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钴酸锂论文_叶双雄,何炜乐,姚颖锴,戴志杰,刁贵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镍钴酸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正极,锂离子电池,材料,凝胶,晶格,皂石,成法。

镍钴酸锂论文文献综述

叶双雄,何炜乐,姚颖锴,戴志杰,刁贵强[1](2017)在《掺镍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掺镍钴酸锂正极材料LiCo_(1-x)Ni_xO_2,并测试其电性能。以乙酸钴、氢氧化锂和乙酸镍为反应原料,在充分球磨混匀后进行高温烧结,成功制备了正极材料LiCo_(1-x)Ni_xO_2。以0.2 C电流倍率在2.7~4.2 V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最优产物的首次充电比容量达170.0 mAh/g,首次放电比容达150.2 mAh/g,首次效率达88.37%。制备此最优产物的条件为:掺镍量为0.2,烧结温度为700℃,烧结时间为11 h。(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7年15期)

杨柳[2](2008)在《PEO基镍钴酸锂离子导电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浇铸法,首次选用LiNi_(0.8)Co_(0.2)O_2为无机添加剂制备了聚环氧乙烷(poly ethylene oxide, PEO)基全固态复合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PE)膜,并与皂石、改性蒙托土(MMT)为无机添加剂制备的SPE膜等进行了比较,考察了无机添加剂的种类、含量、环境温度、锂盐含量、水分含量、体系成膜热处理时间、搅拌温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体系化学及物理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制备工艺,计算了体系的活化能。利用XRD、SEM、FTIR、DSC、机械拉伸、线性扫描伏安法、计时电流法等手段对电解质膜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结构组成、机械性能、离子迁移数,电化学稳定窗口等进行了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LiNi_(0.8)Co_(0.2)O_2等无机添加剂的加入降低了PEO的结晶度,有利于SPE膜离子电导率的提高;SEM测试表明,各无机添加剂使SPE膜更加致密和平整;FTIR测试表明,各无机添加剂的加入没有改变PEO主链的拓扑结构;DSC测试表明,LiNi_(0.8)Co_(0.2)O_2降低了PEO的结晶相的百分含量,这与XRD的测试结果是相吻合的;机械拉伸实验表明,无机添加剂的加入提高了SPE膜的机械强度,改善了膜材料的可加工性能,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塑性特征;线性扫描伏安测试表明,所制备的SPE膜电化学稳定窗口在3.5V左右,需要进一步提高;计时电流测试表明,无机添加剂提高了SPE膜的离子迁移数,其中PEO-LiClO_4-LiNi_(0.8)Co_(0.2)O_2膜材料的离子迁移数达到0.83,其离子电导率达到5×10~(-4)S/cm(25℃)。(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钟耀东,赵新兵,强颖怀[3](2007)在《功能材料纯镍钴酸锂与掺杂后的电化学阻抗谱及红外光谱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材料纯镍钴酸锂与掺杂氟、镁的镍钴酸锂以固相煅烧后,由X衍射分析结果可知,晶形良好,没有不同阳离子互相混杂。再以电化学阻抗谱和红外光谱分析比较,叁种试样的红外光谱均显示有碳酸锂的吸收峰,和(Ni,Co)O6吸收峰,经充放电循环后它们的红外光谱在充放电循环时,与电解液反应形成CH2,CH3,C-O,OCO2等官能团。由电化学阻抗分析得知电解液电阻基本不发生变化,但充放电循环可能引起材料内部发生微裂缝而增大电荷传递阻抗,至于固相与电解液界面的电阻任意变动,认为是位于固相与电解液界面的薄膜发生周期性的生长及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又剥离所致。(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07年05期)

施秀娟[4](2006)在《锰、铬离子对镍钴酸锂掺杂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iNi1-xCoxO2系正极材料具有放电比容量大,嵌锂电位高,制备条件温和,成本较低等特点,是锂离子电池较为理想的正极材料,在产业界已得到实际应用。同时LiNi1-xCoxO2系正极材料也存在结构不稳定,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现象比较严重等缺点,这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本论文在对LiNi0.7Co0.3O2电化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其进行(Mn,Cr)晶格掺杂改性的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LiNi0.7Co0.3-xMxO2(M=Mn,Cr)与LiNi1/3Co1/3Mn1/3O2,并对其形貌、成分、元素化合价、晶体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热处理温度对具有最佳成分组成的LiNi1/3Co1/3Mn1/3O2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锰作为掺杂元素时,改性后的材料达到了实用水平。锰含量在0<x≤0.15时,能够制备出纯相六方层状结构的LiNi0.7Co0.3-xMnxO2。随着锰掺杂量的增加,晶胞体积膨胀,晶格参数增大。以LiNi0.7Co0.3-xMnxO2(0<x≤0.10)为正极材料制备的电池放电比容量与容量保持率均优于空白样品LiNi0.7Co0.3O2。LiNi0.7Co0.25Mn0.05O2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89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8.2%。随着锰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循环性能变好,3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由94%提高到99%。本文研究了在700~1000℃温度区间内热处理温度对LiNi1/3Co1/3Mn1/3O2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这个温度区间内均能制备出六方层状结构的LiNi1/3Co1/3Mn1/3O2。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结晶性变好,晶粒尺寸由200~300nm增加到800~900nm。煅烧温度为850℃时制备出的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最强,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94.8mAh/g。煅烧温度从700℃升高到1000℃,材料经3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由80.8%升高到95.3%。(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6-06-01)

李若愚,陈白珍,肖立新,李义兵,李改变[5](2005)在《镍钴酸锂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共沉淀法制得前驱体Ni0.8Co0.2(OH)2,再与LiOH.H2O混合通氧气于600℃恒温15h得到LiNi0.8Co0.2O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合成的材料LiNi0.8Co0.2O2具有规整的-αNaFeO2层状结构。SEM表明材料颗粒呈类球体,大小均一。以0.1C电流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6mA.h/g,循环20次后容量大幅度衰减。交流阻抗图谱表明材料充电态的电化学阻抗明显低于放电态的电化学阻抗。(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05年04期)

郭红兵,康雪雅,王天雕,韩英[6](2005)在《镍钴酸锂的空气气氛下高温固相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进马弗炉结构,在空气气氛下合成了LiNi0.7Co0.3O2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循环充放电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电池以C/3的电流倍率在2.7~4.2V进行恒流充放电循环,电池首次充电比容量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1mAh/g和157mAh/g,库仑效率为86.7%。经过15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趋于稳定,库仑效率保持在98%以上。循环40次,放电比容量为122mAh/g。(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05年06期)

苏继桃[7](2004)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酸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传统固相法和液相法制备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具有层状结构的LiNi_(0.7)Co_(0.3)O_2正极材料和LiNi_(0.7)Co_(0.3-x)Al_xO_2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镜、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研究了合成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得出以下结论: 1.比较了固相法和液相法制得的LiNi_(0.7)Co_(0.3)O_2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发现,采用液相法更易于制得纯相得LiNi_(0.7)Co_(0.3)O_2固溶体材料,阳离子有序度及充放电容量、循环性能均要优于固相法所得的LiNi_(0.7)Co_(0.3)O_2材料。 2.对不同热处理工艺制得的LiNi_(0.7)Co_(0.3)O_2固溶体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发现,热处理温度越高、烧结时间越长,产物的晶型越趋完整,层状结构越明显,但电化学性能并不一定好;对固相法而言,800℃附近热处理20小时左右为比较合适的工艺;对液相法而言,考虑到成本和生产效率,在750℃附近热处理20小时左右为宜。 3.对比研究了叁种液相法所制备LiNi_(0.7)Co_(0.3)O_2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发现,以均匀沉淀法所制样品电化学性能最好;以金属镍粉为原料所制样品晶体结构虽好,但放电容量偏低,这可能与金属镍粉的活性有关;而共沉淀法所得样品性能虽好,但工艺较为复杂,pH值不易控制,加大了工业生产的难度。 4.固相法制备的LiNi_(0.7)Co_(0.3-x)Al_xO_2样品具有与层状结构LiNiO_2摘要相同的晶体结构,属于叁方晶系六方晶胞。研究发现,铿镍钻化合物中掺铝虽可稳定化合物的结构,但掺入量不宜太多,认为掺入量x应小于0.10;800℃是最合适的合成温度,这个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的I、。。3,/l、,。4,的比值比较大,阳离子有序度高,结构稳定,但电化学性能尚未得到显着提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4-06-30)

贺益,陈召勇,刘兴泉,李志杰,于作龙[8](2001)在《类凝胶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酸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 Li OH· H2 O,Ni( NO3 ) 2 · 6H2 O,Co( NO3 ) 2 · 6H2 O,NH3 · H2 O为原料 ,在不同条件下以类凝胶法制备层状化合物 Li Nix Co1-x O2 ,并以此作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 ,结果表明 ,首次充电比容量达 1 92 m Ah/g,首次放电比容量达 1 4 0 m Ah/g,循环 2 2次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在 1 1 9m Ah/g。(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1年02期)

镍钴酸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液浇铸法,首次选用LiNi_(0.8)Co_(0.2)O_2为无机添加剂制备了聚环氧乙烷(poly ethylene oxide, PEO)基全固态复合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PE)膜,并与皂石、改性蒙托土(MMT)为无机添加剂制备的SPE膜等进行了比较,考察了无机添加剂的种类、含量、环境温度、锂盐含量、水分含量、体系成膜热处理时间、搅拌温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体系化学及物理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制备工艺,计算了体系的活化能。利用XRD、SEM、FTIR、DSC、机械拉伸、线性扫描伏安法、计时电流法等手段对电解质膜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结构组成、机械性能、离子迁移数,电化学稳定窗口等进行了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LiNi_(0.8)Co_(0.2)O_2等无机添加剂的加入降低了PEO的结晶度,有利于SPE膜离子电导率的提高;SEM测试表明,各无机添加剂使SPE膜更加致密和平整;FTIR测试表明,各无机添加剂的加入没有改变PEO主链的拓扑结构;DSC测试表明,LiNi_(0.8)Co_(0.2)O_2降低了PEO的结晶相的百分含量,这与XRD的测试结果是相吻合的;机械拉伸实验表明,无机添加剂的加入提高了SPE膜的机械强度,改善了膜材料的可加工性能,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塑性特征;线性扫描伏安测试表明,所制备的SPE膜电化学稳定窗口在3.5V左右,需要进一步提高;计时电流测试表明,无机添加剂提高了SPE膜的离子迁移数,其中PEO-LiClO_4-LiNi_(0.8)Co_(0.2)O_2膜材料的离子迁移数达到0.83,其离子电导率达到5×10~(-4)S/cm(2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镍钴酸锂论文参考文献

[1].叶双雄,何炜乐,姚颖锴,戴志杰,刁贵强.掺镍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7

[2].杨柳.PEO基镍钴酸锂离子导电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钟耀东,赵新兵,强颖怀.功能材料纯镍钴酸锂与掺杂后的电化学阻抗谱及红外光谱的探讨[J].金属功能材料.2007

[4].施秀娟.锰、铬离子对镍钴酸锂掺杂效应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

[5].李若愚,陈白珍,肖立新,李义兵,李改变.镍钴酸锂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5

[6].郭红兵,康雪雅,王天雕,韩英.镍钴酸锂的空气气氛下高温固相合成[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

[7].苏继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酸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4

[8].贺益,陈召勇,刘兴泉,李志杰,于作龙.类凝胶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酸锂[J].合成化学.2001

论文知识图

不同炉温下电池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镍钴酸锂的晶胞示意图电池放电比容量主要化学成分对比(%)振实密度、比表面积对比中值电压随锂含量的变化关系图

标签:;  ;  ;  ;  ;  ;  ;  

镍钴酸锂论文_叶双雄,何炜乐,姚颖锴,戴志杰,刁贵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