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提前介入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思想政治课提前介入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王珂玮[1]2003年在《思想政治课提前介入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与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的实践课程改革,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在总结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前介入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理论基础之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提前介入模式也不例外,本文详实的分析和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门相关学科中先进的理论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提前介入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模式,坚持了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 作为教学模式,它必须是一种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能够符合教学需要,为最优化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服务的。所以,文中采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提前介入模式在实践中所采用的叁种基本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真正的推进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 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具有可行性,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提前介入模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有其局限性。文中对该模式的分析是客观的,是实事求是的。

王蕾[2]2013年在《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新型德育教育中的预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青少年行为偏差、心理失衡导致的各种负面现象频繁出现,“高分低能”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对学校单一教育模式的负面评价,更是成为了全社会对青少年正面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担忧。如何让青少年的“心灵”获得学习,从而提高应对环境、调节自我的内在能力?如何让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外在系统性的支持和帮助?据此,中学生德育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发挥德育课程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目前众多学校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议题,换言之,什么样的德育课程是有效、适用的?如何系统性的开展?……一系列理论结合操作层面的问题引发了学界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诸多中学对德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尝试和实践。本文作者将借鉴「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成熟的知识体系及实证成果,结合在SZ市T中学的开展与实施情况,一方面探讨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新型课程的发展适用性,希望能够部分回应陈刚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青少年成长中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的博弈》中提出的该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笔者主要的研究意图,即通过评估该新型德育课程两年的实施情况,对课程主带和辅带老师、参与学生及学校社工的访谈,发现德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在促进中学德育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中的张力,探索以“预防策略”为实践宗旨和理念的青少年德育教育改革,学校社会工作在优势视角的引导下的实践探究。

王树丽[3]2005年在《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问题》文中认为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没有民主只有专制的封建社会。在民主素质方面可谓先天不足,这对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不利。青少年正处于民主素质形成和培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的民主教育和民主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占主流的思想观念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教育思潮则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相伴而生的,这是因为只有人的主体权利和意识的不断觉醒才有可能提出民主观念。而商品经济的发育、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人的主体权利意识的天然酶剂,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时期,迫切需要一个健全自律的民主社会,需要教育培育出无数健全自律的高素质的具有民主意识、民主实践能力的人才。这需要中国当代教育做出自己的回应。本论文旨在梳理民主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在吸收和借鉴国外民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利用高中政治课资源开展民主教育的历史必然性进行分析。对民主教育内容进行建构。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民主素质的涵义;第二部分论述了高中生民主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第叁部分联系中国的现实系统分析了我国高中生民主素质现状及其成因;第四部分论证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重要载体,可能也可以承担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重任;第五部分正确的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对策。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民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的民主教育内容作了简单的建构,对实施途径作了论述,并把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加强学生民主能力的训练及民主美德的养成作为中国当代民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加强学校民主教育的同时努力探索社会教育的途径,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位全面的推行,最终使民主教育深入人心为社会培养出无数健全自律的民主人才。

朱涛[4]2013年在《两岸中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大陆、台湾地区的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和德育课程内容的解读,归纳两岸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和德育课程内容各自的特点,并进行比较性研究。同时,对我国大陆地区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课程设置等问题提出思考。本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两岸中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以时间轴线分别对大陆中学德育课程与台湾中学德育课程的设置的历史,主管组织机构等进行对比分析,以及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与归纳;第二部分对两岸中学德育课的程设计进行比较。就两岸中学德育课程设计、教科书的编审,探讨两岸中学德育课程设计理念的相似处和相异处;第叁部分是通过对陆台两地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解读和比较,分析两岸中学德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异同,以及两岸中学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大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和建立的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对比台湾地区德育课程评鉴指标和台湾多元评价取向下的实践性,厘清两岸在中学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的标准和特点;第五部分两岸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思考。首先,是德育课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针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应试德育的现状,笔者提出应该以培养“道德的实践能力”作为德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水平”。其次,关于德育课程内容的思考,针对大陆地区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有“淡化学科知识”的趋势,笔者提出实践教育应该成为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提出德育课程内容应该反映多元文化的理念;最后,笔者提出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之中进行。文章最后对通过对两岸德育课程比较分析研究,为大陆德育课程今后改革的启示,与现行德育课程进行展望。

董淑萍[5]2018年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源,也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红色资源是富含红色遗迹的学习资源,是内涵红色精神、革命精神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入新的时代内涵,且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亦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与对接,具有深刻的理论性与现实性。文章以“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力求在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导论部分对选题缘起、意义、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重点回顾了当前研究成果的发现和不足;第一章介绍了红色资源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通过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红色资源内在发展需求等叁个方面的分析,论证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内蕴;第叁章从宏观和微观、成效与困境角度出发,分析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剖析了困境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针对目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总体来看,红色资源内涵丰富,既包含革命旧址遗址、红色文物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含红色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层面内容,内容广博。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内有着名革命旧址俄界会议遗址、甘南迭部腊子口战役遗址等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并形成了长征精神、会师精神、西路军精神、南梁精神等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当然,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然性的要求:在社会发展方面,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价值观的传入,改革开放以来富足的生活条件等,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当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成效与困境并存的局面。具体来看,在整体维度上体现为高校设立红色课程但针对性不强、地方性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效果不佳等“融入”困境;在高校与红色资源区合作维度上,则体现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受教育群体狭窄、红色资源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合作”困境;在微观教学实践维度上,则体现为教师讲授红色文化但激情不够、学生习得红色知识但创新性不足等“教学”困境。针对这些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红色资源区叁大主体的主观认识不够到位,各项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红色资源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教学方法艺术还不够完善等。立足于成效与困境、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以明晰各主体职责为基准,文章认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教学层面叁个方向。从理论层面看,需要夯实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牢固树立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从制度层面看,应着力建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搭建高校与红色资源区之间的合作机制,使两大主体之间实现对接;从教学层面看,应着力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教育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教学方法,从微观入手,真正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常素芳[6]2014年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教育模式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与践行的重要阵地,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探索与研究如何实现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心理形态的认同与内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力行者。对此,许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殚精竭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行着可贵的探索,但在以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课提前介入模式的建构与实践[D]. 王珂玮.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新型德育教育中的预防策略研究[D]. 王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 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问题[D]. 王树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4]. 两岸中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D]. 朱涛. 湖北大学. 2013

[5].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董淑萍. 兰州大学. 2018

[6].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教育模式转换研究[C]. 常素芳. 当代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报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4)优秀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  ;  

思想政治课提前介入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