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年龄论文-黄志强,代会莹,郑雨晴,舒田,方伟

绝经年龄论文-黄志强,代会莹,郑雨晴,舒田,方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绝经年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役运动员,绝经,运动项目,骨量丢失

绝经年龄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强,代会莹,郑雨晴,舒田,方伟[1](2019)在《女性运动员绝经后项目和年龄与骨量及骨量丢失率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骨量丢失被认为是一种“静悄悄的行为”。全球大约有2亿多人患有因骨量大量丢失而导致的骨质疏松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增长。国内研究显示,2002年我国有近7%的人口患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国外研究发现,欧美国家中有12%男性和近30%女性在一生当中会因为发生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其中髋部、椎骨及前臂发生率最高。相关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具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女性显着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在临床上有较多方法。在运动领域,研究认为,科学有规律的运动可促进骨量增加或减缓骨量丢失速度,对防治骨质疏松具有一定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绝经后的女性运动员和绝经后的普通女性为对象,选择球类、操类、田径、民传四个大类项目,探讨女性运动员绝经后项目和年龄与骨量及骨量丢失率关系,了解女性运动员绝经后骨量丢失规律,为绝经后女性运动员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数据。研究方法:(1)对象: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参与体检骨密度项目检查的测试对象,结合所填问卷确定201人进入研究范围,其中退役运动员141名,普通女性60名。年龄最小的46岁,年龄最大的84岁。根据5岁为一个年龄阶段划分,共分为8个阶段,分别为45-50岁、51-55岁、56-60岁、61-65岁、66-70岁、71-75岁、76-80岁、>80岁。普通女性为普通组共60人,球类组共40人,操类组共42人,田径组共27人,民传组共29人。(2)方法:采用法国产双能X光骨密度仪(型号:MEDIX-90),运用自动化区域选择分析软件、屏幕定位系统以及骨密度多部位报告集成功能完成测量。测试部位:前臂,腰椎1-4,髋部(大转子、股骨颈、叁角区)。(3)各组别在不同年龄段进行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检验。研究结果:(1)前臂骨量:45-50岁阶段,运动组骨量显着高于普通组,操类组最高。中间四个阶段(51-55岁、56-60岁、61-65岁、75-80岁)都是运动组显着高于普通组。在>80岁阶段,运动组骨量仍然显着高于普通组,球类最高。运动组中球类具有一定优势,但无项目显着差异。骨量丢失最大阶段:普通组(51-55岁、71-75岁,0.178g/cm2)、球类组(61-65岁、71-75岁,0.190g/cm2)、操类组(51-55岁、66-70岁,0.204g/cm2)、田径组(56-60岁、71-75岁,0.210g/cm2)、民传组(56-60岁、71-75岁,0.202g/cm2),每个组均出现两个骨量快速丢失阶段。(2)腰椎1-4骨量:45-50岁阶段,运动组骨量均超0.9g/cm2,操类组最高(0.941±0.136g/cm2),普通组最低(0.874±0.126g/cm2),相差0.067g/cm2。>80岁段,运动组仍高于普通组,操类组最高(0.773±0.110 g/cm2),普通组最低(0.724±0.104 g/cm2),差距缩小到0.049g/cm2。出现两个骨量快速丢失期,第一个(51-55岁、56-60岁),第二个普通组(61-65岁),运动组(71-75岁)。普通组在较早年龄段(51-55岁、61-65岁)发生两次骨量快速丢失。球类和操类(56-60岁、71-75岁),田径和民传(51-55岁、71-75岁)。(3)髋部骨量:运动组(45-50岁、51-55岁、66-70岁、71-75岁)骨量显着高于普通组。球类、田径组显着高于普通组(56-60岁),田径、民传组显着高于普通组(61-65岁)。球类、田径、民传组显着高于普通组(76-80岁),球类、操类、田径显着高于普通组(>80岁)。在部分年龄段,运动组髋部骨量存在显着差异。髋部骨量丢失在各年龄段情况不一,普通组(51-55岁、66-70岁),球类、操类、田径组(56-60岁、76-80岁),民传组(51-55岁、71-75岁)丢失最快。研究结论:(1)运动组骨量在大部分年龄段均显着高于普通组,整体上优势明显。项目之间在某些年龄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前臂骨量,球类组具有一定优势;腰椎1-4骨量,民传组在大部分年龄段处于劣势;髋部骨量,田径组具有整体上的优势。操类组在部分年龄段处于劣势。(2)骨量丢失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组骨量丢失率不同,运动组整体上骨量丢失高于普通组,但骨量整体上仍高于普通组。提示,这与运动组峰值骨量高有关。(3)运动组和普通组均存在显着的两个骨量丢失快速期,整体上看运动组第一个骨量丢失快速期要晚于普通组5-10年,第二个晚5年左右。提示,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不可避免,但在绝经前科学运动可明显提高女性骨量,这为绝经后女性骨量的快速丢失能起到“储存”作用。同时,绝经后保持适当的运动,也能进一步减缓骨量的丢失。(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明文[2](2019)在《绝经年龄由基因决定 女性太晚绝经也不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其实是个矛盾体,绝经太早,担心过早衰老;绝经了又要补充激素,整天提心吊胆。因此有人很羡慕那些绝经晚的女性,号称“绝经晚一年,寿命多叁年”,果真如此吗?2017年1月美国《更年期》杂志发表了一个研究,将约1.6万名女性分为活到90岁和不到90岁(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09-02)

洪雯丽,付歆欣,黄瑶琪,钟志胜,郑月慧[3](2019)在《原始卵泡池和精神压力对妇女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始卵泡池的动态变化和精神压力对妇女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为女性生殖健康提供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江西省11个地区市、10个县级市、70个县,采取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抽取50个样本群(包括城区25个街道、郊区25个乡),对样本群中40~6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n=16 597)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绝经年龄、生育胎数、哺乳时长和化疗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体质指数的测定。将120例围绝经期妇女按绝经年龄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每组60例。对2组采用精神压力分析系统进行测评,对自然绝经年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生育胎数、哺乳时长和化疗药物使用均不是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而BMI是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50岁组生理压力指数、心理压力指数均高于>50岁组(均P<0.01)。结论影响卵泡池的因素与自然绝经年龄无关,体质量和精神压力能使绝经年龄提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莹莹,温有锋[4](2019)在《西藏藏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及影响因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藏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及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日喀则地区40~60岁绝经女性27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特征资料。结果表明,日喀则藏族女性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4.921±4.189)岁,与其他地区相比绝经年龄相对较早。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显示,西藏藏族女性绝经年龄与健康状况(r=-0.167,P=0.005)、怀孕年龄(r=-0.130,P=0.031)、吸烟情况(r=-0.191,(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张艳博[5](2019)在《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女性绝经年龄及绝经后血压、血脂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女性绝经年龄的影响目的:通过分析胎儿及幼年时期饥荒暴露对女性绝经年龄的影响,探讨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对绝经年龄的作用。方法:调取2017~2018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医疗档案,选取了3980名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时的饥荒暴露情况,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1956.10.01~1958.09.30出生的为幼年暴露组(n=845),1959.10.01~1961.09.30出生的为胎儿暴露组(n=670),1962.10.01~1964.09.30出生的为非暴露组(n=2465)。比较各组间绝经年龄、初潮年龄的差异,并分析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绝经年龄的影响,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幼年暴露组、胎儿暴露组、非暴露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0.06岁、50.56岁、50.31岁,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组别的绝经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18,P<0.001),进一步两两分析发现,幼年暴露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小于非暴露组(P<0.001)。对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胎儿暴露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增加了0.312岁(P=0.041);高密度脂蛋白也是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每增加1mmol/L,平均绝经年龄会增加0.582岁(P=0.025)。幼年暴露组、胎儿暴露组、非暴露组的平均初潮年龄分别为:14.00岁、13.81岁、13.95岁,胎儿暴露组初潮年龄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不同年份出生的研究对象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幼年时期的饥荒暴露可能会导致绝经年龄提前,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适当升高可能会降低绝经年龄提前的风险。第二部分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绝经后女性血压、血脂的影响目的:通过分析胎儿及幼年时期饥荒暴露和绝经后女性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的关系,探讨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对绝经后女性一般情况及血压、血脂的影响。方法:调取2017~2018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医疗档案,选取了3980名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时的饥荒暴露情况,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1956.10.01~1958.09.30出生的为幼年暴露组(n=845),1959.10.01~1961.09.30出生的为胎儿暴露组(n=670),1962.10.01~1964.09.30出生的为非暴露组(n=2465)。比较各组间的身高、体重、BMI、收缩压(SP)、舒张压(DP)、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情况,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幼年暴露组、胎儿暴露组、非暴露组的平均SP分别127.57mm Hg、124.70mm Hg、123.01mm Hg,平均DP分别为72.64mm Hg、73.02mm Hg、73.37mm Hg,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组别的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26,P<0.001),进一步两两分析发现,幼年和胎儿暴露组的SP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不同组别的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6,P=0.261)。对高血压患病率进行卡方检验,幼年暴露组、胎儿暴露组、非暴露组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21.3%、17.9%、17.7%,幼年暴露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χ2=18.595,P<0.001)。胎儿暴露组的TG、LDL、HDL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不同年份出生的研究对象中,仅SP存在差异(P=0.02),高血压及高血脂的患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与非暴露组相比,胎儿和幼年暴露组身高、体重均小于非暴露组(P<0.05)。结论:生命早期的饥荒暴露可能有增加绝经后收缩压及血脂升高的风险。(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蓝艳[6](2019)在《不同年龄跨度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跨度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临床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61例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其第1次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年龄及接受治疗的次数分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口服骨化醇及钙剂的基础上,接受每年1次的静脉唑来膦酸治疗。0月为未治疗的基线值,12月及24月分别为第1次及第2次唑来膦酸治疗后第12个月的结果。入组年龄<70岁纳入A组(n=67),入组年龄≥70岁纳入B组(n=94);A1组(n=67)及B1组(n=94)分别纳入该年龄组所有研究对象,观察其第1次唑来膦酸治疗效果,收集0月、12月数据;A2组(n=31)及B2组(n=51)分别纳入该年龄组接受2次唑来膦酸治疗的研究对象,观察其第1次及第2次唑来膦酸治疗效果,收集0月、12月及24月数据;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骨密度等资料。比较各组不同时期股骨颈、Ward’s叁角、左髋及L1-4骨密度、生化指标及新发骨折发生率,及不同年龄跨度(<70岁,≥70岁)各时期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差异,评价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研究对象绝经年龄、BMI指数等相似。(1)骨密度:A1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月后,股骨颈、Ward’s叁角及L1-4骨密度增加(P<0.05),B1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月后,股骨颈、左髋及L1-4骨密度增加(P<0.05);A2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月及24月后,股骨颈及L1-4骨密度增加(P<0.05),且与唑来膦酸治疗12月相比,唑来膦酸治疗24月后,股骨颈及L1-4骨密度进一步增加(P<0.05);B2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月及24月后,股骨颈及L1-4骨密度增加(P<0.05),且与唑来膦酸治疗12月相比,唑来膦酸治疗24月后,股骨颈及L1-4骨密度进一步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两两比较,不同时期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指标:各组各时期血钙、血磷、25(OH)D及PTH与前一时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1、B1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月后,ALP及OC水平较0月下降(P<0.05);A2、B2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月及24月后,ALP及OC水平较0月下降(P<0.05),与12月相比,唑来膦酸治疗24月后,ALP及OC进一步下降(P<0.05)。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两两比较,不同时期各生化指标的变化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A、B两组的血清肌酐均有所上升,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新发骨折发生率: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A、B两组12月和24月的新发骨折发生率下降;与无骨折史患者相比,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有骨折史的患者其新发骨折发生率更高;入组时L1-4骨密度越低,其新发骨折发生率越高;与A组(<70岁)相比,B组(≥70岁)患者的新发骨折发生率更高。结论(1)对于不同年龄跨度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年,其治疗效果相当。(2)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2年,能增加股骨颈及L1-4的骨密度,能降低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水平,能降低新发骨折发生率。(3)对于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新发骨折发生率可能与治疗前有无骨折史、L1-4骨密度及年龄相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孙嘉政[7](2019)在《一项关于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育龄期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即形成月经,是女子性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而绝经代表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枯竭,月经停止,生殖功能终止。育龄期即女子从初潮到绝经之间的这一段时期,其时间长短代表女性激素暴露时间的长短。本研究基于中国西部乳腺癌数据库(WCCC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女性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育龄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初潮年龄、不同绝经年龄及不同育龄期长短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育龄期>35年及≤35年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异质性。结果:初潮时间延后的乳腺癌患者,其肿瘤直径更大、组织学分级更高。在绝经前患者中,初潮年龄越晚其组织学分级越高;通过对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管腔型乳腺癌中,育龄期越短的乳腺癌患者,其肿瘤直径越大;在叁阴性乳腺癌中,育龄期越短的人群,其钼靶查见钙化的阳性率越高,1-3枚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越低,P53基因的突变率越高。结论:初潮年龄较晚的女性(过晚的雌孕激素暴露),其患乳腺癌的几率较低;但这部分人群若患乳腺癌,那么其恶性特征更为突出(肿瘤直径更大、肿瘤组织学分级更高),同时也提示其预后可能较差。在管腔型乳腺癌中,我们发现患者育龄期越短,其肿瘤瘤体越大;在叁阴性乳腺癌中,育龄期越短的乳腺癌患者其肿瘤钙化的阳性率越高、1-2枚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越低。(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4-01)

赵利涛,吕海文,薛鹏举[8](2019)在《年龄和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差异,并评估激素和年龄相关因素与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问卷调查,共选出496名健康女性,其中绝经前244例,绝经后女性252例。根据试剂制造商提供的指南评估不同的骨标志物,并且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进行激素测定,特别是雌二醇水平评估。结果与绝经前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血清钙水平和雌二醇水平显着降低,而绝经后妇女血清磷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显着升高(P<0.05)。年龄与绝经后骨标志物(ALP和钙)显着相关(P <0.05),而绝经前组无显着相关性。绝经后妇女钙与雌二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ALP与雌二醇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此外,在体质指数和年龄校正偏相关分析中,绝经后妇女雌二醇和骨标志物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异常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祁爽,李志,毕晓磊,杨璇[9](2019)在《女性绝经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行冠状动脉造影绝经后女性患者209例,分为绝经年龄<46岁组、46岁≤绝经年龄≤52岁组及绝经年龄>52岁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年龄<46岁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显着高于46岁≤绝经年龄≤52岁组患者及绝经年龄>52岁组患者Gensini积分(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龄是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早自然绝经(<46岁)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绝经年龄越小,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08期)

朱晓萍,陈小松,杨兴霞,朱娟英[10](2018)在《不同年龄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辅助治疗方案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绝经前乳腺癌不同年龄段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治疗方案选择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571例绝经前乳腺癌病人,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以及辅助治疗方案。根据年龄,分为≤35岁(44例)、36~40岁(86例)和>40岁(441例)叁组,比较组间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HER2阳性率在叁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BMI>25的比例在≤35岁组显着低于其他两组;≤35岁组的HER2阳性率为20.45%,显着高于36~40岁组(12.79%)和>40岁组(15.87%)。在外科治疗方面,≤35岁组较多选择保乳手术(22.73%)和前哨淋巴结手术(43.18%);而在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0岁组卵巢功能抑制应用少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在绝经前乳腺癌病人中,≤35岁组BMI较低,HER2阳性率较高,较多接受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手术。(本文来源于《外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6期)

绝经年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女性其实是个矛盾体,绝经太早,担心过早衰老;绝经了又要补充激素,整天提心吊胆。因此有人很羡慕那些绝经晚的女性,号称“绝经晚一年,寿命多叁年”,果真如此吗?2017年1月美国《更年期》杂志发表了一个研究,将约1.6万名女性分为活到90岁和不到90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绝经年龄论文参考文献

[1].黄志强,代会莹,郑雨晴,舒田,方伟.女性运动员绝经后项目和年龄与骨量及骨量丢失率关系[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明文.绝经年龄由基因决定女性太晚绝经也不好[N].中国妇女报.2019

[3].洪雯丽,付歆欣,黄瑶琪,钟志胜,郑月慧.原始卵泡池和精神压力对妇女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刘莹莹,温有锋.西藏藏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及影响因素调查[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5].张艳博.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女性绝经年龄及绝经后血压、血脂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6].蓝艳.不同年龄跨度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7].孙嘉政.一项关于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育龄期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8].赵利涛,吕海文,薛鹏举.年龄和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9].祁爽,李志,毕晓磊,杨璇.女性绝经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

[10].朱晓萍,陈小松,杨兴霞,朱娟英.不同年龄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辅助治疗方案选择[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8

标签:;  ;  ;  ;  

绝经年龄论文-黄志强,代会莹,郑雨晴,舒田,方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