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及介入超声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经病理或实验室检查证实的49例胸膜结核瘤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总结胸膜结核瘤病灶在常规超声模式下的形态、纵横径值、边缘情况、血流分布、有无肺滑动征及钙化等特点;超声造影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定性指标包括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形态、均匀程度和有无坏死区及面积大小;定量指标包括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结果 49例患者共计49个病灶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双肺多发病灶选取其中最大者观察;常规超声检查显示病灶呈自胸膜向肺部凸起的"D"字形(71.43%,35/49),以及类圆形(18.37%,9/49)、不规则形(10.20%,5/49)等形态,与胸膜多呈宽基底相交且胸膜增厚(89.80%,44/49),边缘多较光整(59.18%,29/49),多数有肺滑动征(61.22%,30/49);超声造影定性指标显示病灶多表现为高增强(93.88%,46/49),由外向中心灌注(91.84%,45/49);灌注形态以枯枝状增强(32.65%,16/49)和环状增强(30.61%,15/49)为主;多见坏死区(75.51%,37/49),且坏死区面积多<50%(65.31%,32/49)。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中病变区域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与胸壁组织测值接近,其中病灶和正常肺组织的开始增强时间[11.35(9.58,14.49)s和5.35(4.24,7.38)s]、达峰时间[26.79(22.57,30.17)s和17.20(14.81,24.38)s]、曲线下面积[1018.61(784.90,1505.91)dB·s和2853.05(1428.96,3261.56)d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317、5.356、5.215,P值均<0.001);病灶和胸壁组织开始增强时间[11.35(9.58,14.49)s和10.70(9.35,13.37)s]、达峰时间[26.79(22.57,30.17)s和24.93(21.05,27.02)s]和曲线下面积[1018.61(784.90,1505.91)dB·s和711.89(527.90,1254.84)dB·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1.019,P=0.924;H=1.427,P=0.461;H=1.212,P=0.676)。结论胸膜结核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能为临床鉴别诊断及介入超声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丛阳,张怡,毕珂,沈梦君,朱惠铭,陈宏伟,王茵
关键词: 结核,胸膜,结核瘤,超声检查,诊断显像,研究
来源: 中国防痨杂志 2019年08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临床医学,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
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超声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
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8年度医学引导类(中,西医)科技支撑项目(18411966700)
分类号: R445.1;R521.7
页码: 808-815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11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