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健康效应论文_杨婕,陶印华,柴彦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健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健康,环境,效应,环境污染,规制,有机物,干细胞。

环境健康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新兴污染物健康效应及环境修复技术课题组》一文中研究指出Health Effects of Pollutants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课题组简介学术带头人:李辉,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课题组依托上海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平台、"上海市重点学科"和"有机物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污染物自然衰减规律及趋势预测、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与健康风险、区域环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婕,陶印华,柴彦威[2](2019)在《邻里建成环境与社区整合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交通性体力活动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城市高速扩张导致居民对机动化交通工具的依赖、体力活动减少进而导致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研究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刚刚起步。基于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健康调查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以社区及周边环境作为地理背景,深入分析邻里建成环境与社区整合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后,邻里建成环境与社区整合因素对居民自评身心健康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还通过交通性体力活动水平这一调节因素对其造成间接影响。总体上,建成环境指标对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影响较弱,其中显着的指标是地铁站可达性。与客观建成环境相比,居民身心健康状况更易受到社区社交网络、社区满意度等社区整合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以上两者后,交通性体力活动对居民自评身心健康仍有直接显着的积极影响,且起到了部分调节作用,特别是在增强公交、地铁站点可达性与社区社交网络的显着性方面作用明显。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对社区环境对居民自评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健康地理学研究需要结合人的时空间活动移动行为进行挖掘,并对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宋丽颖,崔帆[3](2019)在《环境规制、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基于调节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环境污染、环境规制等因素,利用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地区)(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空间溢出效应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大小和作用方式。研究发现:(1)环境质量越差、污染程度越高,死亡率越高,居民健康状况越差。(2)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环境污染和死亡率的关系,具有缓解环境健康风险的作用。(3)环境规制和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性。居民健康不仅受到本地区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的影响,还受到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的制约。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增强环境规制强度、落实环境规制政策,提高环境规制决策与实施中周边政府的参与度、增强省际地域间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管控和治理以及加强源头降污、形成区域治污、环保责任落实到人等四项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宋士杰,赵宇翔,韩文婷,朱庆华[4](2019)在《互联网环境下公民健康素养对健康风险的抑制效应分析——基于CHNS数据的慢性病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健康素养对健康风险的影响及对全民健康的意义。【方法】梳理健康素养对健康风险抑制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假设,利用"反事实"设计与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估计互联网环境对健康素养的处理效应,并以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健康素养对于健康风险的抑制作用。【结果】实证结果表明:接触互联网环境的个体更可能获得更高健康素养,而更高的健康素养更能抑制慢性病的健康风险。【局限】二手数据限制,无法从更微观的认知视角研究健康素养对健康风险抑制的心理效应。【结论】根据实证结果从优化信息环境、培育健康素养、识别健康风险等方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期刊2019年04期)

陈曦,冯建喜[5](2019)在《基于步行性与污染物暴露空间格局比较的建成环境健康效应——以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的中国,通过提高建成环境的步行性以增加居民户外体力活动的同时,也会增加居民的污染物暴露度,最终的健康效应不一定为正。针对这一悖论,论文以南京为例,通过步行指数测度步行性,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和插值模拟PM2.5和O3浓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比较步行性与污染物暴露的空间关系,从而对建成环境健康效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确实存在高步行性但同时也是高污染物暴露的城市空间,这部分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这些地区片面强调提高步行活动其实是存在很大健康风险的;城市郊区则呈现低步行性且低污染物暴露的特征,其健康效应亦难以直接判断;靠近城市中心但又距其有一定距离的大面积绿地周边地区呈现高步行性且低污染物暴露的特征,其健康效应为正;而城乡交界的半城市化地区容易成为低步行性且高污染物暴露的健康效应为负的空间。研究结果可以为精准制定健康城市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温馨,沈梦,韩惠,王安慰,翟娟[6](2018)在《有机磷阻燃剂在水环境中的暴露水平、毒性效应及健康风险评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磷阻燃剂(OPFRs)逐渐替代溴系阻燃剂(BFRs),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OPFRs逐年增加的产量和在环境介质中越来越多的检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OPFRs普遍具有半挥发性,极易进入环境中并在生物体中积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本文介绍了水环境中OPFRs的污染现状及毒性效应,并对人类健康风险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应完善各类环境介质和生物介质的分析测定方法,开展全面、深入的环境调查和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估;重视复合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可接受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8年06期)

徐双明,钟茂初[7](2018)在《环境政策与经济绩效——基于污染的健康效应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的视角,通过考察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进而经由健康水平影响有效劳动、经济产出及福利水平的作用机制,在一个扩展的Ramsey模型中探讨了环境污染、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模型的稳态特征做了比较静态分析和政策影响分析。研究表明:(1)代表性个人的"时间偏好率"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动态行为与长期特征;(2)当考虑污染的健康效应时,环境政策与均衡产出和福利水平分别呈不完全相同的倒"U"型关系。具体来看,在"时间偏好率"非常大(即,主要关注当前财富价值,较少关注未来财富价值)的经济体中,增加环境治理投资可能会挤占物资资本积累,然而健康状态不被重视,这是因为此时健康人力资本水平主要由消费水平而不是健康支出决定;而在"时间偏好率"非常小的经济体中,增加环境投资和健康投资都不会挤占物质资本积累,此时健康人力资本水平主要由健康支出而不是消费水平决定。再者,基于环境投资目的的"环境税"会对与健康人力资本相关的参数变化产生反应,会显着影响"最优环境税"和每一环境税所对应的均衡产出与福利水平。文章的经济学含义以及政策启示在于: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面对着"环境污染→社会成员健康水平→人力资本的有效劳动→经济产出""环境投资(环境税)→物质资本投资→经济产出"的双重影响关系,亦即,面临"经济产出"与"社会福利"的权衡,最终的权衡决策取决于决策者所代表主体的"时间偏好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11期)

孙永彦,张紫燕,黄晓梅,张虹影,王亚红[8](2018)在《微重力环境人体健康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重力环境是影响航天员航天飞行时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航天员处于微重力环境下身体功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生理不适或病征。这些变化或病征的分子机制一直备受航天医学界的关注。该文以人体九大生理系统为主线,从生理病征和分子机制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微重力环境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展望了未来微重力环境健康效应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国兴,张振华,高杨,陈张蕾,李冰[9](2018)在《环境规制政策与公共健康——基于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环境规制政策对于环境污染及公共健康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1978至2013年颁布的976条环境规制政策,利用从政策属性力度、政策内容力度两个维度对我国环境规制政策进行量化的数据,构建了针对环境规制政策效果的计量模型,通过将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引入环境健康经济学分析,检验了环境污染对环境规制政策与公共健康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政策对公共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我国总体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于防治环境污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效果;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对环境污染显着的部分中介效应进而对公共健康产生了促进作用.本研究基于总体环境规制政策文献量化角度考察的"政策-环境-健康"叁维动态关系结果,阐明了环境规制政策、环境污染以及公共健康叁者的影响传输路径,对于有效评估环境规制政策效果,保障环境质量以及公共健康的可持续提升具有理论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2期)

吕颖坚[10](2017)在《长期环境镉暴露人群骨骼健康效应及骨代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镉的健康效应一直是公共卫生的研究热点,迄今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暴露或国外非暴露区人群,对镉致骨代谢损伤机制研究不多,与肾损伤关系仍存在不同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某环境高镉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居民镉暴露及骨质疏松情况,采用基准剂量法研究骨质疏松的尿镉阈值,采用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与肾损伤的关系,研究调查人群骨转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在人群水平探讨镉致骨质疏松的机制。还通过CdCl2慢性经口染毒大鼠模型,探讨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同时观察肾脏的改变,初步构建镉毒性有害结局路径(AOP)框架。本研究纳入的1116名40-79岁调查对象尿镉中位数为3.97 μg/g Cr.(0.21-87.31 μg/g Cr.)。引起5%和10%人群骨质疏松的尿镉阈值BMD5和BMD10分别为 1.14μg/gCr.和 2.73 μg/gCr.;BMD 的 95%下限 BMDL5和 BMDLio分别为 0.61μg/gCr.和1.83μg/gCr.。女性的BMD值低于男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扣除混杂因素后,尿镉每增加1μg/gCr.,骨密度T值下降0.03。校正不同肾损伤标志物对结果不造成明显影响。低、中、高叁个暴露组骨质疏松的OR(95%CI)分别为 3.07(1.77,5.33)、4.63(2.68,7.98)和 9.15(5.26,15.94)。联合作用统计分析未见肾损伤的修饰效应。为排除肾功能的潜在影响,在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的调查人群中进行敏感性分析,镉仍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上述结果表明镉的骨骼毒性可能不是继发于肾损伤,而是与之同时发生的独立效应。人群骨代谢研究表明,尿镉是五个骨代谢指标(β-CTX,PINP,BALP,RANKL和OPG)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β-CTX是反映镉引发骨质疏松良好的生物标志物。CdC12经口染毒大鼠38周的实验结果表明,剂量组肾镉、尿镉高于对照组,机体镉负荷升高。终期体重、脏器重、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束时动物未见骨质疏松,但MSCs表达RANKL升高,OPG下降,成骨诱导过程中关键基因 Colla2、Osterix、Osteopontin、Runx2、Osteocalcin、ALP 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肾损伤标志物和尿钙未见升高,肾脏未见受试物相关的病理改变,但HO-1,LC3B,p62,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调查人群BMDL5和BMDL10分别为0.61 μg/g Cr.和1.83μg/g Cr.,与引发肾损伤的临界值相近。女性的BMD值低于男性。中国人群对镉毒性的耐受程度不比外国人群高。2.镉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其骨骼毒性效应可能不是继发于肾损伤,而是与之同时发生。骨骼可能与肾脏一样,均为镉早期损伤的靶器官。3.人群和动物研究表明,镉的骨骼毒性机制涉及RANKL/RANK/OPG通路。4.β-CTX是镉致骨质疏松良好的生物标志物。5.镉还可直接影响MSCs成骨诱导过程,可能是镉致骨质疏松的另一机制。6.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相结合初步提出镉毒性的AOP框架。(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环境健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城市高速扩张导致居民对机动化交通工具的依赖、体力活动减少进而导致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研究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刚刚起步。基于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健康调查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以社区及周边环境作为地理背景,深入分析邻里建成环境与社区整合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后,邻里建成环境与社区整合因素对居民自评身心健康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还通过交通性体力活动水平这一调节因素对其造成间接影响。总体上,建成环境指标对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影响较弱,其中显着的指标是地铁站可达性。与客观建成环境相比,居民身心健康状况更易受到社区社交网络、社区满意度等社区整合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以上两者后,交通性体力活动对居民自评身心健康仍有直接显着的积极影响,且起到了部分调节作用,特别是在增强公交、地铁站点可达性与社区社交网络的显着性方面作用明显。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对社区环境对居民自评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健康地理学研究需要结合人的时空间活动移动行为进行挖掘,并对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方面提出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健康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新兴污染物健康效应及环境修复技术课题组[J].环境工程学报.2019

[2].杨婕,陶印华,柴彦威.邻里建成环境与社区整合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交通性体力活动的调节效应[J].城市发展研究.2019

[3].宋丽颖,崔帆.环境规制、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基于调节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宋士杰,赵宇翔,韩文婷,朱庆华.互联网环境下公民健康素养对健康风险的抑制效应分析——基于CHNS数据的慢性病实证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9

[5].陈曦,冯建喜.基于步行性与污染物暴露空间格局比较的建成环境健康效应——以南京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

[6].温馨,沈梦,韩惠,王安慰,翟娟.有机磷阻燃剂在水环境中的暴露水平、毒性效应及健康风险评估(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8

[7].徐双明,钟茂初.环境政策与经济绩效——基于污染的健康效应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

[8].孙永彦,张紫燕,黄晓梅,张虹影,王亚红.微重力环境人体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2018

[9].张国兴,张振华,高杨,陈张蕾,李冰.环境规制政策与公共健康——基于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

[10].吕颖坚.长期环境镉暴露人群骨骼健康效应及骨代谢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环境污染人群暴露、健康风险计算界面土壤污染人体潜在暴露途径示意大气污染水平2种处理工艺下加权后的环境负荷比较~2010中国现代化进程指标[8]1环境电磁场监测现场Fig.1Envi...

标签:;  ;  ;  ;  ;  ;  ;  

环境健康效应论文_杨婕,陶印华,柴彦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