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业链,组织形式,农业,农业产业,农户,组织,多功能。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周月书,王婕[1](2017)在《产业链组织形式、市场势力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基于江苏省397户规模农户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江苏省397户规模农户样本数据,通过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产业链组织形式、市场势力对规模农户产业链融资规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龙头企业带动型或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对规模农户获得农业产业链内外部融资规模都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从议价能力和被替代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规模农户的市场势力对其产业链融资规模的影响,本文发现,规模农户市场势力越强,越容易获得农业产业链内部融资。分析还发现,规模农户的种养经营面积、固定资产现值、收入是否稳定等因素对其产业链外部融资规模影响显着,而户主受教育年限、经营类型、交易信用状况等因素对其产业链内部融资规模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7年04期)
周昱君[2](2016)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农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它对农业经济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农业产业链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简要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理论基础,即交易成本经济学、网络理论、边际生产率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四个理论。在明确了基础概念和理论后,围绕着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展开了研究。回顾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发展历程一共分为叁个发展阶段,依次为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和发展阶段。接着划分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类别,并对其中四种类型进行了运行机制分析,明确了各类别的优势和不足。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在组织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理论的背景下,构建出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有效性评价体系,并从组织有效性的角度给出了各种模式的评价结果。然而,想要发展和壮大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必须加强有关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方面的总结。因此,以肉食品产业链为例来分析农业产业链组织关系很有必要。对肉食品加工企业组织关系分析和绩效分析得出,产业链产业链各参与成员之间进行垂直整合或形成了战略联盟是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新思路。接着,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案例分析中,研究了江苏雨润公司与农户联结的叁种模式,即订单模式、扶贫模式、科技带动模式。并运用组织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给出了江苏雨润公司农业产业链组织有效性的评价结果。最后,依据前文的理论与实例,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创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4-22)
姜锋[3](2012)在《武陵山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组织形式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特",经营载体应该是企业组织形式。农业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绿金"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是资本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而企业(公司)组织形式是被证明了的最具竞争力的形式。当前农业领域的企业发展还不成熟,农业领域还欠缺优秀的企业家、农业规模化经营管理的经验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培育优秀的农业企业家、完善农业市场化的制度环境是山区发展农特产业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杨君莹[4](2011)在《多功能农业框架下浙江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发展观认为农业主要作用在于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需要,本质是食品与原料生产,这种发展观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农业,多功能农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农业这一传统产业的反思结果,它认为农业不仅有传统意义上食品生产功能或经济功能,而且有多种非经济功能,如社会文化功能与生态环境功能。农业产业链经营是是市场化形势下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趋势,在多功能农业框架下,农产品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食品与纤维等经济品,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非经济品。因而在多功能农业视角下,农业产业链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各种有形的消费品及其形成的产前、产中与产后关系,还包括形形色色的非经济品及其前中后向关系,同时还包括农业的资源状况、生产方式、生产地点、历史、社会与文化因素等。本文旨在研究多功能农业框架下的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选取休闲农业为实现农业多种功能的“产品”。使用系统动态学方法,利用STELLA系统思考软件,将农业产业整个链条纳入一个系统之中,建立系统动态组模型。在浙江省选取个体农户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以及公司式大农庄带动型叁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样本点各一个,采集数据,输入模型。观察比较不同组织形式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方面的表现,分析影响因素,通过政策变量与可控变量的变化,控制预测其行为变化路径,以探索农业产业链需要的最佳组织形式。模型包括九大模块,分别为土地、农业、非经济品生产、收入、人力资源、农业旅游、初始状态、指标、政策模块,其中后叁个为指标模块,用于控制、检测模型运行结果。模型初步运行结果表明,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以及社会指标叁方面综合比较,合作社带动型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发展具潜力,能够较好的平衡生态、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效益。合作社代表了一种有效的组织,这种组织内部便于协调和规划,交易成本低,受益者众,既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带来的谬误,也可以避免垄断带来的无谓损失。(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1-06-01)
张彦,姜昭[5](2011)在《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经济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链的内部制约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和农业产业链管理实践给予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1年01期)
罗元青,王家能[6](2008)在《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分工与专业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已有研究成果,侧重于分工与专业化视角,对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叁农"问题进行了超边际分析,指出其产生的实质是一个分工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分工水平的内、外原因,进而指出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化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并对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08年06期)
史张彰[7](2005)在《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1·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定位。产业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不同,是以产业作为投资对象的基金。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对某种特定产业感兴趣的投资者,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交由专家组成的投资管理机构运作,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其投资目标既追求长期资本利润,也(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05年87期)
王凯,颜加勇[8](2004)在《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农业产业链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通过对中国现有的各种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的形成动因、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前提条件及其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04年11期)
杨祥茂[9](2001)在《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的我国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同时并存,既有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的自给性生产,也有大规模的主要从事农产品商品生产的农业组织,他们为实现其生产目的,各自根据其主、客观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1章 农业产业组织概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具有极其重大功能的物质生产系统。在农业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又由若干小系统组成。在最基层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组织,构成农业的微观基础。农业组织具有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相结合、组织规模的灵活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组织功能的差异性、组织形式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等特性。农业组织的功能有:组织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组织间的竞争与协作的功能。 在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同,农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一致,其农业产业的组织形式也各不相同。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组织形式;奴隶主庄园是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的农业组织形式;农奴主庄园和农户是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的农业组织形式;家庭农场、资本主义大农场、兼业农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资本主义农业的组织形式,其中的家庭农场是资本主义农业组织的主要形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制度不同,生产资料占有制不同,但其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无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遵从其主、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商品化与农业生产市场化的程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求。 第2章 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我们不仅要引进别国的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学习别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借鉴别国在产业组织形式创新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 美国,人少地多,自然条件好,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产品产量高。美国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既有作为生产主体的农场,也有从事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公司,还有农业合作社。 日本,人多地少,农业的生产率水平很高,其农业组织形式有自耕农、农场、农产品流通组织。 印度,与中国农业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主要相似之处是人多,且是一个贫瘠落后的,总体上是市场经济的农业大国。印度的农业组织形式主要有小农户经营的自耕农、大土地所有者的私人农场、农产品购销机构。 法国,国上面积居欧洲第二位,自然条件优越,”法国的农业组织形式主要有家庭农场、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一体化等,其中农场占绝大比例。 第3章 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目标与原则 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在农业系统中,其组织形式的创新,首先应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其次应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水乎;第叁,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还要受农业生产关系的影响。 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目标是: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使生产要素、资源和市场有效配置;实现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目标,有效地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使农业自然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目标,促使全体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农业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能生态环境的平衡,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和危害。 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原则是:遵循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采用何种农业组织形 2式,不能凭主观意愿求确定,而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遵循诱致性与强制推行相结合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新的有利的经济环境的引导而发生的农业组织创新,是诱致性创新,强制性创新是指由组织之外的力量强制进行的创新,主要是政府法令或行政力量强制创新人 遵循农业资源有效合理组合原则,保障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的差别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的生产习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差别性创新。 第4章 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具体形式 根据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具体形式有:农户,集体农场,股份制农业企业,合作制农业组织,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统一经营、分户管理的经济联合体,农业产业化组织等。 农户组织是指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产权结构单一,经营管理单位是农户,最能适应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属性。 合作制农业组织是农民群众?(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1-05-01)
徐萍平[10](1999)在《农业产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实践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农业产业协会即为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拟以对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农业产业协会的调查为基础,总结农业产业协会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及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1999年10期)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农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它对农业经济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农业产业链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简要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理论基础,即交易成本经济学、网络理论、边际生产率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四个理论。在明确了基础概念和理论后,围绕着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展开了研究。回顾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发展历程一共分为叁个发展阶段,依次为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和发展阶段。接着划分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类别,并对其中四种类型进行了运行机制分析,明确了各类别的优势和不足。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在组织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理论的背景下,构建出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有效性评价体系,并从组织有效性的角度给出了各种模式的评价结果。然而,想要发展和壮大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必须加强有关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方面的总结。因此,以肉食品产业链为例来分析农业产业链组织关系很有必要。对肉食品加工企业组织关系分析和绩效分析得出,产业链产业链各参与成员之间进行垂直整合或形成了战略联盟是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新思路。接着,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案例分析中,研究了江苏雨润公司与农户联结的叁种模式,即订单模式、扶贫模式、科技带动模式。并运用组织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给出了江苏雨润公司农业产业链组织有效性的评价结果。最后,依据前文的理论与实例,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创新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1].周月书,王婕.产业链组织形式、市场势力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基于江苏省397户规模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7
[2].周昱君.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研究[D].湖北大学.2016
[3].姜锋.武陵山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组织形式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杨君莹.多功能农业框架下浙江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
[5].张彦,姜昭.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理论探析[J].商业时代.2011
[6].罗元青,王家能.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分工与专业化视角[J].农村经济.2008
[7].史张彰.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5
[8].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
[9].杨祥茂.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
[10].徐萍平.农业产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J].农业经济.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