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努力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锐意开拓统战工作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新华社[1](2021)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中认为(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序言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吴建明[2](2021)在《“大统战”视阈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大统战是其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内核。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做好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高校统战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问题的重要举措。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体制机制建设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途径。

朱鸿亮[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吴良生[4](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上“多元一体”的国家,各地方的文化各富特色,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实现各地文化的现代化,也尊重其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与此同时,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这也就对理论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可在指导地方文化的建设实践中继续深化,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客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客家文化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入侵与冲击,却找不到转型之路。直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客家基本居住区的赣南、闽西、粤东建立了中央苏区,客家文化第一次全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客家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实践经验对于其他的地方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本着理论联系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学术路径,本文基于对客家文化建设的实践分析对地方文化建设理论开展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缘起、学术综述、研究方法进行阐述。认为客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的地方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地方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内容等,作为客家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第二章对客家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了毛泽东《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经典着作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内容性质进行了论述。客家传统文化遇到西方文化入侵与冲击时,客家人为了客家文化近代化做出了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文化建设中对客家文化进行创新,让客家文化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三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客家文化建设以文化认同为主线展开,以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目标。用文化认同团结海内外客家人,形成一个“客家文化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度的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紧密连接。同时,客家文化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创新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客家文化建设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程度不高,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地方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融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文化如何实现民族凝聚力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指导地方文化建设上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第四章初步提出地方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双创”的方式将地方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变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被转换为适应社会主义生产生活的现代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并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将现代化的地方文化的“多元”紧紧连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让地方文化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体”。这就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结语部分指出,客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方实践,是一个从用理论指导地方文化建设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再从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体现。

张万龙[5](2020)在《南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因陕甘边革命斗争为人们所熟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设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造就了宝贵的南梁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陕甘边地区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精神和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旺盛斗志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精神力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区团结广大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突破各方势力的围追堵截,成功开辟了当时全国“硕果仅存”的唯一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同时也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从而奠定了“两点一存”的特殊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形成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凸显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南梁精神,激励着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矢志不渝地奋斗。本文从南梁精神的源头入手,追溯了产生南梁精神的时代背景和核心条件;进而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边的革命活动探寻南梁精神形成轨迹;根据具体史实总结凝练出南梁精神以面向群众、一心为民为根基,以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为核心,以顾全大局、忠诚于党为特质,以求实开拓、锐意探索为精髓,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灵魂的科学内涵;并指出其历史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地域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特点;最后,根据南梁精神的内涵分析在新时代弘扬南梁精神的价值。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梁精神真实生动的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地区惊天动地的历史壮歌,它不仅对革命战争年代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有巨大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践行群众路线;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引领社会风气、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冯志峰[6](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吕宜轩[7](2013)在《刘延东与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延东作为我国第四任女副总理,曾于1991年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历时12年,2002年直到2007年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在前后十七年的统战生涯中她殚精竭虑,为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组织党外人士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参与组织了200多次民主协商会议,还九次进藏调研,结交了一大批不同界别,肝胆相照的挚友和诤友。本文主要对刘延东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背景、主要内容、工作成效及启示进行了非常细致地梳理和较为全面的探讨。本文首先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统战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梳理了刘延东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刘延东的从政经历以及国际和国内背景系统分析了刘延东统战工作的现实基础,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述刘延东统战工作内容,实践方面包括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明确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确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使命;强调民族与宗教工作中的四个“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与选拔。最后概括刘延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成效和实践成效,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阐述了刘延东统战工作的启示,发扬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和继承民本思想,宣传人文关怀。刘延东在长期的统战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国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同时,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双反过来指导统战工作的推进,刘延东就是党的统战政策的实践者,她贯彻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刘延东在统一战线的岗位上工作了十七年,这十七年间对统一战线的贡献不容忽视,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王庆[8](2011)在《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与新阶段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文中提出抗日战争时期,南方局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光辉的业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建党90周年之际,重温南方局的统战历史,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开创党的统战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亚辉[9](2007)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河南统战工作新局面》文中指出本报讯 (记者刘亚辉)2月12日,省委统战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委书记徐光春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河南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省委副书记陈全国?

刘延东[10](2006)在《大力实施“人才强部” 切实抓好统战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锐意开拓统战工作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锐意开拓统战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
    (三)在经济建设上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
    (五)在政治建设上
    (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
    (七)在文化建设上
    (八)在社会建设上
    (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
    (十一)在维护国家安全上
    (十二)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
    (十三)在外交工作上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2)“大统战”视阈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政治站位,着力认识做好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高校统战工作体制机制
    (三)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推进高校统战工作创新发展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理论探索
        2.有关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理论探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家研究亟待深入的新视角
    四、本文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
        (一)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文化建设
        (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的文化建设
        (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
    三、“多元一体”的地方文化建设理论探讨
        (一)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二)地方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二章 客家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初步努力
    一、客家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成
        (一)客家文化的发展史
        (二)客家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
    二、近代客家文化与资本主义的遭遇
        (一)资本主义对客家地区的冲击与客家人的早期革命斗争
        (二)清末至民国客家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努力
    三、中央苏区时期的客家文化建设尝试
        (一)中央苏区建设的客家文化背景
        (二)中央苏区时期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
        (三)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标本意义
第三章 客家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一、社会主义时期客家文化的现代困境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
        (一)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的客家文化建设
        (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的客家文化建设
        1.认同的回归: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客家文化建设
        2.认同的强化:世客会平台上的客家文化建设
        3.认同的运用: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
        (三)新时代客家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五位一体”下的客家文化融合发展
        (一)客家文化产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
        (二)政治建设中的客家传统文化作用
        (三)社会建设:客家文化新凝聚力的形成
        (四)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四、客家文化建设效果评价
    五、小结
第四章 客家文化建设的理论启示
    一、以文化认同加强中华文化的“一体”
    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方向推动地方文化的转型
    三、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地方文化的共建共享
    四、以文化自信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及重要文献
    (二)中文专着及译着
    (三)期刊论文
    (四)报纸文章
    (五)英文文献
    (六)博士论文
    (七)史料及汇编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5)南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难点与创新点
第2章 南梁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2.1 南梁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五四运动呼唤陕甘边民众意识的觉醒
        2.1.2 土地革命为陕甘边革命斗争提供指引
    2.2 南梁精神产生的核心条件
        2.2.1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2.2 文化条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2.3 实践基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2.4 组织条件:中共陕甘组织的建立
    2.3 南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3.1 南梁精神的萌芽时期(1919—1926)
        2.3.2 南梁精神的形成时期(1927—1933)
        2.3.3 南梁精神的发展时期(1934—1935)
        2.3.4 南梁精神的走向成熟时期(1936—1937)
第3章 南梁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3.1 南梁精神的基本内涵
        3.1.1 面向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
        3.1.2 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3.1.3 顾全大局、忠诚于党的团结精神
        3.1.4 求实开拓、锐意探索的创新精神
        3.1.5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
    3.2 南梁精神的主要特点
        3.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2.2 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3.2.3 地域性与普遍性相统一
第4章 新时代弘扬南梁精神的价值
    4.1 弘扬南梁精神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4.1.1 弘扬南梁精神有助于根植人民、夯实群众基础
        4.1.2 弘扬南梁精神有助于服务人民、践行党的宗旨
        4.1.3 弘扬南梁精神有助于依靠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
    4.2 弘扬南梁精神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
        4.2.1 弘扬南梁精神有助于强化政治意识,坚持党的领导
        4.2.2 弘扬南梁精神有助于坚持原则意识,推动廉政建设
        4.2.3 弘扬南梁精神有助于树立团结意识,维护党的团结
    4.3 弘扬南梁精神是引领社会风气、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4.3.1 弘扬南梁精神有助于发扬艰苦奋斗创业风范
        4.3.2 弘扬南梁精神为培养开拓创新观念提供有益借鉴
        4.3.3 弘扬南梁精神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刘延东与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刘延东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及背景
    一、刘延东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统战理论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
    二、刘延东统战工作背景
        (一) 个人背景,长期在中央主持统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
        (二)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的变化与新时期的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
第二章 刘延东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着书立说,研究阐释党的统战理论
        (一) 以学者身份深入研究党的统战理论
        (二) 以领导者身份全面、准确的阐释和宣传党的统战理论
    二、身体力行,实践党的统战理论
        (一) 发挥新时期统战工作的主体对象积极作用,把握统战工作的针对性
        1. 刘延东与民主人士统战工作
        2. 刘延东与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3. 刘延东与新阶层统战工作
        (二) 围绕新时期统战工作的主题内容,推进党的统战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
        1. 刘延东与人民政协两大主题
        2. 刘延东与民族和宗教工作
        3. 刘延东与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刘延东统战工作的成效及启示
    一、刘延东开展统战工作成效
        (一) 理论成效:阐释和丰富了统战理论
        (二) 实践成效: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二、刘延东开展统战工作的启示
        (一) 发扬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二) 继承民本思想,宣扬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与新阶段统战干部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方局统战工作的光辉业绩
    (一)确立以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心任务
    (二)坚持“团结、抗战、进步”的方针,又联合又斗争,维护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
    (三)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最大限度地争取中间势力,扩大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基础
    (四)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格局
    (五)建设坚强的富有战斗力的国统区党组织,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南方局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
    (一)着眼大局,凝聚人心,是南方局统战工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正确的统战政策和策略,是南方局统战工作能开创全新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南方局能够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根本工作方法
    (四)注重团结争取中间势力,开拓统战工作新局面
    (五)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根本保障
三、南方局统战工作对新阶段统战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虽然不同,但是,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二)统战工作的任务虽然不同,但是,统一战线工作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工作格局并没有改变
    (三)统战工作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大团结大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主题没有改变
    (四)统战工作的着力点虽然不同,但是,应对复杂局面、开拓创新的工作路径并没有不同
    (五)统战工作的对象虽然不同,但是,广交朋友、求同存异的工作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六)统战工作的政治环境虽然不同,但是,在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上是一致的
四、南方局统战工作对加强新阶段统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要加强统一战线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统战干部的政治素质
    (二)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新阶段统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阶段统战干部要有大局观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四)新阶段统战干部要学会运用统一战线的方法,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五)新阶段统战干部要加强学习和调研,不断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六)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使统战干部树立民主求实的工作作风

四、锐意开拓统战工作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 新华社. 当代贵州, 2021(Z4)
  • [2]“大统战”视阈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J]. 吴建明.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4)
  •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D]. 吴良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南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万龙. 新疆大学, 2020(07)
  •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刘延东与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研究[D]. 吕宜轩. 广西大学, 2013(03)
  • [8]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与新阶段统战干部队伍建设[J]. 王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3)
  • [9]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河南统战工作新局面[N]. 刘亚辉. 河南日报, 2007
  • [10]大力实施“人才强部” 切实抓好统战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 刘延东. 中国统一战线, 2006(03)

标签:;  ;  ;  ;  ;  

努力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