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约束理论的设施规划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1](2021)在《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倍受关注。智能电网双向高速的数据通信系统,使充电站的运营与电网、充电网络和不同发电厂具备了动态协同运行的条件,充电站又联动电动汽车,让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与充电站成为联动体,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拓展为多系统协调优化的综合决策问题。本文梳理了充电站运营面临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了包括优化运营的充电站选址、用户充电决策行为、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提升风力发电消纳等多个决策模型,并设计了相关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为提升充电站综合运营目标与效率提供决策工具,为政府制定充电服务产业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深入分析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充电站作为电能综合调度枢纽,充电站调度供需两侧电网、电动汽车用户电能资源,围绕充电站供需两侧协同调度与优化决策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从优化运营角度布局充电站选址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其次分别从预测负荷、管控负荷、调用负荷三个层面挖掘充电站供需两侧可调度的资源,逐层优化充电站运营的综合效率,综合运用鲁棒优化、优化理论、预测理论等理论,进行了优化运营模型群的构建和算例求解。然后,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支撑技术和政策激励三方面进行充电站运营机制设计。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细化研究了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以期为充电站运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充电服务供需实时匹配、提升设备利用率、协同电网消纳规模化风力发电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大量文献的查阅对我国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归纳了我国近年来针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各类优惠补贴政策;从经济、技术角度分析充电站建设运营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探讨充电站优化运营待解决的决策问题。(2)构建基于鲁棒优化方法的充电站选址模型。从充电站优化运营角度根据城市路网产生的不确定的充电需求进行区间限定,分析电动汽车接受充电服务的排队现象,增加充电站负荷能力作为模型的递进约束条件。设计算例验证了选址方案的合理性,优化建站数量与站内设备配置。该模型为充电站优化运营提供合理选址的决策。(3)构建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从精准解析充电需求、管控充电过程、协助电网调度提高风电消纳三个方面构建优化决策模型,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控制模型、充电站协同电网消纳风电模型,将充电站优化运行策略与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充电过程、风电消纳进行多系统协同优化。充电站的多系统综合优化充分利用了充电站调度各类资源的能力,完善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充电站与智能电网调度协同实现电能高效配置。(4)充电站优化运营机制研究。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供需调度、激励政策和市场博弈四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通过建立高效供需调度,将精确预估需求侧充电负荷和快速供给侧分层调度实现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分析支撑充电服务供需匹配的关键技术;利用需求侧优化电价、参与辅助服务、扩大负荷响应、推动电力市场建设等激励政策;分析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中各个主体的市场地位、经济策略、权益。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建设提供依据和帮助。(5)进行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将上述优化运营模型群引入到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模型库设计,以充电站运营的系统需求、业务流程和优化决策为基础,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作为连接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充电站综合电能管控与调度的运营决策平台,集成了运行数据查询和在线监测功能、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运行调度及协同电网管控功能、综合优化决策功能为一体,实现了为充电网络优化运营决策实施提供平台支持。运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对充电站运营中的多类数据进行融合与挖掘,为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站以及参与充电站运营的各个主体提供优化决策支持。本文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充电站运营的实效性,完善充电站多系统综合优化的管控和调度措施,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本文是对现有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的理论补充,为我国充电站协同智能电网、用户、充电服务平台运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宁[2](2021)在《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规划与运行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共享经济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共享电动汽车亦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电动汽车在改善环境保护和缓解能源短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其走向共享模式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障碍,典型如充电站等配套设施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充足性问题、充电设施运行管理中的效率与效益问题等。对此,本文从提高共享电动汽车运营商的规划与运行效益层面出发,开展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规划及其优化运行两方面研究。论文的核心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对出行数据的概率特征分析,建立共享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模型。首先,根据规划区域土地性质对用户出行目的地和共享电动汽车放置点进行分类;其次,根据共享电动汽车用户出行链构建用户O-D路线概率集;然后,采用正态概率分布函数对出行结束的共享电动汽车荷电状态进行拟合;最后,根据共享电动汽车放置点的电动汽车数量以及电池荷电状态,仿真得到不同共享电动汽车放置点的充电需求分布,为后续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规划提供数据模型基础。2)在充分考虑用户充电满意度基础上,提出一种充电站与离散充电桩相结合的两阶段充电设施规划模型。在第一阶段以充电站的建设运营成本和共享电动汽车用户的排队等待时间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充电站规划模型;在第二阶段引入用户中途充电满意度建立离散充电桩规划模型,并采用均值漂移算法求解,再将该解反馈至第一阶段对充电站容量进行再优化,得到整体规划结果。该模型实现了共享电动汽车运营商成本和用户充电满意度之间的平衡,并可给出有无离散充电桩情况下的成本变化对比,为充电设施规划提供了依据。3)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运行模型与交易机制。首先,建立了共享电动汽车运营商参与市场实时交易的运营策略模型,给出了运营商的实时最优交易策略。然后,设计了各产消者参与实时交易的智能合约,并将该智能合约发布在remix平台上。继而,通过在remix平台上运行智能合约,以验证交易机制的可行性。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基于智能合约的实时交易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共享电动汽车运营商的利润,实现各个产消者之间去中心化的透明公开交易。
秦恩桃[3](2021)在《基于改进SLP的T公司车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用户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T公司在厂区设计初期,经验累积、管理水平以及人员因素的欠缺,对设施布置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方法的应用方面的不足,存在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物料搬运效率低的问题。对于T公司来说,为适应现有生产模式,找到并解决生产车间布局瓶颈的问题,能降低物料搬运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了解决T公司生产车间不合理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鉴于传统SLP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SLP方法。利用SLP方法分析T公司生产车间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布局关键问题的优化方向。其次,对T公司生产车间之间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进行系统分析,计算并得出综合关系相关图,再结合车间面积需求绘制面积相关图,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组布局优化方案。再次,运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原始以及两组布局优化方案进行仿真,从方案搬运距离、搬运物流量、设备工作状况以及物流路线交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最优的布局做为最终的改善方案。最后,从组织、人员和经费等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推动布局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施的保障性。本文的价值在于丰富了设施布置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在企业的案例研究,利用传统SLP方法与Flexsim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针对T公司车间布局不合理问题,科学、系统地对车间布局进行优化设计,重新制定布局方案,降低搬运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改进了SLP方法在制造企业车间设施规划布局的成功实施,为同类型的制造企业车间布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依据。
陆渝军[4](2020)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实施,云浮市的经济稳步发展,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幅提升,但由于云浮市属于山区城市,可建设规模用地少,公共停车设施供给不足与停车需求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愈演愈烈,乱停车、占道停车行为经常发生,这不仅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此外,云浮市的公共停车设施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管理技术也较为落后,不利于公共停车设施的长远发展。当前,云浮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大对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力度和管理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概述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的管理现状,明确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相关内涵和概念,采用实地观察和非正式交流访谈等方法对云浮市中心城区不同类型的公共停车设施进行调查,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中的行动者进行分类,结合其管理情况构建行动者网络,探讨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网络中各个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转译”排除“异议”,将各个行动者的利益与公共停车设施管理的目标统一起来,加快各个行动者强制通行点的通过,不断发挥停车设施管理机构作为核心行动者的作用,谋求公共停车设施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并提出完善网络运行的对策,也就是缓解云浮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一是要提升停车设施管理机构影响力,建立统一的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统筹协调机构,优化管理模式,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借鉴优秀经验做法,推进停车行业科技发展;二是要合理规划停车设施,科学确定其规模和数量,并将换乘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之中;三是要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加路内停车泊位,加强配建停车场管理,推进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四是要推动智慧停车发展,引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鼓励停车泊位共享;五是要加强停车行业监管,完善停车设施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停车设施和停车行为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
韩金成[5](2020)在《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养老院等一些具有负外部性威胁的公共服务设施时,普遍遭遇到选址地周边居民“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抵抗行为,对地方政府决策能力形成严峻挑战并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邻避设施决策已经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棘手课题。现有关于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研究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不但难以做到全面透视邻避设施“决策黑箱”,而且也很难让地方政府官员清楚地认识到邻避设施决策困境的症结所在。因此,本文对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展开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公共价值、目的性价值、工具性价值等相关概念以及西蒙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行为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梳理,发现手段-目的链及其所对应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分析结构可以将公共价值视角与邻避设施决策研究很好地联系在一起。邻避设施决策的相关公共价值可划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角度对战略三角模型、公共价值失灵模型、公共价值目录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价值分析工具进行拓展和调适,搭建了一个贯穿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层次的邻避设施决策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公共价值研究视角出发,首先解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其次评估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问题与公共价值重塑实践,再次探究政府官员的公共价值感知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最后建构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的邻避设施决策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运用基于公共价值生成链的战略三角模型,从价值目标管理、授权环境管理和运作能力管理三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进行了制度性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特征可以概述为“一块战略组、两条价值链、三层授权面”。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邻避设施决策的战略管理主体,在应对上部、内部和外部授权环境时显示出了自身运作能力的不足,使得横向上政府机构内部的公共价值整合链和纵向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价值需求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公共价值凝聚以及公共价值创造功能。(2)本文以余杭和番禺两个典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与评估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失灵问题及其重塑实践。余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决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公共价值失灵现象表明,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难以就各自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和工具性价值偏好进行有效弥合,导致现阶段的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普遍存在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失灵问题。通过对余杭案例和番禺案例的对比性考察评估,发现两地政府采取了两条风格迥异的邻避设施决策改进路径,可以分别称之为“余杭模式”和“番禺模式”。两种模式所重塑的目的性价值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而所重塑的工具性价值则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公共价值偏差问题,“番禺模式”的价值短板主要体现在创造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目的性价值不足,而“余杭模式”的价值短板主要体现在缺失“中立性”价值。(3)本文根据政府官员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一手数据,考察了政府官员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和工具性价值偏好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的影响。政府官员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性影响,9种目的性价值要素均至少在某一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具有显着性影响,“经济发展”“稳定”“民主”三种价值在10个邻避设施决策情境中的显着性影响次数均达到或超过了5次。政府官员的工具性价值偏好也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性影响,在17种工具性价值要素中,有13种价值至少在某一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具有显着性影响,“效率”“有效性”“创新”“透明性”四种价值在10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影响均不显着。通过对跨邻避设施决策情境下具有显着性影响的价值要素进行关系性分析和层级结构分析,发现政府官员的公共价值偏好间会呈现出一定的网络特性和层级结构。(4)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管理模式包括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三个部分。在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阶段,政府、企业、社会自身应积极培育公共性,对邻避设施启动价值管理战略,地方政府通过循证分析机制拟定项目决策方案。在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阶段,地方政府、特许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通过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和协同网络三种类型的嵌入式关系协调模式对邻避设施决策进行主体间关系重塑。在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阶段,地方政府加强协同领导能力,与特许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创造多元公共价值,各方通过十项公共价值审查方式展开项目决策评估工作。
邓淞文[6](2020)在《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提升,村庄规划愈发被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当前,各类村庄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都提出了“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和“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有关内容,明确了国家当前对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内容要求。本文从管理学的“计划”与“控制”的逻辑关系出发,探究施行城乡规划这一类“计划”所需要的“控制”内容的特点;通过对村庄规划的内容类型进行解析,以及进一步借助管理学相关逻辑关系对村庄规划内容类型进行管理学视角下的诠释,探索能够保障村庄规划合理有效建设、切合群众需求以及易于实施与管理的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提出其基本概念与定义。通过相应的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构成依据,分析得出管控类内容的构成指标,选取合适的省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作为评价对象,横向及纵向对比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目前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归纳其中出现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规划案例分析,探寻村民、村庄管理部门以及规划设计师对于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各自不同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形成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改进措施,并对未来的村庄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及对策,以期为当前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两大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与管理提供些许有效参考。
吴浩斌[7](2020)在《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交通强国”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要求K市发挥交通区位优势。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体系经过数十年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已经初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交通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支撑了城市的发展。但着眼未来城市发展愿景,与国际先进大都市道路交通发展水平相比,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和管养维护各环节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和短板,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道路是交通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所依赖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必须是其应有之义。本文以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公共物品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访谈调研、统计数据分析和文献研究,分析其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规划建设、管养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公众参与,构建服务型政府;二是加强规划建设、完善设施配套;三是加强养护管理,建立维护激励机制。期望在规范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完善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养维护,以逐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节省资源,并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其它地区的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樊潇潇[8](2020)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命周期长、规模大、造价高、技术综合复杂,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布局影响广泛且深远。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作为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规划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论文以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为研究目标,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管理的管理主体、管理组织结构、决策机制三个层面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消费、产品角度不同角度判断其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并通过其正外部性对其公共物品属性进行了验证。公共物品是区分市场干预和政府干预的重要判断依据,因此政府提供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提供方式。政府购买过程产生的社会公众——政府、政府——研究机构的两级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被赋予了管理者、提供者的角色,因此,政府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规划的管理主体是具有必然性的。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科技体制发展、内外部战略目标的变化展开分析,提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组织结构需要根据环境、战略目标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新要求及设计思路。根据信息共享观理论框架,选择矩阵式结构、常设项目团队等组织框架以满足组织提高决策效率、适应动态环境的新要求,提出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议事机构、组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办事机构、补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咨询机构等建议。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规范政府活动是矫正政府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论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优化了决策维度的两级评价指标以及不同决策步骤中的决策维度。在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下,针对监督者信息不对问题提出建立决策信息公开制度、解决监督者“搭便车”困境和利用现代化手段减低监督信息公开和获得成本等建议,针对决策专家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拓展信息获取途径、优化决策专家样本、建立代理机构信用评价机制等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多角度地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消费、产品等不同分类对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讨论。为讨论政府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的管理主体提供了依据。2.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较深入地讨论分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宏观规划管理过程的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为提高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提供入手点。3.较系统地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两个层面,对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提出优化或改进方法。
张忠,邹燕飞,刘淑英[9](2020)在《考虑交通流量的改进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选址布局》文中提出为了有效促进电动汽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提高电动汽车使用效能并降低交通物流业的环境污染,本文拟通过构建考虑交通流量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方法进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优化布局研究。首先,从便利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4个方面分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布局原则;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典型选址模型的局限性,以充/换电设施的服务能力最大化为目标,构建考虑交通流量的改进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截流选址模型;然后,考虑到该模型的NP-hard特性,将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引入充/换电设施的布局模型求解中以提高计算效率;最后,以深圳市某区域为实例,基于MATLAB软件进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布局研究,为该区域充/换电设施布局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
周思宇[10](2020)在《面向典型山地城市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多场景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基础设施的良好发展是促进电动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先决条件。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已经从基于城市路网特性、电动汽车用户出行特性和城市配电网运行特性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充电设施规划计算模型,但多是针对平原城市的研究,忽略了城市地形特征对充电设施规划的影响。典型山地城市道路非直线、非平面化延展,各路段通行能力差异较大,增大了电动汽车出行耗电量,给用户出行带来极大负担,同时,该类城市中相关政策落地相对困难,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差异性巨大,需要针对电动汽车不同的发展阶段,综合考虑充电设施及电动汽车用户双方的利益,制定具有适应性的规划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典型山地城市充电设施规划开展了三方面研究:建立针对山地城市地形特征的电动汽车出行耗电量计算模型、计及山地城市地形特征的充电设施选址定容研究、计及山地城市充电设施及电动汽车用户双方利益的双层网络协调规划研究。本文综合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对充电设施规划,建立了面向典型山地城市多种场景下的规划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针对山地城市地形特征的电动汽车出行耗电量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山地城市地形特征对电动汽车用户出行的影响,推导出了爬坡系数和能量回收系数,从而建立了针对山地城市的电动汽车出行耗电量计算模型,并基于改进的Floyd最短路径算法,求解了电动汽车在山地城市内的出行耗电量分布。算例分析表明,不同道路等级下,电动汽车在山地城市中的单次出行耗电量相较于平原城市最大增大6倍,验证了针对山地城市开展充电设施规划的必要性。(2)建立了面向山地城市的充电设施规划模型。首先基于K-means聚类分析,获取典型日城市车流信息数据,建立了山地城市充电需求分布预测模型,其次结合山地城市“集聚效应”的影响,推导出山地城市征地系数,并基于改进的P-中心定位模型,建立了以包含充电设施年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配电网扩展成本、年购电成本和年用户路上成本的社会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山地城市充电设施规划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用户的出行成本增加31.6%,充电设施的年建设与运维成本减少美元,并讨论了不同因素对充电设施规划的影响,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3)建立了针对山地城市充电设施及电动汽车用户双方利益的双层网络协调规划模型。本章考虑了山地城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参差不齐的特点,探讨了电动汽车不同发展阶段充电设施和电动汽车用户双方利益分配的问题,从而建立了充电设施利润模型和电动汽车用户满意度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山地城市充电设施及电动汽车用户双方利益的双层网络协调规划模型。算例分析表明,随着规划侧重点的不断变化,充电设施规划结果发生明显改变,证明所提规划方法,对特殊地形城市中电动汽车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规划方案具有指导作用。
二、基于约束理论的设施规划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约束理论的设施规划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充电站选址规划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充电站运营与可再生能源协同优化配置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3 充电站引导有序充电协同优化运营模型研究现状 |
1.2.4 充电站运营管理机制及平台研究现状 |
1.3 论文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与问题分析 |
2.1 充电站系统运营界定 |
2.1.1 充电站运营特点 |
2.1.2 充电站运营业务 |
2.2 充电站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分析 |
2.2.1 充电站建设运营政策分析 |
2.2.2 充电站建设运营经济分析 |
2.2.3 充电站建设运营发展技术分析 |
2.3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 |
2.3.1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的交互过程 |
2.3.2 智能电网是充电站优化运营的条件 |
2.3.3 智能电网提升充电站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
2.3.4 智能电网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影响 |
2.4 多角度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问题的提出 |
2.4.1 如何从运营优化的角度进行充电站选址决策 |
2.4.2 如何从多系统协同优化的角度提升运营决策的整体效用 |
2.4.3 如何从可盈利运营模式角度引导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
2.4.4 如何依据用户行为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 |
2.4.5 如何从资源综合运用角度制定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引入优化运营视角的充电站选址模型研究 |
3.1 相关理论与问题分析 |
3.1.1 充电站选址规划的相关理论 |
3.1.2 相关问题分析 |
3.2 充电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充电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
3.2.2 充电站选址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 |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模型构建 |
3.3.1 问题描假设 |
3.3.2 截取道路车流量的模型 |
3.3.3 路途不确定下的鲁棒优化选址模型 |
3.3.4 充电站负荷能力约束优化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构建 |
4.1 引言 |
4.2 电动汽车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 |
4.2.1 相关算法 |
4.2.2 模型空间状态分析 |
4.2.3 基于Q-Learning算法的用户充电行为决策模型 |
4.3 充电站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决策模型 |
4.3.1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原理 |
4.3.2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决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充电站充放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模型 |
4.4.1 智能电网下充电站充放电的特征 |
4.4.2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征 |
4.4.3 充电站的负荷响应对电网消纳风力发电能力影响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
5.1 充电站供需侧匹配模式 |
5.1.1 常见充电站供需调度模式 |
5.1.2 充电站供需调度匹配模式改进 |
5.2 充电站快速充电服务供需调度模式 |
5.2.1 充电站快速分层调度管理模式 |
5.2.2 充电站快速供需调度匹配运行模式 |
5.2.3 充电站快速充电供需匹配的支撑技术 |
5.3 供需侧匹配的政策激励机制 |
5.4 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
6.1 系统研究意义和目的 |
6.2 系统需求分析和业务功能 |
6.2.1 系统需求分析 |
6.2.2 决策支持系统的业务功能 |
6.3 系统模块组成及设计 |
6.3.1 数据库模块设计 |
6.3.2 模型库模块设计 |
6.3.3 方法库模块设计 |
6.3.4 知识库模块设计 |
6.3.5 多媒体库模块设计 |
6.4 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 |
6.4.1 业务平台 |
6.4.2 技术支撑平台 |
6.4.3 云服务支撑平台 |
6.4.4 数据采集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规划与运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共享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
1.2.2 充电设施规划研究现状 |
1.2.3 充电设施运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共享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建模 |
2.1 引言 |
2.2 共享电动汽车出行特性 |
2.2.1 共享电动汽车类型 |
2.2.2 共享电动汽车租还车模式 |
2.2.3 共享电动汽车计价模式 |
2.2.4 共享电动汽车O-D路线 |
2.3 共享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模型 |
2.4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两阶段规划模型 |
3.1 引言 |
3.2 充电设施两阶段规划模型 |
3.2.1 充电站规划模型 |
3.2.2 充电桩规划 |
3.2.3 充电站容量调整 |
3.3 两阶段模型的求解 |
3.4 算例分析 |
3.4.1 充电站位置及容量配置 |
3.4.2 充电桩位置配置 |
3.4.3 充电站容量调整 |
3.4.4 用户满意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充电设施优化运行模型 |
4.1 引言 |
4.2 智能合约简介 |
4.2.1 区块链技术 |
4.2.2 智能合约理论 |
4.2.3 智能合约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
4.3 基于智能合约的充电设施运行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3.3 智能合约设计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改进SLP的T公司车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工厂布置 |
1.3.2 SLP |
1.3.3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设施规划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T公司车间生产现状及布局问题分析 |
2.1 T公司情况概述 |
2.1.1 T公司的发展历程 |
2.1.2 T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
2.1.3 T公司组织结构 |
2.1.4 T公司企业战略 |
2.2 T公司车间生产现状 |
2.2.1 车间原始布局 |
2.2.2 主营业务工艺过程现状 |
2.2.3 生产流程及服务类型划分 |
2.2.4 物料搬运路线现状 |
2.3 T公司车间布局问题 |
2.3.1 生产过程不衔接 |
2.3.2 搬运交叉次数过多 |
2.3.3 搬运距离过远 |
2.4 车间布局优化目标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SLP的T公司车间布局优化方案 |
3.1 SLP方法的不足与改进 |
3.1.1 SLP方法的不足 |
3.1.2 SLP方法的改进 |
3.2 订单、品种和数量的分析 |
3.3 作业单位划分及面积需求 |
3.3.1 作业单位划分 |
3.3.2 作业单位面积需求 |
3.4 生产区域作业单位物流分析 |
3.4.1 物流强度收集与统计 |
3.4.2 物流强度分析 |
3.4.3 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
3.5 生产区域作业单位非物流分析 |
3.5.1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决定因素的选取与等级划分 |
3.5.2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
3.6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3.6.1 选取加权值 |
3.6.2 综合相互关系的计算 |
3.6.3 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 |
3.7 制定车间布局优化方案 |
3.7.1 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
3.7.2 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
3.7.3 绘制总平面布置图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SLP的T公司车间布局优化方案仿真与选择 |
4.1 仿真软件的比较与选择 |
4.1.1 仿真软件的比较 |
4.1.2 仿真软件的选择 |
4.2 车间布局仿真模型的构建 |
4.2.1 基本实验设置 |
4.2.2 仿真模型假设说明与目标确定 |
4.2.3 模型参数设定 |
4.2.4 车间布局仿真模型的成型与运行 |
4.3 车间布局方案的分析与对比 |
4.3.1 布局方案结果分析 |
4.3.2 仿真结果对比 |
4.4 车间布局方案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公司车间布局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1.1 方案施工组织 |
5.1.2 精益生产组织 |
5.2 人员保障 |
5.2.1 施工人员招聘 |
5.2.2 生产人员培训 |
5.2.3 后勤人员供给 |
5.3 经费保障 |
5.3.1 建立实施经费制度 |
5.3.2 实施经费成本最小化 |
5.3.3 制定合理的实施经费计划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公共停车设施管理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理论 |
2.1 公共停车设施管理基本概念 |
2.1.1 公共停车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
2.1.2 公共停车设施管理的内容 |
2.1.3 公共停车设施的行政管理部门 |
2.2 行动者网络理论 |
2.2.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概念 |
2.2.2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特点 |
2.2.3 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概况 |
第三章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的管理现状 |
3.1 云浮市中心城区车辆现状 |
3.1.1 云浮市中心城区概况 |
3.1.2 机动车保有量情况 |
3.1.3 公共交通情况 |
3.2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现状 |
3.2.1 公共停车设施供需现状 |
3.2.2 公共停车设施经营现状 |
3.2.3 公共停车设施配置及管理现状 |
第四章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行动者网络分析 |
4.1 行动者分类 |
4.2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行动者网络 |
4.2.1 行动者网络的构建 |
4.2.2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行动者网络的转译 |
4.3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行动者网络提供者的分析 |
4.3.1 停车设施管理机构 |
4.3.2 价格管理部门 |
4.3.3 停车行业协会 |
4.3.4 法律法规 |
4.3.5 政策 |
4.4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行动者网络执行者的分析 |
4.4.1 停车设施规划建设者 |
4.4.2 停车设施经营者 |
4.4.3 停车设施维护者 |
4.4.4 停车设施执法者 |
4.4.5 停车研究学者 |
4.5 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行动者网络接受者的分析 |
4.5.1 停车设施使用者 |
4.5.2 无车市民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提升网络核心行动者影响力 |
5.2.1.1 建立统筹协调机构 |
5.2.1.2 提高机构管理水平 |
5.2.2 加强停车设施规建设者征召动员 |
5.2.2.1 科学制定规划 |
5.2.2.2 纳入换乘设施 |
5.2.3 加强停车设施经营使用者征召动员 |
5.2.3.1 增加停车设施供应 |
5.2.3.2 加强配建停车场管理 |
5.2.3.3 推进立体停车设施建设 |
5.2.4 加强停车设施研究者征召动员 |
5.2.4.1 引进停车管理信息系统 |
5.2.4.2 发展停车共享模式 |
5.2.5 加强停车设施执法者征召动员 |
5.2.5.1 完善政策法规 |
5.2.5.2 强化执法监管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 |
3.1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立场 |
3.2 邻避设施决策的授权环境 |
3.3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冲突应对 |
3.4 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与重塑评估: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 |
4.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整体考察 |
4.2 案例选取与基本介绍 |
4.3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评估 |
4.4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重塑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5 政府官员公共价值感知影响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选择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2 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分析结果 |
5.4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的邻避设施决策模式建构 |
6.1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 |
6.2 邻避设施决策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 |
6.3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邻避设施决策公共价值感知调查问卷 |
(6)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基础研究 |
2.1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1 相关理论 |
2.1.2 文献综述 |
2.2 村庄规划编制内容分析 |
2.2.1 村庄规划编制内容 |
2.2.2 村庄规划内容类型 |
2.3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界定 |
2.3.1 村庄规划内容类型与“控制”类型 |
2.3.2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 |
第3章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构成研究 |
3.1 构成依据与指标 |
3.1.1 构成依据 |
3.1.2 构成指标 |
3.2 研究对象与思路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思路 |
3.3 构成研究与分析 |
3.3.1 各省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内容构成研究 |
3.3.2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构成分析与总结 |
第4章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需求研究 |
4.1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的需求 |
4.1.1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村庄规划的需求特点 |
4.1.2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的意见建议 |
4.2 村民对于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的需求 |
4.2.1 村民对于村庄规划的需求特点 |
4.2.2 村民对于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的意见建议 |
4.3 设计师对于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的需求 |
4.3.1 设计师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发挥的作用 |
4.3.2 设计师对于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的意见建议 |
第5章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优化建议 |
5.1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构成优化 |
5.2 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类型区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深度访谈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道路交通 |
2.1.2 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 |
2.1.3 公共利益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基本情况 |
3.2 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衔接不畅 |
3.2.2 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配套不善 |
3.2.3 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有待改善 |
第4章 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管理理念有缺陷 |
4.2 管理体制有差异 |
4.3 规划建设有偏差 |
4.4 管理维护有缺失 |
第5章 完善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对策 |
5.1 加强公众参与,构建服务型政府 |
5.1.1 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服务行政 |
5.1.2 加强公众参与,建立多元化的约束机制 |
5.2 构建公路与城市道路一体化交通管理格局 |
5.2.1 模式衔接和理念融合 |
5.2.2 机构协调和规划整合 |
5.3 加强规划建设,完善设施配套 |
5.3.1 加强规划制衡 |
5.3.2 构建综合交通服务系统 |
5.3.3 完善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5.4 加强管理维护,建立维护激励机制 |
5.4.1 完善管理维护体制 |
5.4.2 建立维护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8)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概况 |
1.2.2 研究的基本领域和观点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设施宏观规划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视角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宏观规划管理的研究范围和层次 |
2.2.1 研究对象及目标 |
2.2.2 管理有效性评价及风险控制 |
2.2.3 研究问题层次 |
2.3 研究理论框架 |
2.3.1 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 |
2.3.2 政府干预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2.3.4 组织结构理论 |
2.3.5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章 宏观规划管理中政府角色定位 |
3.1 研究框架 |
3.1.1 现状与问题诊断 |
3.1.2 研究路径 |
3.2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属性判断 |
3.2.1 消费角度 |
3.2.2 产品角度 |
3.2.3 外部性 |
3.3 提供方式选择 |
3.3.1 私人经济部门提供 |
3.3.2 私人合作提供 |
3.3.3 政府预算提供 |
3.3.4 其它提供方式讨论及小结 |
3.4 政府角色 |
3.4.1 直接提供和政府购买的选择 |
3.4.2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角色划分 |
3.4.3 规划管理及参与主体 |
3.5 小结 |
第4章 宏观规划的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
4.1 研究框架 |
4.1.1 现状 |
4.1.2 问题诊断 |
4.1.3 研究路径 |
4.2 权变因素影响 |
4.2.1 科技体制变量 |
4.2.2 战略目标变量 |
4.2.3 设计原则 |
4.2.4 设计思路 |
4.3 优化路径及选择 |
4.3.1 信息共享观框架 |
4.3.2 组织结构类型选择 |
4.3.3 横向联系方式选择 |
4.4 结构优化构建 |
4.5 小结 |
第5章 宏观规划的决策机制改进 |
5.1 研究框架 |
5.1.1 现状 |
5.1.2 问题诊断 |
5.1.3 研究路径 |
5.2 基于效率的决策机制选择 |
5.2.1 案例分析 |
5.2.2 决策维度和步骤的选择 |
5.3 基于公平的决策机制改进 |
5.3.1 监督者信息不对称 |
5.3.2 决策专家信息不对称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考虑交通流量的改进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选址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原则 |
2 考虑交通流量的改进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方法 |
2.1 典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选址模型 |
2.2 改进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截流选址模型 |
2.3 基于二进制粒子群算法的充/换电设施规划布局 |
3 实例分析 |
3.1 深圳市电动汽车应用现状 |
3.2 深圳市某区域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布局 |
4 结束语 |
(10)面向典型山地城市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多场景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发展概述 |
1.2.1 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
1.2.2 充电设施发展概述 |
1.2.3 政策推动 |
1.3 充电设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交通网络特性的充电设施规划研究 |
1.3.2 基于用户行为特性的充电设施规划研究 |
1.3.3 基于路网与电网耦合特性的充电设施规划研究 |
1.3.4 现有研究总结和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计及山地城市地形特征的电动汽车出行耗电量模型 |
2.1 山地城市特征分析 |
2.2 山地城市耗电量模型 |
2.3 弗洛伊德最短路径算法 |
2.3.1 算法简介 |
2.3.2 改进的弗洛伊德最短路径算法 |
2.4 算例分析 |
2.4.1 参数设置 |
2.4.2 仿真结果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山地城市特征的充电设施规划模型 |
3.1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充电需求预测模型 |
3.1.1 典型日充电需求预测模型 |
3.1.2 K-means聚类算法简介 |
3.1.3 典型日车流信息获取 |
3.2 P-中心定位模型 |
3.2.1 模型简介 |
3.2.2 改进的P-中心定位模型 |
3.3 计及山地城市地形特征的充电设施规划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算例分析 |
3.4.1 参数设置 |
3.4.2 仿真结果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山地城市特征的双层协调规划模型 |
4.1 充电设施利润模型 |
4.2 电动汽车用户满意度模型 |
4.3 双层网络协调规划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4 经济效益分析 |
4.5 算例分析 |
4.5.1 参数设置 |
4.5.2 仿真结果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一览表 |
四、基于约束理论的设施规划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刘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规划与运行方法研究[D]. 王宁.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改进SLP的T公司车间布局优化研究[D]. 秦恩桃.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云浮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研究[D]. 陆渝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5]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D]. 韩金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村庄规划管控类内容编制研究[D]. 邓淞文.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7]K市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研究[D]. 吴浩斌. 苏州大学, 2020(03)
- [8]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D]. 樊潇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9)
- [9]考虑交通流量的改进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选址布局[J]. 张忠,邹燕飞,刘淑英.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20(06)
- [10]面向典型山地城市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多场景规划研究[D]. 周思宇.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