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学院团委韶关512005
摘要:网络的蓬勃发展,对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它拓展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空间和渠道,增加了政治社会化的资源,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应从加强政治教育网络专家队伍及网络阵地的建设等方面来予以解决。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对策Consummationnetworktouniversitystudentpoliticssocializationfunctionponder
DuanZhijian
Abstract:Thenetworkvigorousdevelopment,hastheinfluencetotheyouthuniversitystudentpoliticssocializationwhichcannotbeunderestimated.Ithasdevelopedtheuniversitystudentpoliticssocializationspaceandthechannel,increasedthepoliticalsocializationresources,simultaneouslyhasalsobroughtmanyindefinitefactors,shouldfromenhancementpoliticaleducationnetworkexperttroopandnetworkpositionaspectsandsoonconstructioncomestosolve.
Keywords:NetworkUniversitystudentpoliticssocializationInfluence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4-03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社会互动方式均被打破。网络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内容乃至进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增强社会群体间的互动。它作为大学生认识、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亦然。其积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进行自主性政治文化选择。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政治社会化离不开信息媒介。传统的信息传播受环境及其文化条件的制约,局限在家庭、学校、单位和所处的社会圈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狭隘性。而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正在改变这种局面,网络能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在这样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积累政治知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政治人格,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顺利地完成政治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的海量递增从容地选择、吸收全人类的政治文化遗产、丰富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同时在对网络信息了解和掌握的日益加深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多元化自由的网络信息在积累政治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融人政治人格系统中,培育一种新的人类政治精神。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政治活动的范围幅度拓宽,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更新,这也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压力和动力,促使青年必须努力学习新鲜的政治知识和技能,积极调整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也就不断地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新一轮的政治社会化。
1.2拓展政治交往的范围,丰富政治交流内容。社会群体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它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提供场所和条件。网络信息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更宽广的交往机会,扩展了大学生的政治交往范围,同时也丰富了政治交流的内容。例如网络的发展使生活中的选择越来越多,相应地,政党和政治家则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义务,如今许多英美的政治家和国内许多城市的市长都开通了自己的E一Maill和主页,以满足公众的要求。同时,西方的公众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与政治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西方的公众也可直接向国家总理发电子邮件,这样顺达通畅的电子访问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有机会得以平等交流,有助于在轻松的状态下自主地推进社会化进程。此外,大量意识形态取向或利益要求一致的网民聚集在虚拟社区,在这种政治群体中的大学生得以相当容易地开展民意测验,举行“电子投票”以及组织“电子政党”,进行利益表达和综合,大大提高青年参与政治实践的机会,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民主政治意识的形成和政治参与能力的锻炼。网络环境下,沟通的创新,政治参与的扩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容。
1.3进行政治角色实践,提高政治社会化的质量。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乃是角色活动与行为的整合。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角色人,使其在权利义务范围内,被社会公认为按照特定的行为模式进行活动。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政治角色知觉,发展不同的政治技术,并借助网络信息反馈验证自身的角色行为。在不断反复的角色实践中,逐步把握在现实社会中扮演各类政治角色的尺度。以目前方兴未艾的虚拟国家为例,虽然在理论上虚拟国家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基于宪章,符号和政府系统的想象中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已出现了麦尔奇泽德克自治领(Dominionofmelchizedek,简称DOM)和锡兰大公国((Pilncipalityofsealand)等若干网上国家。他们通过互联网发售护照。招揽国民,甚至建立了五脏俱全的国家机构。如麦尔奇泽德克自治领不仅有自己的成文宪法,有一个总统,内阁成员和大使们组成的行政机构,有一个名曰“长老院”的立法机构,还有一个由最高法院领导的司法机构。毫无疑问,大学生在这样的虚拟国家中,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进行政治角色实践,缓解政治紧张,体验政治角色冲突,为正确扮演政治角色打好基础。
2.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在肯定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也有三个方面:
2.1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受到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等形成、传习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现阶段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旋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健康的政治情感、高尚的道德隋操,认知并接受共同的政治行为模式,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去。但是,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政治文化的变迁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激烈和深刻得多,以致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非主流政治文化甚至是反主流政治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表现出比对国内政治经济更加强烈,虽然差距不多,但值得我们注意。在收到反动信息的人群中,有少数大学生甚至认为是真实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信息会影响其对社会的看法。
2.2政治态度的模糊和政治信仰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目的的人都可以在其间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网络使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对每一问题的思考都必然是多向度的,试图从一个立场、一个角度、一种价值观给出唯一答案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面对网络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大学生表现出政治态度上的模糊。网络在促进不同政治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为某些西方国家乘机构建其意识形态霸权提供了有利契机。如果说在殖民时代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船坚炮利”来达到这一目的的话,那么到了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快速而强大的信息传播机制,这一目的或许就能够更为方便的实现。对大学生而言,面对网络中如此海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观点,在感到十分新奇的同时也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在猎奇心理和反叛心态的刺激下,一些零碎甚至片面的政治感受都可能动摇和改变其政治信仰。
2.3政治责任感淡化的态度。网络是一个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入通畅的“数字化王国”。基于互联网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方式,任何个体都可以藉助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等现代化手段向全球的网民传播信息。受众多元化的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传统意义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化。由此,弱势群体逐步具备同强势群体相抗衡的力量。但是,这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肆意“涂鸦”。当前的技术条件还未达到对网络虚拟行为的有效监控,一些网络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大学生在面临外部海量信息的刺激时,很容易接受某种暗示,并表现出强烈的从众意识和行为。一部分人出于一时的冲动,可能对一些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不考虑后果,恶意制造混乱,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
网络时代的出现是无法逆转的客观态势,日益勃兴的网络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造成巨大冲击。面对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绝不能无所适从,甚至因噎废食,相反,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正视并极力消除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3.完善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对策
面对网络扩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和权衡。一方面,网络的勃兴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转型已是势不可挡、无法逆转。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并不存在某种价值取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利用这一工具。笔者相信,只要应对无误,完全可以兴利除弊,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3.1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专家队伍。网络使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再不能以传统的说教者形象出现了,而要顺应形势,在信息大潮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大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利用网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渗透力,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进行丰富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支既懂政治又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队伍。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走“专兼结合”的路子。作为高校,我们己经有一支传统的、具有相当理论功底和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他们中的部分人综合素质较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舍近求远,另起炉灶。可以以现有政工队伍为基础,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深造,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建设一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二是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网络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目前还在不断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也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工作对象不断变化,工作载体在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政工队伍能迅速适应新的要求。大学生网络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为了确保队伍培训正常开展,增强培训效果,有必要完善培训制度,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培训机制。从队伍培训的领导和实施机构、培训内容、经费来源、教学管理与考评、师资和基地建设、培训对象条件、毕(结)业后的使用待遇等问题作出规定,为教育培训的正常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通过网络顺利开展,关键在于能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相关信息的点击率。经常访问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只有约十分之一,偶尔访问的也不到半数,大部分人是没有访问过的。政治教育类网站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不够深度”和“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的原因方面,其次是“网站的技术落后”也是重要原因。同时,学生登陆学校网站,主要是“查询一些资料半数以上,说明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被问及上网最想得到的信息是什么时,排在第一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次分别是“与学习、就业有关的信息”和“国内外大事”。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网络取向。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途径扩展到校园网络上,不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发布各种信息,而且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要规划好内容的建设,以精美画面和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并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应在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的基础上,加大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建设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的综合性网站和专业型网站,加强网上教育的力度。如将教育信息穿插在学生喜爱的板块中供同学们阅读,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开设网上“辅导员流动站”、“心理聊天室”、“网上党校、团校”等板块,指派专门人员上网与学生交流,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这样,逐步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校园网络中,发挥其及时、交互、范围广等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如今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均己建立主页或申请二级域名,已经收到很好的效果,就是很好的尝试。
3.3培育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机制。一是高校应该有健全的机构建制,统一领导协调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兼结合。目前,高校一般都有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但其主要工作是在技术层面,重心落在硬件建设上,对于网络上的政治教育的开展缺乏重视。二是建立信息采集、反馈、研究的工作机制。应组织人员,研究影响力大的商业网站,形成先进的建设理念,要经常的跟踪学生网络行为,学生在关注什么,在网络上做什么,网络上的信息对学生形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并制定工作策略,加强引导。三是建立考核培训机制。教师的知识更新永远赶不上电脑网络传播新知识的速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网络运用技术甚至会落后于学生。这就要求对教师要经常进行针对性培训,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骨干,一来他们生活在学生中,更加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二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平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这套机制的建立和形成将有助于学校网络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3.4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管理制度。校园网是向全社会开放的网站,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网站。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的青年学生,他们相对于一般的网民来说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也存在自身的弱点,如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等,加上校园网自身服务校园而非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需要建立和健全一套特殊的管理体制,以保障正常的校园生活和教学秩序。这包括校园网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筛选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目前建立网站的高校都制定了一套校园网管理办法,也己开始指派专人上网检查传播的信息,对于网络管理和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有很大帮助。应该在此基础上相互借鉴,健全各类管理办法,并将其制度化。
3.5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格局。建设网络教育阵地,并不是说日常的教育工作就可以放松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无序性更需要抓紧学生的日常政治教育。虽然网络发展迅速已逐渐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他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的政治理论认知、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于现实社会生活,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甄别取决于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和积累的经验。当代大学生政治类信息主要的获取途径,一是报纸杂志,二是网络,其次是通过电视和课堂。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强烈,但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化手段。因此,日常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为关键,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学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才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为有效的途径。
网络的使用在当前大学生当中已基本得到普及,但大多数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再加上网络信息内容难以控制,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因此,当前高校政治教育应主动进入网络,正确引导大学生政治发展的方向。要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在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上进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有效的策略和工作手段,特别是要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参考文献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孙慧玲等.《困惑与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