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潜能实践能力
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设疑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小学生一般比较活跃,对生动形象的事物特感兴趣,喜欢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表现自己。教学中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求异是创新的核心,通过求异,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共同探索中得到知识的精华,既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也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共同探讨、分析比较中,又自觉地发现自身的差异,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内,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
4.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然后一起交流各自的东西,大家获得的信息更多,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多,这种知识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的实践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综合素质。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在其中加入“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可加入有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对保护知识产权、反盗版的意识和信念;加入“电脑病毒”、“信息的加密与保护”等内容,可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增强其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学生各种信息能力的培养
1.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是首要前提,也是最基本的一步,输出信息质量取决于获取信息的质量。现在有了信息技术这个工具,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可靠、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要掌握信息分析方法,即从学生掌握信息的观点出发,抓住对象的信息特征和联系来分析对象,从而理解和揭示它的工作机制。
3.信息处理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对提出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使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形成意识,处理信息能力虽然没有涉及到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但从学生能力培养全局性观点来考虑,它们对特殊的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形式和发展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同样受到重视。
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结合“以会为主,会中求快,动手迅速”的宗旨,真正让学生掌握好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因为基础知识是动手的依据,对动手具有指导意义,而基本技能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旧的路线、旧的模式去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操作的目标以及任务。
四、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的具体形象性,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性教学,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当我们老师讲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除了让学生知道电脑从外观上看是由由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基本组成的以外,还可以拆开电脑的机箱,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内部结构,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创造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它是在创造性信息技术活动经验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若能通过探索,去发现一些结论,尽管他所创造的产物并无新的客观价值,但就其主观方面来说,却发展了其自身创造能力。信息技术创造能力培养是在创造性信息技术活动经验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指导,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本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要有所认识,有意识地加强创造性的信息技术活动,在活动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性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计算机综合应用基础教程与上机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