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词的文化差异

亲属词的文化差异

一、亲属关系词中的文化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邵兰珠[1](2021)在《广东吴川吉兆海话与粤语、东话词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初步量化统计吉兆海话和粤语东话相同或相似的词、不同的词和部分相同的词,分析其核心词阶,发现核心词中吉兆海话和粤语、东话的关系词一阶低于二阶,阶曲线上升显着;吉兆海话和民族语关系词一阶高于二阶,阶曲线下降显着;从这批词汇中可归纳列举吉兆海话和粤语东话的声韵调对应规律。根据量化统计、词阶分析及语音对应规律结果,初步判定吉兆海话和粤语、东话为深度接触关系,和侗台语可能有同源关系。

耿艳[2](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异名同实词类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异名同实词类聚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词条的逐项阅读,筛查出全部异名同实词类聚共计2053组。第二,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异名同实词类聚作概貌描写。首先,依据词典程式化释义提示语“也叫、也说、旧称、通称、俗称、简称、别称、代称”和“现称”梳理出九类异名同实类聚;然后,依据异名同实词类聚的关系词构成数量,把研究对象划分为两名一实、三名一实、四名一实、五名一实、七名一实和九名一实6种情况;再后,从词类面貌看,词类多样,但以名词数量为最多,约占89%,其次为动词,约占6.33%,其他词类数量很少;最后,从词语所涉领域看,异名同实词类聚共涉及9大领域,其数量表现是:具体物类>生物类>抽象事物类>时空类>生物活动类>社会活动类>性质与状态类>运动与变化类>辅助词类。第三,考察异名同实类聚词的语言运用差异,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使用时代差异;二是使用地域差异,即共同语和方言的差异;三是语体差异,即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四是语用领域差异,即专业术领域和通用领域的差异。第四,探究类聚内异名同实关系词间的构词形式的差异。依据构词语素与构词方式的不同,异名同实类聚关系词间在语素组合顺序、语素使用、语素使用及构词方式三方面存在差异。语素组合顺序存在差异体现在构词方式相同的情况下,词内语素组合顺序不同。其产生类聚关系的原因主要是构词语素次序调整。语素使用存在差异体现在构词方式相同的情况下,词内语素使用不同。语素使用与构词方式皆存在差异指构词方式不同的情况下,词内语素使用不同。其类聚关系的成因既和语言本身有关也和人们的认知角度不同息息相关。第五,从词典编纂的角度,梳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异名同实词类聚的收录、释义特点,就所发现的收录、立目及释义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修订建议。

谢珍珠[3](2020)在《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文中提出亲属称谓是基于家族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经过语言的加工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外向反映,与民族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传统习俗等密切相关,通常指五代以内的血亲和姻亲,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对亲属称谓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一个地区的伦理制度、价值观念、地域心理等方面的了解。同时,亲属称谓系统是动态的,它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考察民族文化和方言特色的晴雨表。本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内容、意义、方法,以及前人对亲属称谓及新县方言的研究等,重点对本论文的语料来源进行了交代。论文主体内容部分,首先概述了亲属称谓的相关概念以及分类,然后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的大量语料,把新县方言的亲属称谓分成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夫方称谓、妻方称谓四种类型,勾勒出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在此基础上,从音节数量、构词方式、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等方面分析了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形式特点,从从他称谓、女性称谓较丰富、亲属称谓的对称分布、女称男化现象等方面分析了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最后,论文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把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系统与普通话一般称谓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共性和差异;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探寻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系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简化和泛化等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稳定性较强,论文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新县方言亲属称谓一直在沿用,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新县方言亲属称谓在80后的人群中开始出现称谓简单化、向普通话亲属称谓系统靠拢等明显趋势。

孙娜[4](2019)在《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性,都是一个有着完整系统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固有存在形态也就是这种语言的民族性。本研究以语言接触理论和语言相对论为理论指导,以日本文化厅发布的常用汉字表、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为基本材料,利用专门的统计程序进行整体量化分析,并结合对日语混种词的分析以及个别词汇史的具体研究,最后加以综合、归纳,探讨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语言民族性在两种语言结构互相匹配过程中的体现。汉字词是汉日语言接触研究的关键所在,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给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带来了影响。论文主体分为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共计四个部分。通过考察中日古代交流的方式和日本文字的产生,辅以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了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并且通过汉日核心词的比较,分析了汉日语言接触的深度。语音方面。中古汉语入声韵在日语汉字音中得到了体现;中古汉语的介音、复合韵母、入声、阳声韵的韵尾音等伴随着日语对汉字的借用,带来了日语特殊音节(长音、拗音、促音、拨音)的产生。并且汉语的浊声母汉字和以“1”音开头的汉字的传入,打破了日语ラ行音和浊音不做词头的规则,使原有的语音系统得到了扩充和发展。但是,日语固有的开音节结构、固有词汇音等没有受到影响,这些源于汉字词的语音变化,结果也基本应用于借用到日语里面的具有上述特点的汉字词。词汇方面。基于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利用其短单位词汇表,按词类属性讨论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从借用角度来看,词汇方面除了直接借用的汉字词,还有间接借用的汉字词即混种词中的汉字词。在排除掉固有名词和记号等条件下,最终统计出来的日语汉字词占日语词汇量的48%以上,多于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而且,通过对各词类混种词里面的汉字词与日语词或日语成分结合情况的分析发现,日语所有词类都借用或曾经借用过汉字词,但借用方式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要以能够实现日语该词类的语法功能为前提,从而对借用的汉字词进行必要的形式上的改造。语法方面。结合个别词汇史的考察,发现汉日语言的接触对日语语法产生的影响仅限于构词法方面。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历史上日语的汉文训读体现出来的。综合来看,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方面的影响是有限的。最后是结果与分析部分。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既有广度和深度,又具有局限性;既对日语语言民族性造成了冲击,又受到日语语言民族性的制约。所有自然语言都具有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与人类经验的潜能,而一种语言只能拥有有限的结构形式。日语中大量汉字词的借用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借用,而语言基本结构没有改变,被称为语言内部机制的思维方式也就没有改变。汉日语言接触具有不可重现的历史因素,在这种非自然接触下,两种语言相互协调、形成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的确在日语汉字词方面有明显体现,但是涉及到日语固有结构、或者核心词以及助词和助动词等能体现语法功能的特殊词类方面,日语依然努力坚守着语言接触发生之前的固有样态,依然保留着日语固有的民族性特征。

王燕霞[5](2019)在《文化视野下的汉语亲属称谓语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中含有丰富的亲属称谓词语,这些词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古代婚姻制度和居住制度文化影响着汉语亲属称谓语及其衍生的亲属关系词的词序构造。揭示汉语亲属称谓语中的文化元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汉语称谓语系统。

付绮梦[6](2018)在《大学生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机制是人类在语言环境和身体动作下形成的,是形成概念的工具,也揭示了内在心理和社会现象,其中内外空间隐喻是可以用来表征人际关系概念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同辈关系,是构成大学生主要社会关系网的对象,而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呈现的是“差序格局”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划分标准更多的依靠于交往的密切程度。本研究基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同辈关系在外显和内隐层面是否存在内外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并采用同样以差序格局为依托的他人参照实验对这种心理机制进行补充和证明。研究一主要从外显层面论证大学生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机制的存在。用自我包含他人量表(IOS),将同辈关系按照亲密度得分分成高、中、低三分变量,并采用纸笔测验迫选法,通过计算被试把各同辈关系词放到圆内、圆外的频率,结果发现:被试将高亲密度同辈关系词放到内部的频率显着高于外部,将低亲密度同辈关系词放到外部的频率显着高于内部,而中等亲密关系词没有或内或外的空间趋势,说明在外显层面上,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有其现实性。研究二主要从内隐层面论证大学生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机制的存在。用自我包含他人量表(IOS),将同辈关系按照亲密度得分分成高、中、低三分变量,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计算被试判断不同关系词在不同位置上(中心、边缘、外周)的反应时,结果发现:高亲密度关系词出现在圆内中心以及圆圈边缘的反应时显着快于出现在外周,而中等亲密度关系词和低亲密度关系词没有出现位置反应时差异。说明在内隐层面上,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有其现实性,这表现在“亲密在内”。研究三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通过选择四种参照条件(自我、挚交、班干、网友),并依据参照效应研究中的R/K判断范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自我参照的R判断率高于挚交、班干和网友,好友参照的R判断率高于班干和网友。说明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和高亲密度他人(挚交)参照效应,即“亲密在内”的关系对象具有记忆优势,且分界点在高亲密度关系和中等亲密度关系之间。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综合发现,大学生对于同辈关系,不管是外显层面还是内隐层面,均存在内外空间隐喻机制,但是在内隐层面,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隐喻映射,即“亲密在内,疏远不一定在外”,并且参照效应实验中,只有“亲密在内”的同辈关系词产生了相应的记忆优势,二者的一致性在于高亲密度他人。

苏古[7](2018)在《哈译本《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汉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秘史》,亦称《元朝秘史》,是蒙古族历史上的第一部蒙古文巨着,也是蒙古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回顾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并非单一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成员在血缘、文化、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两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离不开的血肉亲情的关系。蒙古语、哈萨克语同属一个语系。两个或者多个民族的影响下,经过历史变迁、民族盛衰、文化往来和通婚杂居,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促进了语言间的互相接触影响,进而在各自语言中出现了相互借用的词或有同源关系的词,这些词就形成了一种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融合所生成的关系词。蒙古语和哈萨克语在两个或者多个民族之间,经过历史的变迁、民族的盛衰、经济的往来和通婚杂居,逐渐形成了一种关系词。所谓蒙哈关系词是指:哈萨克语中一些借自于蒙古语的、在哈萨克语中自古以来就普遍使用的词语。本文通过蒙哈语关系词的研究,在不同民族交往中,为了便于生产、生活、文化交流、情感表达和婚姻关系等,解决彼此语言不通的问题,通过历史人物、氏族部落、地名、水域名,生产用具、生活食品等形象直观和便于比喻,寻求双方互通互信互利的共同词语,使语言交流通畅便利,这种两个民族认同并共同使用的词语,即蒙哈关系词。关系词源于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和感情关系中,从对比分析发现,蒙语关系词多于哈语,哈语的关系词来源于蒙语。本文共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前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缘由与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对《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的定义、界定以及分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与第三章,通过对《蒙古秘史》蒙哈语关系词分类与特点、对应关系研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与第五章,分析蒙哈关系词汉译问题与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问题以及优化的办法,探讨关系词几经转译得以呈现的路径。结语部分为论文写作过程的梳理,阐述论文写作收获、成果与遗憾之处以及创新点,总结全文观点及思路。通过收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对哈译本《蒙古秘史》中蒙哈关系词与翻译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以相关蒙哈关系词为平台,通过比较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并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1.蒙哈关系词定义与关系形式的试确定;2.蒙哈关系词的两类十个方面分布的梳理;3.蒙哈关系词音义对应形式的梳理;4.蒙哈关系词翻译方法的观察;5.蒙哈关系词汉译问题分析与两类六条具体优化对策。本文工作不仅有益于蒙哈关系词的研究,还有益于历史文献翻译方法的研究,为反映蒙哈关系等社会问题提供实践报告。

赵云[8](2017)在《藏语汉语关系词研究 ——基于藏语语音演变规律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语言不同时地不平衡性的发展是导致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呈现差异的根本原因,但是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使得差异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依循这种有规律的对应,我们可以从现在的语言逆推古时的语言,也可以从古时的语言解释现代语言的变化,即可“上溯其源,下推其变”。以往的传统汉藏比较研究正是依循语音对应规律由现代汉语方言逆推上古音再和藏语比较来联系汉藏同源词。那么同理相反,如果汉藏同源,从古藏语到现代藏语的演变规律也应该可以验证藏汉语词的同源关系。“上溯”和“下推”的研究方法互相验证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基于汉、藏语言都有广泛深厚的语言接触历史,本课题以藏语为研究中心,努力证明汉语和藏语有大量音义对应的关系词,但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去“重建原始汉藏语母语”,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去验证一些汉藏语关系词同源的可信度,尝试解释汉藏语研究中一些存在疑问的语言现象。在充分考虑到同源词产生过程会受到语言接触干扰的前提下,本课题遵循语言演变具有规律性的原则,将关注重点放在民族语方面,再结合汉语思考汉藏语关系词问题。从古藏文、汉语古文献上可以获得的藏语和汉语的古老语音入手,结合相关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调查,观察它们从中古时代到现代语音的变化,按照语音演变的规律从古推今,即“下推其变”的方法,找出一些汉藏关系词在音韵上的对应和语义上的联系,以此提高它们是同源词的可信度。本课题既从关系词的数量上作一个积累,也从关系词的比较中提出一些问题,为下一步汉藏语言历史关系的讨论做一个材料上的准备。同时希望探寻一种适合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汉藏语比较研究、汉语古音的研究、汉语史的研究、藏语史的研究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赵志靖[9](2017)在《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历史语言学成功地解决了大部分欧洲语言的系属关系问题,从而其扩大研究范围,对世界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阐述语言间的渊源关系。亚洲语言最早从研究印度支那语言的历史关系开始,逐步建立汉藏语系。汉藏语言的系属分类研究已有近200年历史,近百年来,学界对汉藏语系分类存在较大分歧,导致一系列语言谱系分类的争议,涉及东亚大陆、东南亚半岛以及南太平洋区域整个东南半球的语言,包括侗台语、苗瑶语、藏缅语、汉语、南亚语、南岛语等。迄今为止,学界提出了台卡岱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以及澳泰语系和华澳语系等诸多观点,观点的争论从具体语言的归属到语族之间关系等都有涉及,学者们为如何分类争论不休,很难取得共识。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做定性分析,无法做语言之间关系程度的量化描述。词源统计法虽然能够对语言间关系做量化描述,但其本质是同源词的选取问题,而这就依赖于专家经验,因此该方法并不客观,容易引起争议。针对前人围绕汉藏语言分类研究出现的争议和分歧,本文的目标是依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机手段,建立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判断的、可重复的语言分类系统。本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编制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来研究语言之间的相似关系,使得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形式化、算法化、自动化。客观的语言距离的测量方法是基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最近这些年,编辑距离被证明测量语言或方言间距离是有效的。编辑距离可应用于不同的语言学领域,如计算语言学和方言学等。Kessler于1995年第一次利用编辑距离测量爱尔兰盖尔语方言间的语言距离。从那以后,有很多的研究用这种方法来测量语言或方言间的距离,例如将编辑距离应用于测量荷兰方言、撒丁语、挪威语、斯堪的纳维亚语和德语等。以上大部分研究的是欧洲语言。除此之外,编辑距离还被应用于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突厥语、印度伊朗语系、玛雅语系、米塞-索克语系、奥托-曼格安语系、Huitotoan-Ocaina、Tacanan、Chocoan、穆斯科格语系、南亚语系等。编辑距离在德国马普所已有实践,获得较好成果,被证明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语言距离的有效方法。编辑距离指的是字符串A转化为字符串B所需的最少编辑数。那么相应地应用到语言学中,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可以相应地对应到另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编辑距离可以发现一个语音变换为另一个语音所需的最少编辑操作数。我们假设这反映了语音差异的感知方式和语言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现象。那么基于任何一个关系词的不同语言的语音表达间的编辑距离,不同语言间的语言距离就可以被计算出来了。但是,Greenhill对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提出了质疑。Greenhill(2011)通过对南岛语族的语言数据进行二次抽样,选取其中的三个语言子集来测试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编辑距离法的分类结果与历史比较法相比,其正确率只有40%;通过使用统一的标音法对语言进行标音后,其正确率提高到最高65%。他认为编辑距离法不能精确地辨识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导致该方法性能低的主要原因是编辑距离在语言学方面的幼稚性。基于Greenhill的研究结论,本文利用Almeida&Braun调音系统对传统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然后,利用印欧语6种语言和汉藏语藏语支7种方言对改进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分类结果与已有的传统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进而说明本文的改进编辑距离算法是可行的,其分类结果是可信的、客观的,可用于语言相似关系的计算并对其进行自动分类。以上系统化的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实现了算法化、自动化,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最后,本文将上述建立好的分类系统应用于汉藏语系的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中,对东亚大陆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区域77种语言/方言(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南岛语、南亚语)做了一下分类,得到本文自己的语言分类结果,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汉语族、藏缅语族、南岛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族中的77种语言/方言做计量分类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可以应用于东亚语言的研究中,完全可以拓展至中国境内所有语言或方言,从而对中国的语言或方言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比较科学的分类。

何勒腊[10](2016)在《载瓦语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载瓦语是景颇族载瓦支系使用的一种语言,它与缅甸、阿昌、浪速、勒期、波拉、仙岛等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载瓦语主要分为龙准、迸瓦两种方言。载瓦人跨境而居,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盈江、陇川、瑞丽等县市,人口占境内景颇族总人口的六成之多,约八万余人;境外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境内,其中恩迈卡、迈立卡两江以东的下游地带为聚居区,人口不详。本论文《载瓦语语音研究》所用到的载瓦语语料均来自德宏州境内,其中,芒市志丹村语料贯穿全篇,盈江鲁洛、陇川龙门、瑞丽户瓦等三个语言点的语料主要出现在第1章“载瓦语方言系属”及附录1“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两部分,用于说明载瓦语方音差异及各自语言点的音系描写。本论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载瓦语语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分析。共时层面的研究主要描写芒市五岔路乡志丹村载瓦语的声韵调系统,并对其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作较深入地分析。历时研究则重在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分析载瓦语词汇的本体层和外借层,比较的范围主要限于载瓦语同汉语、缅甸语之间,研究旨在揭示语言演变的一些规律。此外,本文历时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载瓦语形态分析、缅语支形态等相关问题。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族属及民族流变”对景颇族和载瓦支系进行概述,主要从文献记载、口传历史、民族认定、民族分布等几个方面对景颇族的总体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并基于此,从支系概况、源流争议、方言系属及其文字使用情况等不同角度对载瓦支系作比较全面的介绍,为后面的语音描写和分析作铺垫,提供理据;第二部分“载瓦语研究回顾”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对载瓦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第三部分“研究设计”对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以及所用到的田野调查法、描写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素分析法、历史层次分析法、历史比较语言学等现代前沿理论和方法作简要说明,并对本论文语料来源作适当介绍和说明。第2章载瓦语语音系统:对载瓦语语音系统进行系统描写,并对其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中亟待解决的专题作描写和分析。同时,尝试运用韵律、区别特征矩阵等音系学理论对载瓦语语音现象进行描写。这一部分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1)载瓦语的声韵调;(2)载瓦语的音节结构;(3)载瓦语元音、辅音和声调的区别特征矩阵;(4)载瓦语声韵配合关系。第3章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载瓦语:本章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对载瓦语同周边语言之间的关系作简要分析,试图在同一民族内部诸语言以及载瓦语同周边几种民族语言等多语种框架下探讨各语言之间的关系。这部分主要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1)同一民族内部的诸语言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载瓦语同勒期、浪速、波拉以及景颇等语言之间的关系);(2)载瓦语同周边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与傣、德昂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第4章载瓦语的历时研究:本章与第二、第三章在内容上互为补充,联系紧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二、第三章侧重于载瓦语语音的共时描写,本章则重在作历时比较与分析。共时描写可以为历时分析作铺垫,历时分析的成果又反过来促使共时描写做得更加深入。本章分作以下几个部分:(1)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有关载瓦语的调查材料之语音辨析;(2)载瓦语与汉语、缅甸语的关系词比较及其历史层次分析;(3)载瓦语的形态。第5章余论:对前述的观点及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作些补充说明,并提出笔者的一些困惑与展望。附录:附录1“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包括载瓦语方音词表及载瓦语方言点简介两个部分;附录2“载瓦语声韵配合表”,简要给出了载瓦语声韵配合表,说明载瓦语声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本研究的创新处:1、本研究首次以近万条词汇的规模,对载瓦语进行语素切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共时音系分析,历史比较与历史层次分析。2、本研究首次提供近万条词语的载瓦语有声数据库。3、本研究首次把载瓦语的使动范畴放在汉藏语的大框架下作历史来源分析,指出载瓦语使动屈折手段都来自s-前缀,并且作出语音上的解释。4、本研究在藏缅语近音与浊擦音的大框架下,把前人的声母描写系统中的浊擦音v、?改为近音?、?。使载瓦语的声母系统更加系统化,更加可解释。5、本研究吸取近人的音节理论,对载瓦语的音节作音节音系学的分析。6、本研究首次对载瓦语的汉语关系词作历史层次分析,特别是上古/同源层的分析,很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二、亲属关系词中的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亲属关系词中的文化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吴川吉兆海话与粤语、东话词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兆村相关概况
二、吉兆海话和粤语、东话词汇量化比较
    (一)吉兆海话不同于粤语、东话的词
    (二)吉兆海话和粤语、东话都相同的词
    (三)吉兆海话和粤语相同、和东话不同的词
    (四) 吉兆海话和粤语不同、和东话相同的词
    (五)部分借用粤语东话的词
    (六)核心词阶的比较
三、吉兆海话和粤语、东话语音对应
    (一)声母的对应
        1.双唇塞音ph-与双唇内爆音?-的对应。
        2.唇齿浊擦音v和唇齿擦音f的对应。
        3.唇齿浊擦音v和半元音声母j的对应。
        4.舌尖中塞音th和?的对应。
        5.舌尖边擦音t和舌叶擦音?的对应。
        6.舌叶塞擦音t?和t?h的对应。
        7.舌叶塞擦音t?h和t?的对应。
        8.舌根塞音kh和k的对应。
    (二)韵母的对应
        1.a和?的对应。
        2.i和ei的对应。
        3.y和?i的对应。
        4.?和ou的对应。
        5.u和?u的对应。
        6.u和ou的对应。
        7.?u、au和ou的对应。
        8.ou和?u的对应。
    (三)声调的对应
四、小 结

(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异名同实词类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异名同实词类聚面貌描写与词典编纂
        1.2.2 异名同实词类聚相关词典编纂问题的探讨
        1.2.3 异名同实词类聚的词汇学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价值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汉》(第7版)异名同实词类聚概貌
    2.1 异名同实词类聚界定
    2.2 异名同实词类聚的单位构成
    2.3 异名同实类聚词词类面貌
    2.4 异名同实词类聚所涉领域
        2.4.1 生物类
        2.4.2 具体物
        2.4.3 抽象事物
        2.4.4 时空
        2.4.5 生物活动
        2.4.6 社会活动
        2.4.7 运动与变化
        2.4.8 性质与状态
        2.4.9 辅助词
    2.5 小结
第三章 异名同实类聚词的语言运用考察
    3.1 使用时代差异
    3.2 使用地域差异
    3.3 语体差异
    3.4 语用领域差异
    3.5 小结
第四章 异名同实类聚关系词之间的构词形式差异
    4.1 语素组合顺序存在差异
    4.2 语素使用存在差异
    4.3 语素使用与构词方式皆存在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现汉》(第7版)对异名同实词的编纂处理
    5.1 异名同实词类聚的编纂体例
        5.1.1 出条
        5.1.2 释义及释义格式
    5.2 异名同实词类聚正副词条处理方式
        5.2.1 通用性
        5.2.2 专业性
        5.2.3 规范性
    5.3 异名同实词编纂所存在的问题
        5.3.1 体例贯彻不彻底
        5.3.2 所收录的部分异名词缺乏典型性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县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
    第一节 “亲属称谓”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新县方言的亲属称谓分类
        一、父系亲属称谓
        二、母系亲属称谓
        三、夫方亲属称谓
        四、妻方亲属称谓
    第三节 对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进一步分析
        一、对长辈的面称和背称
        二、注重长幼有序
        三、女性称谓较丰富
第二章 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特点
    第一节 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形式特点
        一、亲属称谓的音节构成
        二、亲属称谓的构词方式
        三、亲属称谓的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
    第二节 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特点
    第三节 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
        一、新县方言的从他亲属称谓
        二、新县方言的女性称谓比较丰富
        三、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对称分布
        四、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女称男化现象
        五、新县方言中的“排行”+亲属称谓
第三章 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共时比较
        一、新县方言亲属称谓在构词上与普通话的差异
        二、新县方言亲属称谓在称呼上与普通话的差异
    第二节 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历时比较
        一、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简化与消失
        二、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的泛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县方言亲属称谓使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学上对汉日语言接触的研究
        1.2.2 人类学对语言民族性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4.1 研究目标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材料与方法
        1.5.1 研究材料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
    2.1 日本列岛的人和语言
        2.1.1 日语的起源假说及谱系分类
        2.1.2 日语的演变源流与日本人群混合历史的关系
    2.2 汉日语言接触类型的判定
        2.2.1 古代中日交流与语言接触
        2.2.2 日本文字的产生
        2.2.3 汉日语言的接触类型
    2.3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和局限性
        2.3.1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
        2.3.2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局限性
    2.4 小结
第3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
    3.1 日语语音结构特点
    3.2 日语汉字音的现状分析
        3.2.1 日本人对日语中汉字的态度
        3.2.2 日本常用汉字音的现状
        3.2.3 日语常用汉字音的分层
    3.3 汉字音与日语音的匹配
        3.3.1 日语对入声汉字音的保留
        3.3.2 日语特殊音节的产生
        3.3.3 日语语音学上“拍”的产生与汉字音的关系
        3.3.4 汉字音带来的同音异义现象
    3.4 小结
第4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
    4.1 日语中汉字词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4.2 各种词类中的汉字词及混种词中的汉字词
        4.2.1 有词尾变化的词类
        4.2.2 无词尾变化的词类
        4.2.3 接辞
        4.2.4 拟声词和拟态词
    4.3 日语词汇的结构特点以及汉字词引发的改变
        4.3.1 日语固有词汇的特点
        4.3.2 汉字词对日语词汇体系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5.1 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汉文训读
    5.2 汉文训读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5.3 汉文训读带来的具体语言现象的考证
        5.3.1 沿用至今的“ゃむをぇす”
        5.3.2 曾经使用过的“ざるべかちず”
    5.4 其他来自于汉语的语法现象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6.1.1 主要内容
        6.1.2 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文维基百科和日文维基百科的日语核心词对照表
附录二: 日语名词中混种词的具体分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文化视野下的汉语亲属称谓语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系统分类
    (一) 血亲汉语亲属称谓语
        1. 宗亲汉语亲属称谓语
        (1) 直系宗亲 (同姓)
        (2) 旁系宗亲 (同姓)
        2. 外亲亲属称谓语 (异姓)
    (二) 姻亲亲属称谓语 (异姓)
    (三) 夫妻之间的称谓语
二、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解读
    (一)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受宗法制度影响
    (二) 汉语亲属称谓语受伦理道德观影响
    (三) 汉语亲属称谓语受古代婚姻制度影响
    (四) 汉语亲属称谓语受居住制度文化影响
三、文化视角下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汇构造特点
    (一) 男女有别
    (二) 脉系分明
    (三) 宗族有别
    (四) 内亲外疏
四、汉语亲属称谓语衍生的亲属关系词
    (一) 汉语亲属关系词
    (二) 汉语亲属关系词的词序构造原则
        1. 长幼原则
        2. 尊卑原则
五、结语

(6)大学生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隐喻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出
    1.2 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研究综述
        1.2.1 空间隐喻的研究概况
        1.2.2 社会关系的概念和中国的社会格局
        1.2.3 社会关系中同辈关系的研究意义
        1.2.4 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研究
    1.3 亲密度在同辈关系中的研究综述
        1.3.1 亲密度的概念和分类
        1.3.2 亲密度在同辈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1.4 关系自我参照效应及其与内外空间隐喻关系的研究综述
        1.4.1 自我概念和自我参照效应概述
        1.4.2 关系自我参照效应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4.3 关系自我参照效应与内外空间隐喻的联系
第2章 问题提出
第3章 研究一:大学生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外显实验
    3.1 实验准备阶段
    3.2 研究目的及假设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设计和程序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亲密度的划分
        3.4.2 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实验结果分析
    3.5 讨论
第4章 研究二:大学生同辈关系与内外空间隐喻的内隐联结
    4.1 研究目的及假设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仪器与工具
        4.2.4 实验设计和程序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处理
        4.3.2 亲密度的划分
        4.3.3 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实验结果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研究三:大学生对不同亲密类型的关系自我参照实验
    5.1 研究目的及假设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仪器与工具
        5.2.4 实验设计和程序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数据处理
        5.3.2 三种参照条件对象亲密程度的比较
        5.3.3 四种参照条件下的R判断率结果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总讨论
    6.1 大学生同辈关系内外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6.2 不同亲密类型的他人参照效应
    6.3 大学生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机制与关系自我参照效应的联系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哈译本《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缘由与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蒙古秘史》翻译相关研究
        0.2.2 《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翻译相关研究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蒙哈关系词述要
    1.1 蒙哈语关系词
    1.2 蒙哈语关系词的分布
        1.2.1 有阶性和无阶性
        1.2.2 对应和无对应
第二章 《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分类与特点
    2.1 人名称谓词
    2.2 地域称谓词
    2.3 氏族部落词
    2.4 亲属称谓词
    2.5 动物名称词
    2.6 水域名称词
    2.7 乡村城镇词
    2.8 工具与武器名称
    2.9 其它词语
第三章 《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的音义对应
    3.1 音位对应关系
        3.1.1 蒙哈语元音音位对应
        3.1.2 蒙哈语辅音音位对应
    3.2 语义对应关系
        3.2.1 读音相同、语义相同
        3.2.2 读音不同、语义相同
        3.2.3 读音相同、语义不同
第四章 《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译法与问题
    4.1 翻译方法
        4.1.1 直译法
        4.1.2 音译法
        4.1.3 意译法
    4.2 翻译技巧
        4.2.1 合璧法
        4.2.2 直译加注法
    4.3 翻译策略
        4.3.1 异化
        4.3.2 归化
    4.4 蒙哈关系词汉译常见问题
        4.4.1 外借词
        4.4.2 古语词
        4.4.3 蒙哈语不对应词
第五章 《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汉译优化对策
    5.1 蒙哈关系词翻译问题
        5.1.1 双语文化差异
        5.1.2 译者综合知识
        5.1.3 译者二(三)语能力
    5.2 翻译优化对策
        5.2.1 熟悉双语文化差异
        5.2.2 提升译者综合能力
        5.2.3 提高译者二(三)语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哈萨克文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附录2:蒙哈关系词原文语料库
作者简介

(8)藏语汉语关系词研究 ——基于藏语语音演变规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缘起
    1.3 藏汉比较实施的依据
    1.4 前人研究概述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研究难点与解决方法
    1.8 创新之处
第2章 藏语音系
    2.1 藏语在汉藏语言比较中的地位
    2.2 古藏语音系
    2.3 藏语语音演变规律
        2.3.1 关于声母
        2.3.2 关于元音
        2.3.3 关于韵尾
        2.3.4 关于声调
        2.3.5 关于前缀
第3章 汉语音系
    3.1 汉语中古音用于藏汉比较的可行性
    3.2 《切韵》在藏汉语比较中的地位
    3.3 《广韵》音系
        3.3.1 广韵的韵母系统
        3.3.2 广韵的声母系统
        3.3.3 广韵的声调系统
第4章 藏语汉语关系词比较例证
    4.1 藏文零韵尾的词与汉语的对应
        4.1.1 藏语rgja“网”与汉语“罟、罛、(?)、(?)、罝”
        4.1.2 藏语rka“水渠”与汉语“渠”
        4.1.3 藏语skja“收成”与汉语“稼”
        4.1.4 藏语skja“墙壁”与汉语“架、糜”
        4.1.5 藏语skja ba“迁徙”与汉语“嫁”
        4.1.6 藏语ηa“我”与汉语“吾、鱼”
        4.1.7 藏语fidra ba“如象”与汉语“(?)、如”
        4.1.8 藏语ma“母亲”与汉语“妈、姥、母”
        4.1.9 藏语rtswa“草”与汉语“苴、菹、蒩、沮”
        4.1.10 藏语(?)t(?)hi ba“死”与汉语“死、(?)、弃”
        4.1.11 藏语(?)di“这”与汉语“时、兹、此、斯、是”
        4.1.12 藏语phji lt(?)ag“反手耳光”与汉语“(?)、批”
        4.1.13 藏语gzi“根基”与汉语“基、丌、址、止、址”
        4.1.14 藏语dkju“驰骋”与汉语“驱
        4.1.15 藏语dkju bo“弯曲”和汉语“觩、觓、朻、虬、纠、捄”
        4.1.16 藏语skru ba“乞讨”和汉语“敲、求”
        4.1.17 藏语skru ba“欺骗”与汉语“诪、侜、倜”
        4.1.18 藏语skru ba“切割”与汉语“刘、镏”
        4.1.19 藏语khju“群”和汉语“仇、俦、逑、遒、揂、九、句、鸠、救”
        4.1.20 藏语“仇恨”和汉语“仇、救”
        4.1.21 藏语glu“山歌”和汉语“(?)、谣”
        4.1.22 藏语spu“毛”和汉语“须、(?)、(?)、髬、髤、(?)”
        4.1.23 藏语“糠秕”和汉语“稃、麸”
        4.1.24 藏语phru“鬃鬣”与汉语“髟、髳”
        4.1.25 藏语phru ba“瓦罐”和汉语“缶、缻、(?)”
        4.1.26 藏语khre“小米”与汉语“斋、齐、齍、粢”
        4.1.27 藏语gje“分开”和汉语“歧、枝”
        4.1.28 藏语ste“是”与汉语“斯、是”
        4.1.29 藏语de pho“雄鸡啼”与汉语“啼、嗁、(?)、(?)、渧、谛”
        4.1.30 藏语“鬼”与汉语“离、魑”
        4.1.31 藏语bde ba“容易”与汉语“崥、崹”
        4.1.32 藏语lde“匙”与汉语“匙、鍉、提”
        4.1.33 藏语brtse ba“爱怜”与汉语“慈、悲”
        4.1.34 藏语sηo“草”与汉语“薮、蔬”
    4.2 藏文-b(-bs)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2.1 藏语lteb pa“重点”与汉语“叠(叠)、摺(折)、累”
        4.2.2 藏语sleb pa“到达”与汉语“莅、临”
        4.2.3 藏语ldeb“纸张”与汉语“某、叶、揲、碟、蝶、牒”
        4.2.4 藏语grub“成就”与汉语“集、就”
        4.2.5 藏语fitshem“缝纫”与汉语“缉、綅、缀”
        4.2.6 藏语(?)drub pa“愈合”与汉语“愈、合”
        4.2.7 藏语“掩盖”与汉语“覆、窆”
        4.2.8 藏语“答复”与汉语“对、答”
    4.3 藏文-d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3.1 藏语krad pa“皮革”与汉语“靼、靬”
        4.3.2 藏语gjad“力(力士)”与汉语“杰、桀、偈、朅、健”
        4.3.3 藏语sdud pa“收束”与汉语“休、庥、茠”
        4.3.4 藏语rtod“拴木”与汉语“拙、(?);拴”
        4.3.5 藏语mgo bkad“头发”与汉语“发(发)、根”
        4.3.6 藏语brad“发奋”与汉语“发(发)、奋(奋)”
        4.3.7 藏语brad“说话”与汉语“述、说”
    4.4 藏文-g(-gs)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4.1 藏语phjogs pa“仆从”与汉语“仆、附”
        4.4.2 藏语dkrog pa“搅”与汉语“搅、掉”
        4.4.3 藏语skjogs“勺”与汉语“勺、酌”
        4.4.4 藏语sgrog pa“宣布”与汉语“讣、控、告、诰”
        4.4.5 藏语snogs“孩童”与汉语“弱、孺”
        4.4.6 藏文dug“毒”与汉语“毒”
        4.4.7 藏语thug pa“接触”与汉语“触、动”
        4.4.8 藏语thug pa“汤面”与汉语“粥”
    4.5 藏文-m(-ms)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5.1 藏语gjem pa“淫乱”与汉语“媱、淫”
        4.5.2 藏语skjems“饮料”与汉语“渖、沈、饮”
        4.5.3 藏语stem pa“打击”与汉语“椹、砧、碪、揕”
        4.5.4 藏语(?)tshem“缝纫”与汉语“箴、鍼、针”
        4.5.5 藏语(?)dzem pa“害羞”与汉语“惭、慙”
    4.6 藏文-n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6.1 藏语skjin“野山羊”与汉语“萈、羦、欣”
        4.6.2 藏语bkren pa“吝啬”与汉语“吝、悭”
        4.6.3 藏语ηan pa“低劣”与汉语“赝、贋、雁、鴈”
        4.6.4 藏语(?)phan“幡”与汉语“幡、旙”
        4.6.5 藏语ban“盆”与汉语“盘、盆”
        4.6.6 藏语bran“奴隶”与汉语“銮、民、人”
        4.6.7 藏语bjin pa“小腿”与汉语“髌、膑、寅”
        4.6.8 藏语(?)khrun“分际”与汉语“阃、橉”
        4.6.9 藏语gzun po“优良”和汉语“纯、醇”
        4.6.10 藏语bkren pa“贫困”与汉语“贫、仅、馑、廑、紧”
    4.7 藏文-η(-ηs)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7.1 藏语skjoη ba“抚养”与汉语“将、养、供”
        4.7.2 藏语skraη ba“肿”与汉语“脤、张、痕、肛”
        4.7.3 藏语glaη“公黄牛”与汉语“犅、刚、牨、(?)、(?)”
        4.7.4 藏语rkaη“根株”与汉语“梗、莄”
        4.7.5 藏语rkjaη“偏要”与汉语“犟、强”
        4.7.6 藏语brgjaη (?)iη“撑架”与汉语“张、撑、绷、绷”
        4.7.7 藏语sgaη“山地”和汉语“冈、堈、阬”
        4.7.8 藏语(?)tchaη ba“柄”与汉语“掌、将;抦、柄、枋、棅、秉”
        4.7.9 藏语gdaη ba“张开”与汉语“炕、抗、搪、张”
        4.7.10 藏语baη ba“库房”与汉语“庰、屏、偋”
        4.7.11 藏语dbjaηs pa“唱歌”与汉语“唱、倡”
        4.7.12 藏语fibaηs“百姓”与汉语“氓、甿、萌”
        4.7.13 藏语spaη“草地”与汉语“坪、垩”
        4.7.14 藏语fibraη“帐篷”与汉语“帐、张”
        4.7.15 藏语bzaη po“善良”与汉语“臧、祥”
        4.7.16 藏语laη ba“天明”与汉语“阳、阳”
        4.7.17 藏语gliη me“祭灯”与汉语“蒸、(?)、(?)”
        4.7.18 藏语mdziη pa“脖颈”与汉语“颈、领”
        4.7.19 藏语gtiη rdo“锚”与汉语“碇、矴”
        4.7.20 藏语mthiη“石青”与汉语“青、靛”
        4.7.21. 藏语ldiη“定”与汉语“亭、停、定、(?)”
        4.7.22 藏语(?)briη ba“平常”与汉语“平、庸”
        4.7.23 藏语skjuη ba“减少”与汉语“纵”
        4.7.24 藏语dguη“天空”与汉语“空、穹、穷”
        4.7.25 藏语sgruη“唱神话故事”与汉语“颂、诵”
        4.7.26 藏语sgruη ba“溶化”与汉语“溶、融”
        4.7.27 藏语duη“胫骨号筒”与汉语“筒、筩
        4.7.28 藏语gduη“氏族”与汉语“统、种、穜、宗”
        4.7.29 藏语rduη ba“捶打”与汉语“冲、撞、独”
        4.7.30 藏语mduη“矛”与汉语“(?)鏦”
        4.7.31 藏语gzuη“性情”与汉语“衷、忠、中”
        4.7.32 藏语sgreηba“举起”与汉语“擎、升”
        4.7.33 藏语gdeηs ka“蛇冠”与汉语“顁、定”
        4.7.34 藏语ldeη ba“足够”与汉语“盈、逞、呈”
        4.7.35 藏语dren pa“呈献”与汉语“陈;呈”
        4.7.36 藏语mdoη“桶”与汉语“桶、筩”
        4.7.37 藏语rmoηs pa“迷惑”与汉语“蒙、蒙、懵”
        4.7.38 藏语(?)dzoη“高”与汉语“耸、崇、嵩”
        4.7.39 藏语loη“沸腾”与汉语“涌、涌”
        4.7.40 藏语loηs spjod“享受”与汉语“用、庸”
    4.8 藏文-1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8.1 藏语bsηal ba“睡”与汉语“睡、(?)、卧、眠、(?)”
        4.8.2 藏语sgrol ba“驱逐”与汉语“驱、赶”
        4.8.3 藏语sbrel ba“连接”与汉语“维、联、连”
        4.8.4 藏语(?)dol ba“拖垂”与汉语“垂、缒”
        4.8.5 藏语(?)phul ba“推脱”与汉语“排”
        4.8.6 藏语bt(?)il ba“摈除”与汉语“摈、弃”
        4.8.7 藏语gsil ba“洗”与汉语“洒、洗”
        4.8.8 藏语bkral ba“赋税”与汉语“科、课、徭”
    4.9 藏文-r韵尾的字与汉语的以应
        4.9.1 藏语spur“死尸”与汉语“尸、屍、施、殍、殉”
        4.9.2 藏语ηar“颜”与汉语“仪,颜”
        4.9.3 藏语mtshar pa“鲜丽”与汉语“璨、灿、璀、彩、粲”
        4.9.4 藏语dar ba“发达”与汉语“大、单”
        4.9.5 藏语(?)phar“前檐”与汉语“(?)、楣、标、櫋”
        4.9.6 藏语pir“蚌”与汉语“玭、魮、蜱、(?)、蠙”
        4.9.7 藏语(?)tshir ba“挤”与汉语“挤、绞、稹”
        4.9.8 藏语skur ba“授予”与汉语“授、(?);归、馈”
        4.9.9 藏语skur ba“减损”与汉语“倃、咎、(?);摧、亏、毁;损、撙”
        4.9.10 藏语mkhur ba“颧”与汉语“頄、頯、颧”
        4.9.11 藏语figjur ba‘变易”与汉语“敡、(?)、移、爰、辕、换”
    4.10 藏文-s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10.1 藏语dkjus“经线”与汉语“(?)緭”
        4.10.2 藏语gus pa“贵”与汉语“贵”
        4.10.3 藏语fidus pa“集聚”与汉语“会(会)、荟(荟)、汇(汇)”
        4.10.4 藏语nes pa“罪过”与汉语“孽、(?)”
        4.10.5 藏语mdzed“美丽”与汉语“美、媚”
        4.10.6 藏语skjes“赠品”与汉语“气(气)、饩、(?)、既”
        4.10.7 藏语gos pa“沾染”与汉语“垢,洉”
        4.10.8 藏语dos“驮子”与汉语“驮”
    4.11 藏文-(?)韵尾的字与汉语的对应
        4.11.1 藏语“苦,疲乏,劳累”汉语“盬”
        4.11.2 藏语dgafi ba工资,工钱与汉语“价”
        4.11.3 藏语dga(?)与汉语“悦、兑”
        4.11.4 藏语bt(?)afi ba“副食品,嚼食”与“嚼”
        4.11.5 藏语(?)dafi ba“超过、逾越”与汉语“度”
        4.11.6 藏语mna(?) ma“媳妇、妻”与汉语“女、孥”
第5章 关于声母对应和语义深层对应
    5.1 声母的对应
    5.2 关于语义深层对应
第6章 其它尚需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6.1 关于同源词
        6.1.1 语言接触视野中对同源词的界定
        6.1.2 语言接触视野中同源词的外沿
        6.1.3 语言接触视野中的汉藏语同源词
    6.2 关于汉语古音构拟
        6.2.1 汉语复辅音问题
        6.2.2 上古汉语开音节问题
        6.2.3 上古汉语阴声韵尾问题
        6.2.4 关于上古汉语元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分歧
        1.1.1 李方桂的中国语言关系观
        1.1.2 本尼迪克特的东亚语言关系观
        1.1.3 沙加尔的东亚超级语系观
    1.2 研究目标
    1.3 章节安排
第2章 语言关系研究方法论
    2.1 历史比较法
        2.1.1 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
        2.1.2 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
    2.2 计量法
        2.2.1 特征统计法
        2.2.2 词源统计法
        2.2.3 对历史比较法和计量统计法的评论
    2.3 自动相似关系判断法
        2.3.1 方法阐述
        2.3.2 结果举例
        2.3.3 ASJP的进一步发展
    2.4 本文采用的方法
第3章 编辑距离算法与改进
    3.1 序列比对
    3.2 编辑距离算法简介
        3.2.1 编辑距离定义
        3.2.2 编辑距离算法的计算步骤
        3.2.3 编辑距离原理
        3.2.4 回溯路径
        3.2.5 路径选择
        3.2.6 归一化
        3.2.7 最长对齐序列长度的计算
        3.2.8 语言学应用案例
    3.3 元音及辅音间距离的计算
        3.3.1 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简介
        3.3.2 元音及辅音间的距离
    3.4 基于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的编辑距离算法改进
    3.5 语言距离计算
        3.5.1 比较词表的选择
        3.5.2 计算过程
    3.6 语言距离分析
        3.6.1 聚类分析
        3.6.2 多维尺度分析
第4章 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验证
    4.1 印欧语
        4.1.1 印欧语的分类
        4.1.2 印欧语的谱系图
        4.1.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4.2 藏语
        4.2.1 藏语方言的分布
        4.2.2 藏语方言的分类
        4.2.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4.3 总结
第5章 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分类
    5.1 诸家的分类
    5.2 本文的分类
        5.2.1 语言材料
        5.2.2 距离矩阵
        5.2.3 语言关系分类结果
        5.2.4 每个语族的内部分类
    5.3 本文方法与词源统计法的比较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的重要观点
    6.3 本文研究的特色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载瓦语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族属及民族流变
        1.1.1 景颇族概况
        1.1.1.1 有文献记载的历史
        1.1.1.2 口传历史
        1.1.1.3 民族认定
        1.1.1.4 民族分布
        1.1.1.4.1 人口分布
        1.1.1.4.2 地理分布
        1.1.2 载瓦支系概况
        1.1.2.1 载瓦支系简介
        1.1.2.2 对载瓦支系的不同认识
        1.1.2.3 方言系属及文字创制使用情况
        1.1.2.3.1 方言系属
        1.1.2.3.2 载瓦文创制使用情况
    1.2 载瓦语研究回顾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1.1 上个世纪50年代有关载瓦语的调查研究
        1.2.1.2 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
        1.2.1.3 本世纪初至今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论文布局
        1.3.3 调查对象及语料来源
第2章 载瓦语语音系统
    2.1 载瓦语的声韵调
        2.1.1 声母
        2.1.1.1 声母概述
        2.1.1.2 腭化声母
        2.1.1.3 载瓦语声母?与?
        2.1.2 韵母
        2.1.2.1 韵母概述
        2.1.2.2 载瓦语松紧元音
        2.1.2.2.1 松紧元音
        2.1.2.2.2 载瓦语松紧元音
        2.1.2.3 载瓦语韵母系统的不对称性
        2.1.2.3.1 亲属语语言中带-i复合元音韵母配合情况
        2.1.2.3.2 音理上的考察
        2.1.3 声调
        2.1.3.1 载瓦语的声调
        2.1.3.1.1 声调小议
        2.1.3.1.2 载瓦语声调的一般概况
        2.1.3.1.3 载瓦语声调调值
        2.1.3.1.4 载瓦语声调现状
        2.1.3.1.5 载瓦语声调的演变
        2.1.3.1.6 载瓦语声调演变小结
        2.1.3.2 连读变调
        2.1.3.2.1 载瓦语连读变调
        2.1.3.2.2 载瓦语双音节连读变调的几条规则
        2.1.3.2.3 载瓦语连读变调的韵律分析
    2.2 载瓦语的音节结构
        2.2.1 音节概述
        2.2.2 汉藏语系语言视野下的音节研究
        2.2.3 载瓦语的音节结构
    2.3 载瓦语元音、辅音和声调的区别特征矩阵
        2.3.1 元音音位区别特征矩阵
        2.3.2 辅音音位区别性特征
        2.3.3 声调区别特征矩阵
    2.4 载瓦语声韵配合关系
第3章 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载瓦语
    3.1 同一民族内部诸语言之间的关系
        3.1.1 载瓦语和浪速、勒期、波拉等同语支语言的关系
        3.1.2 载瓦语和景颇语的关系
    3.2 载瓦语同周边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
        3.2.1 载瓦语和傣语的关系
        3.2.2 载瓦语和德昂语的关系
        3.2.3 小结
第4章 载瓦语的历时研究
    4.1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有关载瓦语的调查材料之语音辨析
        4.1.1 例词与例句
        4.1.2 几点反思
    4.2 载瓦语与汉语、缅甸语的关系词比较及其历史层次*
        4.2.1 载瓦语语素分析
        4.2.2 载瓦语同缅甸语的关系词及历史层次
        4.2.3 载瓦语中汉语关系词的历史层次
        4.2.3.1 上古层次
        4.2.3.2 中古层次
        4.2.3.3 近古、现代层次
        4.2.3.4 小结
    4.3 载瓦语的形态
        4.3.1 载瓦语形态研究
        4.3.2 载瓦语使动范畴
第5章 余论
    5.1 载瓦语及缅语支语言的部分音变规律
    5.2 困惑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
    1.1 载瓦语方音词表
    1.2 载瓦语方言点简介
        1.2.1 志丹村景颇社
        1.2.2 盈江鲁洛
        1.2.3 陇川龙门
        1.2.4 瑞丽户瓦
附录2 载瓦语声韵配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亲属关系词中的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吴川吉兆海话与粤语、东话词汇比较研究[J]. 邵兰珠.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异名同实词类聚研究[D]. 耿艳. 河北大学, 2020(08)
  • [3]新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 谢珍珠.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4]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D]. 孙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5]文化视野下的汉语亲属称谓语解读[J]. 王燕霞. 萍乡学院学报, 2019(01)
  • [6]大学生同辈关系的内外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 付绮梦.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哈译本《蒙古秘史》蒙哈关系词汉译研究[D]. 苏古. 伊犁师范学院, 2018(07)
  • [8]藏语汉语关系词研究 ——基于藏语语音演变规律的思考[D]. 赵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3)
  • [9]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D]. 赵志靖.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10]载瓦语语音研究[D]. 何勒腊.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亲属词的文化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