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大血管损伤骨折脱位临床观察

肢体大血管损伤骨折脱位临床观察

一、四肢骨折、脱位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毛剑杰[1](2021)在《不同平面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平面腘动脉损伤(popliteal artery injury,PAI)截肢风险;对比不同平面PAI所致患肢创伤严重程度以及其围手术期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动态改变;评价腓肠动脉在腘动脉创伤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周围创伤患者129例,其中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94例,单纯单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膝关节脱位患者35例。将94例患者依据是否保肢成功分为截肢组(n=26)与非截肢组(n=68),根据患者下肢动脉CTA原始数据重建结果,运用AW Volumeshare5软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记录:患侧肢体血流中断部位至膝降动脉分叉处距离S,健侧肢体膝降动脉分叉处至胫前动脉分叉处距离L,取两者比值为R=S/L,对比、分析两组PAI患者影响截肢的危险因素。另将保肢成功的68例PAI患者依据损伤平面是否高于腓肠动脉分为高位组(16例)和低位组(52例),剩余35例单纯膝关节周围骨折或脱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3、7、15天CK动态改变,应用spss23.0、Medcalc1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截肢组S值、R值与非截肢组均存在显着差异(ts=5.211,Ps<0.00;t R=6.457,PR<0.0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ORR=0.923,P=0.015)、S(ORS=0.712,P=0.036)、缺血时间(ORt=1.237,P=0.004)、合并筋膜间隔综合征(OR=5.496,P=0.044)均是PAI患者发生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AUCR:0.896(P<0.000,95%CI:0.816-0.949),AUCS:0.775(P<0.000,95%CI:0.677-0.854);诊断界值分别取0.52mm、11.40mm时诊断效率最高,且AUCR>AUCS(Z=1.974,,P=0.0484)。(3)在各时间点上,高位组CK值显着大于低位组,低位组大于对照组(F=217.709,P<0.001);高位组CK值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低位组CK值术前与术后7天(P=0.930)、术后1天与术后3天(P=0.195)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余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均具有差异(P<0.05)。(4)随访患者肢体预后情况:依据HSS膝关节功能评分(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高位组患者在下肢疼痛(Z=2.488,P=0.013)、膝关节功能(t=-3.936,P=0.000)、稳定(Z=-2.231,P=0.026)、活动度(Z=-2.767,P=0.006)、屈曲畸形(Z=-2.181,P=0.029)、下肢肌力(Z=-2.796,P=0.005)、肢体总体优良评分(X2=8.587,P=0.003)方面均低于低位组。结论(1)损伤平面可能是腘动脉损伤患者发生肢体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损伤平面越高截肢风险越大,损伤平面每下降1个单位(mm)截肢风险就降低至原来的71.2%,比值R每增大1%,截肢风险降低至原来的92.3%。(2)损伤平面对评估PAI患者截肢风险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且S(患侧肢体血流中断部位至膝降动脉分叉处距离)与L(健侧肢体膝降动脉分叉处至胫前动脉分叉处距离)的比值R在评估患肢截肢风险的诊断效率方面比单纯依据S(患侧肢体血流中断部位至膝降动脉分叉处距离)作出截肢风险预测更具可靠性。(3)腘动脉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估PAI患者肢体缺血、损伤严重程度;对围手术期病情预测及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均具有积极意义。(4)高位组患者围手术期患肢缺血、损伤程度重于低位组,其CK动态改变呈骤升骤降趋势,预示病情的不稳定性。(5)低位组患者肢体总体预后功能优于高位组。(6)腓肠动脉在腘动脉创伤修复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于震[2](2021)在《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并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分型、损伤机制、治疗方案及其疗效,以期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病例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9-67岁,年龄平均为28.0岁;11例车祸伤患者,6例高空坠落伤患者,2例挤压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根据Tile分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9例,经早期改良MESS评分判断肢体损伤情况,改良MESS评分>7分行髋关节离断术或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余患者皆行手术治疗保留肢体。术后进行康复锻炼,行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根据VAS评分评估疼痛治疗效果;根据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2~4h,平均3.2h;术中出血量为400~1200ml,平均768.4ml。本组19例患者共有6例截肢患者,2例行髋关节离断术,4例行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13例保肢手术。经统计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94.7%(18/19),截肢率31.6%(6/19)。19例患者皆获得长期随访,随访的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1.6个月。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10/13)。本组19例患者骨盆骨折均良好愈合,经3~6个月骨折愈合,平均4.2个月;在随访期间没有一例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本组18例存活患者末次随访时,经视觉模拟评分法,判断优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3.3%(15/18)。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经Majeed功能评分,判断优6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11/13)。保肢治疗中4例患者腰骶神经损伤,本组没有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骨折再次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应及早介入手术,必要时选择髋关节离断术或半骨盆离断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重,在此基础上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胡玉庆,宋利华,马天骁,白庆兵,王洪庆,焦延杰,王冬月,侯瑞兴[3](2020)在《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1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病例,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吻合断裂的四肢主干血管重建肢体血运,同时尽可能修复创面内断裂肌肉(腱)及神经。肢体血管再通时间5~12 h,平均9 h。采用端端吻合8例,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0例。术后18例中16例肢体远端常规行切开减压。二期利用直接缝合闭合创面4例,游离植皮修复8例,2例采用局部转移皮瓣,2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皮瓣及植皮修复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8例肢体保肢成功17例,1例下肢损伤于术后第2天发生肌肉广泛坏死而截肢。成活肢体17例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获得骨愈合,1例股骨干骨折伴股动脉损伤者于术后12个月因骨不连再次行植骨内固定而愈合。成活肢体中13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3例下肢损伤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1例上肢术后患者出现轻度爪形手畸形。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13例(7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可有效保存肢体,避免截肢。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减少肢体缺血时间是肢体成活及恢复较好功能的重要因素。

王磊[4](2016)在《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给予相对应手术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76例,其中采用髓内钉手术32例、内固定治疗11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3例、外固定架固治疗10例;血管损伤治疗中,实施大隐静脉移植术12例,血管端端口吻合术14例,血管进行修补24例,血管探查松解术26例;对症治疗后,76例患者中,痊愈38例,占50.00%,显效21例,占27.63%,有效15例,占19.74%;总有效率为97.37%(74/76);无效2例,占2.63%;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1例患者术中出血,1例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63%。结论:针对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治疗,应结合血管损伤类型选择适宜手术进行治疗,以此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何磊,敖永星,马海堂[5](2015)在《早期血管神经修复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韧带愈合及膝关节功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股骨骨折容易导致患者的血管、神经受到损伤,若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患者的肢体残废,对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于早期采用血管神经修复可能对患者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目的:对比分析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早期血管神经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按血管神经修复时的受伤时间分为对照组(受伤时间>8 h至48 h)和观察组(受伤时间≤8 h),各4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截肢率和未截肢患者股骨及膝关节韧带愈合的时间,并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对两组患者中未截肢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与结论:对照组的截肢率为22%,而观察组为5%,观察组的截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截肢患者股骨以及韧带愈合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截肢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进行血管神经修复。

曹录民,华俊,杨侃,杨照耀,孙永明[6](2011)在《四肢骨折脱位伴周围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四肢骨折脱位合并周围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方法应用显微技术,及时修复血管,重建血运,保存肢体。结果本组37例患者无死亡,疗效较佳。患肢功能评定采用Johner-Wruhs评分法:优8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6.49%。结论四肢骨折脱位合并血管损伤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雷芳[7](2010)在《肌酸激酶在腘动脉损伤修复中的意义及与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腘动脉损伤导致小腿肌群的供血停止或严重减少,肌肉因缺血可出现肌纤维变性、坏死,远期因肌肉组织缺血挛缩而影响患肢功能,因此对于肌肉损伤程度的测定在腘动脉损伤诊治及预后判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肌酸激酶常作为一项检测骨骼肌损伤程度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腘动脉损伤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含量,旨在提供一项在腘动脉损伤及修复过程中检测骨骼肌损伤程度及判断肢体功能预后的指标。现在临床工作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腘动脉损伤病例日渐增多,常合并骨折、脱位及神经损伤。辅助诊断技术、显微修复技术的发展及术后并发症的及时处理降低了截肢率。但文献检索发现关于术前伤情评估及术后疗效评价标准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同时将血清肌酸激酶含量、缺血时间、患者年龄、是否合并骨折、脱位及神经损伤作为评估伤情及预测疗效的指标,并提出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标准,为临床治疗腘动脉损伤供一种综合评价理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1例腘动脉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1诊断与治疗:本组病例均经手术证实血管损伤存在。术前及术后动态观察血清CK含量,术中探查腘动、静脉、神经损伤及骨折脱位情况,并给予显微修复及牢固固定。术后给予抗炎、活血处理,并根据血清CK含量、血生化及肝肾功能指标,结合注意观察肌肉坏死情况,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对出现肾功能损害患者积极采用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进行血液透析治疗。2血清CK的动态观察:分别于术前、术后2H、24H、48H、72H、1W、2W抽取外周血3ml,测量血清CK值。并于术中及术后清创过程中观察肌肉损伤情况。3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标准制定: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的主诉及体格检查,参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及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设计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标准。4术后随访及评分: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8~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小腿肌群缺血挛缩程度、肌力、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片情况。并根据周之德四肢血管损伤功能评定标准及自定的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肢体功能。5统计学处理:适用SPSS13.0软件对术前不同损伤程度组的血清CK含量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对治疗结果可能有影响的因素:血清肌酸激酶值、缺血时间(指受伤至血管修复再通的时间)、患者年龄、是否合并骨折、脱位及神经损伤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周之德四肢血管损伤功能评定方法与自定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标准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对对不同血清肌酸激酶值、不同缺血时间分组的术后功能情况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a值取0.05。结果: 1血清肌酸激酶的动态检测:术中证实广泛肌肉损伤患者14例,其术前CK平均值为4758IU/L,局限性肌肉损伤患者17例,其术前CK平均值为935IU/L,两组患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所有患者术后血清CK值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术后2H较术前测量值明显增高,广泛肌肉损伤患者(T1组)其CK平均值为15419IU/L,局限性肌肉损伤患者(T2组)其CK平均值为3070IU/L。术后约24H达高峰,T1组CK平均值为25029IU/L,T2组CK平均值为7564IU/L。术后约1W明显下降,术后2周基本达到正常水平。5例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CK值大于20000 IU/L,并持续48小时以上,二次清创术证实小腿广泛肌肉损伤,其范围大于两个肌肉间隙。2术后患肢功能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8~24个月),保肢全部成功,但部分伤肢存在功能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至末次随访,31例患者腘动脉修复术后全部实现再通,修复成功率100%;X线片检测结果:骨折及脱位复位对位、对线良好,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未见骨不连及骨髓炎表现;肌电图检测结果:7例患者中5例患者术后6个月未见明显恢复。3影响腘动脉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患肢功能与血清肌酸激酶值、缺血时间(指受伤至血管修复再通的时间)、是否合并神经损伤有关,而与是否合并骨折、年龄无关。其中相关因素中,其术后24小时肌酸激酶值与预后负相关程度最高。4影响腘动脉损伤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腘动脉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评定与肌酸激酶值(术后24小时CK值≤20000IU/L与>20000IU/L)、缺血时间(≤12H与>12H)有关:CK值>20000IU/L组术后肢体的功能评分高于CK值≤20000IU/L组;缺血时间>12H组高于缺血时间≤12H组。5自定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效果:自定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与周之德四肢血管损伤功能评定方法的肌肉收缩与关节活动度评定一致度非常好(rs =0.781,P<0.001)。结论:1肌酸激酶可作为腘动脉损伤修复过程的检测骨骼肌损伤程度一项指标。2血清肌酸激酶值、缺血时间、是否合并神经损伤可作为评估损伤程度及预测疗效的指标。3腘动脉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评定可靠。

刘志华[8](2008)在《多普勒听诊在四肢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多普勒听诊在四肢动脉损伤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四肢创伤患者100例,采用多普勒听诊检查肢体动脉,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多普勒听诊对四肢动脉损伤诊断的灵敏度为96.88%,特异度为99.02%。结论多普勒听诊对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断具有快速、便捷、要求条件低、灵敏性和特异性均可接受、便于开展等优点,应在肢体创伤急诊中常规使用。

黄东,黄永军,吴伟炽,张惠茹,林浩,江亦恒,伍庆松,黄国英[9](2007)在《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急诊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带锁髓内针、钢板螺钉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根据血管损伤情况选择血管直接修补术、血管端端吻合术和血管移植术等方法治疗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45例。结果本组45例,肢体全部成活,伤口愈合好。随访6个月~3年。有6例骨不连,其余骨折愈合好;有7例因神经损伤恢复不理想,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障碍。结论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要早期诊断、及时和正确处理,才可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孙红振,王爱民,赵玉峰,郭庆山,尹良军,杜全印,蒋祖言,王子明,吴思宇,唐颖[10](2005)在《超时限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超过12h的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治疗对策和疗效。 方法 自1989年至2003年共收治再通血时间超过12h的患者19例。血流中断时间最短12. 6h,最长超过37d,平均42h。采用血管直接端对端吻合2例;损伤血管段切除,自体静脉移植9例;人造血管移植1例;血管热敷,外膜注射罂粟碱解除痉挛1例。明确坏死者则直接截肢。 结果 本组无一例死亡。直接截肢6例; 4例血管修复术后并发肾功能衰竭,于修复后1 3d截肢; 1例术后发生肢体顽固性感染, 4周后截肢。保存肢体的8例患者中,伤口Ⅰ期愈合4例,其余4例伤口皮肤、肌肉部分坏死,经过换药植皮,伤口愈合,但遗留不同程度缺血性肌挛缩。 结论 超时限的血管损伤,部分可经血管修复手术而避免截肢,但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二、四肢骨折、脱位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肢骨折、脱位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平面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腘动脉损伤平面与截肢风险的关系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平面腘动脉损伤血清肌酸激酶动态变化的临床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典型案例
    3 讨论
    4.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腘动脉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1.1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解剖及损伤机制
    1.2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与分型
    1.3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肢体判断与急救措施
    1.4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第二阶段治疗
    1.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5)早期血管神经修复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韧带愈合及膝关节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andmethods
2结果Results
3讨论Discussion

(6)四肢骨折脱位伴周围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肢体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
    3.2 术前评估
    3.3 骨与关节损伤的处理
    3.4 损伤血管的修复要点
    3.5 创面关闭

(7)肌酸激酶在腘动脉损伤修复中的意义及与疗效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肌酸激酶在腘动脉损伤修复中的意义及与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特点
    3.2 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治疗要点
    3.3 术后治疗预防并发症

四、四肢骨折、脱位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平面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特点[D]. 毛剑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D]. 于震. 山东大学, 2021(12)
  • [3]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 胡玉庆,宋利华,马天骁,白庆兵,王洪庆,焦延杰,王冬月,侯瑞兴.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3)
  • [4]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 王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1)
  • [5]早期血管神经修复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韧带愈合及膝关节功能评价[J]. 何磊,敖永星,马海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33)
  • [6]四肢骨折脱位伴周围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J]. 曹录民,华俊,杨侃,杨照耀,孙永明. 海南医学, 2011(22)
  • [7]肌酸激酶在腘动脉损伤修复中的意义及与疗效相关因素分析[D]. 雷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8]多普勒听诊在四肢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 刘志华. 海南医学, 2008(10)
  • [9]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J]. 黄东,黄永军,吴伟炽,张惠茹,林浩,江亦恒,伍庆松,黄国英.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04)
  • [10]超时限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J]. 孙红振,王爱民,赵玉峰,郭庆山,尹良军,杜全印,蒋祖言,王子明,吴思宇,唐颖. 中华创伤杂志, 2005(04)

标签:;  ;  ;  ;  ;  

肢体大血管损伤骨折脱位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