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形变论文_彭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形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倾斜仪,地球,地壳,断层,模型,应变,岩石圈。

地球形变论文文献综述

彭宇[1](2019)在《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探寻区域地表形变机制及地球深部构造运动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测站坐标垂向分量的时间序列蕴含了从浅层地表到地球深部的各种形变信息。然而,受限于GNSS的技术特点以及各种误差因素,垂向分量的精度通常比水平分量方向要低2-5倍,极大限制了垂向分量的应用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GNSS数据分析经验的累积及各误差因素改正模型精度的提高,目前GNSS垂向分量精度可达3 mm,为研究地表以及地球深部形变机制提供直接的大地测量观测数据支撑。本文选取中国上海浦东围海造陆区域以及美国北加州MTJ(the Mendocino Triple Junction)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的GNSS持续及流动观测站的监测数据,在高精度的区域坐标参考框架基础下,通过削弱系统误差、时间序列非线性项、共模误差等影响之后,获得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及速度场。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上海浦东围海造陆区域,在原有持续GNSS测站的基础上,增加布设了8个流动站。利用区域内高密度的GNSS测站联合全球分布的高精度ITRF台站建立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区域坐标框。基于高精度区域坐标参考框架,解算得到测站坐标垂向分量时间序列,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工具有效分离已知地球物理机制导致的地表形变信号,提取预期的区域地表形变机制信号。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地表形变主要由人工冲填土自重固结沉降机制所致,且区域滤波可导致该机制引起的垂向信号被当做共模误差消除。结合GNSS实测的垂向形变信号和冲填土自重固结沉降机制,建立了区域沉降模型,可以分区块预测不同填土区域的沉降趋势。该研究工作表明,利用区域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可以反演该区域地表的形变机制,在监测以及预测围海造陆区域的地表沉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美国北加州MTJ区域是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研究的热点区域,MTJ南部的板片窗是研究该区域地壳与上地幔动力学耦合机制的极佳天然实验室。MCC(Mendocino Crustal Conveyor)模型提出了区域地表形变的公认机制,即MTJ南部板片窗内北美板块基础与涌入的地幔热流物质之间的粘滞动力学耦合是该区域快速地表形变的主要策动力。然而,该模型以往未能获得空间大地测量观测验证。本研究工作利用PBO(the 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 network)监测网GNSS测站的垂向时间序列,获得了MTJ区域内高精度垂向速度场。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投影的方式,通过模拟板片窗内地幔热流物质的流动,实现了叁维GNSS垂向速度场与二维MCC模型预测速度曲线的对比。投影结果表明,当GNSS垂向速度场投影方向与MCC模型剖面线呈约41°~45°夹角时,两者非常吻合,从而为验证MCC模型提供了直接的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数据支撑,成功实现了利用GNSS技术探寻地球深部地幔热流物质上涌动力学粘滞耦合的构造运动信号。(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贾斌[2](2019)在《监测地球形变能否预知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读地震是公众十分关心的一件事情。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地壳运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种运动变化绝大部分时候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根本感知不到。监测地壳的运动可以为减轻灾害损失提供很多帮助,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分析地壳运动的“蛛丝马迹”来预知地震呢?$(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4-24)

马成龙,陈晓东,江利明,孙和平,徐建桥[3](2019)在《月基InSAR观测地球大尺度形变能力的初步研究——以固体地球垂向潮汐形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原理出发,针对月基InSAR观测地球宏观物理现象的大尺度、连续性、长期性、动态观测等特点,首次以固体地球垂向潮汐形变为例对月基InSAR观测地球大尺度形变现象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了该技术的远程大范围观测能力。根据固体地球垂向潮汐形变的大尺度分布特征和月基雷达的超大幅宽的观测特点,采用简化月基雷达观测几何模型,选定经纬跨度均为50°的中低纬区域为模拟测区,并计算了月基雷达重访周期与雷达波束扫过选定模拟测区内各点时的垂向潮汐形变,将形变计算结果进行时间差分,得到差分相对垂向潮汐形变,即是月基InSAR可观测到的垂向潮汐形变。模拟数值结果表明,月基雷达的重访周期约为24.8 h,在30天内各点的差分垂向潮汐形变可达30 cm。鉴于目前月基InSAR的理论形变观测精度达到厘米级,因此理论上用月基InSAR技术能够观测到模拟测区固体地球大范围垂向潮汐整体形变,也能利用观测数据研究地球潮汐大范围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另一方面模拟结果也可为月基SAR观测其他地球宏观物理现象的参数设计与模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孟方杰[4](2018)在《基于连续形变观测的地球自由振荡探测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由振荡(free oscillations of the earth)既地球在受到大地震、火山爆发或地下核爆炸的激发后,会发生整体的振动,并且这种振荡能够维持数十秒至数十分钟的时间。研究地球自由振荡是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改进地球模型和约束震源机制解的重要途径。地球自由振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球型振荡和环型振荡。球型自由振荡产生径向位移和部分横向位移,环型自由振荡则只产生切向位移。重力仪、应变仪、倾斜仪、地震仪等仪器都能检测到地球自由振荡信号。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在全国布设了垂直摆倾斜仪、钻孔倾斜仪、洞体应变仪、分量式钻孔应变仪、体应变仪等倾斜和应变观测仪器。这些观测仪器均能记录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本文利用这些仪器的单组观测资料检测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MW9.0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并且对比这些仪器的检测结果,分析它们对不同类型、不同频段的自由振荡信号的检测能力及其原因。此外,本文首次利用了全台网多组倾斜、应变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最后本文利用震源机制解结合地球模型,使用Mineos程序包模拟地球自由振荡的理论值,并将其与宽频地震仪检测到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作对比,分析了湖北省地震台网地震仪低频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利用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垂直摆倾斜仪、洞体应变伸缩仪、钻孔倾斜仪,体应变仪的观测数据检测到0S3—0S30全部的球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和0T3—0T20全部的环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检测结果良好,有较高的信噪比。此外,所检测到振型的频率值与PREM模型理论值符合度较高,整体偏差在0.1%以内。对于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垂直摆倾斜仪和体应变仪具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对于环型自由振荡的检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检测结果最佳。洞体应变伸缩仪只能检测到低阶环型振荡振型。本文从仪器观测原理、背景噪声分析了原因。(2)本文使用了分布在中国大陆的36台垂直摆倾斜仪观测数据检测了日本311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检测到了0S3-0S38全部基频球型振荡,基频环型振荡0T3-0T28几乎所有振型。此外,本文还检测到了21个谐频振型。所有被检测到振型的频率值和PREM模型理论值非常接近。与单组观测资料相比,信噪比更高,一些微弱振型被探测到,使得观测到的谱峰更加完整。垂直摆倾斜仪对低频段自由振荡观测能力优势明显,尤其是在1 m Hz-4 m Hz频段内具有很高的信噪比。相比与地震仪,在超低频段(<1.5m Hz)的观测能力要更优一些。倾斜仪在低频范围有很好的响应特征,对低频振荡检测时具有较好效果,这对于研究低阶振荡有积极意义。(3)在1.5 mHz-4.5 mHz频段,宽频地震仪的自由振荡观测值振幅与模拟值振幅符合较好。在大于4.5 m Hz频段内,观测值的振幅明显要低于模拟值振幅。说明在该频段内,自由振荡信号在实际地球中的衰减要大于PREM模型中的衰减。基于1.5 m Hz-4.5 m Hz频段的球型简正模评估了15个地震仪的观测状况:大部分的地震仪观测情况较好,有十个台站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符合度在90%以上。其中JYU,HFE,ZSH符合度更高到95%以上。而DJI,NZH,YC台站观测符合度较低,尤其是DJI符合度最低为0.358,而不符合度高达0.196。(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周克昌,郑智江,刘文龙[5](2017)在《地球物理场流动地磁、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场流动地磁观测数据库和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设计的有关方面,包括数据库内容、库和表设计、编码设计、重要技术内容说明等,给出流动地磁观测数据库和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的表清单及其E-R关系图。(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7年11期)

姚华建,房立华,雷霆,乔垒[6](2017)在《川滇地区岩石圈结构及形变模式的综合地球物理学对比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地壳深部甚至上地幔物质是如何运移的,以及所引起的形变模式一直是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例如刚性块体挤出模型和下地壳物质通道流模型便是两个代表性的模型。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其地质构造尤为复杂,该区域一些主要的地质块体被缝合带或大型走滑断层所分割,且该区域的岩石圈形变受到多种动力学因素的影响。因为川滇地区是整个青藏高原物质向外运移的最主要的通道,所以认识该区域的岩石圈结构及形变模式对认识整个青藏高原的物质运(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期刊2017-10-15)

李晨桦,张慧,苏鹤军,周慧玲[7](2016)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深部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断层形变空间分布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形变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具有物理预报思路断层气流动观测网络布设的重要课题。选择有大量温泉出露点且形变较剧烈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对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进行断层土壤气剖面重合布设及现场测量,重点研究断层气分段性特征与断层形变、地震活动性特征耦合关系,探讨利用多种方法开展断裂带强震危险性分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断层水准形变特征的分布具有良好相关关系,二者对比结果同时显示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东段——武山段断层活动性相对活跃,渭源—漳县段次之,天水段断层相对闭锁的特征;且武山和甘谷走滑拉分区因流体活动的影响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天水段和漳县段西部及与武山段交汇的盘古川地区,流体活动较弱,应变速率较小,存在孕育强震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田平,金红林,付广裕[8](2016)在《不同地球模型对地震形变研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位错理论是解释地震形变,并进行反演估算地震破裂模型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地震位错理论基于地球模型主要分为:均匀半无限模型、层状半无限模型、均质球形模型和层状球形模型.本文利用基于不同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针对不同深度的地震,分析了同震水平、垂直形变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导致同震形变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地球层状结构和曲率对同震形变结果产生的影响,以此探讨基于不同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的适用性.通过对比均匀半无限和层状半无限模型、均质球形和层状球形模型下的同震形变结果,发现形变量在近场的差异要大于在远场的差异,即地球层状结构在近场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对最大水平形变的影响可达到37%;通过对比均匀半无限和均质球形模型、层状半无限和层状球形模型下的同震形变结果,当震源深度较深时,形变量在远场的差异大于在近场的差异,即地球曲率在远场的影响大于在近场的影响,并且其明显小于地球的层状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方燕勋,卞根发,惠若愚,孙宗强[9](2015)在《利用湖州台形变观测资料检测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形自由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湖州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水管倾斜仪、伸缩仪和体应变仪等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获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_0S_5~_0S_(5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数据;比对PREM模型的理论计算周期,其相对偏差均小于1.2‰,且体应变观测的相对偏差最小;伸缩仪和体应变仪能清晰地检测到与地壳深部结构密切关系的_0S_2、_0S_3和_0S_4低阶振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5年03期)

魏娜,施闯,刘经南[10](2015)在《基于GPS和GRACE数据的叁维地表形变的比较及地球物理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GPS技术能以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监测地表形变.但由于测量原理的不同,GPS监测的地表形变与GRACE存在差异.本文比较了ITRF2008-GPS残差序列与基于CSR的RL05版本的GRACE球谐系数的地表形变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GPS和GRACE的周年变化在高程方向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水平方向的差异明显.重点分析了影响GPS/GRACE地表形变差异(尤其是水平方向)的叁个因素:不同GPS站时间序列间的不确定性,热弹性形变和区域形变.GPS站地表形变本身的不确定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GPS/GRACE间的差异(特别是水平方向).结合热弹性形变理论指出,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弹性形变也是导致GPS/GRACE的南北方向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利用GPS数据研究地表质量负载时,必须消除热弹性形变的影响.区域负载对GPS/GRACE水平方向差异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别是对欧洲区域.(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地球形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导读地震是公众十分关心的一件事情。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地壳运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种运动变化绝大部分时候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根本感知不到。监测地壳的运动可以为减轻灾害损失提供很多帮助,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分析地壳运动的“蛛丝马迹”来预知地震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形变论文参考文献

[1].彭宇.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探寻区域地表形变机制及地球深部构造运动信号[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贾斌.监测地球形变能否预知地震[N].北京日报.2019

[3].马成龙,陈晓东,江利明,孙和平,徐建桥.月基InSAR观测地球大尺度形变能力的初步研究——以固体地球垂向潮汐形变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19

[4].孟方杰.基于连续形变观测的地球自由振荡探测与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8

[5].周克昌,郑智江,刘文龙.地球物理场流动地磁、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设计[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

[6].姚华建,房立华,雷霆,乔垒.川滇地区岩石圈结构及形变模式的综合地球物理学对比与分析[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2017

[7].李晨桦,张慧,苏鹤军,周慧玲.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深部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断层形变空间分布相关性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6

[8].田平,金红林,付广裕.不同地球模型对地震形变研究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

[9].方燕勋,卞根发,惠若愚,孙宗强.利用湖州台形变观测资料检测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形自由振荡[J].中国地震.2015

[10].魏娜,施闯,刘经南.基于GPS和GRACE数据的叁维地表形变的比较及地球物理解释[J].地球物理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福建地壳厚度分布图地球上物体在不同位置受月球引力月球...全球南南西统一应力场4组3维交叉断裂系...岩石圈厚度参数在反演计算中的收敛状况于田地震的IM模式结果叁峡库首区叁个蓄水位的垂直变形模拟...

标签:;  ;  ;  ;  ;  ;  ;  

地球形变论文_彭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