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节律论文_李晓维,孙冉冉,章金明,张治军,吕要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配节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律,性腺,甲酰胺,提取物,夜蛾,寄主,时间。

交配节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维,孙冉冉,章金明,张治军,吕要斌[1](2017)在《西花蓟马成虫昼间交配习性和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一种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蔬菜和花卉等作物具有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监测和防治,本试验在室内对西花蓟马昼间交配习性、雌雄互作和雄成虫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独配对和群体配对两种方法研究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第1,4,8和12小时4个不同时间的交配行为;采用显微摄像系统研究西花蓟马雌雄成虫间4个不同时间的互作节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分析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两种组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lavandulyl acetate在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节律。【结果】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4个不同时间内的交配率、交配历期(持续时间)、雌雄互作次数和雄成虫对雌成虫的交配尝试次数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交配行为和雌雄互作行为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具有引诱活性的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率不存在显着差异,其释放节律与西花蓟马成虫的交配相关行为相一致。另一种不具有引诱活性的组分(R)-lavandulyl acet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释放率具有显着差异,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西花蓟马成虫在室内光照条件下交配相关行为不存在明显的节律性,其聚集信息素主要引诱成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释放亦无明显的节律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不同组分的行为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合理高效地应用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控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全为礼[2](2017)在《二化螟寄主种群分化及其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域物种形成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方式之一,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生殖隔离机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严重危害水稻和茭白等禾本科植物,有学者认为二化螟已经分化为水稻和茭白寄主种群,处于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交配节律差异可能是导致二化螟寄主种群间交配前生殖隔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仍然缺乏证据证实交配节律差异在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不清楚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本研究以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为材料,研究了寄主植物对二化螟寄主种群生物学特征及交配节律的影响,验证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的遗传模式,明确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在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探索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的内源机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寄主植物对二化螟寄主种群生物学特征及交配节律的影响通过转换寄主实验研究了寄主植物对二化螟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3日龄蛹重、成虫前翅长、交配节律等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寄主植物显着影响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的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3日龄蛹重、成虫前翅长等生物学指标,但不影响二化螟成虫的交配节律。研究结果证实二化螟已经分化为水稻和茭白寄主种群,水稻和茭白种群特有交配节律是长期适应进化形成的可稳定遗传的表型。2.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的遗传模式通过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的种群间杂交、杂交代与亲本种群的回交实验,验证了二化螟交配节律的遗传模式,分析了两种群控制交配节律的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结果显示,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正交及反交获得的F1代与水稻种群进行回交时,交配节律与两亲本种群交配节律的存在显着差异;与茭白种群进行回交时,交配节律与茭白种群的交配节律一致。F1代的母本及父本的种群来源均显着影响F1代成虫的交配节律。研究结果支持二化螟交配节律受到常染色体上的多基因控制,表明茭白种群控制交配节律的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对水稻种群的等位基因具有显性作用。3.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在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进行种群间的成虫交配选择实验,研究了交配节律差异在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两种群交配节律存在差异时,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间无选择实验、雌虫选择实验、雄虫选择实验及多选择实验中,种群间的隔离指数IPSI均显着大于随机交配条件下隔离指数值(IPSI=0);交配高峰时,不同交配选择实验中,种群间的隔离指数IPSI分别为与随机交配条件下隔离指数值(IPSI=0)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即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水平降低,种群间接近随机交配。研究结果明确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成虫交配节律差异是导致种群间部分生殖隔离的重要因素。4.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研究通过观察二化螟雌虫的求偶行为,检测了雌虫求偶时性腺中的性信息素滴度及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量,分析了种群间交配节律产生的内源机制。结果显示,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雌虫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滴度及暗期变化节律存在明显差异,而Z9-16Ald及Z13-18Ald的含量很低,暗期没有明显的滴度变化节律。基于二化螟两种群雌虫性腺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了可能参与性信息素合成的基因,包括2个脂酶(Lipase1、Lipase2)、2个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1、FATP2)、2个去饱和酶(DES1、DES7)、1个乙酰辅酶A脱氢酶(ACD1)、3个长链脂肪酸延长酶(ELO1、ELO6、ELO7)、2个醛酮还原酶(ALR1、ALR2)。两种群雌虫性腺中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qRT-PCR验证了Lipase2、FATP2、ACD1、ELO1在性腺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水稻种群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比茭白种群高。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雌虫性信息素滴度变化节律及性信息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节律均存在差异,暗示了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的内源生理及分子机制。本研究表明,二化螟已经分化为水稻和茭白寄主种群,两种群成虫特有交配节律是长期适应不同寄主植物后形成的可稳定遗传表型,两种群控制交配节律的遗传因子存在差异,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是导致种群间生殖隔离的重要因子,种群间雌虫的性信息素生物合成节律差异是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研究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数据平台,也为揭示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中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提供了新证据,还为应用灯光诱杀及性信息素诱捕技术综合防治二化螟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南小宁,王英宏,张力元,唐光辉[3](2017)在《核桃举肢蛾田间羽化节律与交配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是核桃重要的蛀果害虫,通过明确核桃举肢蛾野外田间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为核桃举肢蛾的性信息素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观察了核桃举肢蛾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等生殖活动规律。[结果]核桃举肢蛾需要历时45~60 min完成羽化行为,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上午10:00-13:00为羽化高峰期,高峰期的羽化数占整日羽化量的73.99%。雌雄虫比率接近1:1,其中羽化前期,雄虫羽化量比雌虫多8.67%,降雨降温天气条件可影响其羽化进程。成虫上午、中午和夜晚静伏不动,下午16:00至傍晚19:30成虫活跃,频繁爬行、飞翔。在此期间,观察到雌虫出现求偶召唤状态及交配行为。雌虫分散产卵,平均产卵量为22.6粒。[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核桃举肢蛾野外田间的羽化节律和成虫生殖活动行为,雌虫出现求偶、交配行为的时间、状态与环境条件。(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古欣瑶,魏超,冯瑶,郭建军[4](2017)在《九香虫交配产卵节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中国传统药食两用资源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繁育特性,为其人工养殖奠定基础。[方法]九香虫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其交配产卵的时间节律,分析其交配次数与时长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九香虫一天中的交配频次近呈"V"形,两个交配高峰分别为00:00—2:00和20:00—22:00,在10:00—16:00一般不发生交配;在交配总时长未达到15 h以前,交配时长随雌虫的交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交配时长为(8.92±1.97)~(15.36±2.85)h;产卵一般在15:00—20:00进行,大约5~6 min产下一枚卵,卵呈圆柱形,产卵持续1~2h。[结论]九香虫交配产卵具有显着节律性,雌虫的交配次数会显着影响其交配时长。(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媛媛,朱诚棋,王胜坤,温秀军[5](2016)在《柚木野螟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柚木(Tectona grandis),又称胭脂树、血树等,马鞭草科柚木属,是一种落叶或半落叶大乔木,可入药,也是制造高档家具地板、室内外装饰的材料。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柚木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其幼虫在柚木叶上结疏网,取食叶肉留下叶脉,且具一圆形"逃跑孔"是该虫为害的主要特征。幼虫5龄,化蛹场所主要在柚木叶上,成虫羽化后需进行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隐藏在林内地被物杂草上,夜间活动。目前,防治此类害虫常采用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常常滞后,且需时时检查野外虫情,耗费人力,所以,应用性信息素监测虫情,诱杀雄蛾或干扰交配,可以极大地减少柚木野螟的交配率,达到有效控制,减少工作量,绿色无污染的目的。因此,柚木野螟性信息素引诱剂研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详细观察了柚木野螟成虫的交配行为,利用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通过林间诱蛾试验进行了验证,旨在为柚木野螟性信息素的景区提取与性信息素组分分离、鉴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均发生在暗期,有一定的节律性:雌蛾在羽化1天以后开始求偶,2日龄表现最为强烈,3~6日龄逐渐减弱,最大求偶率在暗期6~8h。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也有一定的节律性:雄蛾对1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开始有电生理反应,对2日龄暗期7h性腺提取物反应最为强烈。2~6日龄的成虫在暗期2~4h开始交配,2日龄的成虫交配率最高,交配高峰在暗期7~9h。林间诱蛾试验测定了性腺提取物的引诱活性,2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林间诱蛾量最高,引诱高峰在暗期6~8h,该结果也验证了柚木野螟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0)

徐良梓,王磊,梁广文,陈立,陆永跃[6](2016)在《棉花粉蚧雄成虫对雌虫的性选择及日交配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棉花粉蚧雄成虫对不同虫态、不同日龄雌虫的性选择以及雌雄成虫日交配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雄虫对不同虫态以及不同日龄雌虫(3龄若虫、1日龄至8日龄处女雌成虫、已交配雌成虫)的选择性,观察了雄虫与雌成虫日交配节律。结果表明,雄成虫对4日龄处女雌成虫的选择率显着高于其他虫态和日龄,一天内扶桑绵粉蚧交配高峰期出现在7∶00-9∶00。因此,推测4日龄处女雌成虫和上午7∶00-9∶00可能是释放性外激素的旺盛虫期和时间。(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崔霄,李志鹏,戚敬威,胡纯华,董智森[7](2016)在《酪蝇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酪蝇Piophila casei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为深入研究酪蝇的性信息素打下基础。【方法】在室内条件[温度(27±1)℃,光周期L︰D=14︰10]下观察了酪蝇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结果】结果表明,化蛹后第8天成虫羽化最多,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由暗期进入光期的前后,雄虫略早于雌虫羽化。观察结果表明,当雄虫接近蛹壳时会表现出"触摸"、"经过"、"扑"、"抱握"等动作,而雌虫仅有"触摸"、"抱握"的动作。当遇到同性成虫或者已交配雌虫时,雄虫会"追逐"对方,当接触到对方时雄虫会表现出"抱握"、"触摸"动作以进行识别,被识别雄虫会"翘起腹部末端"使对方离开,已交配雌虫则猛烈"摆动身体"使对方离开。当遇到处女雌虫时,雄虫跳跃到雌虫背上迅速进行交配。雌虫羽化后1 min即可交配,雄虫羽化后30 min可交配,交配平均持续时间10 min。雄虫间会有交配竞争行为发生,后来者会跳跃到先来者背上,向下弯曲腹部试图越过先来者与雌虫交配。【结论】酪蝇的羽化高峰出现在进入光期前后。成虫对蛹壳有显着趋性,雄虫主动追逐识别异性,较雌虫表现出更强烈的交配欲望。(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海慧,章金明,涂芹,刘桂英,吕要斌[8](2016)在《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小菜蛾的产卵行为和交配节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交配节律、产卵节律和产卵部位偏好是否发生变化,以及这些行为变化是否有利于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方法】采用室内观察的方法,比较了小菜蛾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与室内品系在产卵行为和交配节律上的差异。【结果】(1)抗性品系在甘蓝植株上产卵时偏好选择中下部叶片,L1-L5叶上卵量占总卵量的比例,抗性品系显着高于室内品系;抗性品系在叶背面产卵的比例也高于室内品系,但差异不显着;而在心叶、叶柄和茎干部位3个品系间的产卵比例基本相当;(2)3个品系交配比例最高的时间段均在0:00—6:00,但交配比率第二高的时间段3个品系间存在差异,室内品系(29.40%)和中抗品系(25.91%)出现在18:00—24:00,而高抗品系(28.67%)出现在12:00—18:00;(3)室内品系、中抗品系和高抗品系白天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比例分别为39.49%、37.57%和42.67%,高抗品系白天产卵比例明显增加。但3个品系在4个时间段产卵从多到少规律一致,依次是0:00—6:00,12:00—18:00,18:00—24:00,6:00—12:00。【结论】抗性品系在甘蓝植株上产卵时,选择的部位更靠近植株的中下部,趋向于叶片背部。抗性品系和室内品系的交配节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交配高峰期有一定程度的错开。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的这些行为变化有利于抗性基因的纵向传递,但是否影响抗性形成的速度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何海敏,肖亮,傅淑,肖海军,薛芳森[9](2015)在《光周期和温度对条纹小斑蛾羽化和交配节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Moor)羽化及交配行为的发生规律,在实验室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条件及自然条件下详细调查了该虫的羽化和交配节律。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在上午07:00—08:00。在25、28和30℃恒温条件下,羽化高峰期随着温度升高而提前,分别出现在上午08:00—09:00,07:00—08:00和06:00—07:00;成虫羽化时间基本不受光周期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成虫越冬代至第3代出现的交配时间随季节日长的延长而推迟,交配高峰期分别为15:00—17:00,16:00—18:00,17:00—19:00和18:00—20:00。在25、28、30℃恒温条件下,交配时间随日长的延长而推迟,交配高峰出现的时间在日长11 h时为16:00—17:00,日长13 h时为17:00—18:00,日长15 h时为19:00—20:00;交配时间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郑海霞,张金桐,宗世祥,郭淑英,刘红霞[10](2015)在《褛裳夜蛾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观察了褛裳夜蛾成虫的交配行为,利用风洞、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通过林间诱蛾试验进行了验证,旨在为褛裳夜蛾性信息素的精确提取及性信息素组份分离、鉴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均发生在暗期,有一定的节律性:雌蛾在羽化3d以后开始求偶,1周左右表现最为强烈,3—4日龄雌蛾在暗期4—6h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在暗期6—8h;5—9日龄在进入暗期就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出现在暗期4—6h。风洞试验表明,3—7日龄的雄蛾对性腺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性行为反应,5日龄雄蛾在暗期4—6h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最为强烈。3—6日龄的成虫在暗期4—6h开始交配,而7—8日龄的成虫于暗期2—4h开始交配,6日龄的成虫交配率最高,交配高峰在暗期4—8h。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也有一定的节律性:雄蛾对4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开始有电生理反应,对6—7日龄暗期5h性腺提取物反应最为强烈。林间诱蛾试验测定了性腺提取物的引诱活性,7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林间诱蛾量最高,引诱高峰在暗期4—6h,该结果也验证了褛裳夜蛾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交配节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域物种形成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方式之一,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生殖隔离机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严重危害水稻和茭白等禾本科植物,有学者认为二化螟已经分化为水稻和茭白寄主种群,处于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交配节律差异可能是导致二化螟寄主种群间交配前生殖隔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仍然缺乏证据证实交配节律差异在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不清楚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本研究以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为材料,研究了寄主植物对二化螟寄主种群生物学特征及交配节律的影响,验证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的遗传模式,明确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在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探索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的内源机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寄主植物对二化螟寄主种群生物学特征及交配节律的影响通过转换寄主实验研究了寄主植物对二化螟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3日龄蛹重、成虫前翅长、交配节律等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寄主植物显着影响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的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3日龄蛹重、成虫前翅长等生物学指标,但不影响二化螟成虫的交配节律。研究结果证实二化螟已经分化为水稻和茭白寄主种群,水稻和茭白种群特有交配节律是长期适应进化形成的可稳定遗传的表型。2.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的遗传模式通过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的种群间杂交、杂交代与亲本种群的回交实验,验证了二化螟交配节律的遗传模式,分析了两种群控制交配节律的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结果显示,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正交及反交获得的F1代与水稻种群进行回交时,交配节律与两亲本种群交配节律的存在显着差异;与茭白种群进行回交时,交配节律与茭白种群的交配节律一致。F1代的母本及父本的种群来源均显着影响F1代成虫的交配节律。研究结果支持二化螟交配节律受到常染色体上的多基因控制,表明茭白种群控制交配节律的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对水稻种群的等位基因具有显性作用。3.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在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进行种群间的成虫交配选择实验,研究了交配节律差异在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两种群交配节律存在差异时,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间无选择实验、雌虫选择实验、雄虫选择实验及多选择实验中,种群间的隔离指数IPSI均显着大于随机交配条件下隔离指数值(IPSI=0);交配高峰时,不同交配选择实验中,种群间的隔离指数IPSI分别为与随机交配条件下隔离指数值(IPSI=0)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即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水平降低,种群间接近随机交配。研究结果明确了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成虫交配节律差异是导致种群间部分生殖隔离的重要因素。4.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研究通过观察二化螟雌虫的求偶行为,检测了雌虫求偶时性腺中的性信息素滴度及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量,分析了种群间交配节律产生的内源机制。结果显示,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雌虫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滴度及暗期变化节律存在明显差异,而Z9-16Ald及Z13-18Ald的含量很低,暗期没有明显的滴度变化节律。基于二化螟两种群雌虫性腺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了可能参与性信息素合成的基因,包括2个脂酶(Lipase1、Lipase2)、2个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1、FATP2)、2个去饱和酶(DES1、DES7)、1个乙酰辅酶A脱氢酶(ACD1)、3个长链脂肪酸延长酶(ELO1、ELO6、ELO7)、2个醛酮还原酶(ALR1、ALR2)。两种群雌虫性腺中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qRT-PCR验证了Lipase2、FATP2、ACD1、ELO1在性腺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水稻种群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比茭白种群高。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雌虫性信息素滴度变化节律及性信息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节律均存在差异,暗示了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的内源生理及分子机制。本研究表明,二化螟已经分化为水稻和茭白寄主种群,两种群成虫特有交配节律是长期适应不同寄主植物后形成的可稳定遗传表型,两种群控制交配节律的遗传因子存在差异,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是导致种群间生殖隔离的重要因子,种群间雌虫的性信息素生物合成节律差异是种群间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研究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数据平台,也为揭示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中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提供了新证据,还为应用灯光诱杀及性信息素诱捕技术综合防治二化螟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配节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维,孙冉冉,章金明,张治军,吕要斌.西花蓟马成虫昼间交配习性和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J].昆虫学报.2017

[2].全为礼.二化螟寄主种群分化及其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3].南小宁,王英宏,张力元,唐光辉.核桃举肢蛾田间羽化节律与交配行为[J].应用昆虫学报.2017

[4].古欣瑶,魏超,冯瑶,郭建军.九香虫交配产卵节律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7

[5].张媛媛,朱诚棋,王胜坤,温秀军.柚木野螟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C].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6].徐良梓,王磊,梁广文,陈立,陆永跃.棉花粉蚧雄成虫对雌虫的性选择及日交配节律[J].环境昆虫学报.2016

[7].崔霄,李志鹏,戚敬威,胡纯华,董智森.酪蝇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J].应用昆虫学报.2016

[8].王海慧,章金明,涂芹,刘桂英,吕要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小菜蛾的产卵行为和交配节律观察[J].应用昆虫学报.2016

[9].何海敏,肖亮,傅淑,肖海军,薛芳森.光周期和温度对条纹小斑蛾羽化和交配节律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

[10].郑海霞,张金桐,宗世祥,郭淑英,刘红霞.褛裳夜蛾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J].生态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金纹细蛾的交配节律红棕象甲暗光下的交配节律不同虫龄(1日龄到6日龄)樟巢螟交配节红棕象甲光照下的交配节律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交配节律间歇0.5hLED光照对交配节律的影...

标签:;  ;  ;  ;  ;  ;  ;  

交配节律论文_李晓维,孙冉冉,章金明,张治军,吕要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