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共沉积论文_赵娣,段召娟,郭凤华,魏磊,马麦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共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阴极,镁合金,薄膜,合金,氧化铜,氟化物。

电化学共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赵娣,段召娟,郭凤华,魏磊,马麦霞[1](2018)在《电化学共沉积制备可见光高催化活性Ag_3PO_4/CNTs/Ni复合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了Ag_3PO_4/CNTs/Ni复合薄膜,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其进行了形貌和结构特性的分析,在可见光下分别考察了复合薄膜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和刚果红的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制备的Ag_3PO_4/CNTs/Ni复合薄膜最外层为大小均匀的Ag_3PO_4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20~30 nm,而在其内层则为Ag_3PO_4和CNTs交错的网状结构。Ag_3PO_4/CNTs/Ni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均明显优于纯Ag_3PO_4/Ni薄膜,且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速率常数是纯Ag_3PO_4/Ni薄膜的2.14倍。这都归因于CNTs的高导电性及其与Ag_3PO_4良好的协同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坤,曹永存,陈国华,刘玉宝,于兵[2](2018)在《熔盐共沉积法制备Gd-Mg合金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钼丝为参比和工作电极,在1000℃下研究了添加Gd_2O_3和MgO的GdF_3-LiF熔盐体系的阴极电化学行为。同时将Gd_2O_3∶Mg O=6.22∶1的混合氧化物在-1.0V的恒电位下进行电解,并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d~(3+)在惰性电极上的析出电位在-0.85V(vsMo)附近,Mg~(2+)在惰性电极上的析出电位在-0.5V(vsMo)附近。两者的析出是准可逆的简单一步电荷传递过程。且过程受扩散控制,扩散系数通过循环伏安法计算为:D(Gd~(3+))=4.33×10~(-5)cm~2·s-1,D(Mg~(2+))=1.03×10~(-5)cm2·s~(-1)。Mg在Gd-Mg合金中以GdMg相存在,且分布均匀。(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8年03期)

薛云,曹萌,杨雪,徐琰璐,颜永得[3](2018)在《氯化物体系中La的电化学提取及共沉积Zn-La合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循环伏安、方波伏安和开路计时电位等方法研究了723 K时,La(Ⅲ)在LiCl-KCl和LiCl-KClZnCl_2熔盐体系中M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La(Ⅲ)还原为金属La是一步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还原反应.在LiCl-KCl-ZnCl_2熔盐中,La(Ⅲ)在预先沉积的Zn阴极上欠电位沉积形成4种Zn-La金属间化合物.在923 K时通过恒电流电解获得Zn-La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附带的能谱仪(EDS)对合金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恒电位电解提取La并用方波伏安曲线检测La(Ⅲ)离子浓度的变化,电解50 h后,La(Ⅲ)离子浓度接近于零,提取效率达到99.55%.(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潘平,颜世宏,周林,陈德宏,杨宏博[4](2017)在《氟盐体系铝钐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在惰性Mo电极上对LiF-CaF_2熔盐体系中钐离子的电化学行为以及钐铝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LiF-CaF_2体系中只发生了叁价钐离子转移一个电子形成二价钐离子的反应,该反应是一个可逆的可溶/可溶反应,其扩散系数为2.07×10~(-5)cm~2/s。由于二价钐离子的沉积电位比锂离子的沉积电位更负,因此在惰性Mo电极上不能通过电沉积方法得到金属钐。当熔盐中存在铝离子时,由于欠电位沉积的作用,二价钐离子能够在预先沉积的金属铝上进行沉积,并形成多种金属间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5-11)

于兵,陈国华,刘玉宝,陈宇昕[5](2017)在《共沉积法制备Gd-Mg合金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以铂丝和钼丝为参比和工作电极,光谱纯石墨棒为辅助电极,在1273K下研究了GdF_3-Li F熔盐体系中Gd~(3+)和Mg~(2+)在钼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结果表明:Mg~(2+)的析出电位在-0.5V附近,Gd~(3+)的析出电位在-0.85V附近,均为一步电荷传递的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步骤控制。通过恒电位电解可知:用5.22:1(质量比)的Gd_2O_3和MgO混合氧化物可共沉积制备成分稳定的Gd-Mg合金(含Gd86.7%wt)。经XRD、SEM分析证明,Gd-Mg合金主要以GdMg相存在,且分布均匀。(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5-11)

张扬,于溪,张学记,张美芹[6](2016)在《电化学共沉积氧化锌-氧化铜薄膜法显现潜指纹》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新的电化学共沉积氧化锌-氧化铜薄膜法来显现多种导电基底(不锈钢片、铝片、铜片、锌片、5角和1元的硬币)上的潜指纹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基于导电基底上潜指纹的嵴线区残留物具有电化学惰性,电化学共沉积反应选择性地发生在潜指纹的谷线区和没有潜指纹覆盖的导电基底上,这一过程导致基底上潜指纹的嵴线区和谷线区之间产生显着的颜色差异,最后得到具有较高对比度的潜指纹反像。从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图像和元素分析的结果确认,氧化锌-氧化铜薄膜主要沉积到了潜指纹的谷线区,而嵴线区上的沉积物较少。通过氧化锌-氧化铜薄膜的共沉积,导电基底上的潜指纹显现图像能够提供清晰的二级水平信息和部分叁级水平信息。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显现效率高、适用客体广的特点,是一种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的潜指纹显现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6年08期)

陶加华[7](2016)在《高效率Cu_2ZnSnS_4薄膜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共沉积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锌黄锡矿结构的铜锌锡硫(Cu2ZnSnS4, CZTS)薄膜材料所含元素无毒且地球上含量丰富,其理论极限光电转换效率可达32.4%,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途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材料,引起了光伏研究者极大的兴趣。然而,纯硫化Cu2ZnSnS4,纯硒化Cu2ZnSnSe4(CZTSe)和混合硫硒化Cu2ZnSn(S, Se)4(CZTSSe)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分别达到8.4%,11.6%和12.6%,但转换效率和理论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何降低制造成本与提高转换效率是目前科研人员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近年来电沉积法制备CZTS薄膜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由于制备过程中所需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原料廉价和低温成膜等优点,极具工业化前景。采用电沉积前驱体薄膜后硫化法制备CZTS薄膜材料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本论文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电化学共沉积(简称,电共沉积)四元Cu-Zn-Sn-S前驱体生长机理、前驱体溶液组分、电沉积参数和后续硫化退火工艺对制备CZTS薄膜以及其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迄今为止,高效率CZTS太阳能电池都是采用传统化学水浴法沉积高电阻CdS薄膜作为缓冲层,但是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到有毒重金属Cd离子和易挥发性、有毒的氨水。氨水的挥发即降低溶液的pH值和影响CdS薄膜的性能,又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在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污染的风险与增加对Cd离子的后续处理工艺。并且化学水浴法沉积CdS缓冲层和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他层的干法工艺不相匹配,不适合应用于连续工业化生产。因此,选用更加环保干法工艺生长CdS缓冲层有助于推进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绿色和低成本的电共沉积四元Cu-Zn-Sn-S前驱体薄膜后快速硫化工艺制备出成分可精细调控的CZTS薄膜,并首次采用磁控溅射制备CdS薄膜作为缓冲层,最终实现了电共沉积CZTS电池效率达到7.23%。本论文所得创新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电共沉积工艺在ITO玻璃衬底上沉积四元Cu-Zn-Sn-S前驱体薄膜,然后将前驱体薄膜置于Ar-H2S (6.5%)或S气氛下快速加热到550~590℃硫化退火30分钟,成功制备出CZTS吸收层薄膜。重点研究不同硫化退火温度条件对CZTS薄膜的晶体结构、形貌、化学组分及光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电共沉积制备CZTS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主要依赖于不同硫化退火温度。XRD和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沿(112)晶面择优取向的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变得更强而尖锐。当硫化退火温度到达560℃时,可以制备出表面均匀致密、贫Cu富Zn组分、具单相的锌黄锡矿结构CZTS薄膜,且其光学带隙约为1.50 eV。在此基础上制备了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为AZO/i-ZnO/CdS/CZTS/ITO/glass,其转换效率接近2%。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RSCAdances》上。2.采用电共沉积技术将四元Cu-Zn-Sn-S前驱体薄膜沉积到Mo玻璃衬底上,再在S气氛下进行快速硫化退火即可获得CZTS薄膜。分别研究单沉积电位和双沉积电位对CZTS薄膜和其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这里我们首次采用双电位共沉积法制备CZTS薄膜及其太阳能电池器件。通过XRD,拉曼光谱,SEM和EDS等手段分别研究单沉积电位和双沉积电位对CZTS薄膜的结构、组分和形貌的影响。相对于单沉积电位而言,双沉积电位有利于形成相对平整表面,薄膜充分硫化,并形成非常薄的MoS2薄膜。另外,两种沉积工艺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的J-V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以双沉积电位制备的CZTS吸收层薄膜制作太阳能电池器件,其转换效率达到3.68%,但以单电位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转换效率仅为1.3%。该结果发表在《Materials Letters》上。3.系统地研究不同沉积时间对CZTS薄膜和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共电沉积时间制备出不同厚度的四元Cu-Zn-Sn-S前驱体薄膜,前驱体薄膜后续硫化的CZTS薄膜厚度范围为0.35-1.85μm,微米晶粒尺寸大小为0.5-1.5μm。实验结果发现,电沉积时间从5分钟增加至30分钟,CZTS薄膜的厚度呈现近似线性增加且微米晶粒的尺寸也随之增大,显着地改善了吸收体薄膜的结晶度;大幅度地降低CZTS太阳能电池器件的串联电阻、提高开路电压和电流密度,从而提高太阳电池器件的转换效率。然而,当电沉积时间进一步增加至40分钟时,较厚的CZTS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各项性能反而开始降低。在这里我们首先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CdS薄膜作为缓冲层应用于CZTS太阳能电池器件上,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6.6%。因此,通过调节电沉积时间可以对CZTS薄膜厚度从0.35 μm到1.85μm范围内进行连续可调。该研究成果以"A sputtered CdS buffer layer for co-electrodeposited Cu2ZnSnS4 solar cells with 6.6% efficiency为题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4.电共沉积四元Cu-Zn-Sn-S前驱体薄膜后硫化退火工艺制备出成分可精细调控的单相CZTS薄膜,并使用磁控溅射法生长CdS缓冲层,实现了电共沉积CZTS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转换效率过7%门槛。系统地研究二价铜离子(Cu2+)浓度对CZTS吸收层薄膜的性能以及其对应的太阳能电池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增加电解液中Cu2+浓度准线性增加CZTS薄膜中Cu含量,(112)晶面择优取向显着增强,薄膜的结晶质量得到显着改善,ZnS二次相也明显降低,从而CZTS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进一步增加Cu2+浓度反而降低了吸收层的晶体质量,开始形成导电Cu2-xS二次相,不利于光伏器件性能的提高。在这里,介绍一个新颖的磁控溅射CdS薄膜作为CZTS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缓冲层,显示了接近于化学水浴法CdS缓冲层制备出高效率CZTS电池器件所达到光伏性能。该研究工作开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和产业化生产的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发表于《 Green Chemistry》上,并被选作封面文章。5.一种简单且成本低的电共沉积工艺已被证明是制造高性能CZTS光伏材料且具有组分可调和相可控。我们系统研究了前驱体溶液中不同二价锌离子(Zn2+)浓度下制备CZTS薄膜,并研究不同Zn2+浓度对CZTS薄膜及其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增加Zn2+浓度线性增加CZTS薄膜中Zn含量,极大地增强了(112)晶面择优取向,显着改善了吸收层的晶粒质量和结晶质量,改善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相反,进一步增加Zn2+浓度降低了吸收层的晶体质量,较多的ZnS二次相出现CZTS薄膜表面,且薄膜表面形貌较为粗糙,这将不利于光伏器件性能的改善。确定优化Zn2+浓度为30 mM,其太阳能电池器件转化效率高达7.23%,这是目前电共沉积法制备CZTS太阳能电池中转换效率最高的。这些研究结果提供更好地理解CZTS薄膜生长过程,精确控制和调节CZTS薄膜的组分、相、结构和形貌,是确保制备高效率CZTS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1)

谢宝如[8](2015)在《钨钴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钨钴合金优异的性能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简单工艺、投资成本低成为制备钨钴合金的研究热门。目前,钨钴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高温熔炼法、粉末冶金法和电解法,而共沉积法能使生产流程大大缩短,生产成本降低。共沉积制备钨钴合金的控制参数尚无可靠数据,本文研究钨钴共沉积的电化学机理。298 K,0.05 mol·L-1 Co SO4水溶液体系中,对钴离子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循环伏安曲线,研究得出钴离子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是一步不可逆的电极过程。利用峰电位与扫描速度的对数Ep-lnv的关系图,计算得出钴离子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电荷传递系数分别为为0.254、0.808和0.28。利用峰电流与扫描速度平方根Ip-v1/2关系图,得出钴离子的阴极还原过程受扩散步骤控制,计算得到银、金和铂作阴电极时的扩散系数分别为0.016×10-7cm2·s-1、0.006×10-7cm2·s-1和0.032×10-7 cm2·s-1。分析塔菲尔曲线,验证钴离子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还原过程不可逆。分析计时电位曲线,利用电流强度与过渡时间I-τ-1/2的关系图,研究验证钴离子的阴极还原过程受扩散步骤控制,计算出用银、金和铂作阴电极时钴离子的扩散系数分别为2.2×10-7 cm2·s-1、1.974×10-7 cm2·s-1和3.07×10-7 cm2·s-1。分析计时电流曲线,再次验证钴离子的阴极还原过程受扩散步骤控制,金属钴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沉积成核机理是瞬间成核,银、金和铂作阴电极时钴离子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468×10-6cm2·s-1、1.4×10-6cm2·s-1和5.5×10-6 cm2·s-1。298 K,0.05 mol·L-1 Na2WO4水溶液体系中,对钨离子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循环伏安曲线、塔菲尔曲线和计时电位曲线,钨离子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还原过程不可逆。分析E-lg[(Ip–I)/I]关系图,计算还原峰对应的转移电子数,银电极上第一个还原峰转移电子数为2,发生电化学反应WO42-+2e→WO32-+O,第二个还原峰转移电子数为1,发生电化学反应WO32-+e→WO2-+O;金电极上第一个还原峰转移电子数为2,发生电化学反应WO42-+2e→WO32-+O,第二个还原峰转移电子数为2,发生电化学反应WO32-+2e→WO22-+O;铂电极上转移电子数为1,发生电化学反应WO42-+e→WO3-+O。利用峰电位与半峰电位的关系式|Ep-Ep/2|=1.857RT/(αn F),分析计算离子状态发生变化时电荷传递系数,计算得到银电极上第一个还原峰电荷传递系数为0.257,第二个还原峰电荷传递系数为0.47;金电极上第一个还原峰电荷传递系数为0.096,第二个还原峰电荷传递系数为0.263;铂电极上电荷传递系数为0.483。分析计时电流曲线,得知钨离子的阴极电化学还原过程受扩散步骤控制。298 K,0.05 mol·L-1 Co SO4和0.05 mol·L-1 Na2WO4混合水溶液体系中,研究钴离子诱导钨离子共沉积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分析循环伏安曲线,研究得知钴离子诱导钨离子在银、金和铂电极上的共沉积过程不可逆,形成钨钴合金的沉积电位分别为-0.95 V、-0.90 V、-0.95 V。分析计时电位曲线,钨钴共沉积还原过程受扩散步骤控制。分析计时电流曲线,钴离子与钨离子发生共沉积形成Co-W合金,合金成核过程为瞬间成核。(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5-05-30)

孙宁磊,朱鸿民[9](2014)在《LiCl-NaCl熔融盐体系镁铝合金电化学共沉积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电位扫描法和阶跃电流法在973 K的LiCl-NaCl-MgCl_2-AlCl_3熔融盐体系中,对Mg-Al共沉积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当Al~(3+)阴极电化学过程为极限扩散控制时,Mg和Al可以在相同的电位下在阴极共同析出,合金理论沉积电压稳定在氯化镁的分解电压附近,随着电解的进行,阴极极化程度逐渐减小,导致槽电压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冶金》期刊2014年06期)

庞书南,吴天良,梁毅,苏丽,白杨[10](2014)在《电化学共沉积石墨烯/金纳米颗粒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用于木材、纺织品中五氯苯酚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步电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了r GO-Au NPs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通过透射电镜图片表征了不同修饰层的微观结构,并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和循环伏安法表征不同修饰物修饰电极的性能,证明了r GOAu NPs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的优异性能。优化了电解液的p H值和五氯苯酚(PCP)的预富集时间,确定了在p H 6.0的PBS电解液中预富集6 min的实验条件。据此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的测定PCP含量的分析方法。PCP的线性范围为2.0×10-9~3.0×10-8mol/L,检出限为1.0×10-9mol/L。将该方法分别用于3种木材及3种纺织品中五氯苯酚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9.0%~96.5%,RSD值不大于4.0%,稳定性较好,说明该方法十分可靠,可用于实际木材及纺织品中五氯苯酚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电化学共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钼丝为参比和工作电极,在1000℃下研究了添加Gd_2O_3和MgO的GdF_3-LiF熔盐体系的阴极电化学行为。同时将Gd_2O_3∶Mg O=6.22∶1的混合氧化物在-1.0V的恒电位下进行电解,并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d~(3+)在惰性电极上的析出电位在-0.85V(vsMo)附近,Mg~(2+)在惰性电极上的析出电位在-0.5V(vsMo)附近。两者的析出是准可逆的简单一步电荷传递过程。且过程受扩散控制,扩散系数通过循环伏安法计算为:D(Gd~(3+))=4.33×10~(-5)cm~2·s-1,D(Mg~(2+))=1.03×10~(-5)cm2·s~(-1)。Mg在Gd-Mg合金中以GdMg相存在,且分布均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共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娣,段召娟,郭凤华,魏磊,马麦霞.电化学共沉积制备可见光高催化活性Ag_3PO_4/CNTs/Ni复合薄膜[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8

[2].李坤,曹永存,陈国华,刘玉宝,于兵.熔盐共沉积法制备Gd-Mg合金电化学行为的研究[J].稀土.2018

[3].薛云,曹萌,杨雪,徐琰璐,颜永得.氯化物体系中La的电化学提取及共沉积Zn-La合金[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4].潘平,颜世宏,周林,陈德宏,杨宏博.氟盐体系铝钐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研究[C].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5].于兵,陈国华,刘玉宝,陈宇昕.共沉积法制备Gd-Mg合金电化学行为的研究[C].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6].张扬,于溪,张学记,张美芹.电化学共沉积氧化锌-氧化铜薄膜法显现潜指纹[J].化学通报.2016

[7].陶加华.高效率Cu_2ZnSnS_4薄膜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共沉积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8].谢宝如.钨钴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

[9].孙宁磊,朱鸿民.LiCl-NaCl熔融盐体系镁铝合金电化学共沉积的实现[J].中国有色冶金.2014

[10].庞书南,吴天良,梁毅,苏丽,白杨.电化学共沉积石墨烯/金纳米颗粒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用于木材、纺织品中五氯苯酚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电化学共沉积EDOT与多壁碳纳米...(a)聚毗咯分别与Kcl,聚苯乙烯磺酸钠...双金属的电化学共沉积洪溶出模型...电化学共沉积HA/胶原复合涂层的...电化学共沉积系统示意图1 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金-壳聚糖纳...

标签:;  ;  ;  ;  ;  ;  ;  

电化学共沉积论文_赵娣,段召娟,郭凤华,魏磊,马麦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