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居住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能,城市,房价,梯度,可持续发展,分区,密度。
城市居住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19)在《城市资源配置影响房价的实证分析:回归房子的人口居住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文献一直过于关注影响房价的市场供需因素,而忽略了房屋内在价值对于房价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城市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决定房价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及回归房子人口居住功能的机制路径,并以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房屋的内在价值由其人口居住功能及获得城市教育、就业、医疗、生活等资源享受的其他功能构成,它是决定城市房价的关键性因素,越是资源质量高的城市,其房屋的内在价值就会越高,房价也相应越高。因此,要实现降房价,让房子回归到"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关键在于尽可能地把城市的教育、就业、医疗、生活等这些有价值的资源享受功能与房子的人口居住功能进行分离,使得房屋的内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人口居住功能上。(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2](2018)在《深圳:拟严控城市更新规划容积率 优先安排居住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14日,深圳市规土委发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审查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中规定:要明确混合用地、单一功能用地各功能测算比例,避免盲目增加商业规模;其次,拓展转移容积,加大公共利益供给,包括提高转移容积,推动教育设施、医疗设施落地等;再次,强调要引导增加住房供应,促进全市职住平衡,转移容积、奖励容积应优先安排居住功能,当居住功能达到上限再安排其他功能。(本文来源于《房地产导刊》期刊2018年07期)
苏亚艺[3](2015)在《基于房价梯度的城市居住功能疏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居住功能布局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城市都需要进行功能疏解以实现精明增长。住房价格和区位是人们选择居住位置的核心要素,房价梯度对居住功能疏解有重要影响,因此,从房价梯度视角进行城市居住功能疏解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进行房价梯度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住房价格梯度与居住功能布局、交通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理论关系;而后,以北京市西南一带为实证区,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特征价格法分析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及梯度;采用引力模型,以网格为单元评价、分析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及其对房价梯度的影响;采用特征价格模型分析沟通城区和郊区的轨道交通对城郊之间房价梯度的影响;采用统计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住宅用地开发的郊区化趋势,并借鉴世界城市东京和伦敦的居住功能疏解经验,提出北京市居住功能疏解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房价梯度是表征住房价格和城市区位内在关系的指标,是城市住宅功能疏解潜力的“晴雨表”。房价梯度高预示该区域具有较大的城市居住功能疏解潜力,反之亦反之。平缓的房价曲线表明城市居住功能布局较为合理。作为重要居住区位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能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提升区域住房价格,进而降低房价梯度。(2)住房价格空间自相关明显,房价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住房价格曲线在城区下降迅速,而在郊区下降幅度则放缓。在四环、五环和六环内,南和西南方向的房价梯度分别为-11.4%和-7.1%、-7.7%和-5.8%、.4.93%和-4.19%。南向的房价梯度高于西南方向,表明南向的房价对于区位更为敏感。(3)虽然城区和郊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都不断改善,但两者的差距在扩大。研究区公共服务可达性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整体特征。在四环和五环内,房价梯度与公共服务可达性梯度呈现正相关,而将测算区域延伸至六环时,两者变为非正相关,这反映了北京住宅开发扩张较快而导致的郊区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城郊之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不利于居住功能的疏解。(4)轨道交通能有效降低其沿线房价梯度。在研究期内,轨道交通沿线房价梯度呈现先加速扩大再加速缩小的倒“U”型结构,而后住房梯度趋于稳定。轨道交通对于房价梯度的影响机理在于轨道交通增加了郊区的住房需求。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助于居住功能的疏解。(5)北京市住宅开发郊区化明显。为促进居住功能向郊区疏散,北京市加大了郊区住宅用地供应开发。但郊区住宅用地开发受宏观经济影响明显,具有不稳定性。(6)为促进北京市居住功能疏解,应加快促进郊区新城发展;增加郊区的住宅用地供应,保障住宅用地开发的稳定性;加强郊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市郊轨道交通建设;建立房价梯度动态监测制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阎春林[4](2004)在《对于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功能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美国是郊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回顾了美国郊区化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特点,并针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04年06期)
王华[5](2004)在《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调查分析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郊区化是现代城市地域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是城市发展的新趋向。作为郊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问题又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自80年代中后期,住房制度改革使得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分配得以逐步实现,中低收入家庭无力负担中心区高昂的房价,再加上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郊区新住房的建设。高收入者出于对环境的追求也开始主动迁往郊外。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用地的空间置换成为可能,也加快了城市住区往郊区迁移的进程。郊区地价低廉,且不存在旧城开发中的拆迁负担,众多开发商纷纷将开发重点由城区转向郊区,掀起了郊区开发热潮。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居住功能相继向郊区扩张后,一些中等城市居住郊区化的趋势也日益增进。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如交通问题、子女就学问题、土地浪费问题,城乡居民文化冲突问题等等。面对此种情况,作为设计者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本论文从郊区化的概念入手,系统论述了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研究脉络,揭示了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注意借鉴、分析和吸收国外郊区化住宅的经验、教训。论文选取合肥市的“世纪阳光花园”作为中、小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研究个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该区域居民对现有居住区环境现状的反映与评价,考察郊区化居住区内居民居住生活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并利用多元统计的科学方法分析了郊区化居住区开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规划者和开发者的角度对如何引导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11-01)
城市居住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6月14日,深圳市规土委发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审查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中规定:要明确混合用地、单一功能用地各功能测算比例,避免盲目增加商业规模;其次,拓展转移容积,加大公共利益供给,包括提高转移容积,推动教育设施、医疗设施落地等;再次,强调要引导增加住房供应,促进全市职住平衡,转移容积、奖励容积应优先安排居住功能,当居住功能达到上限再安排其他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居住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城市资源配置影响房价的实证分析:回归房子的人口居住功能[J].学术研究.2019
[2]..深圳:拟严控城市更新规划容积率优先安排居住功能[J].房地产导刊.2018
[3].苏亚艺.基于房价梯度的城市居住功能疏解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4].阎春林.对于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思考[J].新建筑.2004
[5].王华.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调查分析及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