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BsAg阴性/抗-HBc阳性供血员抗-HBc IgM和HBV DNA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1](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指出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和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2](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提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 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 版),并分别于2010 年和2015 年进行了更新。近4 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HBV 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助力实现WHO 提出的"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再次更新本指南。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and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3](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4](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5](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6](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7](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 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 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 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and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8](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9](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林晓倩[10](2016)在《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与胎儿严重畸形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引起宫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可导致先天畸形、宫内生长受限和死胎等,感染发生风险及其后果与母体感染状态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育龄妇女CMV IgG阳性率为36.9-68.3%,半数左右孕妇对CMV易感,妊娠期易发生CMV原发感染,故引起宫内感染的风险增高,成为胎儿/新生儿畸形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先天异常胎儿的CMV宫内感染率可高达9.9-15.4%。而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江苏省育龄妇女CMV IgG阳性率高达98.7%,提示CMV潜在感染率高,妊娠期发生原发感染的风险降低。但是,目前缺乏大样本CMV感染与子代先天畸形关系的研究,故CMV致畸的重要性不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严重畸形胎儿的宫内CMV感染状况及其母亲CMV感染状态,探讨我国CMV感染对胎儿发生明显器官畸形的重要性。方法: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7年12月-2014年12月经产前B超和/或磁共振成像发现的严重畸形而引产的单胎共436例,对所有胎儿进行病理检查,并检测胎儿肾、肺、肝、皮肤、心脏和胎盘等组织以及脐血和羊水中CMV感染的证据:由于CMV最易在肾小管定植、复制和繁殖,故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胎儿肾组织CMV DNA,阳性者再检测其他组织和羊水;ELISA法检测脐血CMV IgM; CMV DNA阳性和/或IgM阳性诊断宫内感染。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CMV IgG和IgM,对CMV Ig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CMV IgG亲合力指数(avidity index, AI),以明确孕妇的CMV感染状态。结果:436例孕妇平均年龄为28.4±4.6岁,胎儿平均胎龄为26.8±5.2周,男性237例(54.4%),女性199例(45.6%)。7例胎儿肾组织CMV DNA阳性,全部有其他组织或羊水CMV DNA阳性:有脐血的238例胎儿中,1例CMV IgM阳性,其肾、肺、胎盘和脐血白细胞CMV DNA均阳性。故本组畸形胎儿的CMV宫内感染率为1.60%(7/436)。7例胎儿可见CMV感染的病理特征,HE染色显示3例肾脏、2例肝脏、1例肺和1例胰腺可见CMV包涵体,此外还有脑室或脑室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肾脏微钙化和绒毛炎等征象;免疫组化染色也发现3例胎儿的肾脏和肝脏细胞内含棕褐色的病毒颗粒。82例中枢神经系统和9例消化系统单发畸形的胎儿中,分别有5例(6.1%)和1例(11.1%)确认CMV感染;168例多发畸形的胎儿中,1例(0.59%)确认宫内感染,其畸形涉及心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骼和颅面部;其余177例胎儿均无感染。有血样的293例孕妇中,279例(95.2%)为CMV IgG阳性而IgM阴性,6例(2.1%)为IgG和IgM均阳性,8例(2.7%)为IgG和IgM均阴性。对285例(97.3%) CMV IgG阳性的孕妇检测CMV IgG AI值,其中3例(1.0%)AI<30%,提示原发感染:186例(63.5%)AI介于30%到50%之间;其余96例(32.8%)AI>50%,为潜伏感染。有血样的5例感染胎儿的母亲中,1例为活动性感染(IgG+/IgM+);288例未感染胎儿的母亲中,5例(1.7%)为活动性感染,两组间CMV活动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胎儿感染组孕妇中IgG AI<30%的比例高于胎儿非感染组孕妇(20%vs 0.7%,P<0.001)。结论:江苏省以及周边地区明显先天畸形胎儿的CMV感染率较低,提示我国总体上明显胎儿畸形与宫内CMV感染无密切关系。宫内CMV感染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较为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孕期常规筛查CMV感染对评估明显胎儿畸形的作用有限,因此,无需对孕妇进行常规CMV感染的筛查。第二部分江苏省7月-12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背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我国自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006年的全国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已降至1.0%,但仍高于同样是乙肝高流行区的台湾地区儿童(0.5%)和新加坡1-17岁人群(0.3%)。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江苏地区2002年1月-2014年5月出生的儿童HBV感染状况和免疫力,评估我省自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免疫预防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在江苏省内8家医院就诊的3442例儿童,平均年龄5.5±3.6岁(7月-12岁),男2072例(60.2%),女1370例(39.8%)。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雅培Architect定量检测儿童乙肝血清标志物。对HBsAg阳性及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阳性标本经巢式PCR扩增后进行HBV S区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基因型以及S区是否存在变异。结果:儿童HBsAg总体阳性率为0.35%(12/3442,95%CI:0.19-0.63%),在7月-3岁、>3-6岁、>6-9岁和>9-12岁分别为0.16%、0.36%、0.13%和1.00%(P=0.031),而在男女(0.24%vs 0.51%,P=0.240)及城乡(0.35%vs 0.35%,P=1.000)间无明显差异。HBsAg阴性/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急性自限性感染)儿童共34例(0.99%,95%CI:0.70-1.39%),男:女=18: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7%vs 1.17%,P=0.385);急性自限性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分别为1.10%、0.73%、1.20%和0.84%(P=0.752),说明这些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没有升高。3442例儿童中,2542例(73.85%,95%CI:72.34-75.31%)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0mIU/ml,535例(15.54%,95%CI:14.35-16.80%)为2-9.9 mIU/ml,对HBV具有免疫力的儿童共3077例(89.39%,95%CI:88.30-90.39%)。4个年龄组儿童抗-HBs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94.8mIU/ml.40.7 mIU/ml.31.7 mIU/ml和25.8mIU/ml(P=0.001),7月龄-3岁儿童组高于>3-6岁儿童(P=0.053)、>6-9岁儿童(P=0.007)和>9-12岁儿童(P=0.003)。城市地区儿童的抗-HBs阳性(≥10mIU/ml)率高于农村地区(78.2%vs 71.7%,P<0.001),而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0%vs 73.6%,P=0.765)。12例HBsAg阳性儿童HBV DNA的平均水平为6.2 log IU/ml (3.3-8.1 log IU/ml),8例(66.7%)为C基因型,4例(33.3%)为B基因型,S区基因均无变异。34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儿童HBV DNA均为阴性,排除了隐匿性HBV感染。结论:自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江苏地区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与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感染率相似,大多数儿童人群对HBV具有免疫力,说明江苏地区乙肝预防效果良好。本组研究显示,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和急性自限性感染均与年龄的增长无关,乙肝免疫预防失败与HBV S区基因变异无关。
二、HBsAg阴性/抗-HBc阳性供血员抗-HBc IgM和HBV DNA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BsAg阴性/抗-HBc阳性供血员抗-HBc IgM和HBV DNA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 语 |
1.慢性HBV感染: |
2.CHB: |
3.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 |
4.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 |
5.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 |
6.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 |
7.病毒学突破(virologic breakthrough): |
8.病毒学复发(virologic relapse): |
9.耐药(drug resistance):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1.保护易感人群: |
2.管理传染源: |
3.切断传播途径: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血清学检测 |
(二)HBV病毒学检测 |
1.HBV DNA定量: |
2.HBV基因分型: |
3.耐药突变株检测: |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1.抗-HBc抗体定量: |
2.HBV RNA定量: |
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1.ALT和AST: |
2.总胆红素: |
3.血清白蛋白: |
4.PT、PTA和INR: |
5.血清γ-GT: |
6.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7.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及其异质体L3: |
8.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CT |
(三)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
(二)HBeAg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Ag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virus infection,OBI)[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治疗 |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
2.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 |
4.其他药物: |
(二)NAs的选择 |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1.初始治疗患者: |
2.治疗中: |
(四)NAs治疗的监测 |
1.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2.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3.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耐药监测及处理: |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1.Peg-IFN-α初治单药治疗: |
2.Peg-IFN-α与NAs联合治疗: |
3.Peg-IFN-α进一步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生率: |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 112-113] |
1.流感样综合征: |
2.骨髓抑制: |
3.精神异常: |
4.自身免疫病: |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
(四)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6, 112-113] |
1.绝对禁忌证: |
2.相对禁忌证: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 112-113]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1.应用Peg-IFN-α的患者: |
2.应用NAs类药物的患者: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1.CHB患者: |
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
(九)HBV相关HCC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
1.慢性HBV感染: |
2.CHB: |
3.HBV 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 |
4.HBeAg 阴转(HBeAg clearance): |
5.HBeAg 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 |
6.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 |
7.病毒学突破(virologic breakthrough): |
8.病毒学复发(virologic relapse): |
9.耐药(drug resistance):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1.保护易感人群: |
2.管理传染源: |
3.切断传播途径: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 血清学检测 |
(二)HBV 病毒学检测 |
1.HBV DNA 定量: |
2.HBV 基因分型: |
3.耐药突变株检测: |
(三)HBV 新型标志物检测 |
1.抗-HBc抗体定量: |
2.HBV RNA 定量: |
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1.ALT 和AST: |
2.总胆红素: |
3.血清白蛋白: |
4.PT、PTA 和INR: |
5.血清γ-GT: |
6.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7.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及其异质体L3: |
8.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 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CT |
(三)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 携带状态 |
(二)HBeAg 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Ag 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Ag 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 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 治疗 |
(一)NAs 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
2.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 |
4.其他药物: |
(二)NAs 的选择 |
(三)NAs 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1.初始治疗患者: |
2.治疗中: |
(四)NAs 治疗的监测 |
1.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2.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3.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耐药监测及处理: |
十三、干扰素-α 治疗 |
(一)Peg-IFN-α 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1.Peg-IFN-α 初治单药治疗: |
2.Peg-IFN-α 与NAs联合治疗: |
3.Peg-IFN-α 进一步降低HBV相关HCC 的发生率: |
(二)Peg-IFN-α 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3] |
1.流感样综合征: |
2.骨髓抑制: |
3.精神异常: |
4.自身免疫病: |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
(四)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6,112-113] |
1.绝对禁忌证: |
2.相对禁忌证: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 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
(一)慢性HBV 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1.应用Peg-IFN-α的患者: |
2 .应用NAs类药物的患者: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1.CHB 患者: |
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 和HCV 合并感染患者 |
(七)HBV 和HIV 合并感染患者 |
(八)HBV 相关肝衰竭患者 |
(九)HBV 相关HCC 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1.保护易感人群: |
2.管理传染源: |
3.切断传播途径: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血清学检测 |
(二)HBV病毒学检测 |
1. HBV DNA定量: |
2. HBV基因分型: |
3.耐药突变株检测: |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1.抗-HBc抗体定量: |
2. HBV RNA定量: |
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core-related antigen,HBcr Ag):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1. ALT和AST: |
2.总胆红素: |
3.血清白蛋白: |
4. PT、PTA和INR: |
5.血清γ-GT: |
6.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7.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及其异质体L3: |
8.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CT |
(三)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
(二)HBeAg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Ag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OBI)[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治疗 |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
2.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 mide fumarate,TAF): |
4.其他药物: |
(二)NAs的选择 |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1.初始治疗患者: |
2.治疗中: |
(四)NAs治疗的监测 |
1.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2.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3.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耐药监测及处理: |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3] |
(四)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6,112,113]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
(九)HBV相关HCC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血清学检测 |
(二)HBV病毒学检测 |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 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CT |
(三)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
(二)HBeAg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Ag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 [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治疗 |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二)NAs的选择 |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四)NAs治疗的监测 |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PegIFN-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 112-113] |
(四)PegIFN-α治疗的禁忌证[6, 112-113]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 112-113]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者 |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者 |
(八)HBV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 |
(九)HBV相关HCC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10)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与胎儿严重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CMV宫内感染 |
1.3 孕妇CMV感染 |
1.4 CMV感染的诊断 |
1.5 CMV宫内感染的防治 |
1.6 孕妇CMV感染的筛查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严重畸形胎儿的CMV感染状况以及病理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孕妇CMV感染状况与畸形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3.6 全文总结 |
3.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江苏省7月-12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 |
第一章 绪论 |
1.1 HBV病毒学 |
1.2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
1.3 HBV流行病学 |
1.4 免疫预防措施 |
1.5 儿童免疫预防失败的因素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江苏省7月-12岁儿童HBV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总结 |
2.6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出生缺陷标本调查表 |
四、HBsAg阴性/抗-HBc阳性供血员抗-HBc IgM和HBV DNA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0(01)
-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肝脏, 2019(12)
- [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and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9(06)
-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9(06)
- [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12)
- [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12)
-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9(06)
- [8]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and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12)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9(06)
- [10]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D]. 林晓倩. 南京大学, 2016(02)