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话诗论文_晏亮,贺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期白话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话诗,初期,胡适,新诗,白话,旧体诗,体式。

初期白话诗论文文献综述

晏亮,贺婧[1](2019)在《《新青年》语境中的《初期白话诗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半农在中国新诗发展开创期,搜集李大钊等8位初期白话诗人的26首诗,编为《初期白话诗稿》。这26首诗歌绝大部分都曾发表在1918——1919年的《新青年》上。作为五四文学精神最鲜明的"物化"形式,《新青年》为以刘半农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诗歌实验平台。因此,以刘半农在新诗发展开创期的诗歌创作为依托,将《初期白话诗稿》研究置于宏大且复杂的《新青年》话语体系之中,就具有了不可忽略的文学史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谢君兰[2](2017)在《外来词、古词语与生造词——论初期白话诗中的词语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在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得以蓬勃开展,为达到"解放思想、启蒙民众"的最终目的,也为将革新理念传播到最广范围,作为信息传递平台以及文学表述载体的语言文字就被提上了革命的关键位置。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先是试探性地提出"八不主义",反对言而无物、无病呻吟的文字,进而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新文学唯一的宗旨是"国语的(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7年04期)

李怡[3](2017)在《重审胡适和初期白话诗——《中国新诗讲稿》之一章》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及初期白话诗从诞生到今天都争议不断,关于它们的"俗"与"白"可能就是焦点,但问题是在中国诗歌史的长河之中,这样的以"俗"与"白"的姿态昂然挺立的现象,恰恰构成了对"雅言"传统的一种反拨,从而为现代诗歌开辟了新路,而认真检点起来,初期变化新诗与胡适也不仅仅就是"俗"与"白",它们都存在为传统写作所未包容的新的追求,值得我们加以注意。(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陈学祖[4](2012)在《初期白话诗派的唐宋诗词观对新诗理论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所主张的"作诗如说话"实为宋诗派所秉持的"以文为诗"观念在诗歌领域的现代性转化。初期白话诗派的这一唐宋诗词观念,不仅是其阅读与评价唐宋诗词的审美基点与理论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并制约了其对唐宋诗词现代性的发掘与诗史观念。在胡适看来,唐宋诗词之文本结构与审美形态:一种是致力于语词涵义的明晰性、准确性,句子篇章有逻辑性与思辨性;另一种是有意模糊语词的内涵和外延,造句自由而随意,没有固定的规则,句间关系以并列为主。二者之中,胡适更倾向于前者。胡适的唐宋诗词观念,经其弟子俞平伯及诗词名家胡云翼进一步发扬。唐宋诗词观是其新诗理论建构之重要思想艺术资源。(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2年09期)

王辉[5](2012)在《初期白话诗与旧体诗之语言体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降的旧诗改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彻底性使得这一阶段的诗歌既保留了大量的旧诗体因素,又在语言体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散文化、白话化、自由化倾向,因此它不仅在时间轴上不能和初期白话诗割裂开来,而且也实际地以自己的“渐新”趋向为初期白话诗的出现做着准备和积累。本论文以梳理晚清诗体改良对初期白话诗之启示为切入口,在对初期白话诗诗论辨析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揭示初期白话诗在反传统姿态的背后对旧体诗语言体式的化育过程及其所表现出的全新的本文形态。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作为初期白话诗直接源头的旧诗的改良过程及其对初期白话诗的影响。第二章试图理清初期白话诗在反传统姿态之下的理论修正和创作实践的发展。第叁章试图较为清晰地描述初期白话诗化育旧体诗并逐渐成为较纯粹的白话新诗的过程和手段。第四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从文法追求、语音系统和语象世界叁个方面展现初期白话诗化育旧体诗所显现的本文形态。(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5-01)

郑成志[6](2011)在《初期白话诗的另一种形式构想——以刘半农、赵元任和陆志韦等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学革命中,诗歌被称为最难攻克的"壁垒"。初期的白话诗作品虽然不少,但是其自由化、散文化倾向直接影响了读者对新诗的认同。针对这一现象,刘半农、赵元任和陆志韦等探讨了白话诗的声调、押韵、节奏等形式要素在新诗形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对白话诗形式作出了另一种构想。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是后来新诗形式实验的先声。(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1年07期)

李国平[7](2008)在《文学革命初期新诗论争的余波——重评1919年《晶报》与胡适关于白话诗的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1919年下半年起,《晶报》与胡适之间就白话诗与旧诗的优劣展开了论争,《晶报》同入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意见,这些意见甚至与鲁迅、朱自清、废名等人后来的看法不无相似之处。尽管由于胡适对《晶报》同人的先入之见和有意冷落,这场论争最终未能深入下去,我们仍不难由此发现小报所处的两难困境:他们有意靠探讨学理来提高品位,但新文学家的漠视却使得其努力化为乌有。(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08年04期)

张晓艳[8](2008)在《初期白话诗“非诗化”社会心理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期白话新诗创作中带有明显的"非诗化"痕迹。追根究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卑社会无意识的压抑,新诗转向选择的单向度,所导致的。本文试从弗洛姆社会无意识论的角度揭开"非诗化"现象的面纱。(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理论)》期刊2008年07期)

刘纪新[9](2008)在《论初期白话诗遭遇的创作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期白话诗是中国新诗的起点,但是创作成就有限。初期白话诗的产生不是因为诗人内心自发的创作热情,而是为了满足文学革命的需要。初期白话诗人在人格和气质上多不属于诗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却担起创造新诗的重任。同时,资源的贫乏、没有建设性的创作纲领、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共同困扰着初期白话诗的创作。(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王苏莹[10](2007)在《斩不断的“根”》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期白话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发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传统诗歌的反叛和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等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笔者认为,白话诗并非全然切断了与传统的联系,而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诗歌创作的很大影响。本文从初期白话诗概念的界定及创作缘起入手,先对其诗论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初期白话诗的作者们对待传统有着褒贬分明的态度,他们在传统文学中找寻到了文学的正统,诗论也多建立在传统诗歌精华的基础之上。诗人们解放诗体,引白话入诗,增多诗体,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具体和形象,继承传统诗歌的意境美,大力倡导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学。在具体创作方面,初期白话诗的作品或将白话纳入旧体诗的框架中,或在白话诗中杂糅传统诗歌句子,构成独特的形式,对传统意象进行继承与转换,呈现出句式的均齐美,音节的复沓美,作品诗中有画,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综合初期白话诗的诗论与创作对传统的继承的具体表现,本文进而探讨了由于强大的审美心理惯性,传统对于初期白话诗乃至中国新诗而言,永远是斩不断的“根”,并分析了初期白话诗的两难处境。最后,剖析了初期白话诗中蕴涵的几对矛盾,提出了对传统应持的态度,将初期白话诗对传统的继承放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之下,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7-06-30)

初期白话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在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得以蓬勃开展,为达到"解放思想、启蒙民众"的最终目的,也为将革新理念传播到最广范围,作为信息传递平台以及文学表述载体的语言文字就被提上了革命的关键位置。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先是试探性地提出"八不主义",反对言而无物、无病呻吟的文字,进而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新文学唯一的宗旨是"国语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期白话诗论文参考文献

[1].晏亮,贺婧.《新青年》语境中的《初期白话诗稿》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谢君兰.外来词、古词语与生造词——论初期白话诗中的词语构成[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7

[3].李怡.重审胡适和初期白话诗——《中国新诗讲稿》之一章[J].关东学刊.2017

[4].陈学祖.初期白话诗派的唐宋诗词观对新诗理论之影响[J].学术研究.2012

[5].王辉.初期白话诗与旧体诗之语言体式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2

[6].郑成志.初期白话诗的另一种形式构想——以刘半农、赵元任和陆志韦等人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7].李国平.文学革命初期新诗论争的余波——重评1919年《晶报》与胡适关于白话诗的论争[J].殷都学刊.2008

[8].张晓艳.初期白话诗“非诗化”社会心理溯源[J].大众文艺(理论).2008

[9].刘纪新.论初期白话诗遭遇的创作困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王苏莹.斩不断的“根”[D].南京师范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沈兼士-沈兼士

标签:;  ;  ;  ;  ;  ;  ;  

初期白话诗论文_晏亮,贺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