决多元化主体间摩擦的路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权利分配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目前,普遍形成了三种立法模式:混合式立法模式、合并式立法模式和分立式立法模式。结合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的域外实践,鲜有采用分立式立法模式的国家,即专门出台一部“海外投资保险法”的国家尚未出现。采用混合式立法模式的国家亦不多见,并且混合式立法模式存在立法“碎片化”的缺陷。绝大多数国家选择合并式立法模式,在合并式立法模式中,以美国等国基于将对外援助或发展政策与海外投资保险法的合并立法和日本等国将出口信用保险与海外投资保险合并立法最具代表性。这二者对比之下,后者日本式合并立法模式更能够聚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立法宗旨并且满足追求立法成本与立法效率平衡统一的目标。第四章厘清了海外投资保险契约是信用保险合同还是财产保险合同的疑问。挑战了国内学者通常将海外投资保险契约归入信用保险合同的观点。鉴于信用保险订立的初衷是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当债务人无法履行到期债务,由保险人赔偿被保险人。对应海外投资保险契约,如果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签订特许协议,则债务人是东道国,债权人是被保险人。换言之,只有当被保险人是子公司时,海外投资保险才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是信用保险。如果母公司是投保人(被保险人),那么此时的海外投资保险契约的性质仍然归于财产保险合同,子公司相当于母公司的财产载体。第五章阐述了条约对于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行使的瓶颈及突破。美式双边投资条约极少或未规定代位权条款,而是通过与承保海外投资保险的公司签订单独的协议。这一做法是有风险的。无论是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还是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均与东道国地位不对等,难以签署合作共赢的协议;即使签署了这类协议,其地位无法与条约相比,东道国的违约责任亦无法上升为国际法的国家责任。区域性条约之下的代位求偿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规定缔约国之间承认国内的海外投资保险公司的代位求偿权;二是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行使代位求偿权。二者相比较,后者更具优势。多边条约《汉城公约》下的代位求偿权行使亦存在困境。这是源于多边条约的缔约国千差万别,加剧了细节的难度,并且国家在外国法院放弃管辖豁免,并不意味着也放弃执行豁免。投资者母国国内的保险公司在行使代位权时,如果以自己的名义通过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行使代位求偿权可能会遭遇主体不适格的问题。第六章是“中信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保海外投资保险的实证研究。本章在经济学研究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的帮助下,揭开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面临的东道国政治风险的严峻态势,尤以征收风险和战争风险最为严重。但是即便如此,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亦尚未得到投资者的足够重视。第七章是对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首先,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立法问题包括两个层面:国内立法问题和国际立法问题。前者是关于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的立法模式的问题,后者是关于中国对外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问题。中国属于混合式立法模式。也就是说,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立法散见于不同的法律规范文件之中,缺乏诸如分立式立法模式的专门性规范。缘此,在实践中不得不依赖于“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约束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国际立法问题在于“旧”。中国虽然签订了数量众多的双边投资条约,但是这些双边投资条约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多数签订于2000年以前。这些双边投资条约中未明确准入时和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导致间接征收风险,最低待遇中的充分的保护与安全条款的缺陷亦导致投资者面对恐怖主义风险难以得到足够的保障。其次,“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条款存在缺陷。实践中,由于立法的不完善,“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条款成为解决准司法和司法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其条款的“合规性”有待商榷。一是责任条款的表述难以认定间接征收,亦未另辟独立恐怖险险种;二是“中信保”免除责任的情形——除外责任条款未明确危害或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行为的判断标准和被保险人义务条款中违法行为与险别的因果关系难以判定;三是追偿条款无法约束东道国子公司;四是赔偿条款与“赫尔原则”存在距离。第八章是针对第七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从国内立法入手,以合并式立法模式取代混合式立法模式。鉴于制定“海外投资保险法”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提出通过制定一部“海外投资保护法”,设专章规制海外投资保险的问题;二是经海外投资保险纠纷的实证分析,针对解决国内纠纷的另一个依据——“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条款进行完善;三是针对代位求偿权的行使障碍,对于条款过时的BIT进行重新谈判或补充谈判。
李红萍[9](2020)在《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信用保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资金短缺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以及信用评级较差,众多的中小企业往往很难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在这种情形下,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众多的中小企业往往只能采用贸易信贷这种融资方式。然而,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贸易信贷的融资方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会给贸易信贷的提供方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为了解决贸易信贷导致的潜在资金损失风险,信用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贸易中。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应用信用保险来降低贸易信贷融资给企业造成的资金损失风险,不仅是众多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供应链金融领域学者们深刻关心的问题。因此,此问题的解决对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以信用保险为研究对象,考虑由资金约束的零售商、资金充裕的制造商以及保险商构成的三级供应链,探究在随机市场需求情形下,制造商应如何通过信用保险来避免零售商潜在的违约行为给自身造成的资金损失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效地丰富了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的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以及零售商和制造商两者的投保机制。首先分析了在有信用保险和无信用保险两种情形下,供应链参与者的运作决策。然后通过比较这两种情形,得出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以及零售商和制造商两者的投保机制。接下来探讨了供应链参与者领导地位的变化对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制造商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时,制造商倾向于独自购买信用保险。尽管零售商想和制造商一起购买信用保险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这会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因此制造商会阻止零售商采用这种策略。信用保险的应用促使资金约束的零售商获得更便宜的融资条件和更高的贸易信贷额度,同时也提高了零售商的订货量和供应链所有参与者的利润。此外,信用保险的应用还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实现了供应链部分协调,但不能使供应链实现完全协调。相对于保险商作为双层斯坦伯格博弈领导者的情形,在制造商作为领导者的情形下,信用保险被应用的可能性更大。(2)研究了制造商购买信用保险时的最优投保额度问题。首先探讨了在无信用保险的情形下,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和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接下来分析了在有信用保险的情形下,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和投保额度决策以及保险商的保险费率决策。然后分别研究了在考虑保险商决策和不考虑保险商决策的情形下,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制造商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或资金约束零售商的初始资本较低时,制造商会选择购买信用保险,此时制造商能获得更高的效用。此外,信用保险的应用也能促使零售商能够获得更高的订货量和利润。但是,信用保险的应用会导致零售商破产风险的增加,进而导致整体供应链运营风险的增加。相对于不考虑保险商决策的情形,在考虑保险商决策的情形下,信用保险被应用的可能性更小。(3)研究了两个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对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在有信用保险和无信用保险两种情形下,强势零售商、弱势零售商和制造商的运作决策。接下来通过比较有信用保险和无信用保险这两种情形,得出了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此外,将两个零售商的情形和一个零售商的情形进行对比,探究了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对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制造商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或弱势零售商的初始资本较低时,制造商会选择购买信用保险,此时制造商能获得更高的产品销量和效用。但是,与只有一个资金约束零售商的情形下零售商总是从制造商购买信用保险中受益的结论不同,在两个零售商的情形下,信用保险的应用并不总是对资金约束的弱势零售商有利。此外,信用保险的应用也可能损害资金充裕的强势零售商的订货量和利润。本文的主要贡献有:将信用保险引入到资金约束的供应链中,探讨了信用保险的应用对零售商和制造商运作决策的影响;研究了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以及零售商和制造商两者的投保机制和投保额度问题;当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零售商时,探究了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对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和作用的影响,有效地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王稳,陈字旺,张阳,闫帅[10](2020)在《新冠疫情、全球政治风险市场与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新冠疫情冲击全球政治风险市场、政治风险变化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分析逻辑,构建含有经济决策的SIR模型,实证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疫情对全球政治风险市场的冲击程度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感染率越高,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速度越快、冲击程度越大,不过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一般在27至34周前后达到最大值。同时,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有效对冲疫情冲击,减缓贸易下降幅度0.6至1.7个百分点,且疫情冲击越强,出口信用保险对贸易的支持作用越明显。因此,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加大产品、服务和融资功能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创新发展道路。
二、出口信用保险如何应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口信用保险如何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下“稳外贸”政策逆周期调节效应评估——以出口信用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基本模型 |
(一)基本假设 |
1.出口企业不投保情况下的预期利润 |
2.出口企业投保情况下的预期利润 |
(二)出口企业利润最大化决策 |
1.出口企业未投保情况下的最优定价与出口决策 |
2.出口企业投保情况下最优定价与出口决策 |
(三)企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决策 |
(四)企业投保的贸易与就业促进效应 |
三、逆周期调节功能与“稳外资”政策效应 |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逆周期调节 |
(二)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政策效应 |
四、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政策效应的数值模拟 |
(一)出口企业是否购买信用保险的决策模拟 |
(二)出口信用保险贸易和就业促进效应 |
(三)市场违约风险提升与出口信用保险的逆周期效应 |
五、结 论 |
(2)论防范出口信用保险欺诈的法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出口信用保险欺诈的先合同防范 |
三、出口信用保险欺诈的后合同防范 |
四、出口信用保险欺诈案件中对融资银行合法权益的维护 |
五、余论 |
(3)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影响研究——来自出口信用保险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 |
(一)模型基本设定 |
(二)企业的决定 |
1.各期产量 |
2.出口决策 |
三、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说明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说明 |
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 |
2.综合产出指数 |
3.出口目的地风险评级 |
4.政府对新冠疫情的应对政策 |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策略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影响 |
(二)基于隔离措施及经济刺激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影响 |
(三)封锁隔离程度和经济刺激政策同时作用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影响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附 录 |
(4)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之信保融资欺诈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文讨论的范围及研究方法 |
(一)讨论范围 |
(二)研究方法 |
二、信保融资业务中保险欺诈的常见类型 |
(一)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 |
(二)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
(三)第三方贸易欺诈 |
三、保险公司对信保融资业务欺诈的应对 |
(一)熟知国际贸易操作和细节是解决争议的前提 |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是解决争议的基石 |
(三)全面准确地调查是解决争议的有力武器 |
(四)贸易纠纷先决条款是一把“双刃剑” |
(五)举证责任是解决争议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
(六)借助刑事侦查值得借鉴 |
四、对保险公司信保融资业务欺诈的内控建议 |
(7)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企业战略的研究 |
1.2.2 关于竞争战略的研究 |
1.2.3 关于保险公司战略方面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出口信用险相关概念 |
2.1.1 出口信用险的概念 |
2.1.2 出口信用险的特点 |
2.1.3 出口信用险的功能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集中化战略 |
2.3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五力模型 |
2.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
2.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 |
2.3.5 SWOT分析法 |
2.3.6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 |
3 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外部环境分析 |
3.1 河北出口信用险市场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s) |
3.1.2 经济发展环境(Economy) |
3.1.3 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 |
3.1.4 技术发展环境(Technology)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同业竞争者 |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4 潜在进入者 |
3.2.5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3 外部因素综合评价 |
3.3.1 机会 |
3.3.2 威胁 |
4 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内部环境分析 |
4.1 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发展现状 |
4.1.1 保费收入情况 |
4.1.2 各地市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
4.2 资源分析 |
4.2.1 人力资源 |
4.2.2 社会资源 |
4.2.3 服务资源 |
4.2.4 品牌资源 |
4.3 能力分析 |
4.3.1 风险管控能力 |
4.3.2 产品销售能力 |
4.3.3 服务能力 |
4.3.4 偿付能力 |
4.4 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5 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
5.1 河北人保总体战略 |
5.2 出口信用险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1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5.2.2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5.2.3 SWOT分析 |
5.2.4 QSPM矩阵分析 |
5.3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5.3.1 产品差异化战略 |
5.3.2 客户差异化战略 |
5.3.3 渠道差异化战略 |
5.3.4 机构差异化战略 |
5.3.5 承保组合差异化战略 |
6 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6.2 提供高效财务保障 |
6.3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
6.4 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中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缘起及最新立法趋势 |
第一节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初始 |
一、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及相关概念 |
二、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缘起和发展 |
第二节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国内法最新立法趋势 |
一、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国内法体系 |
二、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最新立法趋势 |
三、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东道国最新立法趋势 |
第三节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国际法最新立法趋势 |
一、海外投资保险国际法体系 |
二、BIT的待遇条款的最新趋势与海外投资保险的关联性 |
三、区域性协定的待遇条款最新趋势与海外投资保险的关联性 |
四、多边公约——《汉城公约》之历程及修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石 |
第一节 外交保护理论与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关联性 |
一、海外投资保险是“以国家名义” |
二、海外投资保险是“其他和平手段” |
第二节 全球治理理论与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关联性 |
一、符合全球治理下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特征 |
二、全球治理下的海外投资保险是解决多元化主体间摩擦的路径 |
三、MIGA为海外投资保险建立一个稳定的权利分配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考察 |
第一节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的定义、分类与各国实践 |
一、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的定义 |
二、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的外延 |
三、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立法模式的域外实践 |
第二节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投资母国的合并式立法模式 |
一、美国等国基于对外援助或发展政策的合并式立法模式 |
二、日本等国基于出口信用保险与海外投资保险合并式立法模式 |
第三节 混合式立法模式难以成为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投资母国的普遍选择 |
一、混合式立法模式的立法体系呈碎片化 |
二、混合式立法模式过度倚重规范性文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外投资保险契约的存疑及厘清 |
第一节 海外投资保险契约的性质 |
一、海外投资保险契约是信用保险合同的质疑 |
二、海外投资保险契约是财产保险合同的诘问 |
第二节 海外投资保险契约于境外子公司的效力 |
一、海外投资保险契约无权约束境外子公司的情形 |
二、海外投资保险契约可以约束境外子公司的情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条约对于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行使的瓶颈及突破 |
第一节 美式BIT极少规定代位求偿权条款的分析 |
一、美式BIT未规定或极少规定代位求偿权条款的现实 |
二、美式BIT未规定或极少规定代位求偿权的原因及弊端 |
第二节 区域性条约中的代位求偿权条款 |
一、对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施加了严格条件的ACIA式区域性条约 |
二、《设立阿拉伯国家间投资担保公司公约》的代位求偿权条款 |
第三节 多边条约——《汉城公约》下的代位求偿权行使、困境及其出路 |
一、由MIGA行使代位求偿权 |
二、MIGA代位求偿权的困境及其出路 |
第四节 通过ICSID行使代位求偿权的难题及路径 |
一、以自己的名义通过ICSID行使代位求偿权的难题 |
二、规避以自己的名义通过ICSID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信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保海外投资保险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信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保海外投资保险实证研究的必要性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
二、“一带一路”沿线风险呈复杂性 |
三、中国企业未重视“中信保”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风险保障的作用 |
第二节 “中信保”承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各类政治风险定性分析 |
一、“中信保”承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传统政治风险定性 |
二、“中信保”尚未承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遭遇的非传统政治风险的定性 |
三、传统与非传统政治风险的关联性 |
四、MIGA给予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政治风险救济 |
第三节 “中信保”承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各类政治风险定量分析 |
一、基于“中信保”在“一带一路”沿线政治风险保险的定量 |
二、“中信保”调研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问题 |
第一节 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问题概述 |
一、“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的内涵及外延 |
二、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外延 |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混合式立法模式及BIT问题 |
一、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混合式立法体系组成 |
二、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国内立法“缺”在何处 |
三、中国签订的BIT之“旧”阻碍海外投资保险的发展 |
第三节 “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条款的疑问 |
一、“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分属两种有名合同的情形 |
二、“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条款之缺失 |
第四节 “中信保”海外投资保险的法律纠纷实证分析 |
一、被保险人与“中信保”纠纷的准司法救济分析 |
二、“中信保”与东道国之间的代位求偿权纠纷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外国立法模式启示及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因应 |
第一节 外国立法模式的启示 |
一、日本合并式立法模式的启示 |
二、美国的合并式立法模式更加契应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 |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立法内容的因应 |
一、“海外投资保护法”的具体立法建议 |
二、海外投资保险国际立法——BIT之“革新” |
第三节 弥补“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之缺失对策 |
一、规范保险责任条款 |
二、规范“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中的免除责任条款 |
三、规范“中信保”海外投资保单征收险的赔偿标准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信用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信用保险研究 |
2.2 资金约束供应链研究 |
2.3 企业竞争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信用保险的投保机制 |
3.1 引言 |
3.2 模型描述 |
3.3 基本模型:无信用保险 |
3.3.1 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 |
3.3.2 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 |
3.3.3 整体供应链的订货量决策 |
3.4 考虑信用保险下供应链决策分析 |
3.4.1 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 |
3.4.2 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 |
3.4.3 保险商的保险费率决策 |
3.4.4 整体供应链的订货量决策 |
3.5 信用保险的作用及其投保机制 |
3.5.1 保险商作为双层斯坦伯格博弈的领导者 |
3.5.2 制造商作为双层斯坦伯格博弈的领导者 |
3.6 数值分析 |
3.6.1 零售商承担的保费比例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3.6.2 制造商的风险厌恶程度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3.6.3 零售商的初始资本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3.6.4 保险商的领导地位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金约束供应链中制造商的投保策略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 |
4.3 基本模型:无信用保险 |
4.3.1 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 |
4.3.2 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 |
4.3.3 整体供应链的订货量决策 |
4.4 考虑信用保险下供应链决策分析 |
4.4.1 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 |
4.4.2 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及投保额度决策 |
4.4.3 整体供应链的订货量决策 |
4.5 信用保险的应用条件及其作用 |
4.5.1 不考虑保险商决策 |
4.5.2 考虑保险商决策 |
4.6 数值分析 |
4.6.1 零售商的初始资本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4.6.2 制造商的风险厌恶程度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4.6.3 考虑保险商决策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两个零售商竞争情形下制造商的投保策略 |
5.1 引言 |
5.2 模型描述 |
5.3 基本模型:无信用保险 |
5.3.1 强势零售商和弱势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 |
5.3.2 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 |
5.4 考虑信用保险下供应链决策分析 |
5.4.1 强势零售商和弱势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 |
5.4.2 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决策及投保额度决策 |
5.5 数值分析 |
5.5.1 弱势零售商的初始资本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5.5.2 制造商的风险厌恶程度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5.5.3 需求转移率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绩效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新冠疫情、全球政治风险市场与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政治风险与政治风险保险 |
(二)政治风险市场与出口信用保险 |
(三)新冠疫情对全球政治风险市场的影响 |
三、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 |
(一)新冠疫情因子 |
1.SIR传染病模型 |
2.消费者决策 |
3.生产者决策 |
4.市场均衡 |
(二)政治风险对出口信用保险影响 |
(三)出口信用保险对政治风险的缓冲作用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新冠疫情冲击模拟结果 |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缓冲作用实证结果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四、出口信用保险如何应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稳外贸”政策逆周期调节效应评估——以出口信用保险为例[J]. 茹玉骢,文娟. 浙江学刊, 2021(06)
- [2]论防范出口信用保险欺诈的法律策略[J]. 林诚. 保险理论与实践, 2021(09)
- [3]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影响研究——来自出口信用保险数据的分析[J]. 胡赛,蒋韶华. 保险研究, 2021(09)
- [4]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之信保融资欺诈相关问题[J]. 徐伟,卢洋,余玲珊,杨静. 保险理论与实践, 2021(07)
- [5]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商风险保障效果研究[D]. 张雯晰. 西北大学, 2021
- [6]苏贸贷融资平台中JS信保公司运作问题研究[D]. 曹思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河北人保出口信用险竞争战略研究[D]. 肖洁.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8]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 刘笑晨.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9]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信用保险研究[D]. 李红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新冠疫情、全球政治风险市场与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发展[J]. 王稳,陈字旺,张阳,闫帅. 保险研究,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