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间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间艺术,歧义,民间,国家统计局,词典,延安,差异。
民间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宇[1](2019)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向高端和服务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前7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弱化”与“转化”特征。“弱化”体现在前7个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4%,或被高估。“转化”体现在向高端和服务转向。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较前6个月回落0.1个百(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9-08-28)
吴景明[2](2019)在《从“形式先锋”“民间生存”到“社会现实”——余华小说创作转向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代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被各方"经典化"了的《活着》,再到晚近毁誉参半的《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几经转向,嬗变不已又辩证发展。从"十八岁到第七天",余华从"自我"发现的话语先锋,到"款待"他人的聆听生存,再到"见证"时代的介入现实,这是一个趋于广阔的意识与创作的历程。在此间,作家余华不断地确立自我,也不断地拆解自我的边界,跳出固定的身份和狭小的地盘,日益走向深广的文学/社会现实。(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孟育耀[3](2019)在《“后真相”时代民间网络话语的传播转向与意义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民间话语根植于民间舆论场,或彰显社情民意,或实现集体话语表达,或重塑"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社会价值取向和权力构建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研究后真相时代民间话语的传播转向与意义建构,有助于我们拓展认知,了解民众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切身利益诉求,为有效引导舆论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03期)
万建中[4](2018)在《从文学文本到文学生活:现代民间文学学术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的梳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撇开短暂的思潮、流派及细枝末节,从突显出来的主干可以看出,其间经历了叁次"突围"。"突围"的主旨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还原民间文学研究和民间文学现象的本来面目;一是争取民间文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从跳出政治话语语境到文学性的强调,再到民俗文化学的布局,最后归属为"民间文学生活",这是一个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显示出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演进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学术追求。(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马玲丽[5](2018)在《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写小说,在日常生活只言片语的碎片化场景中,跳出"惯例"和"从来如此"的思考方式,揭示语言变异背后社会和历史的假象、陷阱和谎言,发现了一个与中心世界充满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放弃了对乡土中国启蒙式批判的自信,代之以日常式的犹疑。这并非批判的退守,而是包含着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真正的理解和尊重。《马桥词典》不仅是韩少功写作的自我突破,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向纵深开拓的范例。(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8年10期)
张娜[6](2018)在《论民间艺术“雅化”转向及其文化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艺术是在农耕社会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俗"艺术,随着生存土壤的消失,逐渐变成"遗产"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目前关于民间艺术保护的途径都存在一定缺陷,难以真正保证其传承发展。为激活其生命力,许多民间艺人纷纷转向审美"雅化",对民间艺术进行艺术创新,使之进入现代艺术体制。事实证明,审美"雅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现代重生的重要手段。但是,"雅化"既是一种艺术性提升的追求,更是一种被迫选择。此转向逻辑背后实则蕴含着传统美学话语对民间艺术的偏见,反映出民间艺术的深层美学困境,即因缺乏民艺美学话语权导致在艺术市场的被边缘化,不得不以精英艺术的标准自我规训。因此,为避免"雅化"的畸形化,促进民间艺术自由健康发展,需要通过构建民间艺术审美话语营造良好的民艺美学生态。(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马玲丽[7](2018)在《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写小说,在日常生活只言片语的碎片化场景中,跳出"惯例"和"从来如此"的思考方式,揭穿语言变异背后社会和历史的假象、陷阱和谎言,发现了一个与中心世界充满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放弃了对乡土中国启蒙式批判的自信,代之以日常式的犹疑。这并非批判的退守,包含着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真正理解和尊重。《马桥词典》不仅是韩少功写作的自我突破,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向纵深处开拓的范例。(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季中扬[8](2018)在《“遗产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彻底改变,民间艺术逐渐从一种日常生活艺术变成了"遗产",而遗产的"活态传承"又要求民间艺术必须回到日常生活,因而,当代民间艺术在审美取向方面开始认同"美的艺术",希望能够作为"纯艺术"进入现代"艺术世界"。这种审美转向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是民间艺术必须成为一种追求独创性与批判性的现代艺术,二是现代"艺术世界"并不具备接纳民间艺术的话语和体制。在现代"艺术世界",艺术地位的授予并非根据艺术家与艺术品,而是艺术理论,因此,民间艺术理论研究者必须努力建构话语体系,在现代"艺术世界"中为民间艺术争取合适位置,而不是鼓励、放任民间艺术趋同于"纯艺术"。(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8年02期)
窦良羽,张敏[9](2018)在《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民间审美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左翼木刻家在延安参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建设,并响应"文艺大众化"的号召,将民间的审美趣味引入自己的作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精英艺术与民间艺术有了充分渗透、交融和转化的机会,这一现象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风格的模仿和崇拜理念,发展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新的木刻版画风格。社会形势的改变、艺术家思想的变化等多种原因促成了左翼木刻家风格的形成。最值得关注的是延安时期木刻版画"文艺大众化"的核心思想及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对当下木刻版画的创作仍有可借鉴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法然[10](2017)在《论李廌襄州之行的民间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苏门六君子”中,李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在以科举士大夫为主导的北宋文坛,李廌曾经至少四度应举,却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不同于林逋、魏野等隐士,李廌始终活动在士大夫周围。这样“非官非隐”的生存状态,本是张宏生先生对南宋江湖诗人的描述,~(1)却在北宋后期的李廌身上表现出来,已颇发人深思。此外,李廌本集早已散佚,至清修《四库全书》时方自《永乐大典》辑出八卷。~(2)这仍使李廌可供研究的材料极其匮乏,而有限的材料,也是散乱无序的。但对这些材料略加清理,便可以发现,有两处材料又相对集(本文来源于《新宋学》期刊2017年00期)
民间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代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被各方"经典化"了的《活着》,再到晚近毁誉参半的《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几经转向,嬗变不已又辩证发展。从"十八岁到第七天",余华从"自我"发现的话语先锋,到"款待"他人的聆听生存,再到"见证"时代的介入现实,这是一个趋于广阔的意识与创作的历程。在此间,作家余华不断地确立自我,也不断地拆解自我的边界,跳出固定的身份和狭小的地盘,日益走向深广的文学/社会现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间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向高端和服务转向[N].中国经济时报.2019
[2].吴景明.从“形式先锋”“民间生存”到“社会现实”——余华小说创作转向论[J].当代文坛.2019
[3].孟育耀.“后真相”时代民间网络话语的传播转向与意义建构[J].传媒.2019
[4].万建中.从文学文本到文学生活:现代民间文学学术转向[J].西北民族研究.2018
[5].马玲丽.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J].西部学刊.2018
[6].张娜.论民间艺术“雅化”转向及其文化逻辑[J].北京社会科学.2018
[7].马玲丽.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8].季中扬.“遗产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J].民族艺术.2018
[9].窦良羽,张敏.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民间审美转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李法然.论李廌襄州之行的民间转向[J].新宋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