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创建信用村镇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1](2019)在《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想要农村保持稳定发展状态,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制度,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之处。目前,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讨论重点在于其是否应由政府主导还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目前,认为政府需要对此加强管理的观点占据大多意见,同时认为政府应加快这方面法律建设,其中对农村人口进行信用道德教育是其中的关键之处。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并逐渐完善信用体系,使其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在关注的内容上,西方学者更多以信用管理以及信用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为主要研究内容。除此以外,转型经济学也对信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而,研究转型经济下的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却十分有限,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则更为匮乏。本文以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出发,对其现存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西藏农村信用建设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定位模糊、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基础薄弱、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高风险性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可从筑牢基础、更新理念、发挥政府及各职能机构的联动作用、创造良好的信用管理法制环境以及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评级体系五方面进行改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西藏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进行改善,帮助西藏建立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水平。
余瑾[2](2019)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S农商银行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48%,城镇化率已超过半数,但可以看出农村人口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的重要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人口逐渐转移至城市,这种现象愈发明显,现阶段普遍存在农村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等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趋势愈演愈烈,农村的空心化实质上是农村产业的空心化,农村产业发展乏力、疲软的现状,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在城市赚取带回的资金大部分无法运用到本地新农村的建设当中,造成了农村资金重新流回城市,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的“空心化”。本文以S农商银行为例,结合农商银行立足本土的实际,就“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精准营销以促成S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进而间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设秀美乡村缓解“空心化”形势进行思考和探讨。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阅读与分析总结,对“精准营销”的基本含义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描述介绍了当前形势下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和一些做法,为之后S农商银行的精准营销做法作借鉴意义,同时介绍了“农村空心化”的概念以及“农村空心化”对农村金融业务的影响,随后介绍了金融营销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农村金融业务营销现状进行分析介绍,进而介绍了S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经营现状及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近况和S农商行在农村精准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本人多年的在S农商银行的金融工作经历以及通过对农村市场的行长、客户经理、柜员以及大堂经理的问卷调查,采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工具对S农商银行农村“空心化”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进一步了解S农商银行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营销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和短板,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在S农商银行近6年的从事金融工作的经历,以营销理论为指导,为S农商银行“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制定了精准客户定位策略、“精细化”服务营销策略、“以人为本”的精准产品策略、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渠道策略渠道等促销策略,多措并举继续为占据农村市场“金融主力军”的市场地位打好攻坚战。总之,在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趋势下,各类金融机构重心下移,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香饽饽”,研究和解决S农商银行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金融营销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制定出有效的精准营销策略,有利于S农商银行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稳的基础,紧跟变的趋势,把握进的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最终达到高质量发展,也同样为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展精准营销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促进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
刘长江[3](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一定成就,比如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有序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一核三治"乡村治理格局;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工作,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注重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注重乡村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等。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四川革命老区D市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不到位,创建措施不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迫切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人居环境急待改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乡村文化开发利用不够,未形成系列文化产业品牌;乡村人才极为匮乏;农村土地权益关系困局亟待破解,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乡村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维度,为了使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更具体,建设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的对策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宣传引导,深化思想认识,纠正认识偏差,抓好督促检查,强化成果运用;按照"乡风文明"要求,塑造乡村新风貌;抓好以道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厕所等的治理,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发展新环境;加快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立有机农产品物流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以三产融合催生乡村发展新业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培植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阳光康养、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类型的特色镇、特色村,发挥农业观光功能、体验功能和文化功能,加快农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建立健全人才流向乡村机制,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盘活闲置土地,加快建立农村用地保障机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郭雨萱[4](2018)在《农民福祉提升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工作重点多次聚焦在扶贫,而贫困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2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 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越了农村,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8.52%,然而我国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乡村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相应的城乡收入差距也与日俱增。那么,如何提升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进而提升农民福祉,达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户福祉的影响,希望能对农村金融如何提升农民福祉水平得出一个结论。本文首先对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有关农村金融与农民福祉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民福祉的现状,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了农户福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出我国近三十年来农户福扯水平的相关指标变量,进而建立农民福祉与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效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财政投入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了农村金融对农民福扯提升的影响机理。本文的研究表明,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农民福扯起到正向影响的效果,且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与效率的提高相较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对提升农民福祉起到更好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能对已有资源起到调配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起到内生性的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福祉产生了负向影响,这与预期不符,这是由于农村贷款增加对农户福祉提升的效果高于农村贷存比降低对农户福祉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提升农民福祉的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其关键在于,第一,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和保障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提升农村金融的效率;第二,加快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规范民间金融借贷,扩大农村金融的规模;第三,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协调发展。
郭书杰[5](2017)在《“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以阜平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自建国以来一向重视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面临贫困对象数量庞大、发展基础薄弱、返贫情况严重、贫困程度深沉的诸多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我们国家开启了扶持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的的新篇章。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如何精准扶贫脱贫就成为了各级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助力贫困居民自主脱贫致富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重中之重,而金融作为自主脱贫致富的主要推手,金融精准扶贫在扶贫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河北省金融办下发《河北省金融扶贫指导意见》指导各市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所属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在实行金融精准扶贫以来,“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阜平县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阜平县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取得了丰富的金融精准扶贫经验,构建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政银保”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已成为河北省重视且推广的典型。本文在对金融精准扶贫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对“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概况、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而后详细梳理了作为河北省金融扶贫示范县的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其中包括指导思想,主要做法以及政银保工作模式,之后对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可供“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借鉴之处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阜平经验对“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解决金融精准扶贫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吴珊珊[6](2017)在《湖北省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国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二元经济转型处于刘易斯转折阶段,城乡之间资源分配差异是转型滞后的主要原因,进入刘易斯转折阶段,各国经济政策会发生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在于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短缺。在农业生产成本抬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升级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加强人们生活保障的重要选择,因此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解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研究进展,同时认识湖北省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是本文写作初衷。增加农业贷款能作为农业财政支农的资金补充,拓展农业农村投资空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需要加强政府宏观指导,监管与服务。本文从农业贷款角度出发,深入查阅国内外农业金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新研究文献,以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与农业金融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研究湖北省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农业金融与农业现代化最新实际情况,基于湖北省1996-2015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实证研究。农业贷款作为自变量,湖北省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作为因变量,通过计量检验分析得出,农业贷款对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与扩宽资金供给具有一定推动作用。通过回归分析,农业贷款对人均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电气化用电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上具有正相关关系。增加农业贷款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投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不仅能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种植条件,同时加快发展新型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农业金融的支持力度不足,支农资金供给短缺与方式的不合理,农业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丁晓亮[7](2014)在《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深,区域经济成为其强劲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并且区域经济具有其独特特征。少许具有共同性质或互补关系的产业在一个区域聚集,就形成一个强大的、有很大竞争优势的群落,就称为产业集群。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讲,没有县域经济的真正发展,就没有全国经济的真正发展。为此,本文在河南省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背景下,结合濮阳市实际,对濮阳市八个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意在总结出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规律,找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论述,旨在为分析濮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特点和现状奠定理论基础,指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对濮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进行了优势(S)、劣势(W)、机遇(O)和威胁(T)的分析。然后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找出濮阳市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异,以及能从先进产业集聚区身上能借鉴的发展经验。最后提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本文既从整体上研究分析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又从各个产业集聚区的各自实际发展现状研究入手,深入探究欠发达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最后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必须走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化模式,政府必须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助推器。
韩国强[8](2014)在《关于双联惠农贷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双联惠农贷款是农业银行金融支持"三农"的一项创新之举。此项贷款以强农惠农为宗旨,以财政政策性扶持为主导,以农行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基础,通过实行基准利率及财政全程全额贴息,最大程度让利于农户和企业,让农民得到实惠,可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以及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的主体作用,有效缓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的问题。
吴宏韬[9](2013)在《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理论产生和发展历史为线索,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重点是当代青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出现多种思想文化,因此,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多元价值的存在引起的价值冲突深刻影响着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青年中主导价值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在党的十七大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的前提下,党的十八大再次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重大。本研究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通过对青年的调查,运用调查资料,从实际出发,力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价值观研究理论的历史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从个体认识的选择性入手,借鉴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建立多维一体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机制;通过比较国内不同历史时期青年价值观教育,比较国外青年价值观教育,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提出中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思考;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提升,进行现状描述和对策探讨。本论文研究是立足于我国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着的问题而展开的。第一部分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第一章)。当代中国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过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培养青年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幸福的基础,是个人成才的价值前提,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部分研究了国内外在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二、三章)。首先,对建国以来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其次,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最后,研究了世界各国在青年价值体系建设上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做法。第三部分研究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途径和工作体系的建立(第四、五、六章)。尊重教育规律,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法加强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让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公共传媒,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和社会合力,形成学校为主要阵地,社会和家庭相配合的全方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体系。第四部分研究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验提升。对近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升。总之,本研究尊重历史,借鉴多学科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发展现实、青年思想实际,全面深入研究了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
章文九[10](2013)在《村镇银行农贷业务的村官效应分析 ——以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文中认为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县域金融机构。然而,在目前农户借贷的信贷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农贷业务量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可能偏离“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而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通过与长兴县委人才办合作,创新性的聘用大学生村官为农贷业务’的客户经理,在农贷业务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村官客户经理在农贷业务上的业务量和风险控制量为主线,并且对比其他几家村镇银行,说明了村官客户经理在农贷业务上的拓展能力突出,风险控制能力强,有利于整个村镇银行的信贷进一步走向“贷农、贷小”,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村官客户经理取得优良业绩背后的原因:熟悉三农,解决或者至少弱化借贷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案例研究发现村官客户经理在农贷业务上发展潜力大,对社会、企业、个人都有价值。研究还发现农贷业务聘用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制约和困难。在村镇银行的农贷业务取得优良业绩的内在机理就是能够解决借贷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事实上。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解读村官效应背后的理论内涵:在借贷双方的博弈过程中,村官客户经理可以运用声誉机制来抑制借款者的逆向选择,以本身具备的比较优势作为隐性契约来约束借款者的道德风险,从而解决农贷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农贷业务上业绩突出。本文的最后得出结论:聘用大学生村官为农贷业务的客户经理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创新,值得其他立志开拓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村官客户经理制度、深入农村市场的政策建议,包括增加营业网点数、增加村官客户经理的数量、加强培训等等。
二、对创建信用村镇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创建信用村镇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用 |
2.1.2 信用体系 |
2.1.3 农村信用体系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3.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历程和启示 |
3.1 国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
3.1.1 以德国为例 |
3.1.2 以美国为例 |
3.1.3 以日本为例 |
3.1.4 国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
3.2 国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及启示 |
3.2.1 以广东省为例 |
3.2.2 以甘肃省为例 |
3.2.3 以贵州省为例 |
3.2.4 国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四章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
4.1.1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概述 |
4.1.2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措施 |
4.1.3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 |
4.2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
4.2.1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 |
4.2.2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
4.3 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1 农村金融机构定位模糊 |
4.3.2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
4.3.3 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基础薄弱 |
4.3.4 农村信用环境较差 |
4.3.5 农业生产本身的高风险性 |
第五章 完善西藏农村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筑牢基础 |
5.2 更新理念 |
5.3 发挥政府及各职能机构的联动作用 |
5.4 创造良好的信用管理法制环境 |
5.5 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评级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农村空心化背景下S农商银行精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工具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精准营销概念及农村金融现状研究 |
一、精准营销概念 |
二、农村金融现状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当前农村空心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
一、农村空心化概念 |
二、农村空心化对农村金融业务的影响 |
第三节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
一、定位理论 |
二、客户关系营销理论 |
三、4P营销理论 |
四、4I营销理论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及营销现状 |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业务现状 |
第二节 S农商银行在农村市场的业务发展现状 |
一、S农商银行概况 |
二、S农商银行在农村市场发展现状 |
第三节 S农商行在农村精准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S农商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
二、客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农村空心化下S农商银行精准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一、行业内竞争 |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四、购买者议价能力 |
五、替代威胁 |
第三节 SWOT分析法 |
一、S农商银行自身优势分析 |
二、S农商银行自身劣势分析 |
三、S农商银行的外部机遇 |
四、外部威胁 |
第四节 关于农村空心化对农村金融影响的调查问卷分析 |
一、调查问卷方案设计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第五节 农村空心化下S农商银行存在的短板 |
一、品牌形象还未真正树立 |
二、创新能力不强 |
三、服务质量有待加强 |
四、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 |
第五章 空心化背景下S农商银行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 |
第一节 S农商银行精准营销策略 |
一、多措并举塑造品牌形象 |
二、精准客户定位策略 |
三、“精细化”服务精准营销策略 |
四、“以人为本”的精准创新策略 |
五、“线上+线下”的精准渠道策略 |
六、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 |
第二节 S农商行精准营销相关政策保障 |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状及效果 |
二、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助推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农村空心化对农村金融业务产生的的具体影响 |
二、S农商银行面对空心化的措施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 |
(一) 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 有序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 |
(二)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初步形成“一核三治” (3) 乡村治理格局 |
(三) 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工作,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
(四) 注重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
(五) 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
(六) 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
(七) 注重乡村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文化 |
四、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 对不纳入考核的指标重视不够 |
(二) 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注不够 |
(三) 对产业绿化强调不够 |
(四) 对乡村文化开发不够 |
(五) 对乡土人才重视不够 |
(六) 对农地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不够 |
(七) 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不够 |
五、美丽乡村建设对策与建议 |
(一)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深化认识, 抓好督查 |
1. 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宣传引导 |
2. 深化思想认识, 纠正认识偏差 |
3. 抓好督促检查, 强化成果运用 |
(二) 按照“乡风文明”要求, 塑造乡村新风貌 |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发展新环境 |
(四) 以三产融合催生乡村发展新业态,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
(五) 培植特色产业, 加快农旅融合 |
(六) 繁荣乡村文化,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
(七) 建立健全人才流向乡村机制, 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
(八) 盘活闲置土地, 加快建立农村用地保障机制 |
(九)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制机制 |
六、结语 |
(4)农民福祉提升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分析:农户福祉与农村金融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农民与农民福祉 |
2.1.2 农村金融 |
2.2 影响农户福祉的因素 |
2.2.1 经济因素 |
2.2.2 社会因素 |
2.3 农村金融对农户福祉的影响机理 |
2.3.1 经济增长与农民福祉的作用机理 |
2.3.2 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对农民福祉的影响 |
2.3.3 金融对农民福祉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量选取、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
3.1 数据来源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人民生活水平 |
3.3.2 社会保障水平 |
3.3.3 农村金融水平 |
3.3.4 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户福祉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熵值法对农民福祉水平确定权重 |
4.2 ADF检验 |
4.3 协整检验 |
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4.5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其他国家金融提升福祉的经验分析 |
5.1 美国制度支持农户福祉提升 |
5.1.1 美国具有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
5.1.2 美国农村保险体系作为保障 |
5.1.3 美国政策性金融作为辅助 |
5.2 格莱珉银行改善农民生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 |
5.2.1 格莱珉银行具有独特的组织架构 |
5.2.2 格莱珉银行实施与实际结合的还款机制 |
5.2.3 格莱珉银行鼓励农民积极存款 |
第6章 政策建议 |
6.1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效率 |
6.2 加快农村金融增量改革,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
6.3 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
6.3.1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 |
6.3.2 推广对接当地产业 |
6.3.3 金融机构承担其社会责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以阜平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金融精准扶贫已成为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
1.1.2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有所改善但依然严峻 |
1.1.3 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 精准扶贫的涵义 |
2.2 金融精准扶贫的涵义 |
2.2.1 金融扶贫的涵义 |
2.2.2 金融精准扶贫的涵义 |
2.3 连片特困地区的界定 |
2.4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界定 |
第3章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
3.1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概况 |
3.2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
3.2.1 金融精准扶贫提升 “片区县”经济发展速度 |
3.2.2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动 “片区县”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 |
3.2.3 保定市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落实 |
3.2.4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动金融服务环境逐步改善 |
3.2.5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片区县”减贫工作 |
3.2.6 初步建立了贫困县农村信用体系 |
3.3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 |
3.3.1 金融精准扶贫精准度出现目标人群偏移 |
3.3.2 成本因素仍制约着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
3.3.3 金融机构缺少可长期投入的特色产业 |
3.3.4 风险因素仍是制约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障碍 |
3.3.5 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
第4章 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实践分析 |
4.1 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 |
4.2 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
4.2.1 县政府建立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
4.2.2 完善县区基础设施建设 |
4.2.3 深入开发金融精准帮扶产业 |
4.2.4 政府主导着力构造政银保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4.2.5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
4.2.6 人行保定支行全面优化贫困县金融环境 |
4.3 阜平县政银保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模式 |
4.3.1 构建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 |
4.3.2 县政府与人保财险创建联办共保机制 |
4.3.3 县政府与银行创建风险共担机制 |
4.4 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成效 |
第5章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的借鉴分析——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实践经验总结 |
5.1 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在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推行的可行性 |
5.1.1 阜平与 “片区县”自然条件大致相同 |
5.1.2 阜平与 “片区县”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主体大体相同 |
5.1.3 阜平与 “片区县”都具有相同的政府政策支持 |
5.1.4 阜平与 “片区县”都具有相同的历史发展机遇 |
5.2 阜平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于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的启示 |
5.2.1 精准识别有助于解决目标人群偏移问题 |
5.2.2 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解决金融机构驻农村的成本问题 |
5.2.3 开发特色产业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展扶贫 |
5.2.4 金融机构与政府合作有利于解决风险因素的影响 |
5.2.5 央行政策倾斜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 |
第6章 进一步完善 “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6.1 市政府跟进片区县金融精准扶贫保障工作 |
6.1.1 市政府督促构建保定市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
6.1.2 构建各贫困县金融瞄准机制,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 |
6.1.3 加大片区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金融机构扶贫成本 |
6.1.4 开展保定市特色产业调研活动,发现长期稳定的可带动产业 |
6.2 强化市政府的投入引导,降低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 |
6.2.1 通过制定政策直接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精准扶贫 |
6.2.2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扶贫 |
6.2.3 政府主导推进片区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6.2.4 强化政府融资担保功能 |
6.3 保定人行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性 |
6.3.1 积极主导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
6.3.2 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与推广 |
6.3.3 鼓励各金融机构在规定范围内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
6.3.4 鼓励建立小额信贷统计分析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湖北省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农业现代化概念及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
二、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基本结构 |
二、主要内容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农业金融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概述 |
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
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支持 |
一、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 |
二、农业金融发展理论 |
第三节 农业贷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关系理论 |
一、农村金融的基本内涵 |
二、外部资金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 |
第三章 湖北省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
第一节 湖北省农业发展情况 |
一、湖北省农业资源概况 |
二、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现状 |
第三节 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困境 |
一、农民家庭存款较少,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
二、农村金融体系支农不足,金融机构有待深耕 |
三、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仍然存在 |
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滞后于需求 |
五、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与风险依然较高 |
第四章 金融支持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人均机械总动力 |
第二节 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 |
第三节 单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 |
第四节 农村单位电气化用电量 |
第五节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
第六节 农村劳动生产率 |
第七节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
第八节 农民人均纯收入 |
第九节 农业贷款 |
第五章 湖北省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的计量检验 |
第一节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因子分析法 |
三、因子分析检验以及结果 |
四、湖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与金融支农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率研究 |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实证检验 |
第六章 推进湖北省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
第二节 建立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的平台 |
第三节 积极引导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 |
参考文献 |
(7)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工业园区 |
1.4.2 开发区 |
1.4.3 产业集聚区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2.1 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理论 |
2.1.1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 |
2.1.2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
2.1.3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
2.1.4 胡佛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
2.1.5 迈克尔·波特的新竞争优势 |
2.1.6 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2 文献研究综述 |
3.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背景 |
3.1.1 濮阳市概况 |
3.1.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背景 |
3.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
3.2.1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总体概况 |
3.2.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现状及情况分析 |
3.3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 |
3.3.1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现状分析 |
3.3.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 SWOT 分析 |
4.1 SWOT 分析法的内涵 |
4.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 SWOT 分析 |
4.2.1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S) |
4.2.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劣势(W) |
4.2.3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机遇(O) |
4.2.4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威胁(T) |
5. 先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5.1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 |
5.1.1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概况 |
5.1.2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的经验和做法 |
5.2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
5.2.1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概况 |
5.2.2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的经验和做法 |
6. 推进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
6.1 做好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 |
6.1.1 做好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 |
6.1.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选择 |
6.2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 |
6.2.1 健全产业集聚区相关管理体系 |
6.2.2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
6.2.3 探索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 |
6.2.4 完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 |
6.2.5 努力化解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 |
6.2.6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
6.2.7 大力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力 |
6.2.8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
6.2.9 营造良好投资软环境 |
6.2.10 破解企业用工荒问题 |
6.2.11 逐渐转变对产业集聚区的考核方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未来展望 |
7.2.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8)关于双联惠农贷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双联惠农贷款推出的背景 |
双联惠农贷款的创新与成效 |
(一) 积极创新机制, “输血”又“造血” |
(二) 注重银政携手, “多赢”又“控险” |
(三) 开展金融辅导, “融资”又“融智” |
(四) 积极担当责任, “扶贫”又“攻坚” |
(五) 致力藏区和谐, “发展”又“维稳” |
双联惠农贷款引发的思考 |
(9)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
三、文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代课题 |
一、青年价值观迷茫与失落的现实问题 |
(一)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 |
(二)影响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
(三)青年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背景 |
(一)新左派思潮 |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
(三)自由主义思潮 |
(四)民族主义思潮 |
(五)民粹主义思潮 |
(六)新儒家思潮 |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任务 |
(一)当代青年思想的总体状况 |
(二)引导教育青年的目标 |
(三)引导教育青年的基本任务 |
第二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历史返顾 |
一、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演进 |
(一)1949-1976 年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
(二)1976. 10—现在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
二、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首的思想 |
(二)整体规划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
(三)遵循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基本的原则 |
(四)不断丰富和创新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
三、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教训 |
(一)忽软忽硬,摆位摇摆 |
(二)强调社会本位,忽视青年的主体价值 |
(三)脱离现实,缺乏体验 |
(四)理论建设滞后,队伍建设薄弱 |
(五)合力尚未形成,制度缺乏保障 |
第三章 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比较分析 |
一、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积极要素 |
(一)“三纲五常”与名教观念 |
(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
(三)从传统核心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
(一)西方价值观教育及启示 |
(二)新加坡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 |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兼蓄理念 |
(一)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基 |
(二)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视野 |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创新 |
第四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教育的主流性原则 |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旋律 |
(二)多元化价值观下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流性原则 |
二、教育的主导性原则 |
(一)主导性原则的内涵 |
(二)主导性教育的原则 |
(三)主导性教育原则实现途径 |
三、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
(二)主体性教育在中国的现状 |
(三)主体性教育的目标 |
(四)主体性教育对策措施 |
第五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途径 |
一、人文关怀的方法 |
(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本思想——人文关怀 |
(二)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 |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文目标 |
二、心理疏导的方法 |
(一)心理疏导的内涵和特征 |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 |
三、“三贴近”的方法 |
(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 |
(二)“三贴近”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四、文化育人的方法 |
(一)文化育人,要加强灵魂和精髓的建设 |
(二)文化育人,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
(三)文化育人,关键是教育青年 |
第六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工作体系 |
一、党团组织体系 |
(一)党团组织在青年核心价值教育中的作用 |
(二)学校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 |
二、学校教育体系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渠道 |
(二)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
三、公共传媒体系 |
(一)公共传媒的公共性和功能 |
(二)公共传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三)公共传媒引领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四、法规制度体系 |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
(二)国外核心价值教育中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保障 |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第七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验提升 |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透视 |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由来和特点 |
(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主要载体 |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写照 |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 |
(二)“抗震救灾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启示 |
(三)从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精神力量 |
三、“奥运精神”的升华 |
(一)“奥运精神”的产生 |
(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
(三)“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 |
(四)以“奥运精神”促进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育发 |
(一)弘扬志愿精神与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统一 |
(二)志愿服务是加强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 |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10)村镇银行农贷业务的村官效应分析 ——以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特色与不足 |
一、特色与创新 |
二、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及理论回顾 |
第一节 “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下村镇银行的文献研究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农户借贷的文献研究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回顾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博弈理论 |
第三章 案例分析——农贷业务的村官效应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村官客户经理的基本特征分析 |
二、村官客户经理的业绩分析 |
三、业绩背后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基本发现 |
一、村官客户经理制度在农贷业务上的发展潜力大 |
二、村官客户经理制度在农贷业务上存在制约 |
三、村官客户经理制度在农贷业务上存在发展上的困难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贷业务村官效应的理论解读 |
第一节 农贷业务中的博弈分析 |
第二节 农贷业务村官效应对逆向选择的抑制 |
第三节 农贷业务村官效应对道德风险的约束 |
一、模型假设 |
二、模型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局限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对创建信用村镇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 刘磊. 西藏大学, 2019(09)
- [2]农村空心化背景下S农商银行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 余瑾. 浙江工商大学, 2019(12)
-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 刘长江.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4]农民福祉提升的金融支持研究[D]. 郭雨萱. 湘潭大学, 2018(02)
- [5]“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以阜平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为例[D]. 郭书杰. 河北大学, 2017(01)
- [6]湖北省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D]. 吴珊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7]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 丁晓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8]关于双联惠农贷款的实践与思考[J]. 韩国强. 农村金融研究, 2014(03)
- [9]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 吴宏韬.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10]村镇银行农贷业务的村官效应分析 ——以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D]. 章文九.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