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论文_戚凤,王沈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化,标志物,肱骨,骨质疏松,老年,妇女,钢板。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论文文献综述

戚凤,王沈峰[1](2019)在《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门诊收治的绝经女性160例,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n=90)、骨量减少组(n=30)和骨量正常组(n=40),比较叁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结果相较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的Cathe K、TRAP、骨钙素、β-crosslaps和PⅠNP水平更高,同时和腰椎(L_(1~4))或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代谢活动进行有效反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2期)

李鹏,张征凯,刘玉珂[2](2019)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患者50例作为骨折组,同期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无髋部骨折患者50例作为无折组,检测两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组β-CTX、P1NP水平明显高于无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β-CTX以>456pg/m为临界值时分别为80.00%,78.00%,79.00%,P1NP以>44ng/ml为临界值时分别为82.00%,78.00%,80.00%,二者联合时分别为96.00%,94.00%,95.00%,二者联合时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变化与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的发生有关,检测其水平变化可作为其预测患者髋部骨折发生的重要指标,且二者联合时具有更佳的效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秋茹,贾媛媛[3](2018)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血清钙离子、维生素D水平和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改变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生的相关性。方法:BPPV患者176例为BPPV组,根据骨密度检查分为正常骨密度亚组(45例)、骨密度减少亚组(53例)和骨质疏松亚组(78例),并选择65例无眩晕或头晕病史的骨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血清钙离子、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包括血清I型胶原C端肽(s-CTX)、尿脱氧吡啶啉(u-DP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结果:血清钙离子浓度在各组间均正常。正常骨密度亚组、骨密度减少亚组和骨质疏松亚组分别有13.3%、17.0%、59.0%的患者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并且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BPPV患者的骨密度值呈正相关(r=0.48,P=0.002)。骨质疏松亚组的骨钙蛋白和u-DP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密度亚组或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证实骨质疏松(OR 2.8,95%CI 1.34~8.77,P=0.032)和血清维生素D缺乏(OR 2.0,95%CI 0.94~3.33,P=0.032)是BPPV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患者的BPPV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和骨转换代谢增强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8年11期)

王冬燕,雷可殷,顾先君,白雪,傅芮凡[4](2018)在《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联合伤骨再生汤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疗效及对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伤骨再生汤联合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疗效及对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实施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骨康胶囊治疗,研究组给予伤骨再生汤治疗。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Rasmussen放射学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血清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水平和白细胞介素-5(IL-5)、IL-6、IL-10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组Rasmussen放射学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血清CTX、PINP、IL-5、IL-6、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伤骨再生汤联合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疗效确切,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能与明显降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及炎症因子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蔡秋萍,张婉芬,何雪晴,冯曦,刘同强[5](2018)在《不同透析方式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心脏损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尿毒症患者一般合并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导致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异常(CKD-MBD),大量研究发现CKD-MBD与尿毒症患者多种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密切相关,而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最多见于心血管并发症。本研究比较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两种不同透析方式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差异,并分析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行维持性替代治疗的尿毒症患(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建伟,刘光勇,康兵文[6](2017)在《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对老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和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对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实施解剖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手术结果;随访10个月,应用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MEPS)评价疗效,并测定血清Ⅰ型胶原氰基末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骨膜蛋白(OS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12.32±1.77)d、骨折愈合时间(12.21±0.94)周,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89%,对照组71.11%(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PINP[(100.18±3.95)ng/m L]、CTX[(0.34±0.11)ng/m L]、OSF[(120.34±2.94)ng/m L]较术前均显着下降,且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大(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hs-CRP[(79.46±2.97)g/L]、IL-1[(50.32±1.43)μg/L]、IL-6[(48.39±1.74)μg/L]较术前显着下降,且降幅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9%、11.11%(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可有效改善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含量,且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张伟,黄开[7](2017)在《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再次发生椎体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n=138),术后未再发发生椎体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n=44),检测患者血清中β-异构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和I型原胶原分子氨基端前肽(P1NP)含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发椎体骨折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绝经年限、β-CTX和P1NP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术后是否再发生椎体骨折为因变量,结果显示,未经年龄校正前,年龄、绝经年限、β-CTX和P1NP含量为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因素,而经年龄校正后,BMI指数、BMD、β-CTX和P1NP含量为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经年龄校正后将P<0.3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β-CTX和P1NP含量变化为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β-CTX和P1NP含量是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术后进行β-CTX和P1NP含量及时检测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椎体骨折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李新萍,李晓玉,李宁,刘晓艳,范斌[8](2017)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前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王蓉,陈广洁,沈安达,黄克亮,周赢梁[9](2017)在《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与骨密度的关系,同时探讨骨密度降低妇女绝经前期及绝经后期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水平。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225例骨质疏松症门诊女性就诊者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选取其中185例45~65岁的绝经女性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量正常组(50名)、骨量减少组35例和骨质疏松组(100例);选取其中45例51~70岁的骨密度降低者作为绝经后期骨密度降低组,选取其中25例42~50岁的未绝经骨密度降低者作为绝经前期骨密度降低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检者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he K)、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同时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骨钙素、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水平。结果骨质疏松组绝经后妇女血清Cathe K、PⅠNP、β-crosslaps、骨钙素、TRAP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且与腰椎(L1~L4)或股骨颈骨密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B-ALP水平稍低于骨量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期骨密度降低组血清Cathe K、TRAP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前期妇女(P<0.01),血清PⅠNP、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绝经前期骨密度降低组(P<0.01),而2个组之间腰椎(L1~L4)、股骨颈骨密度及β-crosslaps、B-AL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为高转换型。血清骨钙素、β-crosslaps、PⅠNP、B-ALP、TRAP、Cathe K水平变化可反映骨代谢活动。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防、治疗和疗效观察。(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7年05期)

黄纯聪,余学东,张华义,杨德兵,胡国忠[10](2017)在《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2月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2例,回顾手术方式并分为接受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4例、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观察组28例。术后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骨形成指标、骨吸收指标、促炎因子、抗炎因子的含量。结果:术后4周,观察组血清中骨形成指标OC、P1NP、BALP、BGP的含量高于对照组,骨吸收指标PYD、TRAP、CTX、D-pyr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IL-22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抗炎因子sTNF-RI、IL-4、IL-13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端愈合、改善骨代谢且不会引起强烈全身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患者50例作为骨折组,同期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无髋部骨折患者50例作为无折组,检测两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组β-CTX、P1NP水平明显高于无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β-CTX以>456pg/m为临界值时分别为80.00%,78.00%,79.00%,P1NP以>44ng/ml为临界值时分别为82.00%,78.00%,80.00%,二者联合时分别为96.00%,94.00%,95.00%,二者联合时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变化与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的发生有关,检测其水平变化可作为其预测患者髋部骨折发生的重要指标,且二者联合时具有更佳的效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论文参考文献

[1].戚凤,王沈峰.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2].李鹏,张征凯,刘玉珂.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

[3].王秋茹,贾媛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

[4].王冬燕,雷可殷,顾先君,白雪,傅芮凡.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联合伤骨再生汤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疗效及对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5].蔡秋萍,张婉芬,何雪晴,冯曦,刘同强.不同透析方式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心脏损害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

[6].刘建伟,刘光勇,康兵文.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对老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7

[7].张伟,黄开.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7

[8].李新萍,李晓玉,李宁,刘晓艳,范斌.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前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

[9].王蓉,陈广洁,沈安达,黄克亮,周赢梁.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7

[10].黄纯聪,余学东,张华义,杨德兵,胡国忠.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葛根素联合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早期骨代谢...1BALP和TRAP-5b水平Figu...绝经后妇女不同部位骨密度随绝经时长及...1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2I型胶原C末端交联肽PINPCTX:骨转换生化标志物.(Seibel[49]

标签:;  ;  ;  ;  ;  ;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论文_戚凤,王沈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