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喷式柴油机论文_左茂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喷式柴油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直喷,柴油机,燃烧室,道路,桐油,热力学,气门。

直喷式柴油机论文文献综述

左茂良[1](2018)在《基于排放特性的186FA直喷式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问题和愈发严格的排放法规,节能减排技术成为能源行业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在内燃机行业,对内燃机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一款型号为186FA的非道路用直喷式柴油机,采用仿真计算及试验验证的方法,研究喷油系统主要参数,包括喷孔数量、喷油角度、喷油正时和喷孔布置方式对柴油机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使排放性能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目的是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NO_X和碳烟排放量,应对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186FA柴油机工作过程一维仿真模型,将仿真计算得到的缸内压力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一维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并获得了叁维仿真计算所需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2)利用CONVERGE软件建立186FA柴油机工作过程叁维仿真模型,并对仿真模型进行了网格无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网格尺寸为4mm的仿真模型与采用更小网格尺寸的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相近。同时对叁维仿真采用的物理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RNG k-εRANS湍流模型和KH-RT喷雾破碎模型对点火延迟角影响较小,能更真实地反映柴油机缸内湍流与喷雾破碎的物理特征。(3)对喷孔数量为4、喷油角度为75°、喷油正时为-7°CA和喷孔布置方式为单层喷孔的原机模型进行叁维仿真计算,将计算得到的缸内压力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的峰值压力为8.014MPa,试验测试的峰值压力为7.082MPa,相对误差为2.7%,小于试验允许误差5%,验证了叁维仿真模型的准确性。(4)对不同喷孔数量、喷油角度、喷油正时和喷孔布置方式的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各参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孔数量主要对柴油喷雾的贯穿距与雾化情况有影响,喷油角度主要决定柴油喷雾在燃烧室的分布情况,喷孔布置方式对柴油喷雾在燃烧室的分布范围有影响。喷孔数量为6,喷油角度为75°,喷油正时为-7°CA,喷孔布置方式为双层喷孔上下布置的方案分别为每个单一因素中最理想的方案。(5)建立包含喷孔数量、喷油角度、喷油正时和喷孔布置方式四种喷油系统参数的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表L_9(3~4)并进行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出使NO_X和碳烟排放特性分别达到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为A_2B_2C_2D_1和A_2B_1C_3D_1,结合《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对两种排放物的限值要求,取因素水平组合A_2B_1C_3D_1为本次正交试验最理想的试验方案,即喷孔数量为6,喷油角度为65°,喷油正时为-9°CA,喷孔布置方式为单层喷孔布置。通过对该方案下发动机工作过程叁维仿真获得其NO_X排放质量为0.2376mg,碳烟排放质量为0.1329mg,与原机模型相比,NO_X和碳烟排放量分别下降2.74%和10.2%。(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陈京瑞,霍柏琦,刘宗鑫,张志谋,石磊[2](2017)在《直喷式柴油机准维多区燃烧模型最新技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喷式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模拟计算问题,从影响模拟精度的角度出发,概述了直喷式柴油机准维多区燃烧模型的发展现状,分别对各区之间的热质交换、燃烧室湍流与油束耦合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相关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多区模型在不同转速和负荷工况下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精度,能够反映缸内与各区内的燃烧与排放物生成情况。此外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开展油气混合气的流体力学分析,继续改进燃油雾滴的运动和蒸发模型;增加缸内挤流和涡流模型,对采用引喷、主喷和后喷的复杂喷油过程进行模拟的燃烧模型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T.Heiduk,U.Weiβ,A.Fr?hlich,J.Helbig,范明强[3](2017)在《Audi公司新型V8-TDI增压直喷式柴油机 第1部分:整机结构和带有电动压气机的增压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Audi公司以全新的整机结构方案开发出了新一代V8-TDI增压直喷式柴油机,V形夹角中的2个废气涡轮增压器实现了可调式增压方案,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应用了电动压气机,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好迅速发力所必需的增压压力,以辅助传统的废气涡轮增压器,获得了高动态加速性能。分两部分介绍这种新一代直喷式柴油机的开发,第一部分介绍整机结构和带有电动压气机的增压方案,第二部分介绍其应用转化和废气后处理系统。(本文来源于《国外内燃机》期刊2017年03期)

T.Heiduk,U.Weiβ,A.Fr?hlich,A.Pfffle,范明强[4](2017)在《Audi公司新型V8-TDI增压直喷式柴油机 第2部分:标定转化和废气后处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Audi公司以全新的整机结构方案开发出了新一代V8-TDI增压直喷式柴油机,采用可调式增压系统,并在V形夹角中组合了1个电动压气机。开发的目标是得到1款运动型V-TDI机型,在燃油耗、功率和扭矩方面要明显有别于Audi V8-TDI柴油机,是1种能广泛用于高档车型中的动态特性优异的动力装置。所应用的重要部件是带有电动压气机的可调式增压系统和近发动机单流道废气后处理系统。(本文来源于《国外内燃机》期刊2017年03期)

孙永福[5](2017)在《基于国叁排放小型风冷直喷柴油机工作过程及排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风冷直喷柴油机在我国单缸机产量及使用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小型风冷直喷柴油机的排放控制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开展满足非道路柴油机国叁排放的小型风冷直喷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及排放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实用价值。以量大、典型的186F风冷直喷单缸柴油机为研究样机,摸底试验表明:标定工况下比油耗为272.2g/(kW·h),最大扭矩点烟度为3.1BSU;按稳态八工况进行排放试验,CO、HC+NOX排放分别超出排放限值的26.2%和3.5%;由工况分担率计算可知:第3工况和第4工况对CO、HC总的分担率高达43.4%和40.7%;示功图的采集与计算表明,中小负荷的燃烧始点滞后;对进、排气道进行稳流气道试验,排气道流通系数较差与进气道流通能力不匹配。针对样机排气道流通能力差、中小负荷CO、HC排放高等问题,对各系统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结合稳流气道试验与石膏模型对排气道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排气道最大气门升程处流通系数达到0.68,较原机增大13.1%。利用Solidworks建立油线叁维模型,从几何学静态角度对油线落点和喷油器安装角度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油线高度差和油线长度差分别减小了1.31mm和0.63mm。优化后,标定工况比油耗由272.7g/(kW·h)降至269.5g/(kW·h),过量空气系数由1.70增大到1.74,整机CO、HC+NOX和PM比排放分别降低了9.4%、0.3%和3.7%。利用AVL-Fire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燃烧室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燃烧室容积由18cm~3减小到16.7cm~3(方案一)和16.3cm~3(方案二)。模拟结果与示功图分析表明:燃烧室优化后,燃油汽化速率的增大和缸内气流运动的改善,优化了缸内当量空燃比分布,扩散燃烧阶段的燃烧速率增大,后燃现象减弱;同等工况下,燃油消耗率、过量空气系数和有效热效率均得到改善。污染物排放中除NOX排放升高外,均出现较大降幅。综合分析,选取方案二燃烧室为最终方案,整机CO、HC+NOX、PM比排放分别为4.88、7.18和0.46g/(kW·h),其中NO_x排放较高为6.17g/(kW·h)。为降低NOX排放,对供油提前角进行优化,选取14°CA BTDC为最佳供油提前角;同时设计出一种新型EGR结构,并对不同EGR率(5mm和6mm连接通道)进行整机性能试验,确定5mm连接通道为最佳方案。通过对排气道、油线分布、燃烧室、供油提前角和外部EGR进行优化及匹配,形成样机优化方案。优化后,标定工况比油耗为264.1g/(kW·h),相比于原机降低了4.3%;CO、HC+NOX、PM初始比排放值分别为4.97、6.47和0.45g/(kW·h),相比于原机分别降低了28.4%、16.6%和23.7%,初始排放已达到非道路柴油机中国第叁阶段排放标准。研究工作可为小型风冷直喷柴油机满足非道路柴油机中国第叁阶段排放标准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王雪丰[6](2017)在《非道路单缸直喷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小功率非道路柴油机多数机型是单缸柴油机,单缸柴油机生产、使用及出口量大已是中国内燃机行业的特色之一。随着我国对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标准不断加严,开展单缸柴油机的低排放机理和低排放技术方案优化的研究具有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研究以S1100卧式水冷单缸直喷柴油机为研究样机,以试验研究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两方面对柴油机进行排放控制技术研究。机内净化围绕油气混合和燃烧的“数量、时间、空间”关系开展对燃烧过程的研究:通过进、排气道结构的优化提高气道的流通系数,增加了气缸的进气量,改善燃烧使比油耗降低,标定工况NO_x排气的体积浓度和烟度也由原来的712×10-6、3.1 BSU分别降低到594.3×10~(-6)和2.2 BSU。优化后样机过量空气系数为1.68,较原机的1.36增加24.4%,说明混合气的“数量”关系对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整供油提前角改变燃烧始点随曲轴转角(“时间”)的变化来控制NO_x的排放,将标定工况下的NO_x排放浓度控制在450×10-6左右,初步确定供油提前角为10°CA。通过燃烧室形状结构改进、控制压缩余隙等方法减少无效燃烧空间、优化喷油嘴流量和喷油油束在燃烧室的空间分布的方法,实现“空间”高效利用、改善油气混合的空间均匀性,进而实现快速燃烧,达到改善柴油机性能、降低排放的目的。通过测量S1100柴油机优化前后气缸压力的变化,计算分析其燃烧优化降低排放的机理。柴油机初次排放试验结果已低于国叁排放标准限值,但PM的劣化余量偏小。机外净化通过安装含有DOC的一体式净化消声器,同时降低CO、HC、PM的排放量,使得各排放物的劣化余量增大,保证柴油机在有效寿命内满足排放限值要求。使用研究的优化方案试验,S1100柴油机标定工况(11 kW/2200 r/min)比油耗为250.2 g/(kW·h),较原机的272.2 g/(kW·h)降低了8.1%;烟度为1.6 BSU,较原机的3.1 BSU降低了1.5 BSU。整机CO、HC+NO_x、PM排放试验结果分别为0.38、5.63、0.41 g/(kW·h),与原机相比分别降低了94.2%、40.2%和43.1%,S1100柴油机可以满足我国非道路柴油机第叁阶段排放要求。研究工作形成的技术路线可为同类柴油机满足中国国叁排放标准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郭欣[7](2017)在《直喷柴油机双层分流燃烧室优化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喷式柴油机燃油喷雾以及缸内混合气形成质量是决定其性能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以双层分流燃烧系统为基础,对直喷式柴油机缸内混合气形成及分布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改进型柴油机双层分流燃烧室结构。该燃烧室结构充分利用了喷雾碰撞理论以及燃油空间雾化原理,在与燃油喷射压力、油嘴伸出高度和喷油正时的匹配优化下,实现喷雾油束在燃烧室中的双层分流,并使混合气在整个燃烧室空间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改善了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及排放性能,使整机性能有所提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详细分析了直喷式柴油机双层分流燃烧系统在结构设计中主要参数的设计原则与计算方法。基于喷雾碰撞理论和燃油空间雾化原理,提出了叁种尺寸不同的新型双层分流燃烧室结构,通过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室内的碰撞台将燃油喷雾分为上下两层,利用弧面和导向面的剥离作用避免在壁面碰撞点附近形成燃油堆积,使油气能够更好更快速地混合;(2)利用叁维CFD软件AVL FIRE v2008对这叁种新型双层分流燃烧室方案进行柴油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燃烧室结构中缸内混合气的形成、流动以及分布。结果表明,新型燃烧室结构有效改善了混合气形成质量,提高了缸内空气利用率以及混合气燃烧效果;(3)比较了不同喷孔锥角、油嘴伸出高度及喷孔数与新型双层分流燃烧室结构的匹配效果及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质量的影响。在双层分流燃烧室中,采用8×0.16×145°喷油嘴比6×0.18×145°喷油嘴的混合气分布更为均匀。8×0.16×145°的油嘴在伸出高度1.8mm时的性能总体要好于伸出高度为1.0mm、1.4mm的油嘴,伸出高度较大的油嘴可使喷雾与碰撞台的碰撞范围增大,因而燃烧室内空气利用率增加,提高了混合气质量,进而使碳烟排放降低;(4)对叁种燃烧室方案与喷油正时变化的喷油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喷油提前角为11°CA时柴油机的综合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张丹[8](2017)在《电控高压共轨直喷柴油机燃用桐油—柴油—乙醇微乳化燃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因其可再生、环保和来源广泛等特点,已被国内外许多国家所应用,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代用燃料之一。针对其粘度大的问题,柴油机燃用植物油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微乳化。本文首先依据微乳化机理,采用0~#柴油/桐油与乙醇制备不同混合比例的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并测定其主要理化特性;然后在电控高压CRDI柴油机上燃用0~#柴油和各微乳化燃料,对比分析发动机性能、排放特性及其燃烧特性的异同;最后得出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的燃烧与排放规律。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微乳化机理,试验以0~#柴油/桐油混合液为油相(O),低碳醇(乙醇)为水相(W),在复配乳化剂(油酸/正丁醇)的作用下制备油包水型(W/O)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试验制备的微乳化燃料澄清透明,在室温密闭的环境下可稳定存储半年以上。(2)在考虑燃油动力性及其经济性的前提下,试验制备了四种不同混合比例的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分别命名为TD30E20、TD30E40、TD50E20、TD50E40。参照国标进行试验,分别测定各燃油的运动粘度、密度及其低热值等。(3)在中、小负荷采用两阶段喷射,即预喷射和主喷射相结合,大负荷采用单次喷射的前提下,研究CRDI柴油机燃用各燃油的经济性及其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0~#柴油相比,燃用微乳化燃料使其有效能耗下降,燃油消耗增加;在小负荷时,其NO_X的比排放降低,HC和CO的比排放较高;在中、大负荷时,其NO_X的比排放增加,HC和CO的比排放则无明显差别;在大负荷时,其碳烟的比排放显着降低。(4)在两阶段喷射策略下,研究CRDI柴油机燃用各燃料时的燃烧特性,包括燃烧压力及其放热规律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发动机燃用微乳化燃料,峰值压力和峰值瞬时放热率对应的曲轴转角均相对滞后;随着负荷的增加,微乳化燃料所对应的压力及其放热率增大的同时其峰值均大于0~#柴油,并且各燃油的滞燃期均缩短;由于各微乳化燃料的燃烧放热相对集中,导致其燃烧持续期小于0~#柴油。(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27)

张庆辉[9](2017)在《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噪声机理及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机工作过程粗暴,振动噪声问题非常突出。燃烧噪声在柴油机总辐射噪声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内燃机振动噪声性能有着主导性的影响。本文针对柴油机燃烧噪声的机理、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并以某直喷式柴油机为.例,对其燃烧噪声进行了优化设计,取得了显着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柴油机燃烧噪声产生机理模型,深入研究了缸内压力信号和振动、噪声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燃烧激励和振动、噪声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系统地从振动噪声、缸内燃烧过程和压力振荡叁个方面研究了喷油参数(共轨压力、主喷提前角、预喷间隔和预喷油量)在不同转速工况下对燃烧噪声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揭示了柴油机燃烧噪声受到影响的主要成分及关键因素,为柴油机燃烧噪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及参考。建立了不同喷油阶段压力振荡能量的计算模型,并将信号处理技术应用到缸内压力振荡的时-频特性研究中,对多次喷油柴油机缸内气体压力振荡的能量及时-频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指出了预喷油在压力振荡中的重要地位,并研究了喷油参数对各燃烧阶段压力振荡能量及时-频特性的影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考虑排放性能的柴油机整机燃烧噪声优化工作。设计了两轮基于噪声优先原则的柴油机燃烧过程优化试验方案,分别针对噪声和排放性能对柴油机喷油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有效降低柴油机整机噪声的基础上,使其动力性、排放性和燃油经济性与原机持平甚至更好的状态。建立了可以表征多次喷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指标,并系统地研究了各个指标与柴油机噪声的相关性,首次提出了可以同时利用实测缸内压力和计算缸内压力预测柴油机噪声的模型。基于该方法及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叁维CFD模拟计算预测了柴油机噪声,并根据预测噪声和排放计算结果研究了喷油参数对柴油机噪声和排放的影响。首次基于燃烧过程模拟计算及代理模型对柴油机噪声和排放性能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最后,通过动态试验研究了柴油机不同部件对缸内激励的传递特性,指出了从传递路径上降低燃烧噪声的重要性。利用多体动力学等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柴油机主要结构件的响应特性,并对其进行了低噪声的结构优化设计,从传递路径方面降低了柴油机的辐射噪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徐康[10](2017)在《基于非道路国叁排放小功率水冷直喷柴油机燃烧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非道路柴油机第叁阶段排放标准对小功率段柴油机的排放要求甚为严格。我国小功率柴油机主要机型是单缸柴油机,但目前国内外对单缸水冷直喷柴油机的低排放研究较少,因此开展此类柴油机燃烧过程优化的低排放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与学术意义。本文以我国单缸柴油机的主导机型1115水冷直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单缸柴油机低排放可用技术措施、排放试验循环的各工况排放值变化规律、非道路国叁排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样机机内净化方案、初次试验各排放物的目标值和标定功率。通过研究柴油机不同燃烧室结构及参数与喷油压力的变化关系,依据试验所测得的喷油压力确定1115柴油机燃烧室基本结构,并利用模拟仿真进行了优化。采用模拟仿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柴油机喷油和燃烧过程变化对排放的影响。研究得到供油提前角与NOx排放值的量化关系,给出整机NOx排放小于初次试验目标值(5.2 g/(kW·h))的供油提前角;提高喷油器开启压力及适当增加喷油器流量,改善燃油油束在燃烧室内周向分布的均匀性;减小压缩余隙以增大柴油机压缩比和燃烧室有效燃烧空间,并合理匹配油嘴伸出高度,使油束在燃烧空间分布按轴向等油气混合比分布,提高燃烧速率,优化燃烧过程,降低整机HC、CO和PM排放,计算得出低排放柴油机的优化方案。用优化方案对柴油机进行整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性能有较大提升,CO、HC+NOx和PM整机初次排放的试验值分别为2.45 g/(kW·h)、5.57 g/(kW·h)和0.49 g/(kW·h),较原机分别下降了32.3%、30.5%和25.8%。整机初次排放试验结果低于我国非道路第叁阶段排放限值,且有一定的劣化余量,为3000小时有效寿命期内满足国叁排放标准提供了保证。研究得出单缸水冷柴油机改善燃烧降低排放的方法和技术方案,为同类机型满足非道路国叁排放标准提供技术路线和理论支撑。以优化方案为基准,研究模拟生产过程中关键参数变化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为保证排放、性能及生产一致性得到有效控制,需要缩小生产过程关键参数的变化范围,计算分析得出供油提前角、压缩余隙、喷油器伸出高度分别控制在±0.5°CA、±0.08 mm、±0.1 mm范围内,NOx排放增加百分比约在9.8%以内,Soot排放增加百分比约在8.4%以内,计算结果对柴油机生产过程中参数和零部件尺寸公差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直喷式柴油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直喷式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模拟计算问题,从影响模拟精度的角度出发,概述了直喷式柴油机准维多区燃烧模型的发展现状,分别对各区之间的热质交换、燃烧室湍流与油束耦合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相关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多区模型在不同转速和负荷工况下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精度,能够反映缸内与各区内的燃烧与排放物生成情况。此外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开展油气混合气的流体力学分析,继续改进燃油雾滴的运动和蒸发模型;增加缸内挤流和涡流模型,对采用引喷、主喷和后喷的复杂喷油过程进行模拟的燃烧模型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喷式柴油机论文参考文献

[1].左茂良.基于排放特性的186FA直喷式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优化[D].重庆大学.2018

[2].陈京瑞,霍柏琦,刘宗鑫,张志谋,石磊.直喷式柴油机准维多区燃烧模型最新技术发展[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7

[3].T.Heiduk,U.Weiβ,A.Fr?hlich,J.Helbig,范明强.Audi公司新型V8-TDI增压直喷式柴油机第1部分:整机结构和带有电动压气机的增压方案[J].国外内燃机.2017

[4].T.Heiduk,U.Weiβ,A.Fr?hlich,A.Pfffle,范明强.Audi公司新型V8-TDI增压直喷式柴油机第2部分:标定转化和废气后处理系统[J].国外内燃机.2017

[5].孙永福.基于国叁排放小型风冷直喷柴油机工作过程及排放研究[D].江苏大学.2017

[6].王雪丰.非道路单缸直喷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7

[7].郭欣.直喷柴油机双层分流燃烧室优化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8].张丹.电控高压共轨直喷柴油机燃用桐油—柴油—乙醇微乳化燃料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7

[9].张庆辉.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噪声机理及优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徐康.基于非道路国叁排放小功率水冷直喷柴油机燃烧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添加拔模斜度30°后得到的水槽曲面诱导漩涡和燃油与氧的输运过程喷嘴内部流动转变为喷雾状态的理论步...相继增压柴油机试验台架Fig...ω型直喷式柴油机模拟计算495QBZL直喷式柴油机工作过程仿...

标签:;  ;  ;  ;  ;  ;  ;  

直喷式柴油机论文_左茂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