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静[1]2009年在《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已经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模式表现出革新教学模式的诸多特点,比如学习方式变说教式为学习者主动探究式,以真实的任务模式为学习单元,面向过程的学习及评价。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以主题、问题或任务活动作为设计的核心,开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学习的合作;重视知识获取过程,也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建构。因此以主题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学习模式,围绕主题单元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型的整合课程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主导模式。本研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走势,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活动为主线,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为重点,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原理,构建了基于资源的学科主题学习模式,并从主题开发、活动探究、效果评价几大方面探索了该模式的基本结构以其应用方法。学科主题学习资源具有资源性和开放性,它的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通过研究,围绕一个特定的专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研究性、自主性等学习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开发设计,生成具有一定学习化专题知识的网站,从而让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完善网站知识和内容,让师生通过网络,合作互动,对话交流,在共同创设的专题学习资源网络中,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信息化学习环境理论指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他人相互协作,或者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帮助下,完成意义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本文就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资源,使各学科积累丰富的主题学习资源,运用资源设计——开发及获取——分析加工——资源重组的模式,师生围绕某一个学科主题,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去获取信息,并主动分析所获取的信息,以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基于Internet的学习网站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其基本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程接合的目标相同,因为网络为完成信息技术与多种知识的有机整合提供了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主题学习网站是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与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与综合素养。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构元,以及实施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的目的和现实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第叁章探讨了主题开发的模式,并举出实例。第四章主要勾勒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提出了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方法。第五章讨论了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提供了多种具体的评价方式。第六章以主题学习网站为例,阐述其设计开发过程。
杨蕾[2]2003年在《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势,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上,以活动为主线,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为重点,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原理,构建了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模式,并从主题开发、活动探究、效果评价、模板设计和案例支持几大方面探索了该模式的基本结构及其应用方法。该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利于融合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精神,而且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推进研究性学习具体的实施。因而,本研究在探索重点旨在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第一章以图构建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理论框架,阐述了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构元,以及实施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从学科、社会、学生、自然等四个思维角度,重点探讨了主题开发的模式,并佐以实例。 第叁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勾勒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提出了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方法,分析了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讨论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成功的探究环境。 第四章从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反思能力等叁个维度,讨论了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提供了多种具体的评价方式。 第五章在充分讨论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结构的基础上,综合归纳了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模式,并为教学的实践应用开发了两种典型的设计模板——问题解决学习和WebQuest,且提供了相关案例。
尹静[3]2011年在《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在教学手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也引起了深层次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在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教学观念和课程观。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普及为当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新课程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要求与主题教学模式的宗旨不谋而合。本文选择“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以农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题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对原教学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尽管现阶段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学数学教育在响应信息化教育的时代号召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的确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距离课程整合和新课标的要求还很远,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视角,由关注硬件设施建设逐渐转移到注重加强软件建设上来,基于农村小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分析主题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在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内涵、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围绕主题选择、资源设计、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四个要素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主题教学案例设计,并对设计案例组织实施,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主题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策略,从实践层面上为教师组织主题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李红[4]2011年在《小班化高效课堂主题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这一纲要的提出,是对小班化教学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在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是参与研究与实践的各级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利用网络研究平台提供的主题研究功能,在互动、合作、竞争中促进研究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推进区域点校的均衡发展,全面实现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是作者在参与《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国家课题的实践过程中,针对西岗区小班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研究不深入、探讨不及时、不全面的现状,对小班化教育网站进行改进,加入主题研究平台栏目,通过研究平台主题的发表和对他人主题的接力,以及不同形式的评价体系,加强一线教师、管理人员和研究工作者之间的深入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管理。在主题研究平台中,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给了一线教师更多的参与机会,也为研究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研究的平台,为一线教师的发展提供空间。在平台中,教师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合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这也是这个平台的最终目标。在小班化高效课堂主题研究平台开始运行近1年的时间里,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对其实施的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随着主题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问题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深。本文在前两个部分主要探讨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目标及对象,教育主题研究平台的国内外现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支持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课题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讲解。第3部分开始研究平台的系统设计。第4部分对小班化高效课堂主题研究平台进行系统建模。第5部分主要针对研究平台的设计进行模块分析,包括后台管理和前台各个栏目的设计。第6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平台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一部分主要讲述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徐鹤[5]2011年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它的提出是国家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实施整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学校不够重视,课时常被挪用;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对课程价值和实施方式不了解;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学生社会实践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课程实施具有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不突出,典型的可供借鉴的实践案例更是凤毛麟角,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我所研究的F小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F小学独树一帜地借鉴、吸收国外综合课程开发和实施理念,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即主题学习和综合活动,前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F小学五年级开展的“从‘一汽’看世界”的主题学习活动,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集体备课、课后讨论、学校的督导活动以及研究发表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F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何以成功实施,他们有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现阶段还有哪些困惑与不足,有哪些适当的解决办法;是否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问题,F小学有何特殊的问题和困境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将论文题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的个案研究。通过对F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以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分析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的探究了F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实施的现状。总结了F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经验和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研究结果能够对F小学进一步完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所帮助,特别是希望本研究能对一些处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摸索阶段的小学有所启示。
王海波[6]2006年在《基于网络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开展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创设数字化环境提供资源服务还是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无一不以学习资源为中心展开。教育部在2000年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校园网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建设起来。以“教育资源库建设”为线索的教育城域网、校园网教育教学应用,试图为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应用提供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路无车”的问题。然而,各个地方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各级资源库并没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其突出矛盾表现在资源的动态更新不够和脱离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将是制约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障碍。 基于资源的学习、教育主题(专题)网站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实践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中小学的教师认识到资源和学习社区等理念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然而,教师的良好愿景往往受制于当前教育资源库存在的诸多问题,可利用的主题资源尤其匮乏。该研究的目标在于改变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以主题资源单元为核心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挖掘和组织,打造主题资源网络学习社区,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和学服务,构建学习者真正的网上学习家园。 基于此,本研究以主题为核心对资源进行加工和整理,构建“基于网络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利用主题资源的开发构建一个集备课、教学、自主学习和产出式资源建设于一体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应用环境,补充当前资源应用中纯被动静态应用方式的不足。将教育资源建设与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结合起来,在生动的教与学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资源库,使教育资源建设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教育资源库、教育主题网站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等理念和技术是本主题资源学习的基础,论文首先归纳了作者对相关领域国内外现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些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并完整阐述了“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的理念。基于其基本概念和功能模型,笔者设计并开发了基于网络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开发技术。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了初步的试用和评价,获取了大量丰富有价值的教学应用反馈和评价结果,这为系统今后的修改和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论文对该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做了总结和展望,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的理念必将有力地推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王美[7]2007年在《开放学习环境设计》文中提出国内外有关开放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提出了许多与学习环境设计相关的理论基础、设计模型与实际案例。相关研究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说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之于研究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鉴于学习者中心的开放学习环境的独特目标和要求,以及真实情境的复杂性、具体性,很难提供一个全纳的设计模型。因此,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问题是通过基于设计的案例研究,探索上海市二期课改研究型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通过创设开放学习环境,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如何生成适合于本地情境的基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流程与设计框架。这也构成了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试图将纯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性研究加以有机整合的新的研究范型。这是一种系统而灵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旨在以真实情境中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协作为基础,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一方面提升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提炼设计原则和理论。在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中,研究者与教师、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学校教育情境中,在为期一年的《人·建筑与城市》主题的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逐步生成并实践了包括预设计、开发与实施、反思与分析叁个核心阶段在内的、具有实用性的基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流程与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活动组织(主题、活动、资源、工具)、评价在内的设计框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把握开放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核心特征,搜集、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大量的参考资料,对开放学习环境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基点和参照。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问题起源,以及设计者如何基于前期研究,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分析,在预设计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人·建筑与城市》的研究框架。第叁章:具体阐释《人·建筑与城市》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包括如何对内容进行再设计,如何对参与者进行过程性分析,如何基于主题研究组织活动,提供资源与工具,以及如何评价。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回顾性的反思与分析,考察预设计中提出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总结经验与教训。结论与展望:首先,回答导言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即研究型课程实施背景下,开放学习环境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如何设计开放学习环境的问题。进而,指出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展望进一步的研究。
宋钰[8]2011年在《体验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是服装设计教育中一种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思维,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探索空间。服装设计主题教学的合理应用在取得了一定教学实践成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服装设计主题教学的理论资料研究入手,结合中法服装设计主题教学的学习经历、课程案例的分析及对教学中受教者、施教者的调查访问,客观归纳了中法服装设计主题教学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并对服装设计主题教学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因素、实施原则、课程实施过程做了积极的探索,同时,结合以上思考和研究,就服装设计主题教学的发展前景和值得注意、思考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苏翠萍[9]2009年在《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获得学习资料的途径更广、内容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使得原有的课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受到人们重视。而网络环境下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成为这一学习方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结合中学化学教学探析了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以酸雨主题学习为例分析了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情况。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从分析信息时代教育的变化和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入手,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并且在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和计算机网络及网络教育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列出了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存在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问题,从而确定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进一步梳理了主题学习的含义,分析了主题学习的特征和统整方式。在分析主题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的定义,分析了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特有的四大特征及构成要素。另外,通过对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与原有课堂教学的比较,更透彻地剖析了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的优势。第二章,笔者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分析了学生和化学学科的特征,以“空气”和“酸碱”的主题学习设计为例,从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及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建立评价机制和创设网络学习环境六个方面阐述了与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设计相关的问题。第叁章,探讨了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的实施问题,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的实施步骤。笔者通过对“酸雨”的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大部分学生很喜欢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但也有一些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提出了质疑。此外,通过分析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我国中学学校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影响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实施的七个主要因素。最后,在探讨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设计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宋永健[10]2011年在《基于Wiki的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下,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使命。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开展和运用,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入,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也开始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开发人员的关注。而Wiki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新的技术和理念,以其开放、协作、共享、共创的特点,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支持。本论文旨在探讨Wiki在高校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如何在Wiki环境下开展研究性教学进行研究。本论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分析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结合Wiki本身的技术特性,总结了利用Wiki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优势,探讨了Wiki环境下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了基于Wiki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特点、组成要素、组织形式以及该模式应用中的叁种学习活动:基于主题的建构活动、基于问题的探究活动和基于项目的协作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iki的研究性教学系统,包括平台建设的功能模块、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教学的管理等。实践方面,本研究以MediaWiki作为Wiki引擎,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案例构建了Wiki研究性教学平台,实现了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了具体的学习活动,对平台进行了初步应用,探讨了应用的效果,总结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齐文静. 西南大学. 2009
[2]. 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研究[D]. 杨蕾.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3].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 尹静. 河南大学. 2011
[4]. 小班化高效课堂主题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李红.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5].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实施的个案研究[D]. 徐鹤.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 基于网络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研究与开发[D]. 王海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7]. 开放学习环境设计[D]. 王美.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体验与探索[D]. 宋钰. 南京艺术学院. 2011
[9]. 基于网络的中学化学主题学习研究[D]. 苏翠萍.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10]. 基于Wiki的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宋永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