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下免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羊,布病,免疫
皮下免疫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雷,程文杰,祁世栋,赵燕荣,余银隆[1](2019)在《羊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皮下注射和点眼免疫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羊布病免疫效果,降低免疫副反应,采用布氏菌病活疫苗(M5株)皮下注射和结膜囊点眼方式对330只羊进行免疫试验,并进行了免疫副反应观察和免疫效果监测。结果表明:皮下注射、10亿CFU点眼、5亿CFU点眼免疫转阳率分别为91.4%、88.9%和73.9%,点眼工作效率高于皮下注射,80%的孕羊发生流产,山羊有明显流泪。说明该疫苗适合非孕羊的免疫,且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蔡智谋,文忠[2](2019)在《皮下淋巴结注射变应原免疫治疗在变应性疾病中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敏性疾病是指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等。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特异性免疫治疗作为AR的一线治疗方法被各国指南推荐使用[1-4]。目前常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皮下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疗法(sublin(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亚林,汪银凤[3](2019)在《鼻中隔偏曲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免疫治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皮下免疫治疗(SCI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73例AR患者,根据是否伴鼻中隔偏曲分为观察组(伴鼻中隔偏曲) 36例和对照组(不伴鼻中隔偏曲) 3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时鼻部症状、用药情况、鼻功能、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 05),但观察组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时的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②两组治疗6个月、12个月时用药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 05),但观察组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时的用药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③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总鼻腔阻力较治疗前下降,鼻腔容积较治疗前上升,但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鼻腔总阻力高于对照组(P <0. 05),鼻腔容积低于对照组(P <0. 05);④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计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12个月时的RQLQ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CIT治疗AR患者可取得一定获益,但合并鼻中隔偏曲对AR患者SCIT疗效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值得临床关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冯仙,刘琢扶,顾泓,刘娟,宋小乐[4](2019)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变应性鼻炎(AR)过程中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对尘螨过敏的AR和AR伴哮喘患者在SCIT过程中发生的全身不良反应,并分析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结果在对205例AR患者的4 679针次SCIT过程中,共有36例患者107针次(2.29%)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其中1级全身反应(EAACI标准)发生99针次(2.12%),2级全身反应8针次(0.17%),未发生严重全身不良反应。AR伴哮喘患者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AR(χ~2=34.268,P<0.05)。未成年(年龄<18周岁)患者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患者(χ~2=7.955,P<0.05)。全身不良反应集中在注射变应原剂量较大时(10 000~100 000 SQU)。结论对尘螨过敏的AR患者进行SCIT过程中,较少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且以轻度1级反应为主,在对合并有哮喘、未成年的AR患者进行大剂量变应原注射时应警惕发生全身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龙,胡林涛,张思,石灿灿,夏琼[5](2019)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两种注射部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中,两种注射部位的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研究,将在本中心接受屋尘螨变应原制剂(Alutard)皮下免疫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2组,A组30例患者先在上臂叁角肌下缘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然后在上臂远端1/3外侧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 B组30例患者先在上臂远端1/3外侧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然后在上臂叁角肌下缘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估(VAS)量表评估每次注射时的疼痛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在上臂叁角肌下缘注射时的VAS评分(1. 79±0. 93)低于上臂远端1/3外侧(2. 76±1. 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在上臂叁角肌下缘和上臂远端1/3外侧接受治疗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 47%和6. 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两种注射部位患者的疼痛程度均为轻度,选择上臂叁角肌下缘患者的疼痛感觉较上臂远端1/3外侧注射时轻,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故推荐上臂叁角肌下缘作为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首选注射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吕静,刘娟娟,柯丹,陈征,邓抒琴[6](2019)在《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疗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0例中-重度AD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SCIT和SLIT的免疫治疗方案。随访6个月~2年,观察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AD评分(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SCORAD)和有效率的评价。结果临床疗效判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 Ig 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CIT组所有患者在免疫治疗的不同阶段均出现局部反应,SLIT组有4例(5.5%)出现局部反应,两组患者的局部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可耐受并自行缓解。两组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8,P> 0.05)。结论尘螨过敏的AD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途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式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SCIT高于S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晓波,刘瑞东,张首亚,茹丽,袁征[7](2019)在《食蟹猴皮下注射PEG化细胞因子的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试验伴随于生物制品PEG化细胞因子对食蟹猴皮下注射给药4周毒性试验,建立测定食蟹猴血清中抗药抗体(ADA)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方法并进行验证,研究食蟹猴重复皮下给予PEG化细胞因子后体内抗药抗体的产生情况及其中和活性。方法(1) 40只食蟹猴随机分为4组,分别溶媒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周给药1次,分别在第2、4次给药后7天及恢复期结束解剖前1天,对存(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5-17)
王东霞[8](2019)在《变应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对变应性鼻炎的长期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耳鼻喉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提供新思路,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8年期间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并进行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105例,年龄5~56岁,平均16.21±10.65岁,变应性鼻炎病史0.25~28年,平均4.86±4.24年。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变应性鼻炎符合中华医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2)变应原皮肤点刺实验结果,屋尘螨/粉尘螨均为“++”及以上;血清特异性IgE水平≥2级。特异性免疫治疗前排除心、肝、肾、肺部疾患,排除恶性肿瘤、支气管扩张、重症哮喘、心理疾病或精神紊乱等其他疾病。脱敏治疗时间为3年,至3年总注射次数39次。(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实际注射次数和剂量,根据前次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调整),其间,每4周随访1次,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临床评估。本研究对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特征、实验参数及病人基本资料进行了统计,主要包括鼻部症状总评分、药物评分、病人年龄、性别、个人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及烟草接触史。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估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62例,经过3年的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期间出现局部不良反应16例(9.88%),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分析了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5年及10年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即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情况及用药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症状总分均由治疗前的8分减少至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3年的治疗后每周内日均用药评分均由治疗前的2分减少至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5年后与10年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用药评分差值为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SCIT的临床疗效,患者年龄、性别、个人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烟草接触史及治疗过程中有无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等因素在治疗5年和10年临床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过敏原数量在接受SCIT治疗5年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而在接受SCIT治疗10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SCIT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与一般药物治疗不同的独特机制,并可影响疾病的自然进程,且具有长期疗效,可以显着改善患者鼻部和眼部症状,降低药物对症治疗的用药需要,提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安全性得到了临床观察的证实。过敏原数量可能是影响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AR的临床疗效的因素。应于耳鼻喉科广泛推广和普及该项治疗,以造福更多AR患者。(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么伟,李嘉英,林霞[9](2018)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致全身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高危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变异性鼻炎患者致全身不良反应,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变异性鼻炎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后出现的全身不良反应及分析其的高危因素。结果不良反应各种危险因素中,最为常见的是局部不良反应,其次是注射间隔时间长;全身反应不良发生的年龄青少年最多,其次是老年患者,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5、6月,其次是9~10月,1~2月最低。结论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变异性鼻炎引发的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治疗前需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注射剂量,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陈秀峰,王李佳,刘清林,张勇辉,卢娜[10](2018)在《Excel文档在过敏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Excel文档在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科实施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52个治疗日,分别利用Excel文档管理方法与传统管理方法对每周拟接受治疗的患者名单及拟缴费名单进行管理,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管理方法的耗时及失误率,评估工作量与耗时的相关性,并利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管理失误对患者和/或患者家长的心理影响。结果利用Excel文档管理后管理工作耗时显着减少(P<0.01),失误率显着降低(P<0.01);管理失误对患者心理造成不利影响。结论 Excel文档在过敏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管理中,可以有效简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失误率,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且简便、廉价,易于推广。(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皮下免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敏性疾病是指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等。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特异性免疫治疗作为AR的一线治疗方法被各国指南推荐使用[1-4]。目前常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皮下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疗法(subli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下免疫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世雷,程文杰,祁世栋,赵燕荣,余银隆.羊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皮下注射和点眼免疫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9
[2].蔡智谋,文忠.皮下淋巴结注射变应原免疫治疗在变应性疾病中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3].王亚林,汪银凤.鼻中隔偏曲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免疫治疗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9
[4].冯仙,刘琢扶,顾泓,刘娟,宋小乐.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
[5].王晓龙,胡林涛,张思,石灿灿,夏琼.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两种注射部位比较[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9
[6].吕静,刘娟娟,柯丹,陈征,邓抒琴.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
[7].李晓波,刘瑞东,张首亚,茹丽,袁征.食蟹猴皮下注射PEG化细胞因子的免疫原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
[8].王东霞.变应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9
[9].么伟,李嘉英,林霞.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致全身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高危因素分析[J].贵州医药.2018
[10].陈秀峰,王李佳,刘清林,张勇辉,卢娜.Excel文档在过敏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