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分析

精河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分析

论文摘要

天山地区作为全球板内构造运动以及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一直受到众多地震学家的关注。近些年来,在北天山西段地区发生了多次5级以上的地震。本文对发生在新疆北天山精河地区附近的两次强震,利用地震精定位、余震以及主震震源机制得到精河地区构造、应力情况等并进行了研究。2017年8月9日07时27分52秒发生了新疆精河M_S6.6级地震,本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发震时刻至2017年10月震源区所发生的余震进行了精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同时使用Gpat方法反演得到了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两者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予以分析,结果显示:(1)精定位后主震位于(44.26°N,82.87°E),震源深度为17 km;(2)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为走向260°/倾角51°/滑动角84°,节面Ⅱ为走向89.5°/倾角39.4°/滑动角97.4°;(3)余震序列位于主震东部,并向东展布约30 km,在3—18 km深度均有分布,其优势方向为近EW向,次优势方向为SW向。分析认为:(1)本次地震是一次逆冲型地震,通过反演得到的大量小震震源机制的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结果相一致;(2)结合余震震中分布、主震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区的地质构造情况,推测近EW走向具有逆冲性质的库松木楔克山前断裂为精河主震的发震构造;(3)反演得到大量小震震源机制、P轴方向、T轴方向,将得到的P轴方向进行平均得出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为NS向。2018年10月16日在精河地区再次发生5.4级地震,同样利用双差定位进行余震序列精定位,使用Cap反演主震震源机制。定位之后主震位于82.51°E、44.15°N、深度为19km,余震分布在16km~20km的范围内。主震的矩心深度为14km,矩震级5.2级,节面Ⅰ:走向269.3°,倾角48.2°,滑动角82.5°。节面Ⅱ:走向100.9°,42.6°,98.8°。两次地震的主震震源机制基本一致,发震断层与震源区附近的主要断裂走向一致。为走向近EW的逆断层。虽然震源位置并没有位于明显的断层上,但是,结合震源机制、余震序列的展布,推断2018年精河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逆断层的延伸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区域构造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2017年8月9日精河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
  •   2.1 余震序列精定位
  •   2.2 双差定位原理
  •     2.2.1 矩阵结构
  •     2.2.2 矩阵求解
  •     2.2.3 迭代
  •   2.3 2017 年精河地震余震序列定位
  •     2.3.1 定位方法及资料获取
  •     2.3.2 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震源机制反演原理
  •   3.1 震源机制
  •   3.2 震源机制计算方法
  •   3.3 Cap方法原理
  •   3.4 Gpat方法原理
  • 第四章 2017年8月9 日精河Ms6.6 地震震源机制解
  •   4.1 精河地震主震震源机制
  •   4.2 精河地震余震震源机制
  •   4.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2018年10月16 日精河Ms5.4 地震
  •   5.1 概述
  •   5.2 余震序列精定位
  •   5.3 主震震源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翟亮

    导师: 张晓东

    关键词: 精河地震,发震构造,双差定位,震源机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分类号: P315

    总页数: 55

    文件大小: 4060K

    下载量: 83

    相关论文文献

    • [1].辽宁地区近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1)
    • [2].基于震源机制的地震区划与地震预测方法讨论[J]. 地震研究 2017(04)
    • [3].山西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分析[J]. 地震 2015(02)
    • [4].地震学科普之窗(十)——震源机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5)
    • [5].赣南地区小震震源机制分析[J]. 华南地震 2010(01)
    • [6].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 [7].2014年云南3次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J]. 地震研究 2020(02)
    • [8].寻乌及邻区震源机制和视应力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08)
    • [9].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地震重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J]. 地震学报 2020(03)
    • [10].利用单井微地震波形能量反演震源机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5)
    • [11].营口—海城地区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J]. 地震工程学报 2016(01)
    • [12].2010年以来四川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深度确定[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1)
    • [13].陕西地区小微震震源机制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2)
    • [14].含衰减地层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其反演分辨率[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8)
    • [15].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机制分区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12)
    • [16].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二)——对实际震例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0)
    • [17].亚洲地区1918—1970年7级以上强震重新定位与震源机制测量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18].基于三维应变格林函数反演中小震震源机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9(06)
    • [19].海城、盖州地区地震震源机制及一致性参数特征研究[J]. 地震 2019(04)
    • [20].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 中国地震 2018(01)
    • [21].晋冀蒙交界地区应力场时间演化特征[J].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8)
    • [22].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地震地质 2017(02)
    • [23].华北地区1900—1970年5级以上地震发震位置与震源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1)
    • [24].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6(02)
    • [25].汶川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空间分段特征[J]. 科学通报 2009(16)
    • [26].2016年8月20日唐山震群小震震源机制[J]. 华北地震科学 2020(03)
    • [27].赣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6)
    • [28].四川康定地区小震群震源机制一致性变化特征[J]. 四川地震 2017(03)
    • [29].地震学百科知识(九)——中国浅源地震震源机制图[J]. 国际地震动态 2014(03)
    • [30].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J]. 地震研究 2011(02)

    标签:;  ;  ;  ;  

    精河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