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昼夜眼压波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耳穴压豆,高眼压症,中医药疗法
昼夜眼压波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王艳,常美芝,孙凤革,冯坤[1](2013)在《耳穴压豆对高眼压症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sion)是指多次眼压测量其双眼数值均在正常人群眼压高限或高限以上,房角开放,经多年随访仍不引起青光眼视乳头改变或视野损害的一种状态。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4%~10%。而且临床发现10%~15%的高眼压症患者最后转变为开角性青光眼。我们从2007年3月起采用耳穴压豆的方法对147例294只眼的高眼压症患者进行治疗及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3年09期)
李寿庆,王静波[2](2012)在《脏腑理论与昼夜眼压波动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中医脏腑理论角度探讨昼夜眼压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可疑及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1例74只眼,于6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2时测量眼压,根据眼压波动结果将其分为<8 mmHg组和≥8 mmHg组(1 mmHg=0.133 kPa),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压波动<8 mmHg组和≥8 mmHg组的波动趋势不同,但眼压峰值均出现在6时,分别为(22.37±3.11)mmHg,(24.34±3.66)mmHg,与各组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正常眼压波动与异常眼压波动趋势不完全相同,峰值出现时间相同,而峰值高低不同。2.病理性眼压波动是多因素影响的,不能单纯地通过单一的脏腑来论治,而应该着重于肝,整体辨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刘文,杨光,赵小静,宋阳光,刘婷[3](2011)在《观察针刺对青光眼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青光眼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对纳入本研究的26例青光眼患者(45只眼)施行针刺治疗,主穴于8时取用四白、攒竹,15时取睛明、球后(第2组),配穴均取用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分别施行针刺。测量针刺前及针刺当日的24小时眼压(5时、7时、10时、14时、18时、22时),比较针刺前后同一时间的眼压值及24小时眼压的波动值。结果针刺后,患者5时、7时的眼压较针刺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的24小时眼压波动减小,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减低昼夜眼压波动,可能是其发挥保护视神经作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4分会场-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09-21)
刘文,杨光,赵小静,宋阳光,刘婷[4](2011)在《针刺治疗对青光眼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青光眼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对纳入本研究的26例青光眼患者(45只眼)施行针刺治疗,主穴于8时取用四白、攒竹,15时取睛明、球后,配穴均取用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分别施行针刺。测量针刺前及针刺当日的24小时眼压(5时、7时、10时、14时、18时、22时),比较针刺前后同一时间的眼压值及24小时眼压的波动值。结果针刺后,患者5时、7时的眼压较针刺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的24小时眼压波动减小,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减小昼夜眼压波动,可能是其发挥保护视神经作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龚玉静[5](2011)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昼夜眼压波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乳头结构改变为特征的进展性视神经病变,通常伴有相应的视野改变。眼压水平是导致青光眼发生最为确定的危险因素之一,且是易被测量和治疗的因素。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使日间眼压降到满意的水平,视野仍然出现进行性损害。有研究证明眼压峰值和昼夜眼压波动是青光眼性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眼压波动作为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是不能通过单次眼压测量获得的,获得患者眼压真实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行24 h眼压监测。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POAG患者滤过术前及术后的昼夜眼压波动趋势及眼压峰值出现的规律,与正常人的波动规律相比,探讨昼夜眼压波动的趋势,并以此评价滤过手术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POAG患者60例(60眼)和正常受检者75例(75眼)行24 h眼压测量,测量自清晨7:00开始至第2天清晨4:00,每3h测1次眼压,共测8次。对所有的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测量术后3 d、2w、1m、6 m的眼压,并在术后6m时在7 am、10am、1 pm、4 pm、7 pm、10pm、1am、4 am测量24 h眼压及行视野检查;以眼压峰值和眼压波动范围来评价昼夜眼压波动,平均缺损反映视野变化。比较POAG术前术后的眼压波动模式,并分别与正常人的波动模式相比。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统计分析由SPSS13.0软件完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人眼压峰值出现在日间的共有24人(32%),夜间的共有51人(68%);24h眼压波动幅度为4.53±2.46mmHg;眼压波动幅度≤6mmHg共有41人(54.6%),≥8mmHg共有10人(13.4%)。2. POAG术前眼压峰值出现在日间的共有25人(41.7%),出现夜间的共有35人(58.3%);24h眼压波动幅度为8.31±2.50mmHg;眼压波动幅度≤6 mmHg共有4人(6.6%),≥8mmHg共有28人(46.7%);视野平均缺损为9.87±±3.57 dB。3. POAG术后6 m的眼压峰值出现在日间的共有35人(58.3%);出现夜间(7 pm~4 am)的共有25人(41.7%);24 h眼压波动幅度为3.93±2.74mmHg;眼压波动幅度≤6mmHg共有32(53.3%),≥8 mmHg共有6人(10%);视野平均缺损为9.94±3.65 dB。4.以眼压峰值、眼压波动幅度、不同眼压波动范围内的眼数及百分比为指标。POAG术前及术后6 m的相比,P值均<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OAG术前与正常人相比叁个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OAG术后6m和正常人相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AG术前及术后6m视野无明显变化。结论1.正常人的眼压峰值出现在夜间的有68%,POAG患者为58.3%,因此,门诊时间的随机时点眼压测量无法获得患者的真实眼压情况。2. POAG患者的眼压峰值出现在夜间睡眠时间的有58.3%,夜间眼压控制应该引起重视。3. POAG滤过术后眼压峰值和眼压波动均显着下降,90%患者24 h眼压波动小于8 mmHg。4. POAG昼夜眼压波动规律和正常人是不同的。5. POAG滤过术后的昼夜眼压波动和正常人无统计学差异。6.小梁切除术明显降低眼压并能有效控制昼夜眼压波动,对视野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韩立坡,韩瑶,许厚银,阎晓伟,苏锐锋[6](2010)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前后昼夜眼压波动及眼部血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前后昼夜眼压波动情况以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变化;并探讨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与眼压波动的关系。方法对26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间歇期患眼,26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患眼,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前后分别进行昼夜眼压测量(选择时间点为14:00、18:00、22:00、2:00、7:00、10:00)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测量(选择时间为10:00、18:00)。结果患眼6个时间点均有降眼压效果,且各个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10:00,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P<0.05),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降低(P<0.05),眼压和RI呈正相关(r=0.85,t=3.726,P<0.05);18:00,PSV增加不明显(P>0.05),EDV增加(P<0.05),RI有所降低(P<0.05),眼压和RI正正相关(r=0.76,t=3.672,P<0.05);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10:00,PSV、EDV均增加(P<0.05),RI有所降低(P<0.05),眼压和RI呈正相关r=0.78,t=3.543,P<0.05);18:00,PSV、EDV均增加(P<0.05),RI降低(P<0.05),眼压和RI呈正相关(r=0.88,t=3.782,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或缓解期以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行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术后眼压整体水平下降,眼压波动幅度降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也减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灌注增加,血液供应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高延娥,王静波,朱姝[7](2008)在《昼夜眼压波动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眼压具有波动性,正常人的眼压波动与青光眼患者、高眼压患者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各不同,了解以上人群的眼压波动对青光眼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李寿庆[8](2007)在《脏腑理论与昼夜眼压波动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常人群及非正常人群的昼夜眼压变化规律,主要从中医脏腑理论角度探讨眼压波动机制,以指导临床抗青光眼药物的中医辨证治疗和使用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7人74眼为研究病例,通过观察病例在6点、8点、11点、14点、17点、20点、22点昼夜眼压曲线,对比正常波动与异常波动的眼压趋势,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结果:正常眼压波动与异常眼压波动趋势比较有差异(P<0.05);各时间点比较峰眼压与其它时间点眼压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正常眼压波动与异常眼压波动趋势不完全相同,峰值出现时间相同,而峰值高低不同。(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7-04-20)
王溪,窦宏亮,高富军[9](2005)在《昼夜眼压波动及其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的研究显示,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而言,较大的昼夜眼压波动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是导致视野损害进展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近年来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的昼夜眼压波动的研究进展,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期刊2005年03期)
曹农,吴振中,蒋幼芹[10](1990)在《早期开角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长期波动与昼夜眼压波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Humphrey视野分析仪测量了早期开角青光眼19例(33眼)及正常人13例(26眼)24小时眼压波动的高峰及低峰时间的视网膜中心30度视野内76点视网膜光阈值长期波动及中心视野10度、15度、30度环上视网膜光阈值。结果显示两组阈值波动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01),阈值长期波动的高低与昼夜眼压波动无相关关系(r=0.09)。中心视野在20度上的波动阈值两组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01)。表明早期青光眼的中心视野改变在Bjerrum区内。(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1990年04期)
昼夜眼压波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中医脏腑理论角度探讨昼夜眼压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可疑及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1例74只眼,于6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2时测量眼压,根据眼压波动结果将其分为<8 mmHg组和≥8 mmHg组(1 mmHg=0.133 kPa),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压波动<8 mmHg组和≥8 mmHg组的波动趋势不同,但眼压峰值均出现在6时,分别为(22.37±3.11)mmHg,(24.34±3.66)mmHg,与各组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正常眼压波动与异常眼压波动趋势不完全相同,峰值出现时间相同,而峰值高低不同。2.病理性眼压波动是多因素影响的,不能单纯地通过单一的脏腑来论治,而应该着重于肝,整体辨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昼夜眼压波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哲,王艳,常美芝,孙凤革,冯坤.耳穴压豆对高眼压症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
[2].李寿庆,王静波.脏腑理论与昼夜眼压波动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
[3].刘文,杨光,赵小静,宋阳光,刘婷.观察针刺对青光眼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C].第十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4分会场-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011
[4].刘文,杨光,赵小静,宋阳光,刘婷.针刺治疗对青光眼昼夜眼压波动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
[5].龚玉静.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昼夜眼压波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
[6].韩立坡,韩瑶,许厚银,阎晓伟,苏锐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前后昼夜眼压波动及眼部血流动力学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
[7].高延娥,王静波,朱姝.昼夜眼压波动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8
[8].李寿庆.脏腑理论与昼夜眼压波动关系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9].王溪,窦宏亮,高富军.昼夜眼压波动及其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意义[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
[10].曹农,吴振中,蒋幼芹.早期开角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长期波动与昼夜眼压波动关系[J].眼科研究.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