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秋[1]2003年在《心血管动力学参数分析方法及软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是当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对心血管疾病的检测诊断正确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测量者的生命和预后,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准确完善可作为标准的测量技术(无创),每种方法都各有其理论侧重和不够完备的地方。因此,本论文通过对心血管系统理论知识和各种测量方法的学习理解和综合借鉴,提出了符合实际硬件制作水平、便捷易行的心血管动力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并研制了临床测量系统,对我国心血管病方面流行病学的调查、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疾病具都有很大意义。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 参与设计了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测量系统的硬件部分,利用袖带法采集分析计算所需的袖带压力信号和压力脉搏波信号。② 研究归纳血压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综合示波法测血压中差值法、比值法和经验系数法的血压检测计算方法。③ 深入研究和详细阐述了血管硬化指数这一参数测量方法,并在临床测试中进行验证、归纳和改进。④ 结合国内外的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测量推导方法,提出了符合实际硬件制作水平、便捷易行的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测量方法。⑤ 用VC语言编写了测量的软件系统,实现计算机与单片机数据的实时通讯、数据在软件界面上的实时绘制、各心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分析检测、信号数据和作为测量结果的参数值的保存以及打印。⑥ 在医院进行了临床测试和分析,对测试系统进行了验证和改进。
肖汉光[2]2012年在《心血管系统的电网络建模及动脉硬化与狭窄诊断研究》文中指出心血管系统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的重要系统,也是疾病高发区。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危险因素之一,全球约叁分之一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和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硬化和狭窄的早期诊断,本文主要围绕心血管系统的电网络建模与仿真、动脉硬化和狭窄诊断模型的建立、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检测仪器研发和临床实验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比较动脉系统与电网络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炼和总结了集总参数电网络模型的特点,建立了上肢动脉的电网络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Matlab中Simulink/Simpowersystem模块进行模型求解和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符合较好。但该模型不能有效模拟脉搏波的传播和反射等现象。在55段人体动脉树分布式电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基于数据链表和递归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实现模型的自动求解计算。利用模型和算法对正常人的脉搏波传播进行了仿真,得到动脉树中各点血压和血流波形,并将结果以3D形式呈现,能直观分析脉搏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分析了身高、心率、每搏输出量、动脉内径和壁厚等不同生理参数对血压和血流波形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动脉顺应性、外周阻力、动脉长度、动脉内径和壁厚对动脉树输入阻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血压波形、血流波形和输入阻抗的影响有较大不同,呈现各自独有特征,是人体动脉树生理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参考。利用分布式电网络模型对动脉硬化和动脉狭窄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模拟PWV随动脉硬化程度的改变而改变;能有效模拟脉搏波反射对收缩压增强指数的影响;能有效模拟动脉硬化参数改变对全身动脉系统中的血压和血流波形的影响;能准确模拟动脉狭窄的位置、大小和程度对ABI、血压和血流波形的影响;传递函数能有效反映动脉狭窄的位置、大小和程度等信息。以输入阻抗为动脉狭窄的特征参数,结合支持向量机建立了动脉狭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不同狭窄度的总准确率均在82%以上,且准确率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动脉狭窄程度超过60%时,准确率大于90%;离心距离越近准确率越高,主动脉弓狭窄的准确率为95%左右,但对于离心距离较远(股动脉以下)的中度动脉狭窄(50%)的预测有一定的局限,准确率约为50%。但当动脉狭窄为90%及以上时,SVM对离心距离较远动脉狭窄的预测准确率上升为91.6%。以传递函数为动脉狭窄的特征参数,结合支持向量机建立了动脉狭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动脉狭窄阈值取90%时,SVM十次交叉验证的平均准确率为97.8%;对于中度和重度(50%和90%)动脉狭窄,利用传递函数预测传递函数两点之间的动脉狭窄较为理想,准确率分别在87%和99%以上,而对传递函数两点之外的分支动脉段狭窄有一定的局限性,预测颈动脉狭窄的总准确率Q分别为62.1%和91.4%,灵敏度QP分别在25.8%和18%左右。提出了利用传递函数和支持向量机对动脉狭窄分段定位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动脉狭窄50%、60%、70%、80%和90%时预测总准确率Q分别为82.0%、80.0%、81.4%、83.7%和91.5%,说明对动脉狭窄度为90%及以上的情况能较好地定位,但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5.7%和44.4%,说明在传递函数两点之外狭窄的分段定位有一定局限性。利用LabVIEW开发平台,开发和研制出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和动脉狭窄检测仪YF/XGYD-2000B,该仪器能检测PWV、ABI、ASI、C1和C2等多项参数和指标。通过YF/XGYD-2000B与无创血压模拟仪的对比测试,证实该仪器测量血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通过与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的临床对比研究,证实了该仪器动脉硬化和狭窄检测的有效性;通过仪器自身多参数的比较,证实了参数间的良好相关性,并分析了与动脉硬化和狭窄相关的其他常规参数的关系;通过脑梗塞病人的PWV与年龄、SBP和ABI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体现了其应用价值。
全晓莉[3]2006年在《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饮食、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30年前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全世界死亡人数中,约有叁分之一死于此类疾病,很多病人由于没能及时发现病变延误了治疗而死于非命。因此,对人体的血压和心搏量等重要心功能参数进行准确地检测,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国内卫生保健的重点所在。在当前的血压和心血管状态检测技术中,普遍存在有创、精确度低和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同时高昂的费用限制了患者或潜在患者的预防性检测和及时就诊。因此研发和实现一个血压和心血管状态的安全、准确、方便且经济的检测算法成为防治心血管病的当务之急。论文根据示波法原理和弹性腔理论建立了动脉血管模型,结合脉搏波理论和电阻抗理论总结提炼出收缩压、平均压、舒张压、心率、每搏心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外周阻力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病例分析和临床测试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示波法原理、弹性腔模型、脉搏波理论和电阻抗理论。(2)研究血管硬度测量仪的总体设计方案。(3)在血压检测方面,总结和回顾了目前常用的无创血压检测方法,特别阐述了以脉搏波技术为基础的示波法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并从原理和应用上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临床可实现性,提出了一个基于波形特征法和幅度系数法的非侵入式检测算法。本文同时实现了传统的血压检测算法,并将其结果与本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4)在心搏量检测方面,总结和回顾了常用的无创心搏量检测方法,本文还在Kubicek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本文同时采用了Meeb-Rubner法和改进的Kubicek法测量心搏量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5)针对心血管动力学参数的检测,提出并实施了一套基于弹性腔理论的无创检测方案求得脉压、心率、外周阻力、左心室收缩时间等心血管状态参数,并用经验数值进行了验证。(6)用LabVIEW语言编写了软件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与单片机数据的实时通讯、数据信号的预处理、各心血管参数的分析计算、测试结果的保存打印等功能。(7)进行临床测试,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和改进。
洋洋[4]2016年在《基于PPG与ECG信号的无创心血管参数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态势。许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未能及时发现自身心血管的病变而耽误了治疗。目前的心血管检测技术中,通常存在着有创伤、功能单一、检测设备复杂以及精度低等问题,所以研究一种无创的心血管参数检测系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PG(Photoplethysmograph,光电容积脉搏描记)信号与ECG(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信号的无创心血管参数检测方法。首先,针对心电脉搏信号采集后的有效信号识别与特征提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序列描述的信号识别方法,首先将波形时间序列进行分割,每个分割段采用斜率符号化进行表示,通过段与段之间的相似性判断出信号的有用段和干扰段。再根据得到的有用段信号,提出一种基于滑窗的特征提取方法,寻找信号中的峰值、谷值,同时调整滑窗宽度,还能够进行脉搏重搏波波峰的检测。其次,根据心电信号的时频特性,提出了一种无需R波检测的HRV计算方法。同时,利用心电脉搏信号结合经典的波速法来测量收缩压,将脉搏波的特征K值与经典的弹性腔模型结合测量舒张压。此外,根据测得的心率、血压等参数进一步总结归纳了其他相关心血管参数的计算方法。最后,重点介绍了心血管检测系统的整体实现方案,包括前段信号采集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系统的软件设计。在硬件方面,介绍了ECG模块、PPG模块以及数据采集模块;软件方面,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了一套数据分析系统,包括数据通信模块、波形显示以及心血管参数计算。最后,通过与真实的心血管参数仪器进行实验比对,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张维维[5]2006年在《动脉硬化参数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而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理病理基础,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研制一种既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检测又方便于医生操作和使用的仪器。既可以使病人对自身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有大概认识,又提供医生有关病人的心血管早期认识,方便病人进行及早治疗。相信该系统在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方面会有很大意义,并会对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有较大的提示作用。本文以示波法为理论基础,对适合我国人群的动脉硬化检测的算法做出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创新。本文工作与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采集脉搏波、指尖波信号并对其进行预处理,首先选用LabVIEW的巴特沃斯滤波器,对得到的指尖波、脉搏波进行滤波,滤除工频干扰;然后对得到的脉搏波、指尖波进行去假高峰、假低峰的处理,得到比较理想的易于分析的且最能反应测试者身体状况的波形。(2)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了评定动脉弹性功能的各种指标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得出了动脉硬化在不同阶段的敏感参数,做出对比分析。如脉压(PP)是动脉硬化的晚期标志;ASI、PWV、C2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标,但PWV和ASI主要是反映了大动脉的硬化情况; C2主要是反映了小动脉的硬化情况。本论文在当前的国内外对这几种指标的算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了这几种参数一种新的、准确度和重复性较好的算法。(3)把评定动脉硬化的几种参数指标结合起来,对它们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关性和不同之处,以此来判定患者所处的动脉硬化的哪个阶段。给医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标准。(4)完成了血管硬度测量仪的上位机软件的编写,实现了与下位机通信,并对从下位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扩展了示波法的运用范围,与弹性腔模型和心血管流体力学相结合,分析出计算心血管动脉硬化各参数的算法,如脉压(PP)、臂动脉顺应性(C2 )、动脉硬化指数(ASI)、脉搏波传播速度(PWV)。同时本文也详细分析了这些参数所反映的动脉血管的不同病理状态,对动脉硬化所处的阶段做出判断,可以为检测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提供有益的帮助。
徐燕[6]2007年在《脉搏波信号处理方法和临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粤丰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同时,人类因各类疾病死亡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心脑血管类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的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各种疾病中高居首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被称为“无形杀手”!近年来我国成年人发病率不断上升,达到了11.88%左右!我国目前高血压病患者已逾一亿。在高血压诊治方面,存在着“叁高”——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叁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高血压性心脏病、中风、心肌梗塞等更是极大地危害着人类。而我国高血压病人血压满意控制率不足5%!因此,专家指出高血压病的防治是防疗并重,防大于治!研究表明:在当前的心血管状态检测技术中,普遍存在有创和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同时高昂的费用限制了患者或潜在发病者的预防性检测和及时就诊。因此研发和实现一个血压和心血管状态的安全、准确、方便且经济的检测方法,成为防治心血管病的当务之急。本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①查阅相关理论基础资料,研究示波法原理、弹性腔模型、脉搏波理论。②研究血管硬度测量仪的硬件总体设计方案。③在脉搏波速度检测方面,介绍了脉搏波速度的理论研究公式,总结了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两点无创测量脉搏波速度的方法,结合示波法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脉搏波速度的方法——双袖带法,该方法能够简捷、快速,并且准确可靠地测量脉搏波速度。④在动脉顺应性检测方面,研究了其理论基础,在平面压力波法和压力振荡波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压力曲线拟和法。临床结果证明了此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⑤用LABView语言编写了软件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与单片机数据的实时通讯、数据信号的预处理、各心血管参数的分析计算、测试结果的保存打印等功能。⑥进行临床测试,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5)对测量结果进行分组对比分析,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改进之。
黄伟[7]2003年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流动虚拟现实》文中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的了解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行为,必须深入研究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问题。在动脉疾病的外科手术中,同样需要考虑血流动力学因素,以避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性的血流动力学因素。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病灶性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形成方便、快捷的集成化系统来提高血流动力学的分析效率,以利于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如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规划等。本课题基于通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开发了一套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性部位血流动力学分析的集成化软件系统VRCF(Virtual Reality of Cardiovascular Flow)。该软件系统通过友好的图形化用户界面(GUI)将CAD建模、医学图像的叁维重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流动可视化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性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软件环境。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数据管理系统、便捷的操作界面以及可选择的环境变量设置,其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规划,优化手术方案。VRCF的大多数功能模块是基于ANSYS的二次开发实现的,因此本课题深入讨论了利用ANSYS二次开发来实现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分析的过程。通过ANSYS的APDL流程化分析功能的开发,实现了血流动力学分析的流程化、自动化。通过ANSYS的UIDL功能的开发,将VRCF系统嵌入ANSYS的操作界面中,使其成为ANSY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使得整个系统在一个良好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的环境下运行。作为VRCF系统应用的实例,应用VRCF系统对腹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WP=4>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沿着肾下腹主动脉的后壁,血流速度比较低,并且在心脏收缩末期以及整个舒张期,在该区域出现了回流区;该回流区的壁面剪应力数值较低,并且壁面剪应力是交变的。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该区域处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本课题最后就VRCF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为完善VRCF系统作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完成了叁维重建中的图像边缘检测,并且在VRCF中为叁维重建预留了接口,以期进一步完善该软件系统。
周润东[8]2016年在《无创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认为血流动力学是分析血液在心脑血管系统中流动规律的科学,根据各动脉血管所处的力学环境,确定血流量与血压、流速的对应关系,解释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评估血流系统功能。研究血流动力学不仅有利于理解血液循环系统流动、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之间的基本规律,还可以为保障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提供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是临床上分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心血管疾病呈现高度的病灶性,病灶部位具有危险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流动力学是血管重塑的关键因素;从治疗角度来看,血管手术或介入治疗改变了局部血流特性,手术的成功与长期有效性依赖术后形成的血流动力学系统。通过分析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针对性的规划手术方案,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优化,并为术后的持续有效性提供保障。血流动力学涉及的参数众多,对应的测量手段也各不相同。在临床上,传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的方法大多存在着有创、不连续等问题,实时监测的设备也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本文针对目前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指示剂光密度测量法,该方法将传统的指示剂稀释法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相结合,可同时实现多个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无创测量。传统的指示剂稀释法是通过体外注射一种名为吲哚氰绿的色素指示剂,通过定时采血测量其血液含量并依照循环规律绘制其在血流系统中的排泄曲线,从而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本文以此为基础,利用660纳米、735纳米、805纳米、940纳米四波长的光源对指端皮肤进行照射并采集透射光信号,由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指示剂对这四种光存在不同的吸收作用,同时脉搏搏动也会导致透射光信号按脉搏周期变化,因此透射光是携带指示剂浓度信息的脉搏波信号,根据上位机软件对该信号的分析计算,即可计算出脉率、血氧饱和度的值以及吲哚氰绿的浓度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指示剂在血液系统中的循环与排泄模型,最终可获得心排出量与有效循环血容量两项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系统由四波长脉搏光密度采样平台和动态参数检测软件两部分组成,脉搏光密度采样平台分时驱动指夹式光电传感器发射并接收指端透射光信号,经光电信号转换后上传至计算机;上位机参数检测软件作为系统的控制中心,由.NET平台下的C#语言设计程序,调用由MATLAB设计并生成的数据处理函数接口,同时连接My SQL数据库对病人信息进行后台管理,实现了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无创动态检测与参数管理。通过系统功能测试和临床对比测试对系统的功能和效果进行验证。系统功能测试的结果表明,检测系统可以稳定的实现上下位机通信、脉搏波特征分量提取、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病人信息管理及操作界面控制与显示等功能;临床对比测试通过将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认可的检测仪器或方法对比,验证了系统对于血氧饱和度、脉率、心排出量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四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量准确性。
王灿[9]2015年在《无创连续心输出量分析算法研究与软件设计》文中提出心输出量是血流动力学中关键参数之一,对其进行连续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心输出量方法主要以有创为主,微创方法正经受临床验证,但对于普通病人与健康人的心输出量,无创方法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现有无创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费用昂贵、抗干扰气稳定性较差等问题,不具有推广价值,因此,研究一种无创、连续、便携、低成本的心输出量监测仪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工作内容主要有:1、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信号的无创连续心输出量算法,通过PPG计算出衰减常数RC,根据动脉顺应性与脉搏波传导时间关系,获得外周阻力R来计算心输出量,并将其命名为KC算法。2、根据无创心输出量算法设计了无创心输出量监测软件,用以实时监测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可用于验证与修正算法。3、进行算法验证,五例临床病人的10段数据进行算法的可行性验证,2段数据进行无创算法验证,在手术中心输出量变化幅度巨大的阶段,无创实验方案的实验结果曲线与Flotrac/Vigileo监测仪实验曲线变化趋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论文所提出的KC算法不依赖统计学原理,可准确反映心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在反映心输出量变化趋势方面不需要人群统计参数,使所开发的测量仪器系统具有良好的个体适应性。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测量心输出量的无创监测方法相比于有创法测量其临床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可应用于健康人群和轻度患者的监测,具有应用推广优势。
任克严[10]2011年在《基于脉博波的无创血压测量仪的研究》文中提出血压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机能的重要生理参数。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率、周围血管的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全身的血容量及血液的物理状态等因素都反映在血压的指标中,所以血压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用无创、经济的方法获得准确、可靠的血压参数仍是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在探索的问题。示波法是无创血压测量中先进的检测方法,它定性地揭示了脉动压力信号随袖带压力变化的规律,并给出了平均压与脉搏波信号的定量关系,为血压参数进一步确定提供了一条更为科学的方法。随着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示波法的无创血压仪相继问世。本文对无创血压测量仪的原理进行了论述,说明了目前无创血压测量仪的现状、发展趋势及临床应用情况。主要内容涉及到无创血压测量仪的软硬件的方案设计,血压信号的分析,MATLAB的工具箱的运用,以及VC++与MATLAB的混合编程。其中,无创血压测量仪的硬件系统设计是本文的重点,血压测量模块的设计。在研究人体血压形成机理及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示波法测量血压的原理确定该模块的整体设计方案,然后以C8051F330单片机为核心,对该测量模块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完成整体系统的软硬件调试,包括血压测量模块的软硬件调试及标定、串口通信的软硬件调试、脉搏波信号分析处理程序的调试。经过最终的整体调试,本系统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在硬件带通滤波的基础上,血压信号分析再以小波理论中的多分辨率滤波特性为依据,实现了从血压数据文件中提取出更精确的脉搏波,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和心率等反映血压的主要生理指标。
参考文献:
[1]. 心血管动力学参数分析方法及软件系统研究[D]. 朱燕秋. 重庆大学. 2003
[2]. 心血管系统的电网络建模及动脉硬化与狭窄诊断研究[D]. 肖汉光. 重庆大学. 2012
[3]. 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检测方法的研究[D]. 全晓莉. 重庆大学. 2006
[4]. 基于PPG与ECG信号的无创心血管参数检测系统研究[D]. 洋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5]. 动脉硬化参数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D]. 张维维. 重庆大学. 2006
[6]. 脉搏波信号处理方法和临床实验研究[D]. 徐燕. 重庆大学. 2007
[7].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流动虚拟现实[D]. 黄伟.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8]. 无创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 周润东. 吉林大学. 2016
[9]. 无创连续心输出量分析算法研究与软件设计[D]. 王灿. 浙江大学. 2015
[10]. 基于脉博波的无创血压测量仪的研究[D]. 任克严. 长春工业大学. 2011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血流动力学论文; 脉搏论文; 动脉血压论文; 心输出量论文; 动脉硬化检测仪论文; 心血管系统论文; 动脉硬化症论文; 血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