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盐芥论文_李伟,韩娇,黄升财,何蕊,王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盐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录,蛋白,转基因,水稻,胚轴,叶柄,通道。

小盐芥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韩娇,黄升财,何蕊,王冰[1](2017)在《小盐芥TsPIP1;1与TsTIP1;1基因增强转基因水稻耐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更好地了解植物水通道蛋白盐胁迫下的调节作用,对小盐芥质膜内在蛋白Ts PIP1;1及液泡膜内在蛋白Ts TIP1;1在转基因水稻中的盐胁迫生理响应机制进行探究,旨在为水通道蛋白在耐盐作物分子改良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野生型(WT)与T3代转Ts PIP1;1及Ts TIP1;1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了水培试验,并设置了0、100、200 mmol/L Na Cl处理。处理一周后,分别测定水稻的光合参数、株高、生物量、相对含水量、失水率及钾、钠含量。【结果】在盐胁迫处理下,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水稻的生物量和含水量明显增加,渗透势和失水率显着降低。转Ts PIP1;1及Ts TIP1;1基因水稻根部及地上部的Na~+含量都显着降低,K~+在转基因株系中的累积显着高于野生型,降低了体内Na~+/K~+比,并且能够保持更强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在200 mmol/L Na Cl处理下,与野生型相比,Ts TIP-5、Ts TIP-7及Ts PIP-19的株高分别高出8.2%、11.6%、4.9%;单株干重分别高出17.9%、23.9%、16.9%;地上部Na~+/K~+比分别降低24.3%、24.4%、24.8%;根部Na~+/K~+比分别降低29.6%、27.5%、32.4%;渗透势分别显着降低了18.3%、19.4%、30.3%;相对含水量分别增加了5.8%、5.5%、5.4%;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50.4%、78.5%、56.2%。【结论】Ts PIP1;1及Ts TIP1;1增强了转基因水稻的光合呼吸作用,通过降低植物体内Na~+/K~+比,参与植物细胞的渗透调节,提高了细胞持水能力,促进转基因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强了水稻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何蕊[2](2017)在《小盐芥ThPP1基因增强了转基因水稻的耐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盐碱胁迫条件下,无机焦磷酸化酶对植物体内的离子及可溶性小分子的运输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试验将小盐芥无机焦磷酸化酶ThPP1基因转入水稻中,探究碱胁迫下ThPP1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调控作用,明确ThPP1基因响应抗逆胁迫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逆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与材料支撑。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小盐芥ThPP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900 bp,编码30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3.5kDa(登录号:KC250018.1)。ThPP1基因蛋白无跨膜结构,拥有紧凑的单域结构,其保守域序列与拟南芥无机焦磷酸化酶保守域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ThPP1蛋白定位在细胞溶质内,属于可溶性的无机焦磷酸化酶,这与PPase Ⅰ家族蛋白结构一致。碱胁迫下小盐芥ThPP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随碱胁迫的加剧小盐芥ThPP1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这说明小盐芥ThPP1基因受碱胁迫诱导。为验证ThPP1基因在应对碱胁迫时的生理功能,将小盐芥ThPP1基因转入水稻品种kitaake中,获得转基因水稻株系,并对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及野生水稻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的生物重、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株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也显着高于野生型株系;分析水稻的渗透调节能力和维持离子平衡能力的试验发现,碱胁迫下,转基因水稻体能累积更多降低植物渗透势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和减少了细胞膜损伤,保证了水分的正常吸收,维持了植株体内的离子平衡;转基因水稻中较低的钠钾比减轻了碱胁迫下Na+的毒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碱胁迫下,转基因水稻中ThPP1基因的表达引起了水稻内源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主要影响植物细胞组分氧化还原过程和代谢过程,改变了植物的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为研究ThPP1参与植物耐碱性生理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分裂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初步筛选到小盐芥ThPP1的1个互作蛋白:16#。生物信息学发现,16#与LHCB6蛋白同源性较高,可初步断定16#主要参与小盐芥的光合作用。因此,ThPP1基因可能以互作的方式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发挥作用。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与ThPP1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水稻体OsPP1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共获得4种不同突变形式的植株:A插入、3、21、47个碱基缺失。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将水稻OsPP1基因的成功敲除为科学评价水稻无机焦磷酸化酶OsPP1基因、通过再导入外源同源体基因如小盐芥ThPP1基因评价其生理生化功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和重要的材料支持。(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12)

强晓晶[3](2015)在《小盐芥ThPIP1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及耐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沿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常常受到盐胁迫,盐胁迫作为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特别是对盐比较敏感的作物水稻而言,其生长和产量受到盐胁迫的制约。植物水通道蛋白(AQPs)是一类能够特异性转运水分子的膜蛋白,由于其参与到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理代谢过程而受到广泛的关注,AQPs除了介导植物体内水分的跨膜转运外,对一些小分子物质如尿素、CO2、NH3等也具有转运活性,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小盐芥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可以在高盐的环境中正常生长并完成其生命周期,因此,从小盐芥中挖掘相关的AQPs对提高植物在逆境中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从小盐芥中分离得到一个水通道蛋白基因ThPIP1,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55bp,编码28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30.345 kD(GenBank登录号为:JX133234.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属于典型的质膜内在蛋白(MIP)家族,又称为AQP蛋白家族。ThPIP1具有AQPs家族保守的2个“NPA”特征结构单元和6个跨膜结构,与油菜和拟南芥中的PIP1类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为明确ThPIP1在水通道蛋白中的分类,进行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ThPIP1定位在细胞质膜上,属于PIP亚类。利用qRT-PCR方法研究小盐芥在干旱、低温、NaCl胁迫条件下ThPIP1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小盐芥ThPIP1的表达可以响应干旱、低温、NaCl等非生物胁迫因子,并随胁迫因子的不同和胁迫时间的长短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其中ThPIP1在小盐芥受到盐胁迫2小时后,根部的表达量显着增加,表现出快速的反应调节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小盐芥ThPIP1在应对盐胁迫时的生理功能,将其转化水稻品种日本Kitake,获得转基因水稻,从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两个方面分析了转基因水稻在盐胁迫环境下的耐盐性。研究发现:在NaCl胁迫下,转基因水稻植株长势优于野生型水稻,虽然受到高浓度盐胁迫,但是转基因水稻根系受抑制程度低,根系比野生型水稻根系长。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的生物量和SPAD值也显着高于野生型植株,SPAD值是反映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指标,较高的SPAD值可以间接说明转基因水稻在盐胁迫下的光合作用较强。转基因水稻的组织渗透势在高盐浓度下显着降低,使植株保持较高的含水量,以满足盐胁迫下正常代谢所需的水分。此外,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水稻体内积累更多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这些物质的积累也可以降低组织渗透势,保证水分的吸收。丙二醛(MDA)是细胞质膜损伤程度的指标,MDA含量高意味着植物细胞膜损伤程度高,转基因水稻在盐胁迫下,MDA的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这说明转基因水稻的细胞膜损伤程度比野生型水稻损伤程度轻,可以更好的维持体内的离子平衡。水稻植株Na+和K+含量测定显示,转基因水稻的K+/Na+显着高于野生型,这有利于减轻Na+的毒害。为进一步研究ThPIP1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离子调节机制,利用非损伤测试技术测定培养5天的水稻幼苗根尖分生区Na+和K+流速,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部分转基因水稻株系根尖的Na+外排显着增加,而K+外流速度却显着降低,这表明转基因水稻株系通过主动增加Na+的外排和K+的吸收来调节体内的Na+和K+平衡以维持较高的K+/Na+。因此,过表达ThPIP1基因的水稻通过降低细胞膜损伤、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K+/Na+来应对盐胁迫。为研究ThPIP1在植物耐盐生理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分裂泛素化酵母双杂交系统初步筛选到小盐芥ThPIP1的2个互作蛋白:ThPIP2和非特异性脂类蛋白nsLTP2。ThPIP1和ThPIP2可能通过形成四聚体结构来调控水分转运活性,nsLTP2在植物体内参与脂类物质的跨膜转运、蜡质合成、抗逆等生理过程,由于ThPIP1与nsLTP2都参与到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生理过程,因此它们可能以互作的方式在这些生理代谢中共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邵琳,王火旭,夏然[4](2014)在《小盐芥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盐胁迫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生产上一直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在盐胁迫条件下,植物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细胞质膜解体,活性氧增多,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以及代谢有毒物质的积累等,甚至是植株的死亡。理解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有利于改善植物生长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为遗传工程提供有力证据。小盐芥是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亲缘关系较近的极端耐盐植物,是研究植物耐受非生物胁迫逆境机理的理想材料。该文根据近年来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小盐芥耐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08期)

邵琳[5](2014)在《小盐芥HKT1基因家族的结构和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胁迫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生产上一直存在的问题,它极大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十字花科的小盐芥是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亲缘关系较近的极端耐盐植物。通过对小盐芥基因组测序的分析,发现小盐芥基因组中HKT1基因包括叁个成员,均与拟南芥的HKT1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本研究以小盐芥为材料,研究小盐芥中HKT1基因的多拷贝数现象与小盐芥耐盐的可能相关性。将小盐芥TsHKT1叁个成员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AtHKT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发现小盐芥TsHKT1叁个成员(TsHKT1s)和AtHKT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超过80%。通过对TsHKT1s和AtHKT1基因组中内含子的分析发现TsHKT1s和AtHKT1基因组中均含有2个内含子,但内含子的长度有很大差异。对TsHKT1叁个成员和AtHKT1基因启动子中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表明,小盐芥HKT1基因启动子所含有的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在种类和数量上都高于拟南芥的HKT1基因,而小盐芥中TsHKT1a启动子所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TsHKT1b和TsHKT1c。通过RT-PCR和Northern blot等方法对小盐芥TsHKT1s基因在盐胁迫条件下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处理后,小盐芥中TsHKT1a和TsHKT1b基因的表达量有明显升高,而TsHKT1c基因的表达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对小盐芥和拟南芥植株进行根和地上部分分别取样进行Northern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处理下,TsHKT1a的地上部分的表达量上调,而拟南芥的根中和地上部分的HKT1表达量都明显的下调,与小盐芥的结果相反。对连有标记基因GUS的小盐芥TsHKT1s叁个启动子的转基因植株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显示TsHKT1a、1b、1c在拟南芥生长中的各时期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度不同,TsHKT1a在拟南芥生长中的每个时期的每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TsHKT1b和TsHKT1c,而叁者中TsHKT1c的表达量最低。对盐胁迫和ABA处理下TsHKT1s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的研究发现, TsHKT1a在转基因幼苗中的表达量在各个组织中有明显提高,TsHKT1b在幼苗根中表达量有明显提高,TsHKT1c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TsHKT1s的叁个成员的表达对盐胁迫和ABA有不同的响应。叁个成员在拟南芥中的表达与它们在小盐芥中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许守明,杨蓓,祁碧淑,董美芳,陈珈[6](2009)在《盐生遗传模式植物小盐芥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上大多国家和地区的农田特别是灌溉田都存在盐胁迫问题,对其的研究近来成为一大热点。拟南芥的出现推动了植物胁迫的研究,但它不是盐生植物。小盐芥是一种理想的盐生遗传模式植物。它是拟南芥近缘物种,具有和拟南芥一样的优点,因此在将来的后拟南芥时代中有了资源共享的基础。小盐芥能抗盐,也能抗旱,它的抗性基因有着良好的农业应用前景。此外,在遗传方面进行盐生的小盐芥的研究并且与非盐生的拟南芥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植物抗盐性的进化和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期刊2009年09期)

许守明,杨皓宇,李欢[7](2008)在《一个小盐芥EREBP类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EREBP/AP2蛋白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来,一些 EREBP/AP2蛋白类基因已经相继在拟南芥、水稻等中被发现。我们从胁迫诱导的小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的 cDNA 中分离到一个 ThERF1基因序列,它编码一个经典的 EREBP/AP2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期刊2008-07-01)

陈四进[8](2008)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小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问题。据统计,全球目前有各种盐渍化土地约9.5亿hm~2并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土壤盐渍化形势也十分严峻。土壤盐渍化对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重要和紧迫。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较传统方法具有成本低、保护环境等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小盐芥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盐芥属(Thellungiella)一年生草本植物。小盐芥与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植株矮小、生长期短、种子丰富、自花受粉等。小盐芥与拟南芥同属十字花科,而且近缘,在cDNA水平上,两者有90%以上的同源序列,因此,便于利用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此外,作为盐生植物,较低盐浓度能使小盐芥鲜重、干重和光合速率增长,在300mMNaCl条件下,小盐芥能完成生活史,小盐芥还能在高盐环境下(500mMNaCl)生存,此外,小盐芥还耐-15℃低温和干旱。因此,小盐芥在植物耐盐机理方面具有潜在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开始作为耐盐模式植物。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tumor-inducing plasmid)质粒转化系统是目前研究得最多、机理最清楚、技术方法最成熟的转化系统之一。迄今所获得的近200种转基因植物中,80%以上是通过根癌农杆菌系统转化获得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有多种,其中叶盘法是双子叶植物较为常用也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建立小盐芥的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研究了次氯酸钠(NaClO)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和不同的植物激素及不同浓度对小盐芥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分化的影响;本实验还研究了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共培养时间和选择压的大小对根癌农杆菌转化小盐芥的影响,以及外植体上所附根癌农杆菌的处理方法,从而为建立高效的根癌农杆菌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本实验以叶柄为外植体,经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生根和移栽建立了小盐芥的再生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培养、共培养、选择培养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初步建立了小盐芥的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盐芥愈伤诱导和芽分化培养基为MS+2.5mg/L6-BA+0.1mg/LNAA,芽分化需30d,芽分化率为67%。生根培养基为1/2MS,15d生根。6-BA与2,4-D组合可诱导愈伤但不能分化出芽。(2)预培养培养基为MS+2.5mg/L 6-BA+0.1mg/LNAA,预培养需3d。根癌农杆菌菌液OD_(600)=0.5侵染5min。共培养培养基为MS+2.5mg/L6-BA+0.1mg/LNAA+19.6mg/LAS,暗培养3d。共培养时间低于3d不利于农杆菌充分侵染,多于3d则会造成农杆菌大量繁殖损伤外植体。选择培养基为MS+2.5mg/L6-BA+0.1mg/LNAA+300mg/LCef+10mg/LHyg。生根培养基为1/2MS+300mg/LCef+10mg/LHyg。(3)选择培养4d后每隔3d用无菌水冲洗外植体并换新鲜选择培养基,能有效减少农杆菌的繁殖。(4)8周后GUS组织化学检测,叶片有蓝色GUS表达位点,转化率为5%。(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陈四进,刘桂华,高飞,周敏,李春霞[9](2007)在《小盐芥下胚轴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盐芥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与不同浓度组合对愈伤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S+6-BA+2,4-D组合能诱导出愈伤,诱导率为100%。MS+6-BA+NAA组合既能诱导出愈伤又能分化不定芽,愈伤诱导率为100%,激素不同浓度不定芽分化率不同,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2.5mg/L 6-BA+0.1mg/L NAA,不定芽分化率为43%。生根培养基为1/2MS,生根率为74%。(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7年11期)

于敬修[10](2007)在《小盐芥耐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小盐芥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条件下的开花生理、体内离子含量变化、体内生理生化、逆境蛋白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Nacl和荧光素钠对植物的影响。得出如下结果:(1)温度和盐处理对小盐芥试管成花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温处理对小盐芥种子发芽和植株开花具有促进作用。经低温处理的种子比对照发芽率高且发芽时间短,反之,发芽率非常低且发芽时间严重推迟。低盐浓度处理对小盐芥种子发芽和植株开花影响不大,高盐浓度处理对小盐芥种子发芽和植株开花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2)氯化钠和荧光素钠处理对小盐芥体内离子含量的影响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小盐芥体内离子含量的测定发现,在NaCl处理过程,小盐芥体内Na~+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K~+含量地上部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地下部分则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起到信号传递作用的Ca~(2+)含量变化趋势与K~+的变化趋势相似。NaCl处理条件下Na~+/K~+比值逐渐升高,说明高盐环境下高浓度的Na~+抑制了植物体对K~+的吸收。荧光素钠处理过程中,地下部分Na~+含量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升高,地上部分则表现出先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处理范围内K~+含量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都表现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Ca2~+变化则表现出地上部分减少,地下部分增高的趋势。Na~+/K~+比表现出地上部分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地下部分则始终处于升高的趋势。(3)氯化钠和荧光素钠处理对小盐芥四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氯化钠处理条件下,小盐芥地下部分SOD、P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地上部分SOD、POD酶活性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MDA指标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荧光素钠处理条件下,小盐芥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SOD、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指标上,地上部分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地下部分却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变化在荧光素钠处理条件下,表现出下降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4)盐胁迫下小盐芥的蛋白SDS-PAGE电泳在低浓度盐处理条件下,蛋白条带68.2kD、61.6kD、54.9kD、44.9kD、34.4kD、28.3kD、27.0kD含量明显增加,随着处理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加长,很多蛋白被降解而含量减少。在1.0%处理浓度、处理时间为24h条件下,分子量为61.6kD、27.0kD条带与其他处理相比含量明显增多,但随着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又减少,说明这两条带在该处理浓度和时间内可能对小盐芥抗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低浓度短时间处理下小盐芥体内产生的临时蛋白条带非常多,随着处理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很多带被降解消失掉或含量减少。在2.0%处理浓度、处理48h条件下分子量为70.2kD、59.7kD、27.8kD、23.9kD、22.5kD、21.9kD、20.7kD、14.8kD的蛋白含量明显增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又减少。(5)荧光素钠是一种植物体内营养物质运输途径示踪剂。以上(2)和(3)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体内离子含量和所测的生理指标(特别是根系部分)的变化上,荧光素钠与NaCl对小盐芥的影响较为类似。作者建议:在以后的盐胁迫研究中,可以将荧光素钠作为一种反映钠离子在植物体内活动的荧光指示剂;以上(2)、(3)和(4)测定结果表明:与同属植物盐芥一样,小盐芥应该属于稀盐盐生植物,而非拒盐盐生植物。(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小盐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盐碱胁迫条件下,无机焦磷酸化酶对植物体内的离子及可溶性小分子的运输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试验将小盐芥无机焦磷酸化酶ThPP1基因转入水稻中,探究碱胁迫下ThPP1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调控作用,明确ThPP1基因响应抗逆胁迫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逆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与材料支撑。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小盐芥ThPP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900 bp,编码30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3.5kDa(登录号:KC250018.1)。ThPP1基因蛋白无跨膜结构,拥有紧凑的单域结构,其保守域序列与拟南芥无机焦磷酸化酶保守域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ThPP1蛋白定位在细胞溶质内,属于可溶性的无机焦磷酸化酶,这与PPase Ⅰ家族蛋白结构一致。碱胁迫下小盐芥ThPP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随碱胁迫的加剧小盐芥ThPP1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这说明小盐芥ThPP1基因受碱胁迫诱导。为验证ThPP1基因在应对碱胁迫时的生理功能,将小盐芥ThPP1基因转入水稻品种kitaake中,获得转基因水稻株系,并对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及野生水稻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的生物重、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株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也显着高于野生型株系;分析水稻的渗透调节能力和维持离子平衡能力的试验发现,碱胁迫下,转基因水稻体能累积更多降低植物渗透势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和减少了细胞膜损伤,保证了水分的正常吸收,维持了植株体内的离子平衡;转基因水稻中较低的钠钾比减轻了碱胁迫下Na+的毒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碱胁迫下,转基因水稻中ThPP1基因的表达引起了水稻内源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主要影响植物细胞组分氧化还原过程和代谢过程,改变了植物的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为研究ThPP1参与植物耐碱性生理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分裂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初步筛选到小盐芥ThPP1的1个互作蛋白:16#。生物信息学发现,16#与LHCB6蛋白同源性较高,可初步断定16#主要参与小盐芥的光合作用。因此,ThPP1基因可能以互作的方式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发挥作用。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与ThPP1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水稻体OsPP1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共获得4种不同突变形式的植株:A插入、3、21、47个碱基缺失。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将水稻OsPP1基因的成功敲除为科学评价水稻无机焦磷酸化酶OsPP1基因、通过再导入外源同源体基因如小盐芥ThPP1基因评价其生理生化功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和重要的材料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盐芥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韩娇,黄升财,何蕊,王冰.小盐芥TsPIP1;1与TsTIP1;1基因增强转基因水稻耐盐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

[2].何蕊.小盐芥ThPP1基因增强了转基因水稻的耐碱性[D].沈阳农业大学.2017

[3].强晓晶.小盐芥ThPIP1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及耐盐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4].邵琳,王火旭,夏然.小盐芥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4

[5].邵琳.小盐芥HKT1基因家族的结构和表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6].许守明,杨蓓,祁碧淑,董美芳,陈珈.盐生遗传模式植物小盐芥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

[7].许守明,杨皓宇,李欢.一个小盐芥EREBP类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初步分析[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2008

[8].陈四进.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小盐芥(Thellungiellahalophila)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安徽农业大学.2008

[9].陈四进,刘桂华,高飞,周敏,李春霞.小盐芥下胚轴再生体系的建立[J].中国农学通报.2007

[10].于敬修.小盐芥耐盐生物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一4拟南芥与小盐芥在50认们M的Na...、小盐芥抗性苗在含SOmg几Kan的...分别是0.075%、0.15%、0.3%、1.0%荧光...转基因小盐芥莲座叶表皮的蜡质晶...分别是0.025%、0.05%、0.1%和0.3%氯化...5苹果与其他9种EIN2基因编码的氨基...

标签:;  ;  ;  ;  ;  ;  ;  

小盐芥论文_李伟,韩娇,黄升财,何蕊,王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