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开大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开大,径迹,金矿,成矿作用,民政局,临界值,成矿。
云开大山论文文献综述
徐治平[1](2012)在《山林一脉 萌泽两广——“走进八桂丛林”之云开大山》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故乡在云开大山深处。云开大山是两广界山。山脉西南——东北走向,连绵200余公里,荫庇、润泽广西陆川、北流、容县、岑溪、苍梧,广东化州、高州、信宜、罗定、郁南十县(市)。总体上说,山北的溪涧流往广西的圭江、绣江,经北流、容县、藤县入浔江,而后过梧州、广州入南海;山南的溪涧流往广东的鉴江、罗江,过高州、化州经吴川入南海。也有参差交错的,如六靖河从广西北流县流往广东高州而后汇入罗江,经化州,进鉴江;黄华河从(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期刊2012年08期)
丘元禧,梁新权[2](2006)在《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叁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 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 SW挤压构造应力场。(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6年03期)
梁康保[3](2005)在《民政之花开遍云开大山——信宜市民政工作发展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春叁月,记者驱车到信宜市民政局采访,看到信宜五保老人生活在悠闲舒适的敬老院,看到该市福利院被遗弃的孩子们流露出甜美的笑容,记者感到万分的高兴,所有这些都是信宜市民政工作者多年来的辛勤劳动的结果啊!近年来,信宜市民政局在信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05年03期)
李小明[4](2004)在《裂变径迹方法及云开大山热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裂变径迹方法研究,第二部分是应用裂变径迹方法,结合~40Ar/~39Ar(K-Ar)法研究云开大山印支构造事件与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作用。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裂变径迹定年的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术及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的研究现状、进展与发展趋势,并结合笔者长期从事裂变径迹分析工作所获得的一些经验与认识,讨论了裂变径迹实验技术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途径。其次简单介绍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在地质上的应用. 第二部分是以云开大山为实例进行的热年代学研究。云开大山地处华南南缘、紧邻印支地块,西接钦防海槽,是研究华南-印支陆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极富价值的研究区域。本文采用裂变径迹,结合~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云开大山印支期的变形事件与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印支、华南陆块的变形统一动力学机制及华南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和启发。 选择云开大山不同岩石类型(糜棱岩、混合岩、花岗岩)的代表性样品进行裂变径迹研究,并从中选择4个代表性的糜棱岩样品进行~40Ar/~39Ar同位素热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有的~40Ar/~39Ar(K-Ar)年龄数据,取得如下成果或认识:(1)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于97/4-133.0 Ma,峰值年龄为125 Ma±,另一峰值为105 Ma±,说明云开大山早白垩世存在一次抬升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43.5-68.4 Ma,代表云开大山于早第叁纪的另一次抬升冷却事件.磷灰石样品的封闭径迹长度平均值为12.60-14.36μm,大部分样品的标准误差在2μm以上,呈较宽的单峰分布.结合云开大山的地质背景,认为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应该是云开大山隆升剥露作用的冷却年龄;(2)选择磷灰石样品的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布,借助AFTsolve软件对样品的热历史进行模拟,获得了温度-时间演化曲线与模拟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模拟的径迹长度峰值在12-15μm之间,呈较宽的单峰分布,与实测值基本一致;(3)采用锆石和磷灰石“矿物对”裂变径迹年龄方法,选择200℃和120℃分别作为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假设云开大山的地表年平均温度为20℃,古地温梯度为35℃/km计算样品的冷却速率和云开大山的隆升速率得出:晚中生代至早第叁纪,岩石的平均冷却速率V_c≈1.33℃/Ma,云开大山的平均隆升速率V_u≈O.04mm/a,其隆升幅度大于2km;早第叁纪以来,岩石的平均冷却速率为1.82℃/Ma,云开大山的平均隆升速率为0.05mm/a.晚中生代以来,云开大山的隆升幅度至少达5km,云开大山的剥蚀厚度达4km以上.说明云大山块晚中生代以来遭受了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4-10-26)
李小明[5](2004)在《裂变径迹热模拟在云开大山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开大山12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40~70Ma之间,封闭径迹长度实测平均值在12.60~14.36μm之间,呈较宽单峰正态分布,径迹长度的标准误差一般在2μm以上。选择磷灰石样品的颗粒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布利用Laselett et al.(1987)的退火模型借助于AFTsolve软件对样品的热历史进行模拟,模拟过程中选择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为120℃,地表温度取20℃,由此获得的温度-时间演化曲线与模拟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如图1所示。模拟结果显示在自25-30 Ma至70Ma期间该区为一缓慢冷却过程,平均冷却速率为1.24℃/Ma;而自25-30Ma以来,区域冷却速率明显加快,平均冷却速率约为2.5℃/Ma。全部样品模拟的峰值径迹长度变化于12~15μm间(图1),与实测值基本一致。上述裂变径迹热模拟结果为华南内部晚中兰代花岗岩的广泛出露提供了年代学约束。(本文来源于《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4-10-01)
邱小平[6](2004)在《两广云开大山地区开合旋回转换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合构造是总结地壳或岩石圈水平扩张和压缩运动规律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开合构造旋回代表了地壳或岩石圈的汇聚、离散和平移等宏观构造运动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与变质作用、熔融或重熔的岩浆活动、构造流体运移的过程。因此,开合构造运动促使地球表层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和成矿。对于多数内生金属矿床而言,特别是贵金属矿床,其主成矿期发生在开合构造由压缩向扩张快速过渡转变的时期,油气等非金属矿产则形成于扩张时期。成矿与容矿主断层多数都属于压性或压扭性向张性转换的复杂断层。云开地区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旋回的开合构造运动,产生了一系列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金银矿床。(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4年03期)
杨常青,罗宏宇[7](2002)在《来自云开大山的军旅作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誉为"云开大山秀才"的杨永辉,现任广州军区《战士报》社社长,作为大校军衔的正师职军官,他是信宜优秀儿女中的佼佼者;作为军旅作家,他发表了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共200多万字,出版专着5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为记者,他的足迹踏遍军营、边疆、哨所、海岛、战场,写出了数以千计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作品,评为高级编辑职称,并获得广东省优秀新闻人才最高奖项——金枪奖,又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全军抗洪先进个人。杨永辉诚实好学、勤奋拼搏,叁十度春秋,弹指一挥间。杨永辉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为信宜父老乡亲争了光。(本文来源于《源流》期刊2002年04期)
叶真华,劳秋元,胡世玲[8](2000)在《云开大山云开群地层时代和层序的研究现状与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分析了目前确定云开群地质年代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和微古植物化石的可利用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云开群牛辰坳组/兰坑组中化学沉积成因硅质岩测得的~(40)Ar/~(39)Ar坪年龄872.8±8.6 Ma,并结合云开群罗罅组变质英安斑岩中颗粒锆石分层蒸发法年龄922~940 Ma,确定了云开群的地质年代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按其时代和岩性序列特征将其与丹洲群和板溪群进行对比。文中指出前人建立并命名作为岩石地层单位的高州岩群和黄岭岩组不符合地层划分命名原则,因而是不恰当的。根据野外观察,对比研究岩性和追索构造展布,本文认为黄岭岩组中的沉积变质岩残留体可能就是云开群兰坑组地层。高州群其余两个组地层的地质年代和对比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0年05期)
邵军[9](1990)在《云开大山地区原生金矿床类型的划分及找矿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开大山地区80%以上的金矿床、矿点产在前寒武系云开群变质一混合杂岩中,沿 NE、 NNE 向深大断裂带呈带状分布、金矿成矿可分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中-晚期两个主成矿期。根据金矿成矿的作用方式,热液来源可把本区金矿床划分叁种类型:变质热液型、岩浆热液型及风化淋滤型各类型金矿床的成矿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前寒武系云开群变质岩系——矿源层本文综述了各类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列举了典型矿例、在总结本区金矿成矿条件、金矿找矿标志的基础上指出了广宁-罗定、信宜-高州、岑溪-博白叁个找金远景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2)》期刊1990-06-30)
温福光[10](1989)在《云开大山冬季热量资源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开大山位于南亚热带南缘,种植亚热带作物热量有余,种热带作物常常不能安全越冬。为了合理利用地形环境,本文分析了山地环境避寒原理,给出了平流型寒害的综合表达指标,根据不同地形环境,提出了作物合理种植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山地研究》期刊1989年02期)
云开大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叁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 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 SW挤压构造应力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开大山论文参考文献
[1].徐治平.山林一脉萌泽两广——“走进八桂丛林”之云开大山[J].广西林业.2012
[2].丘元禧,梁新权.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J].地质通报.2006
[3].梁康保.民政之花开遍云开大山——信宜市民政工作发展纪实[J].南方论刊.2005
[4].李小明.裂变径迹方法及云开大山热年代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5].李小明.裂变径迹热模拟在云开大山中的应用[C].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6].邱小平.两广云开大山地区开合旋回转换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4
[7].杨常青,罗宏宇.来自云开大山的军旅作家[J].源流.2002
[8].叶真华,劳秋元,胡世玲.云开大山云开群地层时代和层序的研究现状与新认识[J].地质论评.2000
[9].邵军.云开大山地区原生金矿床类型的划分及找矿方向[C].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2).1990
[10].温福光.云开大山冬季热量资源利用[J].山地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