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溅蚀论文_孙贞婷,胡霞,李宗超,刘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溅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雨滴,叶面积,强度,玉米,红壤,华北。

土壤溅蚀论文文献综述

孙贞婷,胡霞,李宗超,刘勇[1](2017)在《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溅蚀速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溅蚀是土壤侵蚀的初始阶段,是降雨雨滴直接打击土壤表层引起的土壤颗粒分散和位移发生的过程。为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溅蚀速率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溅蚀试验测定土壤溅蚀速率,运用SPSS 20.0软件,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溅蚀速率进行了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分散率、团聚度和土壤粒级与土壤溅蚀速率相关性最大。土壤的渗透系数在整个降雨历时阶段对土壤的溅蚀速率一直呈现负影响。分散率在降雨历时为15min时对土壤溅蚀速率呈显着负影响。团聚度对土壤溅蚀速率的影响由T=15min时的显着正相关变成T=20min时的极显着正相关。土壤粒级和土壤溅蚀速率相关性很大,且关系较为复杂。相较于其他4种粒级中,粒级范围在D<0.002mm的土壤颗粒对土壤溅蚀速率影响最大,且在降雨历时为15~20min时,对土壤溅蚀速率皆有显着正相关性。另外,粒级范围在0.2≤D<2mm和0.02≤D<0.2mm的土壤颗粒分别在T=15min和T=20min时对土壤溅蚀速率有显着负相关性。土壤粒级对土壤溅蚀速率的相关性随降雨历时的变化可能与土壤结皮有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相莹敏,张洪江,程金花,钟莉,郭春梅[2](2016)在《华北土石山区土壤溅蚀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地吞食农田,降低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水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雨滴击溅作用下,地表土壤颗粒会发生位移,引起表层土壤颗粒的分离。以华北土石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采用改良后的摩根溅蚀盘和雨滴发生器,利用色斑法结合叶面积系数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土壤溅蚀量。结果表明:1)溅蚀量随土壤前期含水量增大而增大、与雨滴动能呈正相关(R2>0.96,P<0.05);2)溅蚀量和植被覆盖度呈非线性负相关(R2>0.99,P<0.05)——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溅蚀量随降雨强度增大的幅度越小;3)植被主要通过叶面积改变雨滴直径,通过株高改变降雨高度,对降雨进行再分配,进而改变雨滴动能。叶面积系数越小、株高越低,植被对溅蚀的阻挡作用越强。(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胡伟[3](2016)在《我国主要侵蚀土壤溅蚀和片蚀特征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不同土壤的溅蚀和片蚀特征,可为侵蚀预报模型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其对坡面侵蚀防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针对我国主要侵蚀土壤溅蚀和片蚀特征的对比研究相对薄弱的现实,以我国叁个主要水蚀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东北黑土区和南方红壤区)的典型侵蚀土壤黄绵土、黑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同的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叁种主要侵蚀土壤的溅蚀和片蚀特征,量化了溅蚀对片蚀的贡献,探究了片蚀的水动力学机理,构建了适用于我国主要水蚀区的溅蚀和片蚀预报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叁种主要侵蚀土壤溅蚀特征。试验条件下黄土、黑土和红壤坡面不同方向溅蚀量(向上坡、向下坡,侧向)、净溅蚀量(向下坡-向上坡)和总溅蚀量(向上坡+向下坡+左侧+右侧)均随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降雨强度由50 mm h–1增加到100 mm h–1时,黄土、黑土和红壤坡面总溅蚀量分别增加了0.2~14.2,1.9~10.9和1.1~11.3倍。次降雨坡面向上坡,向下坡和侧向溅蚀量分别占总溅蚀量的14.1%~14.7%,32.8%~33.3%和26.0%~26.3%。叁种主要侵蚀土壤不同方向溅蚀量,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大小关系为:黑土最大,红壤次之,黄土最小。坡面不同方向土壤溅蚀量,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在坡面产流前后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坡面产流前,叁种主要侵蚀土壤干土溅蚀量均显着高于湿土溅蚀量;而坡面产流后,前期土壤含水量对黑土和红壤的影响表现出叁种现象,即干、湿土的溅蚀量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干土溅蚀量显着高于湿土溅蚀量,湿土溅蚀量显着高于干土溅蚀量。(2)阐明了叁种主要侵蚀土壤坡面片蚀特征。叁种主要侵蚀土壤坡面片蚀量均随降雨强度,降雨能量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降雨强度由50 mm h–1增加为100 mm h–1时,黄土、黑土和红壤坡面片蚀量分别增加了8.3~19.3,15.0~68.8和5.1~36.9倍。随着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黑土和红壤坡面片蚀量分别增加了1.4~9.0和1.2~15.8倍。干土条件下,红壤坡面的片蚀量高于黑土坡面。湿土条件下,叁种土壤片蚀量的大小关系受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的影响。50 mm h–1降雨强度下或100 mm h–1降雨强度而降雨能量小于8.52 J m–2 mm–1时,叁种土壤片蚀量大小关系为:红壤最大,黄土次之,黑土最小;100 mm h–1降雨强度下,当降雨能量高于8.52 J m–2 mm–1时,黄土坡面片蚀量最大,红壤次之,黑土最小。(3)量化了溅蚀对片蚀的贡献。叁种主要侵蚀土壤总溅蚀量对片蚀量的贡献受降雨特性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综合影响。黄土向上坡,向下坡,侧向,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与片蚀量的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2,0.4,0.3,0.2和1.2;黑土向上坡,向下坡,侧向,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与片蚀量的比值平均值分别为1.1,2.4,1.9,1.3和7.3;红壤向上坡,向下坡,侧向,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与片蚀量的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4,0.9,0.9,0.5和3.1。干土条件下,黑土总溅蚀量对片蚀量的贡献高于红壤。湿土条件下,当降雨强度为50 mm h–1时,叁种主要侵蚀土壤总溅蚀量对片蚀量的贡献为黑土最大,黄土次之,红壤最小;而当降雨强度为100 mm h–1,降雨能量小于12.85 J m–2 mm–1时,叁种主要侵蚀土壤总溅蚀量对片蚀量的贡献为黑土最大,红壤次之,黄土最小。当降雨能量高于12.85 J m–2mm–1时,叁种主要侵蚀土壤之间总溅蚀量对片蚀量的贡献差异较小。(4)探究了片蚀的水动力学机理。对于叁种主要侵蚀土壤,随降雨强度、降雨能量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径流流速和雷诺数显着增加,弗汝德数无明显变化,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显着减小。叁种土壤临界径流剪切力、临界水流功率、临界单位水流功率大小关系为,黑土最大,红壤次之,黄土最小。对于叁种主要侵蚀土壤,径流流速是最佳的水力学参数,而径流剪切力是最佳的水动力学参数。(5)构建了溅蚀和片蚀预报模型,其模型有效性系数ENS分别达到0.82和0.85,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6-05-01)

胡伟,郑粉莉,边锋[4](2016)在《降雨能量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溅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溅蚀特征研究可揭示溅蚀发生机理,而现有研究大多用溅蚀量来表征溅蚀特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溅蚀作用过程。为此,基于改进的试验土槽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能量对坡面不同方向溅蚀量及溅蚀过程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10个降雨能量,其中10个降雨能量是通过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5个雨滴降落高度(3.5,5.5,7.5,9.5、11.5 m)来实现的。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坡面总溅蚀分量均随降雨能量的增加而增大。次降雨坡面溅蚀量均为向下坡最大,其次为侧坡溅蚀量,而向上坡溅蚀量最小。当降雨强度由50mm/h增加至100mm/h时,坡面向上坡溅蚀量增加2.3—5.0倍,向下坡溅蚀量增加1.7—5.1倍,侧坡溅蚀量增加1.9—4.3倍,总溅蚀量增加1.9—4.5倍,净溅蚀量增加1.2—6.4倍。对于不同降雨能量处理,坡面溅蚀率均表现为坡面产流前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递增,产流后迅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定量分析了各溅蚀分量、总溅蚀量、净溅蚀量与降雨能量的关系,提出了溅蚀发生的降雨能量阈值,发现雨滴溅蚀发生的临界能量为3—6 J m~(-2)mm~(-1),且向上坡溅蚀量,向下坡溅蚀量,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皆与降雨能量呈幂函数关系,而侧坡溅蚀量与降雨能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5期)

王葆,马俊明,程金花,于心怡,戴矜君[5](2015)在《华北土石山区砾石覆盖对土壤溅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降雨强度和砾石覆盖度与土壤溅蚀的关系,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采用自主设计的圆形溅蚀板定量研究不同砾石覆盖度(0、5%、10%、15%、20%)、不同降雨强度(40、80和120 mm/h)对土壤溅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砾石覆盖度下,溅蚀量与降雨强度成线性正相关;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溅蚀量随砾石覆盖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土壤溅蚀量受砾石覆盖度影响的程度减小;土壤溅蚀量随溅蚀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土粒飞溅距离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砾石覆盖对抑制溅蚀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胡霞[6](2015)在《红壤结皮发育特征及其与土壤溅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红壤表土结皮发育特征及其与土壤溅蚀的关系,可为理解红壤的侵蚀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溅蚀试验,采样制作土壤切片,同时测定红壤溅蚀速率,观察分析红壤土表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土壤溅蚀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母质和质地是影响土壤结皮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质是花岗岩的红壤不易形成结皮,而母质是红砂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的红壤较易形成结皮。石砾和粗砂含量较多的红壤不易形成结皮,而粉粒和粘粒含量越多,红壤表面越易形成结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26期)

焦银龙[7](2015)在《紫色土区玉米季坡耕地土壤溅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中紫色丘陵区,岩石物理风化强烈,降雨集中,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尤以坡耕地最为突出。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土地垦殖率高,加之不合理的耕作管理,加速了区域的水土流失过程,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土壤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溅蚀作为水力侵蚀最初阶段,可使地表土壤颗粒分散、迁移,增强了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作物对溅蚀的影响,不仅要考虑降雨特性,而且也与作物冠层变化相关。因此,本研究以川中丘陵区零散坡耕地为对象,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开展不同降雨强度(1.0,1.5,2.0 mm/min)和坡度(15。,20。)条件下,玉米季横垄坡耕地土壤溅蚀特征研究,旨在弄清紫色土区零散坡耕地溅蚀特征,揭示玉米植株的生长与土壤溅蚀间的关系,以期为作物防蚀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各生育期,降雨强度越大坡面溅蚀持续时间越短,且在降雨强度大于1.5 mm/min后大幅缩短。坡面溅蚀持续时间随坡度的增大逐渐缩短,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却逐渐延长,拔节期和抽雄期的坡面溅蚀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苗期。(2)玉米各生育期,坡面溅蚀总量的80%来自上坡,其变化趋势与向下溅蚀量基本一致。玉米苗期,坡面溅蚀总量与向下溅蚀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最大溅蚀总量和向下溅蚀量分别为为3.58g和2.97g。玉米拔节期后,1.0 mm/min降雨强度下的溅蚀作用最强,且20。坡面溅蚀总量和向下溅蚀量高于15。坡面。玉米各生育期,坡面向上溅蚀量随降雨强度的变化较为复杂,但15。坡面向上溅蚀量显着大于20。坡面。(3)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坡面地表糙度整体呈衰退的趋势。在l.Omm/min, 1.5mm/min和2.0 mm/min降雨强度下,地表糙度最大降幅分别出现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和拔节期,达到10.99%,21.11%和16.78%。降雨后,坡面地表糙度在玉米成熟期大幅增加,15。和20。坡面分别增加了19.17%和22.68%。(4)玉米冠下溅蚀速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抽雄期溅蚀作用最强。降雨强度为2.0 mm/min时,抽雄期的溅蚀率可达176.75 g/(m2·min),是1.0 mm/min降雨强度下的2倍。玉米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的冠下降雨强度与相应溅蚀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线性关系。冠下降雨强度和溅蚀速率呈不均匀空间分布,二者不具有同步性。随玉米生育期推进和降雨强度的增大,冠下较大溅蚀具有向叶下区域集中的趋势。(5)玉米苗期和成熟期,降雨强度、雨前糙度与坡面溅蚀量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线性关系;坡度、雨前糙度与坡面向上溅蚀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关系。玉米抽雄和成熟期,坡度、雨前糙度与坡面向下溅蚀量和溅蚀总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关系,且与坡度呈正相关。(6)玉米各生育期,坡面总溅蚀量、净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坡度和地表糙度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关系。降雨强度和坡度对溅蚀的正负作用始终不同,对溅蚀影响的主次关系是随玉米生育期而变化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长江[8](2015)在《长江科学院获“土壤溅蚀动力定量监测”新型专利》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2月17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依托水利部"948"项目"土壤侵蚀动力动态变化过程集成系统与技术",研发出"一种土壤溅蚀动力定量监测系统",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土壤溅蚀定量监测是水土保持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内容,采用(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5年02期)

焦银龙,郑子成,李廷轩,林超文[9](2014)在《玉米季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溅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开展横垄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变化及其对土壤溅蚀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或成熟期达最小,而地表糙度变幅在玉米拔节期或抽雄期时最大,雨强对地表糙度变幅的影响表现出20°坡面>15°坡面。不同坡面的向上、下坡溅蚀量及溅蚀总量,在雨强为2.0mm/min时,玉米苗期最大,1.0mm/min和1.5mm/min雨强下,最大溅蚀量出现在玉米抽雄期;玉米全生育期溅蚀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在玉米苗期,各坡面雨强、糙度比率和溅蚀量间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玉米成熟期,仅在20°坡面雨强和糙度比率与溅蚀量呈显着线性关系,可知玉米冠层对各坡面溅蚀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程金花,秦越,张洪江,丛月,杨帆[10](2015)在《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以及降雨历时对溅蚀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溅蚀土粒的距离、方位的分布特征,以及溅蚀土粒的粒径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滴击溅过程中,在不同强度的降雨作用下,下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大,上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与溅蚀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现线性函数关系。溅蚀率与降雨历时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主要分布在0~10 cm,占溅蚀总搬运量的45.40%~57.75%,在50~60 cm内的溅蚀量所占比例不高于1.75%。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径小于等于2 mm,溅蚀土粒中细砂粒和粗粉粒百分比与原状土壤较为接近,粗砂粒百分比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粘粒百分比高于原状土壤,粉粒百分比低于原状土壤。溅蚀土粒中细砂粒(0.05~0.2 mm)最易于被溅蚀,而小粒径(小于0.002 mm)和大粒径(大于0.2 mm)土壤颗粒不易被溅蚀。当降雨强度足够大时,对于同种特征的土壤,溅蚀土粒存在稳定的粒径组成。当降雨强度保持不变时,溅蚀平均粒径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溅蚀距离在0~30 cm,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大;随溅蚀距离的不断增加,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小。(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土壤溅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地吞食农田,降低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水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雨滴击溅作用下,地表土壤颗粒会发生位移,引起表层土壤颗粒的分离。以华北土石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采用改良后的摩根溅蚀盘和雨滴发生器,利用色斑法结合叶面积系数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土壤溅蚀量。结果表明:1)溅蚀量随土壤前期含水量增大而增大、与雨滴动能呈正相关(R2>0.96,P<0.05);2)溅蚀量和植被覆盖度呈非线性负相关(R2>0.99,P<0.05)——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溅蚀量随降雨强度增大的幅度越小;3)植被主要通过叶面积改变雨滴直径,通过株高改变降雨高度,对降雨进行再分配,进而改变雨滴动能。叶面积系数越小、株高越低,植被对溅蚀的阻挡作用越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溅蚀论文参考文献

[1].孙贞婷,胡霞,李宗超,刘勇.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溅蚀速率的相关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

[2].相莹敏,张洪江,程金花,钟莉,郭春梅.华北土石山区土壤溅蚀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

[3].胡伟.我国主要侵蚀土壤溅蚀和片蚀特征与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

[4].胡伟,郑粉莉,边锋.降雨能量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溅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5].王葆,马俊明,程金花,于心怡,戴矜君.华北土石山区砾石覆盖对土壤溅蚀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

[6].胡霞.红壤结皮发育特征及其与土壤溅蚀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5

[7].焦银龙.紫色土区玉米季坡耕地土壤溅蚀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8].长江.长江科学院获“土壤溅蚀动力定量监测”新型专利[J].人民长江.2015

[9].焦银龙,郑子成,李廷轩,林超文.玉米季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溅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

[10].程金花,秦越,张洪江,丛月,杨帆.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土壤溅蚀盘实物图:土壤溅蚀盘设计图土壤密度为1.19 g/cm3时雨滴直径和~#...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对土壤溅蚀量...干土溅散3土壤溅蚀过程不同土壤密度在同一雨滴直径下对溅蚀...

标签:;  ;  ;  ;  ;  ;  ;  

土壤溅蚀论文_孙贞婷,胡霞,李宗超,刘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