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干细胞论文-王红燕,颜贝,裴承斌,徐焱焱,张欣宗

子宫干细胞论文-王红燕,颜贝,裴承斌,徐焱焱,张欣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宫干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薄型子宫内膜,移植,干细胞治疗

子宫干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燕,颜贝,裴承斌,徐焱焱,张欣宗[1](2019)在《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stem cells,MenSCs)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只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enSCs组和雌激素组。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采用子宫注射无水乙醇的方法构建薄型子宫大鼠模型,MenSCs组大鼠尾静脉注射MenSCs,雌激素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雌激素。于3个动情周期后处死大鼠,取其子宫内膜标本制作切片,比较四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和角蛋白、波形蛋白、整合素β3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MenSCs表现出明显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和OCT-4、C-kit、波形蛋白,不表达HLA-DR。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均为阳性。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均P <0.001),其中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最小,MenSCs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显着大于雌激素组(P=0.047)。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角蛋白、波形蛋白、整合素β3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 <0.05),MenSCs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模型组和雌激素组(均P <0.05)。结论MenSCs可改善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雌激素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11期)

王一飞,宋阳,关永格,许春燕[2](2019)在《枸杞多糖灌胃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灌胃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内膜的修复作用及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35只SPF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对照组、BMSCs组、LBP组和LBP+BMSCs组(联合组),每组7只,干预后HE染色测内膜厚度、血管及腺体数目,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膜波形蛋白、角蛋白及整合素αvβ3 (ITGαvβ3)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因子(VEG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内皮素受体A(ET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膜变薄(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内膜增厚(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管数量及腺体数目均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血管数量及腺体数目均增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内膜波形蛋白、角蛋白及ITGαvβ3平均光密度(MOD)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波形蛋白、角蛋白及ITGαvβ3的MOD值高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内膜VEGF、LIF、ETA的MOD值均降低(P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VEGF、LIF、ETA的MOD升高(P<0.05)。各指标结果联合组均优于BMSCs组或LBP组(P<0.05)。结论 LBP灌胃联合BMSCs移植可对薄型子宫内膜起一定修复作用,有助于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内膜容受性,且LBP灌胃与BMSCs移植两者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其中任何一种单独应用。(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9期)

李红霞,李瑞娇,张汝月,张引红,郭兴萍[3](2019)在《小鼠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小鼠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根据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相似,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富集培养液对C57BL/6J小鼠子宫细胞群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过传代达到较高的纯度。倒置显微镜观察子宫内膜干细胞形状特点。流式细胞术分析相关表面标记物表达。CCK-8法进行增殖曲线绘制。新赛美无血清细胞冻存液重悬细胞后,-80℃冻存,37℃水浴复苏,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冷冻复苏后情况。结果获得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呈梭形,融合后极性排列,可见大小不等漩涡状集落出现。培养1-3 d细胞增殖缓慢,4-6 d进入对数生长期,6-7 d进入平台期。流式细胞术分析第5代细胞CD29、CD73、CD105阳性,CD45、CD117阴性。细胞冷冻复苏后存活率达到96%以上,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与冻存前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和鉴定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韩笑,黄晓武[4](2019)在《干细胞在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修复是妇产科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为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及损伤后修复。生理性修复是内膜自我剥脱与再生的过程,并不形成瘢痕,而损伤后修复常不能完全修复,当损伤因子伤及子宫内膜基底层或破坏子宫内膜生长的微环境时,就会造成子宫内膜增殖受损、内膜再生障碍,甚至形成瘢痕,发生宫腔粘连,影响受精卵或胚胎的植入及着床,导致女性不孕或反复流产。目前,如何促进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仍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干细胞对子宫内膜修复的研究备受关注,现就子宫内膜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干细胞在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妇产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庄盼,刘军权[5](2019)在《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子宫内膜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组织融合而成,是人体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其位于子宫肌层和子宫腔之间,分为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叁层。基底层最为靠近子宫肌层,不受卵巢性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子宫内膜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以及高度增殖潜能的未分化子宫内膜细胞。大量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干细胞参与子宫内膜的修复与再生并能改善特定疾病症状;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其生物学行为异常有关,同时子宫内膜干细胞在其他器官和组织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定义、存在依据、来源、分离方法、生物学特性、临床研究和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梁盛英,王红梅,杨芬,孙钰椋,刘彦礼[6](2019)在《从异位子宫内膜分离获得的内膜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来源子宫内膜干细胞(En 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并对所分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为研究En SCs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提供支持。方法收集临床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内膜组织样本,机械剪碎后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异位En SCs,常规培养传代(n=10);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n=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n=5);成脂成骨诱导检测细胞多向分化潜能(n=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n=3);蛋白芯片检测细胞条件培养基中促血管再生因子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n=6),同时检测细胞表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n=7)。结果成功从异位病灶中分离获得异位En SCs,所分离细胞强阳性表达骨架蛋白vimentin,且细胞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73、CD90及CD105,阴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经成脂诱导分化后油红O染色可见明显脂滴,成骨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蛋白芯片检测结果表明,异位En SCs能够分泌高浓度的促血管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ANG)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以及与促血管再生密切相关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且细胞表面高表达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CLAM)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来源En 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对其活性因子分泌的研究表明,异位En SCs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再生作用。上述实验结果肯定了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中干细胞的存在,在支持内异症发病机制中"干细胞学说"的同时,为进一步围绕异位En SCs开发潜在的内异症治疗靶点提供可能。(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明霜,龙洋,吴剑,何雪梅,唐小平[7](2019)在《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对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对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本研究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并提取纯化其外泌体。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脂肪干细胞外泌体组和TGF-β阻断剂组。CCK8检测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及TGF-β阻断剂对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活力;流式检测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及TGF-β阻断剂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及TGF-β阻断剂对子宫内膜癌细胞Smad2、p-smad2、Bcl2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CCK8结果显示,脂肪干细胞外泌体能够显着增强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的增殖能力,TGF-β阻断剂能够显著抑制外泌体对子宫内膜癌的增殖促进作用,流式检测结果显示脂肪干细胞外泌体能够显着抑制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的凋亡,TGF-β阻断剂能够显著抑制外泌体对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脂肪干细胞外泌体能够显着抑制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p-smad2、Bcl2和TGF-β蛋白表达。初步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通过促进TGF-β/smad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晓庆,薛晴[8](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干细胞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细胞在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迁移和不当植入使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了解干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对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而控制干细胞的迁移,充分利用干细胞基因治疗的优势,有助于寻找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方法。本文从发病机制和治疗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干细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韩晓瑾[9](2019)在《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长因子对其向韧带成纤维细胞分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体外分离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endometrial mesenchymal stem cell,hEMSCs),探讨其是否具有MSCs特性。2.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β_1,TGF-β_1)对体外培养hEMSCs向韧带成纤维细胞分化作用影响。方法:1.hEMSCs的体外分离、鉴定:采用酶消法结合反复贴壁法分离纯化获得的hE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抗原阳性率。采用特定的诱导培养基体外诱导hEMSCs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的分化,并分别使油红0染色、茜素红染色及阿利新蓝染色法检测hEMSCs向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分化效果。MTS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2.使用第四代hEMSCs,按照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bFGF、TGF-β_1以及bFGF+TGF-β_1联合处理为实验组,加入正常培养基为对照组。培养3天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情况;培养12、24、36、48、60h MTS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情况;培养3天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及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3.应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结果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采用酶消法结合反复贴壁法可体外分离纯化hE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EMSCs经多次传代后其细胞形态均一,呈成纤维样,呈旋涡状或平行排列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第四代hEMSCs表面特异抗原表现出CD73、CD90、CD105阳性,分别为99.9%、97.3%、99.7%;CD34、CD45、CD11b、CD19及HLA-DR阴性,为1.7%。油红O染色显示:成脂诱导后,细胞浆内可见脂滴;茜素红染色显示:成骨诱导后细胞外存在多个矿化结节;阿利新蓝染色显示:成软骨诱导后,大量的糖胺聚糖被分泌到细胞基质中。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增殖能力强。以上结果证实获得的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2.分别经bFGF、TGF-β_1及bFGF+TGF-β_1联合干预后:(1)培养3天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示细胞形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FGF组、bFGF+TGF-β_1组细胞形态更加细长,呈“树突”状,更趋向于成纤维细胞特性,而TGF-β_1组细胞形态增宽,呈扩散趋势。(2)MTS检测培养12、24、36、48、60h各组细胞细胞增殖速率结果显示:bFGF组、TGF-β_1组、bFGF+TGF-β_1组细胞增殖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FGF组、TGF-β_1组相比较,bFGF+TGF-β_1组细胞增殖速率增快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FGF与TGF-β_1均可以促进细胞增殖,且两者联合后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更加显着。(3)培养3天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FGF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下调,TGF-β_1组及bFGF+TGF-β_1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均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FGF+TGF-β_1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上调趋势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I型胶原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与对照组比较,bFGF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GF-β_1组及bFGF+TGF-β_1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有所增加,但bFGF+TGF-β_1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程度小。结论:1.hEMSCs具有MSCs特征,可作为韧带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2.bFGF可促使hEMSCs细胞形态更趋向成纤维细胞特性。bFGF与TGF-β_1联合促进hEMSCs增殖的效果更加明显。bFGF、TGF-β_1对I型胶原合成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bFGF具有抑制I型胶原合成的效应,而TGF-β_1则具有促进I型胶原合成的效应,bFGF与TGF-β_1联合使I型胶原的合成和降解的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总体增加了I型胶原的表达量,对hEMSCs向韧带成纤维细胞分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3)

张汝月[10](2019)在《子宫内膜干细胞对小鼠薄型子宫内膜修复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一种简捷、易行且高效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方法,并对子宫内膜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测以及表面标志物鉴定。2.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生育力评估等手段研究宫腔原位注射95%乙醇建立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的可行性,为薄型子宫内膜的相关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3.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生育力评估等手段探讨子宫内膜干细胞宫腔原位移植对小鼠薄型子宫内膜的作用,为薄型子宫内膜的修复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1.选择产后21d的雌性C57BL/6J小鼠作为提取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实验动物,通过机械分离与两步酶消法体外分离、培养C57BL/6J小鼠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测,并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子宫内膜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5、CD73、CD105及CD117的表达情况。2.选择6~8周龄SPF级性成熟且未交配C57bl/6J雌性小鼠84只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宫腔原位注射95%乙醇损伤子宫内膜建立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将84只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两大组,其中一组小鼠36只。于造模后第叁个动情期将实验小鼠颈椎脱臼处死,收集子宫样本,观察子宫形态,进行HE染色、子宫内膜厚度测量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情况。另一组小鼠48只,又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单侧损伤组和双侧损伤组,造模后所有存活小鼠于第叁个动情期进行合笼交配,分析小鼠生育能力的情况,从功能方面评估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是否建立成功。3.选择6~8周龄SPF级性成熟且未交配C57bl/6J雌性小鼠192只作为实验动物。小鼠右侧一侧子宫通过宫腔注入95%乙醇建立单侧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小鼠左侧一侧子宫作为自身正常对照。将模型鼠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注射3d对照组(模型鼠损伤侧子宫给予PBS 0.1 mL,n=24);PBS注射7d组(损伤侧子宫给予PBS 0.1 mL,n=24);PBS注射14d组(损伤侧子宫给予PBS 0.1 mL,n=24);PBS注射30d组(损伤侧子宫给予PBS 0.1 mL,n=24);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3d组(造模后,损伤侧子宫立即宫腔原位移植子宫内膜干细胞0.1 mL,2×10~8/L~5×10~8/L,n=24);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7d组(造模后,损伤侧子宫立即宫腔注射子宫内膜干细胞0.1 mL,2×10~8/L~5×10~8/L,n=24);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14d组(造模后,损伤侧子宫立即宫腔注射子宫内膜干细胞0.1 ml,2×10~8/L~5×10~8/L,n=24);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30d组(造模后,损伤侧子宫立即宫腔原位移植子宫内膜干细胞0.1 ml,2×10~8/L~5×10~8/L,n=24。分别于子宫内膜干细胞/PBS移植后的第3、7、14和30天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固定子宫组织标本,每组12只。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状态,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检测子宫内膜中角蛋白、波形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以评估子宫内膜细胞的再生情况;同时,每组其余小鼠于取样的相应时间点进行合笼交配,分析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对小鼠生育力的影响,从功能方面评估子宫内膜干细胞对小鼠薄型子宫内膜的作用。结果:1.通过机械分离与两步酶消法获得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可贴壁生长,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漩涡状或辐射式生长。P1,P3子宫内膜干细胞增殖曲线均呈S型,存在一定的滞留期、对数期和平台期;经冻存复苏后的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生长状态正常;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73和CD105均表达为阳性,CD45,CD117表达为阴性。2.HE染色结果发现,实验组部分小鼠的子宫出现了宫腔堵塞现象,并且实验组小鼠子宫内膜层明显变薄,腺体数量减少,局部血管稀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子宫内膜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均较空白组与对照组显著降低。生育力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合笼交配后,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正常受孕,双侧损伤实验组小鼠未受孕,单侧损伤实验组损伤侧子宫未受孕,未损伤侧子宫正常受孕,且损伤侧子宫的平均怀孕率较未损伤侧显着降低(P<0.01),表明宫腔注入95%乙醇能够损伤小鼠子宫内膜,导致生育力降低。3.HE染色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后,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组较相应PBS对照组的子宫内膜水肿程度明显减轻,状态较好,宫腔粘连、堵塞情况显着降低,且腺体、血管数量增多;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组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雌激素受体α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相应PBS对照组(P<0.05),且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30d组各指标的表达量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但仍低于左侧正常子宫对照组(P<0.05)。生育力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合笼交配后,各组左侧正常子宫正常受孕,右侧PBS 3d、7d和14d对照组子宫未受孕,且右侧各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组子宫的平均怀孕率明显高于PBS对照组;与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3d和7d组相比,干细胞移植14d组右侧子宫的怀孕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细胞移植30d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表明子宫内膜干细胞宫腔原位移植对小鼠薄型子宫内膜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并可提高生育力。结论:1.通过机械分离与两步酶消法分离、培养的子宫内膜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强,纯度高,生长状态佳,是获得子宫内膜干细胞简便、有效的方法,且所获细胞可作为相关研究的种子细胞。2.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薄型子宫内膜病理机制及修复的相关研究。3.子宫内膜干细胞经宫腔原位移植于薄型子宫内膜小鼠,可不同程度的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再生,修复子宫内膜受损组织以及提高小鼠生育力,提示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0)

子宫干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灌胃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内膜的修复作用及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35只SPF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对照组、BMSCs组、LBP组和LBP+BMSCs组(联合组),每组7只,干预后HE染色测内膜厚度、血管及腺体数目,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膜波形蛋白、角蛋白及整合素αvβ3 (ITGαvβ3)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因子(VEG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内皮素受体A(ET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膜变薄(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内膜增厚(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管数量及腺体数目均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血管数量及腺体数目均增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内膜波形蛋白、角蛋白及ITGαvβ3平均光密度(MOD)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波形蛋白、角蛋白及ITGαvβ3的MOD值高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内膜VEGF、LIF、ETA的MOD值均降低(PP<0.05),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LBP组和联合组VEGF、LIF、ETA的MOD升高(P<0.05)。各指标结果联合组均优于BMSCs组或LBP组(P<0.05)。结论 LBP灌胃联合BMSCs移植可对薄型子宫内膜起一定修复作用,有助于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内膜容受性,且LBP灌胃与BMSCs移植两者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其中任何一种单独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宫干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燕,颜贝,裴承斌,徐焱焱,张欣宗.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

[2].王一飞,宋阳,关永格,许春燕.枸杞多糖灌胃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9

[3].李红霞,李瑞娇,张汝月,张引红,郭兴萍.小鼠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4].韩笑,黄晓武.干细胞在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9

[5].庄盼,刘军权.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

[6].梁盛英,王红梅,杨芬,孙钰椋,刘彦礼.从异位子宫内膜分离获得的内膜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J].解剖学报.2019

[7].王明霜,龙洋,吴剑,何雪梅,唐小平.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对子宫内膜癌HEC-25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8].王晓庆,薛晴.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干细胞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

[9].韩晓瑾.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长因子对其向韧带成纤维细胞分化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10].张汝月.子宫内膜干细胞对小鼠薄型子宫内膜修复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子宫干细胞论文-王红燕,颜贝,裴承斌,徐焱焱,张欣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