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莉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0
英语学习风格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认知和信息处理方式,是影响英语学习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能够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学生就能很好地融入课堂,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很轻松地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最重要的是,学习风格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学习风格,将学习风格引入到教学中改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一、学习风格的概念
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4年由哈伯特·塞特(HerbertThelen)提出的,此后逐渐出现了多种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和模式。较早提出学习风格概念并对学习风格的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个是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凯夫(Keefe),另一个是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学习与教学风格主任邓恩(Dunn)夫妇。Keefe和Dunn夫妇对于学习风格概念的形成,都是从学习风格要素或成分的角度出发的。
Keefe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生自身的知觉与所面对的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比如所表现出的认知行为、情感行为和生理行为。Keefe通过研究,认为学习风格要素可以划分为认知类要素、情感类要素和生理类要素三大类。
Dunn夫妇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聚精会神学习,努力理解掌握新知识或者面对困难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会受到天生的生理特征、习惯性的心理倾向、自身情感因素以及周围环境等的影响。
Dunn夫妇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归纳总结出27种学习风格要素,将这些学习风格要素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生理类风格、心理类风格、情绪类风格、环境类风格和社会类风格。
由此可以得知,学习风格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处理信息、认知加工或者解决难题时所偏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而且学习风格的偏好也会受生理特征、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它是学生在从小到大学习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不会因为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而改变。
二、学习风格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学习风格的研究架起了学习理论通向教学实践的桥梁,促进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充分凸现了学习理论的应用价值,因而成为当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论等领域研究的一个引人瞩目的课题。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以统一的教学对待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必然会导致教学在部分学生身上的失败,因为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存在着一种绝对“正确”、“完美无缺”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因此,要使风格各异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习风格的研究价值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学习风格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允许不同的学习风格并存。学习风格源于学习者的个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呈现的一种固定化、习惯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一旦形成某种学习风格,就会有相对的稳定性,基本上不会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教育和教学只能是学生学习风格形成、培养、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却几乎改变不了它的本质特征。
其次,学习风格本身并无优劣好坏之分,它是中性的。任何一种学习风格都既有其长处和优势,也有其不足和劣势,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它的优劣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而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偏好去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风格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不是试图去改变或者是消除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差异。大量教育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尊重学生学习风格的基础上进而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成效,学业成就也才会有较快提高。
最后,学习风格的研究也有利于教师合理地进行因材施教,打开个别化教学的大门。过去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主要集中在智力因素方面,而对反映学生比较稳定的、带有明显个性色彩的学习风格方面的研究较少。其实,学习风格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因材施教就是“因风格而教”,它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质上,因材施教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因学而教”,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应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另一方面是指“因教而学”,即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根据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师的教。
总得来说,就是要实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有机匹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往往只单方面强调“学”对“教”的适应,却忽视了“教”对“学”的适应。无怪乎有人批评我们的教育学是“无人”的教育学、“无学”的教育学。学生的学习风格各有不同,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通常可以表明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进行学习的效果好坏。对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制约因素,从而为大学英语教育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余心乐关于中国英语本科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59-65。
[2]张素敏外语学习风格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